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小金环球日记 | “印度三城记”之:孟买

2017-05-26 金心异 不一样的卡梅利多

我之所以说孟买Mumbai像上海,是因为它是印度最主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港口。


它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球最多的之一,现在市区人口1500万,整个孟买都会区则有2500万。


孟买贡献了全印度10%的工人岗位,征收所得税的40%,征收关税的60%,中央征收特许权税的20%,印度对外贸易的40%,和400亿印度卢比(6.5亿美元)的社团税。[22]许多印度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孟买南区,包括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印度政府造币厂。许多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在这个区域设立分支机构。



娱乐业是孟买另一个重要部门。印度大部分重要电视和卫星网络以及主要出版社都将总部设在孟买。印地语电影业的中心宝莱坞,连同它的最大的摄影棚也都位于孟买。马拉地语影视业的基地也位于孟买。


孟买作为印度的商业首都,它和印度其余地方,一起见证了1991年经济自由化以来,金融、信息技术、出口、服务业和业务流程外包的繁荣。孟买的中产阶级在这次繁荣中受益最多,并推动了随之而来的消费繁荣。


当然从城市的整洁,高楼大厦,以及中产阶级占人口的比重来说,Mumbai不及上海,但是在本国的重要性,Mumbai显然又远超过上海,或者说相当于30年之前的上海。


但这并不代表我多么喜欢这个城市,就像我并不多么喜欢上海一样。在Mumbai呆了三天,可以说我对它有非常复杂难言的情绪。



5月22日上午12:00,我从Bangalore飞到了Mumbai。候机楼出来就看到很多地面被围挡封闭了施工,导致疏港交通堵成狗,远不像Bangalore的干净利落,第一印象就不好。


从机场到Homestay,一路所见,人流汹涌、车流汹涌,交通秩序极其混乱,街头各种乱摆卖,垃圾遍地,再加上天气远比Bangalore炎热,我就想起了陆亚明说的:我又回到了印度。


我所订的Homestay在Bandra,整个社区环境还可以,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有不少酒吧,美国快餐“垃圾三宝”(M、K 、B)俱全,还有一些印度本土的快餐,卫生条件相对不错,据说这个片区是老外比较多的区域。虽然所住的这栋楼很破旧,但房间的设施很好,大床2米宽,很舒服。房东两口子很热情,照顾颇周到,抵消了一部分我对这城市的不良印象。


在Googlemap上面搜中餐馆,很少。事实上整个印度的中餐厅都不多,规模稍大的城市会有,但不多,小城市基本上就没有。由此可见华人在印度的能见度远不如欧美,更不用说东南亚国家。是华人不喜欢印度吗?



我之前说过了,为了防止拉肚子,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尽可能不吃Local food,坚决只喝瓶装水。那么最后的结果是,美国快餐成了我的最多选择。


M、K在印度的许多中等以上城市都有,价格加上税,不比瓷国便宜,在当地就肯定是比较贵,但显然生意都很好,说明它们已征服了年轻人。


剑龙说印度的生活服务业很不发达,是因为其服务业对外不开放,比如零售业,业态非常落后,就是过度保护的结果。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见证了深圳零售业在开放外资后反而崛起的过程。一个国家不开放零售业,就是漠视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就是漠视民众福祉。因为零售业事关我们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其实所谓的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包括现在的所谓供给侧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也就是人民群众真正的需求。这些需求既包括对商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服务的需求,更应该包括对政治权利,也就是对良好的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对法治与自由、对安全与公平正义的需求。


所谓的增加供给,其实就是增加公共选择的可能性,我有得挑选,我才能有权利、才能有福利、才能有自由。当你把一切都封闭起来、垄断起来,让我没得选择,我就是不自由的。哪怕你把垄断供应的东西说得多么美好,哪怕它也是真的美好,当我没得选择,那就是扯淡。我想印度的服务业就是如此。



23/5我用了一天时间在Mumbai瞎逛。首先是去Mumbai南部地区也就是老Mumbai,对一个游客来说,几乎所有可看的东西都在那一带。


我先坐216路公交车到郊区铁路Bandra车站,买了一张one day's tourist ticket,二等车厢,75Rs。说是一天内任坐,其实我只能坐个来回而已。坐这个轻轨列车到Mumbai半岛南端的Mumbai Marine Lines车站,再换乘一个公交车,到Gateway of India(印度门)下车。这一带,可以说是Mumbai城市的精华所在。


现在的Mumbai起初是由七个小岛组成的一组群岛,称为孟买七岛。这也就是现在的Mumbai南部地区。



1534年12月23日,葡萄牙人从古吉拉特苏丹巴哈杜尔·沙手中得到这几个岛屿。1661年6月23日,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这几个岛屿作为嫁妆送给英国。1668年9月,这几个岛屿又被转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的租金为10英镑。公司在岛屿的东岸建造了深水港,作为他们前来南亚次大陆的第一个停靠港口。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从1661年的10,000人,增长到1675年的60,000人;168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总部从苏拉特迁到孟买。该市最终成为孟买管辖区的总部。


