查看原文
其他

请回答,南京1990

2016-10-31 眉间尺、粢饭团 南京有个号


 城事  

/  /  /


90年代的新街口,地下还没开发,大街上天桥上都是人。

那时候,军人俱乐部和工人文化宫还是好玩的地方。那时候,拿着大哥大,腰间别着BB机,开着桑塔拉就是标准的土豪形象。拥有一个小霸王学习机,背着五笔字根的你,也是酷炫到炸裂。


请回答,南京1990!







那些年,公交车还没有空调。双层特1路,一上路就是一道流动的城市风景。 整个车身上,经常刷满了南京中萃的广告,有芬达,有可乐。孩子们看到了,会兴奋地要去坐这种高大上的公交车。二层第一排的位置,视野无限好,也特别抢手。


南京行道树很密,坐在第一排,幻想着自己正开着车穿越丛林。那一刻,你和城市是零距离的。胆小的,窗户是不敢打开的,生怕被窗外的树枝刮到脸,就算关着窗户,每当树枝碰到玻璃窗,都会吓得本能避让。


因为车子太高,速度一快,转弯时能明显感觉到车身在倾斜。这样的不安在夜晚很容易被安抚。坐在双层公交上,看着窗外的房子与灯火,内心变得简单而温暖。


鼎盛的时期,9路、6路、33路、2路、17路、74路等出现过双层巴士的身影。只是,这种身材高大的公交车,因为高度、油耗以及舒适度问题,逐渐被淘汰。如今,人来人往的新街口,100路还在穿梭,却再也找不到双层巴士的身影了。





小时候逛夫子庙吃上一顿肯德基,那一天一定是开心的。


1992年,南京第一家肯德基在夫子庙开业。汉堡炸鸡和薯条的魔力,从人山人海的队伍里就可以看出来,连老外都拿起了相机拍照。没见过洋快餐的南京人,第一次进肯德基满脑子都是问号。这里怎么服务员不端盘子?怎么只有汉堡炸鸡薯条?怎么一个套餐要十几块?


肯德基和麦当劳不管扩张到哪里,都是一对好基友。1995年,南京第一家麦当劳也开在了夫子庙贡院街,距离肯德基不到百米。这两家洋快餐,俨然成了夫子庙的地标。


这之后,洋快餐店如同雨后的春笋,在南京四处开花。第二家麦当劳开在了宁海路,留在了一代又一代南师学子的记忆里。第二家肯德基开在山西路广场少年宫旁,很快被孩子们和小年轻攻占。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尚。


金茂大厦曾经是个时髦地方,挤满了卖衣服的个体户。这里的很多衣服产自深圳,也有些大牌的高仿,价格普遍很高;友谊商场也曾经是个高大上的地方,那里的东西都是凭外汇券才能买到。更多的年轻人,当年认真追逐过的大牌是佐丹奴、班尼路、真维斯……


80年代满街的粮食副食品店,到了90年代悄然换成了服装店。那时的你,是不会怀疑真维斯的“潮牌”地位的。人流量不错的湖南路、新街口、夫子庙,到处可以看到“真维斯”们的身影。爱美的潘西小杆子,从T恤、牛仔裤、外套、棉衣、买到帽子手套,能拥有这样的牌子,是可以傲娇很久的。


“自然自在班尼路”、“不走寻常路”、“真情、真我、真维斯”……当年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还犹在耳边,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眼光变得挑剔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潮牌”沦为了“大路货”?





夫子庙曾经流行过摸彩


90年代走到哪里,流行音乐都是背景音。


1991年开始买卡带听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1992年喜欢上台湾民歌,1993年在南京交家电商场买了CD音响,1994年我们唱着《同桌的你》,1995年听《在水一方》送别邓丽君,1998年混迹与中山电子城和秋明音像疯狂的买盗版唱片,1999年因为担心千年虫的存在,把电脑里所有的歌曲刻盘备份……


那时候的夫子庙,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不仅真维斯班尼路扎堆,每家专卖店都喜欢用120分贝揽客。就连音像店,也加入了播放同一首歌的行列。


谁还记得第一首夫子庙庙歌是哪首吗?有人说,最早的庙歌是这样唱的: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还有人说,庙歌的始祖是《心太软》。这首歌在夫子庙红了很多年,连奶茶店都会循环播放。


没有人能否认庙歌的洗脑魔力。那些年,逛一趟夫子庙,当下最热门的歌曲,你已经会从头唱到尾了。《相约1998》《笨小孩》……无论哪首庙歌,都能让你唤起一段沉睡的记忆。






90年代,谈恋爱不如跳舞。那种肢体解放的味道,让人痴迷。


舞厅地方宽敞,下到舞池,灯光五颜六色,墙四角都拉了许多彩纸,男男女女在里面都映得红红绿绿,整个舞厅弥漫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有时跳的是迪斯科,在炫目的“频闪”灯光里,穿着那个时代最潮的太子裤,留着郭富城的“蘑菇头”,在“U2”乐队奔放的旋律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跳得最摆。有时跳的是萨克斯,“老萨”的紫光灯一亮,整场都是柔情,在肯尼·基的一曲悠扬感伤的《回家》中慢慢摇摆。紫光灯熄灭的那一刻,整场男男女女忘情相拥。还有自成一派的南京小拉,梁雁玲的“像雾像象雨又像风”,对老南京人来说,都是忘不了的旧日旋律。


