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已经成为最大的奢侈品?
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也就是说,只要能拥有受众,你管他什么真相、真理,只要有人气即可。
“人气”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一是靠迎合乃至激发群体的情绪,二是靠紧贴热点。一般说来,越是非理性的东西越容易获得俗众的认可与追捧。《乌合之众》这本书早就深刻地剖析了受众心理。
精明的媒体和媒体人,于是努力为受众提供他们想要看到的图景,而不是他们所不喜欢的理性分析。或者为他们提供似是而非的“分析”,大量的“砖家”应运而生。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局座召忠”,这个“第一军事评论专家”难道真的愚蠢到认为萨达姆能够抵御美军?只要稍有现代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是绝无可能的。但更多的人骨子里期望的是能有硬茬角色可以让美国佬吃苦头,于是精明的局座就满足你们的这种要求。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就是李大霄。这个人分析股票,这个底那个底,名称倒是发明了无数个,但一个也没能支撑住,简直就是天下第一大笑料。但为什么还有人追着看?道理很简单,期待好消息是人类愚蠢的天性。
所以说,媒体的本质是乔装打扮成真相和真理的样子,去迎合俗众的偏见。
这次疫情,让各种妖魔鬼怪原形毕露。各种诛心之论、鬼怪胡说、阴谋论调,全都上马了,底线被不断突破。乃至于冒充“一位高中生”(这人的语文真的堪忧,用“一位”来称呼高中生,相当于“我贵姓”)的把戏都玩出来了。
更恶心的是,“外国人太难了”的传说创造出上百个版本,某个调查结论“代表了民心”的留言人更是千篇一律。这些人这样干,还能说他们有一丝一毫的羞耻心吗?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传媒学者都始料不及的一个事实是:越是思考力低下的人,越具有传播热情,越富有攻击力,越能带来新的流量。这样演变下去的结果就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的人、相对客观理性的人,将日益边缘化。最后,他们都将失去公共表达与交流的兴趣,缩进自我空间,而将公共平台拱手交出。
其实又何止是自媒体,只要涉及公共事务的行业莫不如是。几年前,一个做出版的朋友就说越来越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个挑战良知的行业。她每年经手出版的书籍达十数种,如果把书籍比作精神食粮的话,那这些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食品,但自己还得卖力去包装、吹捧、吆喝。与此同时,真正好的书稿却很难得以出版。道理很简单:市场才是硬道理,老板投钱可不是为了什么弘扬文化。
与此同时,从写稿人、出版人到营销商、书评家、报刊编辑,基本上也都是看风使舵、拿钱干活,也正因此,即便是像《中国不高兴》《货币战争》《大国崛起》等明显鼓吹对抗情绪欠缺理性思考的书都有的是造势者。说句略失偏颇的话,市场上流行的基本都是垃圾书。真正有品位的作者肯定不屑于被炒作和被哄抬,更不可能掏钱去巴结名为批评家实为“表扬家”的书评人,以及那些给钱就上的“畅销书排行榜”的幕后人。
此话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然”,当下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消灭理想、淡忘良知的时代。手持权柄者在利益的诱使之中,柴米百姓在现实的逼仄之下,纷纷放弃对良知的拷问。如果说先前我们对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行为尚抱有某种愧然的话,那么今天则肯定可以理直气壮甚至堂而皇之了。
我留心观察了一下,但凡一个人公开自己“曲径通幽”的办事诀窍,旁听者之中,绝对是羡慕的多,鄙弃的少。所以我曾经不无悲哀地感叹:“人们之所以痛恨拉关系,只是因为自己拉不上关系。”一俟拉上了,哪里还顾得上念及良知、自尊之类的书呆子词汇!
学术更是如此,我曾经不无偏颇地说过,但凡“学术明星”绝大多数都是投机钻营之辈。道理很简单,学术不比文学艺术,它本身是枯燥的、冷静的、寂寞的,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如果不是因为某些特别契机,怎么可能广为人知?广为人知的只可能是吹牛拍马的花架子。
我是个从不敢唱道德高调的人,我甚至不敢想象,假如我身为大权在握的官员或者房地产老板之类,我会不会也是一个贪官或者奸商?答案自然不容乐观得很,到哪山头唱哪歌,在一个可能实行“逆淘汰”规则的环境中,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个体的道德高下。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在“贪”和“奸”之余保持一点人类的良知底线。比如,我不会纵容毒奶粉的产销,不会鼓励股民盲目入市,不会制造豆腐渣工程,不会截留救灾款项,不会逼人开胸验肺自焚抗拆,不会贩卖污染药具和病死猪肉,不会向公共水源排放致癌物质……但即便是这样可怜的底线,居然也被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突破无极限”。有官场中人打击我说,你本人也许不会去做这些,但一旦面对此类情况,你很可能也只会选择失语。
我无言以对。确实,“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良知尺度可以作为自我的操守准则,却难以成为责众的法器,在诸多现实境遇下,融入“环境色”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安全”这样一个最低层次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谈论“自我实现”这样的话题毫无疑义显得过于奢侈。
也正因此,几年前,广西来宾韩峰局长的“香艳日记”在网上曝光,看热闹的网友中更多感觉的是新奇,而不是愤怒。作为青年“意见领袖”的韩寒写了篇博文《韩峰是个好干部》,列出韩峰的九大“优点”,比如:“这位干部在半年的时间内仅仅受贿6万元,这是我近几年第一次看见受贿两字后面跟的是一个5位数,现在哪里去找这么清廉的局长。”“在他已玩,正玩,稳定的玩和待玩的那些女人中,无一人属于包养性质。”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韩寒的调查中,高达96%的网友同意让韩峰局长继续留任。这一调查结果或许包含不少的戏谑和反讽,但却不能不说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在下降,对官员品质的期待在下降。
呜呼,当良心成为奢侈品的时候,人之为“非人”也就不远了罢!
关注“文字客老魏”,篇篇原创。若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