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南京1980
城事
/ / /
有多久,没有翻过尘封的相册。
那些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旧时光,是如何度过?我们遗忘了多少事情,这样的活着?
光阴在走,时代在变,那个你熟悉的老南京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
请回答,南京1980!
1983年的新街口天好蓝
南京人对于新街口的感情不言而喻,它记录着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属于南京人最繁华的城市记忆。
外地人到南京的第一站也多是新街口,林立的高楼、川流的汽车、拥挤的人潮,还有那庄严沉默的中山像,构成很多人对南京的第一印象。
那时的新街口还没有中山像
三十年前的新街口,在南京人的记忆里,还只是个十字路口。没有德基、大洋等摩天大楼,也没有中山像。有的只是一家一家的老字号,从长江路到中山东路短短几百百米,有曾经的茂林食品、大三元、百花市场、胜利影院……
当年的繁华你一定也记得,节假日,电影院一票难求;很多商场的门还没开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还有新街口那个当时南京最大的公厕,人也是排得里三层外三层。
后来,德基、大洋等高楼平地而起,大转盘的“金钥匙”被中山像取代。新街口日新月异,繁华依旧。只是,当一个又一个大同小异的城市CBD迅速崛起,如何再去寻那独特的新街口情怀呢?
孤独的第一高楼
金陵饭店,在80年代南京市民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37层110米的高度,在当年的南京城鹤立鸡群。
90美元一晚的价格,普通市民根本承受不来。所以每天都有很多市民趴在饭店的栏杆外面仰头膜拜当年的中国第一高楼,不少人看得“连帽子都掉了”!
你一定在金陵饭店门口照过相
花3块钱参观饭店顶层的璇宫餐厅是普通市民亲密接触金陵饭店的唯一途径。所以,新街口吃饭排队的景象在三十多年前就有啦。
如今,金陵饭店的白色楼体淹没在新街口鳞次栉比的高楼之中,外地年轻游客也只知紫峰不识金陵。
2016年,南京公布了15个新地标性地名,一代人的梦想之地金陵饭店也未出现。也许当梦想照进现实,热情也就随之淡去了。
这个是你吗
对很多南京小潘西小杆子来说,最早的记忆是从玄武湖动物园前的“二龙戏珠”开始的。
每个到过玄武湖的孩子,大概都曾被要求站在“二龙”面前搔首弄姿。以至于一看到二龙戏珠背景的照片,你大概就想说:“我去!这不是我吗?!”
森林公民向你致敬
除了“二龙戏珠”,黑猫警长、登月火箭、月亮秋千……全都被收进那台珍贵的海鸥相机,留在回不去的记忆里。
去玄武湖坐鸭子船,也是那时候的南京人最热衷的事情。钻进鸭子船的肚子里,一个人在前面掌舵,一个人在后面踩。遇到逆风,踩半天都靠不了岸,当时累得骂街,现在想起来怎么就那么有意思。
越踩越有劲儿的鸭子船
2009年,菱粥梁州地区的儿童游乐设施全部拆除;2015年,电动的大黄鸭占领玄武湖。遥远的童年就如一张老照片,被封存在了80年代。
想起那篇《南京长江大桥》了吗
诞生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被称为“争气桥”。在70年代成为一种符号,出现在南京人的各种生活用品中,甚至大桥家属区的新生孩子都干脆叫二桥、桥墩、钢柱……
到了80年代,对于南京长江大桥的特殊情感,始于小学课本里“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小时候,大桥桥头堡两侧总是停满了全国各地的汽车和成群结队拍照的人,那时候感觉大桥好长,站在桥上望着滔滔的水和远处的轮船,胸中说不出的开阔;再后来坐火车从大桥路过,短暂的停留,心里的骄傲却要满溢出来。
再后来,又有了二桥三桥四桥,大桥留给南京人的却只剩下曾经鼓扬盐葛中六等一路的颠簸,每天早晚高峰上演的“渡江战役”……
2016年十月底,南京长江大桥在服役48年之后,将迎来首次封闭大修。
很多南京人的回忆里,都有一辆“大辫子”无轨电车。
1960年,南京南京首条电车线路开通,由新街口——山西路。80年代,最后一条电车线路35路开通,由新街口——中央门,南京电车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那时候,马路上架起蜘蛛网似的电车线,电车上有两根"辫子"搭在电线上。经常在拐弯处,"小辫子"和电线打出火花,有时"辫子"就从电线上掉了下来,司机便要停车下去“手动”接上。
那时候,电车起步价5分钱。坐在车上,窗外有幽深的梧桐树影、低矮错落的房子和骑着自行车来回的人群,耳边是电车叮叮当当的悦耳的声音,那样静谧的日子好像本就属于旧时光。
1996年,由于“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影响城市形象”,电车又受场地局限容易造成拥堵,南京所有电车改为汽车运营,南京人对于无轨电车的记忆也最终定格在那一年。
自行车后座,承载了多少回忆
80年代,南京满大街汽车很少,自行车很多。“飞鸽”“永久”“凤凰”虽然常见,但南京人也有自己的品牌“大桥”自行车。
说起大桥自行车,“大桥大桥,一路直摇”,南京人对它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是在老南京的眼里,它还有关一些遥远温馨的记忆。
小孩子都曾坐着那28寸的自行车,贴着爸爸坚实的背,每天上学放学,去少年宫,去玄武湖动物园。