长江路的“群艺”,一度是南京最火爆的交谊舞厅。“今晚奥杰有约”,南京人耳熟能详,许多人在奥杰第一次看到了钢管舞。玄武饭店的卡萨布兰卡,开场曲永远都是《卡萨布兰卡》。那些普通青年爱去的延龄巷“万事乐”,关闭后新开轰动一时的“曼哈顿”,杨公井的“人民”,胜利电影院旁巷子里的“百花”,新街口工人文化宫里的“银球”……就如那些逝去的年轻岁月,这些舞厅也渐渐没落了。






南京的第一家傣妹,开在夫子庙的文德桥附近。神一般的上菜速度,超高的性价比,使得傣妹很快在南京风靡开来。


曾经,任何时间去傣妹,都是坐满了人,出没这里的学生党尤其多。三四个人,点上满满一桌,甩开吃,也花不了多少钱。后来,傣妹越开越多,不管走到哪家门口,都可以闻到浓浓的火锅味。吃完一顿火锅,回家必须洗头洗澡换衣服。


同样红火的,还有滋奇火锅,川崎火锅。他们也曾经领跑过南京火锅界,让火锅控们为之疯狂过。只是,火锅店越开越多,属于一代人记忆的傣妹也没落了。






你是否还记得,站在新街口的天桥上,看桥下川流不息的车辆?


90年代,南京曾经有24座天桥,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繁华的新街口,以前有四座天桥,把几个商业街区串联了起来。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以前曾经在天桥上买过贴画,买过小首饰,遇到重大的节日,天桥上挤满了人。


而天桥终究是城市的过客。它伫立在城市中心,默默见证着繁华。城市的主人们拓展了地下通道来取代了它。


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你误以为会永远在那里,却在你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就消失了。多年后某一天,你路过新街口洪武路的麦当劳,总会忽然想起,这里原来有一座天桥。






乘坐老式的吊椅索道的童年,总是紧张又刺激的。


站在指定的位置,等吊椅滑到跟前,往里一跳,拉下护栏,吊椅就慢悠悠地滑了出去。吊椅前后下方都无所遮挡,起初脚尖还能触碰树顶,渐渐地脚离树顶又远了。低头俯瞰,紫金山的树木繁茂,就像一片墨绿色的海,而自己就像坐着小船,在林海之上漂流。那一刻,索道上的你,与山林融为一体。


索道的“关节处”,吊椅会嘎达嘎达地响,伴随微微的晃动,这时往往看到胆小的潘西扑到男友的怀中,这也是南京年轻人谈恋爱的好地方。


今年5月23日,陪伴了南京人23年的紫金山索道停运改造。一年后,将变为封闭式吊厢。以后,南京人再想体验云中穿行,该去哪里呢。






90年代,电影票价还没有现在这么昂贵,电影院的装修也谈不上豪华,河海会堂、延安影院、军人俱乐部、工人电影院等都是学生党经常光顾的地方。


1998年,《非常周末》一播出就轰动了南京城。当年,娱乐圈里的大牌明星基本在这个节目舞台上出现过。


很多人周六晚上的八点半,是属于《非常周末》的。一家老老小小围着电视机,非常周末,非常快乐。这档节目曾经无与伦比地辉煌过。最红火的年代,其他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都要避开这个时间段,以免跟《非常周末》正面交锋。后来,节目也捧红了很多主持人:陈怡、金波、张涛、“一枝花”、陆之瑞、曹洋……每个名字都是观众记忆里无法被取代的。






90年代到过南京火车站的人,一定还记得“全心全意小天鹅”的广告牌。当年,来南京工作或者求学的无锡人,每每看到都会感觉热血沸腾。所以也引发许多南京人调侃,说应该把“熊猫”广告做到无锡车站去。但对更多南京人来说,那里是梦开始的地方,是家的象征。在逝去的岁月里,依旧充满亲切的回忆。


99年,南京站遭遇一场大火,候车室被焚毁。改造之后的车站,那个熟悉的蓝色广告牌就永远的消失了。 




 

1999年的最后一天,湖南路有千禧年之夜花车巡展。


那一晚的新接口,金陵饭店的老楼用房间的灯光从上到下组成了2000。


那一晚的鼓楼广场,有一场人工降雪。跨年的钟声响起,人们相拥亲吻,迎接新年。拘束的情侣端着热饮,彼此看看,然后又傻呵呵地笑了。



在时间的流逝里,

回忆会变得模糊。

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的瞬间,

会牢不可破地粘连在了记忆里。

南京1990,你如何去回答?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直接点击,阅读更多






关注南京人的生活 | 陪你吃逛吃逛

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