从1817年起,该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大型土木工程将这组群岛合并成一大块。这个工程称为霍恩比填海工程,完成于1845年,导致城市面积猛增数倍,达到438平方千米。1853年,连接孟买和塔那的铁路通车,这是印度第一条客运铁路线。在美国内战期间(1861年—1865年),孟买成为世界首要的棉花交易市场,带来了该市经济的繁荣。不久,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孟买的城市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成为阿拉伯海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在其后三十多年中,该市成长为一个主要中心城市,刺激了该市基础设施的改进和许多机构兴修建筑物。1906年,该市的人口膨胀到100万,名打印度第二位,仅次于加尔各答。作为孟买管辖区的首府,它也是印度独立运动的主要基地,圣雄甘地在1942年发起的退出印度运动是该地最突出的事件。


所以现在的南部Mumbai,你说它是一个半岛也可以。这里集中了最多的殖民地建筑,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相比之下,上海的外滩真的啥也不是。



我分别逛了the Gateway of India、Taj Mahal palace、Bombay nature and history society、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rt、Jehangir Art Gallery、Bombay Stock Exchange、Bombay High Court、Bhikha Behram Well等一系列建筑或美术馆,在教堂门附近的一个意大利餐厅吃了午饭,然后沿着海边走回了Mumbai Marine lines车站。一边走一边想:为什么到今天为止,这个城市最美、最经典的部分,仍然是英国人留下来的?印度人给这个城市增加的只有脏乱差?包括铁路,这个城市的轻轨系统,都是英国人在19世纪建成的。Kolkata也是如此。如果从来没有英国人来过这里,现在的印度会是什么样子?


德里有一个印度门,Mumbai也有一个,是这个先有的,而且是英国人建的。如果说这个代表了旧印度的话,那个就表达着新印度。但是看看新德里的城市状况吧,新印度实在没啥可骄傲的。


至于那个证券交易所大楼,就像深圳农民建成的住宅塔楼,毫无建筑美感可言。老实说,这个城市里充满了太多的建筑垃圾。



我又坐轻轨原路返回,然后坐211路巴士去Bandra Fort,这是Bandra片区的天涯海角,有一个被遗弃的古城堡,在它的旁边,一座新的大桥通往南部城区。所以这里原来号称的The landend恐怕就不符合实际了吧?这里的海滨是本地的旅游景点,不过没有沙滩,全是黑色的石头,可以叫它“黑石滩”之类的。我在海滩边的一个咖啡厅坐下来,要了一杯咖啡,等待日落。


黑石滩上有许多人,男男女女。金黄色的太阳渐渐西沉,可惜没有晚霞。我略感失望,坐上211巴士打道回府。



24/5上午我不想出去,待在家里写作文。但是一上午断了两次电,其实22日下午更离谱,从中午1点到晚上10点,4次停电,短的半小时,最长一次2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晚上7点半来了电,到9点半又停了,房东拿了蜡烛给我,烛光下看书这种浪漫我不太习惯,所以还是早早睡了,也不知道蜡烛啥时候灭的,电啥时候来的。这好歹也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吧?电力供应如此不稳定,真是匪夷所思。其实在其他地方也多次体验停电,但都没有Mumbai这么离谱的。


中午在KFC解决午饭,然后研究下午去哪里。Mumbai的宝莱坞很有名,离我这里不算太远,10公里左右的样子,但是我Google了一下,那里只有一个某电影公司的大楼,也没啥可看的,何况还得预约,票价90美金,算了吧!


决定去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坐422路公交车,费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在一个名叫Powai Lake的湖边,风景倒是不错。可是当我兴冲冲地走到大门口,却被拦着了:闲人免进。我拿出我的护照,跟他们解释了半个小时,找了保安的上司和上司的上司,表达我想进去看看的善良愿望,一点也没有用,还是拒绝我进去。一个大学封闭到这种程度,也真是罕见,就算是以封闭著称的瓷国,登记证件也能进去啦。娘西皮。


在湖边走了走,然后就仍然坐422路车回去,这样回到Bandra时已6点了。本来想去见识一下Mumbai著名的红灯区Kamathipura的,但是已很累,被IIT拒绝心情不佳,吃完饭就想回去冲凉睡觉了,红灯区不去看也罢。


总的来说,Mumbai给我的印象好坏都有,好的一面,能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以及英国人为这个城市打下的基础和烙印。但它终究还是一个典型的印度城市罢了。



20天下来,没有一个印度城市让我爱上它。总体印象十分不佳,只有一两个地方让我想对没那么反感,那就是Bangalore和Khajuraho,但后者只是一个小镇而已,而Bangalore的市内交通体系让我实在不敢恭维。


我的朋友郑维说,“中国的粪坑在传统文化里,印度的粪坑就在日常生活里”,确实如此。让我借他的这句话结束我的印度之行。



>相关阅读<

大小金环球日记 |  我到Delhi第一天就厌倦了印度(上)

大小金环球日记 |  我到Delhi第一天就厌倦了印度(下)

大小金环球日记 |  克久拉霍不再厌倦

大小金环球日记 | 不堪回首瓦拉纳西

大小金环球日记 | 我走不进的佛陀之路

大小金环球日记 | “印度三城记”之:加尔各答

大小金环球日记 | “印度三城记”之:班加罗尔

行·读 | 印度的发现:印度开国总理关于印度往昔、现状和未来的描述

足·记 | 加尔各答:狂野创造力之城

行·读 | 印度史

足·记 | 佛陀之路


人物介绍

老金——曾为《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媒体人,策划过大型系列专题“角落里的中国“等媒体产品,因特虎网络发起人及深圳“三剑客”之一,主编过“民间版深圳蓝皮书”。2016年7月,辞去深圳某高管工作,与13岁的“反叛期”儿子开启为期一年环球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