要结婚,自行车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件,这是恋爱的起码要求,小潘西往对象的后座上一坐,那样的自行车爱情单纯而甜蜜。
80年代的南京,没有年终奖,有些企业发的福利就是一部大桥牌自行车,那时候也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荣誉了。
自行车承载了许多南京人的童年和青春记忆,而如今,它们也已渐渐驶入了历史深处。没有人再向往一只“飞鸽”,他们更爱那匹“宝马”。
每一个南京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到过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在那里迎来送往,在那里出发或抵达。
这个与南京长江大桥同一年建成的客运站,80年代时,客运班线发往六省一市,曾经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客运站。
许多人还记得当时汽车站那种“云片式”切糕样的硬纸票,纸票有的手写的,有的打印,但是座位日期都不写。到了90年代,才有了电脑打印的车票。
如今再提起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年轻一代想起的多是喧闹破旧的候车大厅、频繁出没的黄牛和小偷……他们不知道,在老南京人心里,到了中央门汽车站,就到了家。
2014年,服役46年的南京中央门汽车站正式关闭。它最终还是被时代所遗弃了。
“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窄窄的长长的过道两边,老房子依然升起了炊烟。”南京人记忆中的老街,好像就是这个样子的。评事街、太平巷、长乐路、石婆婆巷……
那时候没有遍地跑的汽车,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日子没有现在这般急迫,每一天都比现在更悠长。
老旧店铺零零落落地在窄窄的道路两边开着,门口竖着手写的招牌。店里的老头戴着老花镜在埋头修着钟表;早餐铺里穿着白围裙的师傅正掀开腾着热气的蒸笼;走街串巷的小贩吆喝着: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香蕉-——桔子冰棒!奶油-——冰棒!
夏天的夜晚,巷口的大梧桐树下总是坐满了纳凉的居民,各家倾其桌椅板凳、竹床铺板,然后是打井水,泼到地上降温。大人有一搭没一搭得拉家常,小孩打打闹闹,那样的夜晚也像许多巷子一样,再也不会回来。
还记得80年代瞻园路上那家老邹烧饼店吗?吃过一次就难以忘怀的鸭油酥烧饼,每天都排好长的队才能买到。后来,瞻园路拆迁了,老邹烧饼店也跟着再也寻不见。
一条又一条的老街在消失,一起崩塌的是老南京人的街巷旧梦。
小时候,夏夜吃过晚饭,搬个桌子放到院子里,再搬来家里最值钱的那台黑白电视机,一群人守着《射雕英雄传》,啃着西瓜,度过无数夜晚。一碰到收不到信号,一边记得瞎拨弄天线,一边砰砰砰得拍电视机的大脑袋。大概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这样的画面。
而对大多南京人来说,那台总是跳雪花的黑白电视机,十有八九是熊猫牌。
那年月,买一台电视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要有商业部门下发的供应券,通过抽签取得券才能买。有时有票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熊猫电视当时十分紧俏,经常卖脱货。
后来,又有了熊猫彩电。那些漫长的夜晚,我们抱着18寸的熊猫电视追了《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西游记》等一批荧屏经典。
如今,我们有了55寸的4K电视,可以收看无数个电视节目,可以回放,甚至可以互动。但是,我们似乎也已经很久没有完整地追完一部电视剧了。我们的时间被更多的电子产品割成了碎片。
小时候去电影院大多是学校组织的,于是《地道战》《渡江侦察记》《董存瑞》《铁道游击队》这些战争片成了孩子们最早的影院记忆。
许多老南京有很深的老电影院情结。解放电影院、胜利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和平电影院、曙光电影院……是好几代南京人的光影记忆。
那些老电影院也曾经历过鼎盛时期。80年代初,很多影片一上映,影院每天要放映八到九场天放映八至九场,仍是供不应求。有些单位为了给职工买票,常常在影院售票处通宵排队。
80年代后期开始,当彩电、录像机走进我们的生活,影剧院走向衰落,当年的繁盛景象只能到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里寻找了。
我们在IMAX、环绕立体声等的感官冲击下渐渐忘却旧时的光影世界。一些老电影院最终在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化作了一缕无法触碰的尘埃。
这些泛黄的老照片,
是你我已经逝去的岁月。
那些照片后面的故事,
如今只能到回忆里去翻找了。
南京1980,我们如何去回答?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直接点击,阅读更多】
关注南京人的生活 | 陪你吃逛吃逛
☟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