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君蓝:现代人绚丽的表相下,是一片精神与灵性的废墟

冯君蓝是一位牧师,他在教会工作之余,为教友拍摄圣经里的人物。他作品中的人们,有着至真至纯,直抵灵魂深处的目光,饱含着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信仰和大爱。


2016年6月,《微尘圣像》获得了2016年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的一等奖。荣誉和掌声从未干扰他的信念,他一如既往地拍摄,在人间的点点微尘中寻找圣光。


您的《微尘圣像》获得了2016年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的一等奖,这个项目现在进展如何?快两年过去了,不同的是什么,相同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借以表达基督信仰的《微尘圣像》这个主题,是我毕生的功课。我仍像此前那样,在教会事奉工作之余,偶尔邀约身边弟兄姐妹,恳请他们在某个下午腾出一、两小时,担任我的模特儿。一直以来,我是个缺乏计划性的人,在教会工作我堪称殷勤,余的事大多随兴,拍照也是这样,我从来不是一个摄影发烧友,《微尘圣像》这个主题的照片就这样缓慢的积垒着,等凑足份量或者可以集结成下一本集子。(前一本《光照微尘》图文书已于2016年由台湾的大块文化出版社发行)



获奖之后至今,您主要在做些什么?这个奖项给您带来了哪些帮助?


获得这个奖真的很意外,当初会参加征件,纯粹是基于对阮老师的感念和支持,后来得知入围前十五名已经很诧异,现在回想总还觉得像是做梦,不踏实。领奖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甚至忘了表达对阮老师的感激,因为压根没上台的准备。之后,由于手边的工作追得紧,没有和老师再联络。除了对恩师的启发和所给予的鼓励铭记在心,但愿自己不辜负这个沉重的奖所表征的意义、理想和传承。


得奖与否,我仍是那个以事主爱人作为毕生职志的仆人,不会改变。但这个奖确实促成更多可以与人分享信仰、信念的机会,好比去年我在中国油画院的摄影展,景仰已久的陈丹青先生竟然愿意担任展览的策展人(丹青老师是阮义忠摄影奖的评审之一),又透过丹青老师邀请到顾铮老师在座谈会中与谈,并认识了LENS杂志的法满老师,过程中,我从诸位先生身上获益良多,真的超乎想像,内心满是感动、感恩。


△ 2016年6月,冯君蓝《微尘圣像》获得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一等奖


《微尘圣像》中,您个人最喜欢的单幅作品是哪一张?愿意分享一下它的故事吗?


〈主的使女〉这幅照片拍摄于台湾排湾族福音歌手郭晓雯姐妹离世前六天。晓雯于怀孕初期检查出罹患直肠癌,医生要她立即拿掉孩子以利抗癌。经过一翻天人交战,晓雯最终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坚持保全胎儿。怀孕期间,她吃足苦头;几次血崩,身体剧烈疼痛,不能成眠。皇天不负苦心人,晓雯终于产下一名健康可爱的女娃儿,取名乐宣。但是由于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癌细胞扩散。之后的三年,晓雯虽然历经几次大手术,摘除多重器官,化疗,最终仍不敌病魔的摧残。


在她离世前六天,我受命拍摄晓雯最后的容颜,晓雯的丈夫宗民在电话那头向我请托:因为她很喜欢你拍的肖像所传递的讯息。我如何拒绝?却惶恐不已,生怕辱没所托。


那时晓雯已命在旦夕,几乎丧失视觉,仅剩下一半听力,宗民小心翼翼的把她从轮椅抱到座位上。但即使如此,晓雯却未曾失去她发自内心发自灵魂深处的美丽与笑容。她发现我的紧张,遂以无比的温柔安抚我:你别担心,我可以,尽管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只因为神的爱与她同在,叫晓雯深信死亡对主的使女而言,不过是带领她通向另一崭新存有的门槛。镜头前的晓雯,俨然是一名圣徒,向我们见证了,爱更胜于求生,爱比死更坚强,圣洁的爱甚至联结于永恒。


△ 台湾排湾族福音歌手郭晓雯,《主的使女》


您曾经形容“摄影是谦卑的表达方式”,可以具体谈一谈为什么拥有美术设计修养的您,最终选择了“谦卑的”摄影来进行表达吗?


