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声音】管理:我与海昏侯有个约会
重温一段红色故事,聆听一段历史时光,分享一段奋斗历程,弘扬时代主旋律。
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经历的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
今年,正值祖国70华诞,“江西女性”推出《她声音》专栏,邀请全省各行各业的妇女姐妹们诵读红色经典、分享奋斗历程、抒发家国情怀、讲述动人故事。
聆听她声音,走近她岁月,让我们随着声音一起,共享一段美好时光
本期主播
管理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西省博物馆的管理,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实际上,考古是一份相对冷门也并不光鲜亮丽的工作,在我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辛苦劳作默默坚守的同事们。希望通过我今天的讲述,能够让大家走近我们考古人,了解我们的工作。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工作正式进入主墓文物提取阶段,此时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江西省以往对于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都是通过对外聘请专家,借助外力实现的,这一次,领导考虑到能否借助此次大型墓葬的发掘机会,培养出一支属于江西省自己的可移动文物保护团队,因此,在2015年1月初,我带领着一支近10人组建的文物保护团队,进入了海昏侯墓主墓发掘现场。秉承着“边发掘,边保护”的理念,通过向国内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学习和现场实践,我和我的组员们全程参与了海昏侯墓主墓万余件出土文物的现场清理和室内保护修复工作。
在工作中,我和我的组员遇到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刚刚进入海昏侯墓主墓时,现场没有可供我们站立提取的操作面,我们就通过在顶棚悬挂绳子搭建跳板的方式,趴在跳板上进行提取,在那个阴冷潮湿的春天里,我和我的组员们,每天都要在跳板上趴上七八个小时,这样的工作状态整整持续了一个多月,后来见诸媒体报道的写着昌邑九年字样的有字漆皮和珍贵的签牌就是我们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完成提取的;在竹简的保护修复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的药水污染,我和组员的双手一次次的变色、一层层的脱皮;几年里,除了过年,我和组员们一直保持着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工作再劳累,任务在繁重,我们这支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对我说,想到你一个女人,每天要比我们多两三个小时往返的车程,晚上要在家里照顾小孩,白天还要和我们一起工作,我们就觉得没有什么理由喊累,我们尽量把工作做好,让你少受点累,少操点心。我很感动,也很庆幸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团队在与我并肩战斗。让我不禁想起那句话:良友伴行,路遥而不觉其远,欢喜做事,事劳而不觉其累。
2015年10月,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博物馆在同年的11月份举办了一场海昏侯墓考古成果临时展览。当时正值海昏侯墓主椁室发掘的紧张阶段,所以直到几个月后的某一天,回南昌押运文物后,我才有机会带着我的组员们,去参观了那场展览。很多年后我时常回忆起那天的场景:我们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夹杂在拥挤的人群中,看着一件件自己亲手提取的文物静静地摆放在展厅里,听着参观的人群不时发出惊叹声,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内心里涌动,那种感觉无法名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文物本身,还有文物背后许许多多的故事:我们从发现文物,到提取,到保护的情景历历在目。从展厅出来,我的一位组员对我说,管老师,真有一种想要热泪盈眶的感觉!在那样的情境下,“文化共享”这个词对于我们每个人,不再是一句空白无力的口号,而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美好愿望和强烈使命感。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历练,海昏侯墓文物保护团队日渐壮大和成熟,这支文物保护队伍也由最初的十人发展到二十余人。在这支团队里,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的姑娘小伙子,闲聊时我时常和他们打一个比方:海昏侯墓的事业,就如同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巨轮,在这艘巨轮上,有舵手在指引航向,有水手在奋力划桨,而我们,就如同这大船船体上一颗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看似微不足道,但唯有每颗螺丝钉都牢牢坚守自己的岗位,才能保证这艘巨轮在大海中乘风破浪,才能带我们看到远方的海阔天空。所以现在的每一天,我和我的组员们都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参与海昏侯墓的工作。目前,海昏侯墓文物保护组针对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仍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会继续带领我的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不断为公众呈现出更多更好的考古成果,也希望我们这支文物保护团队的星星之火,能够切实的为江西省的考古和文化事业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最后,我想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角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有限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感到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
欢迎投稿
投稿请关注以下信息
主播投稿邮箱:
jxsflxcb@126.com
发送内容:
个人简介+3张个人照+音频+音频文稿
邮件标题请注明:
“她声音”投稿
来源:省妇联宣传部
编辑:李小燕
点亮小fa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