我自小对艺术感兴趣,后来如愿修习美工,职校毕业以后为了生活而从事美术设计、广告。我成长于传道人家庭,很早被要求自立更生,后来结婚得早,妻子在家照顾妻小,我负责养家。在设计和广告这个行当干得不上不下,问题主要出在我的信仰与整个资本主义商业文明之间的矛盾,这常常让我质疑、排斥自己所从事的。


业余拍拍照反倒成了一个出口,一方面因为摄影的门槛比较低,所需要投注时间的长短比较有弹性;又我的性格内向,摄影与可以关起门来闷着干的绘画不同,逼使我得去面对外在的世界,逼使我离开自己向他者敞开,去观照、去领受。



您曾经说当代影像中的人“彷彿不是真正活着的,不过行尸走肉”。您认为什么是导致当代人“非人”的原因?


这说来话长,西方启蒙运动之后,理性被现代人抬举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怀疑未曾被理性和科学检证的一切。而接续现代之后的后现代,则是寄生在现代启蒙理性和怀疑之上的红卫兵,死抱着理性却棒打理性,从怀疑出发也以怀疑为终点,专以打砸抢为能事,戳力颠覆一切信仰和传统价值,在把一切信仰和传统价值解构之后,当作零件任意组装贩卖。


于是后现代世界,在其百花齐放绚丽如烟花的表相底下,却是一片精神与灵性的废墟,空气中飘散着虚无的迷雾,活在后现代里的人,或者是一个实存的唯物论者、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虚无主义者,要不就醉心于视世界的本质为幻象的东方神秘主义宗教,或者按着自由心证,追随一尊尊以解构之后的零件任意拼凑的偶像。


去中心化,和相对的绝对化之后的多元主义,不过是再一次应验了巴别塔寓言中分崩离析的结局。君不见当代最普遍的文本,电影中反覆出现的形象,或是流荡在黑夜里半生不死的吸血鬼、狼人、丧尸和变种人;要不就是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半机器人...。在混乱的现实世界中无所适从的人们,只有逃遁沉迷在网路世界,并模仿虚拟世界中形象改造现实中的自己。


 

放眼西方历史,艺术跟宗教信仰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您如何看待今天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其实不单在西方历史中艺术和宗教信仰紧密联系,但凡所有原始艺术,除了生活美学上的需要,最精致、最富于想像力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建筑,无不是为了服务宗教应运而生。


早先的艺术有清晰的指向性,是作为信众与信仰崇拜的对象(精灵、神明、超越界、终极实在)之间的媒合。然而在宗教式微人本主义当道的今日,原来艺术所指向者,既然已经被当代人从心中解销,于是手指取代了所指向的,艺术成为自身的目的,成为安抚人心对灵性需要的安慰剂,艺术家在一场又一场的艺术祭典中,既是偶像的制造者,又是巫师灵媒,更不时爬上神坛接受人们的膜拜。



您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宽泛一点来说,人文精神可以追溯古希腊的哲学,犹太教、基督教的人观和伦理观,中国古代诸如道家、儒家、墨家的思想,然后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没有统一的依循和定义,但共同的强调是,人性尊严、慈悲博爱、包容与非暴力。如果你问我,是否可以此作为今天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各国与各族群之间相处对应的基础,我举双手赞成,但基于圣经的人性观和历史观,老实说我是挺悲观的。



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


除了持续反映圣经人观的《微尘圣像》这个系列,眼前在进行的还包括,反映圣经伦理观的《互为肢体》系列、反应道在万物思想的《草芥》系列、《道在瓦甓》系列和《静物》系列。


左右滑动查看《互为肢体》


左右滑动查看《草芥》


左右滑动看《静物》


受访 / 冯君蓝

采写 / 路舒、杜扬

编辑 / 路舒


感谢人文奖支持媒体(及自媒体公号):新浪图片 看见 大众摄影 头图会 数码影像 头条图片 色影无忌 谷雨计划 图虫 快拍快拍网 摄影之友 影像视觉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理想国


第二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已经开始征集作品

戳“阅读原文”,进入赛事官网查看具体参与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