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脱不花:17岁辍学,19岁当董事长,罗辑思维CEO的江湖法则
文/东颖 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
时时清零,做出选择,承担结果,才是人生的常相。
脱不花这名字原是梁羽生《萍踪侠影录》里一个配角,前后出场三次。罗辑思维的脱不花原名叫李天田,取这个名字是觉得这姑娘虽然结局不好,但跟自己很自洽,一辈子过得倍儿痛快。
现实生活里的脱不花也活得倍儿痛快,有段时间,她的签名是“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纵横四海,心无挂碍。”一股子江湖气,快意恩仇,爽直坦荡。
虽然现在提到脱不花总是离不开罗辑思维,但早在多年前,脱不花就已经少年得志,人生履历堪称传奇。17岁高中肄业,18岁给企业家讲课,19岁当董事长、虎嗅网专栏作者……网络一搜,一堆闪闪发光的履历与头衔。
纵观脱不花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她是个非常幸运的人。
在别人十几岁每天埋头苦读准备高考的时候,她已经认识了很多行业里的顶尖人士,这给她的未来发展埋下了良好的伏笔。不过,如果换一个人去经历与脱不花相同的遭遇,却不一定会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运气是一种能力,选择是更大的能力,有人管这个就叫“命运”。
其实是一种长期被忽略的能力:关键时刻快速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如何区分对待那些充满诱惑的机会,才是真正决定你今后人生关键所在。
我总结了三条有关脱不花的江湖法则,希望对你有用。
01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找到你的快乐与痛苦所在
1996年,脱不花17岁。那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到中国来招生,脱不花被相中。7月份她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到北京补习英语,为出国做准备。
从三线小城到北京的脱不花,受到了巨大冲击。
一方面觉得知识面和见识都太窄,连怎么坐地铁怎么坐复杂路线的公交车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去美国,岂不是显得更傻?
另一方面,她觉得花父母的血汗钱这事不够酷,她想自己赚钱。
就是这两个原因,让她在北京三里屯找了份办公室小妹的工作,一个月380块。每天的工作是买盒饭、送材料。
这个选择放在现在来看,都会觉得特别傻,甚至有些目光短浅。一个月380块虽然是自己赚的,但比起去美国读书为自己履历添砖加瓦,实在太微不足道了。而且做的事没有任何价值,买盒饭和送材料放哪儿不能做呢。
李叫兽说:“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性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但绝大多数年轻人,他都一直在想如何变得更优秀,同样的考试我如何考得比别人高,同样的岗位和工作我如何比别人超一分。但是这就像跟那些超市比谁价格低一样,这样做本质上你是没有办法创造超额利润的。”
在做办公室小妹期间,脱不花做了一件事。
当时她所在的公司是做广告代理的,跟现在做互联网的差不多,野蛮生长,人人都有机会,脱不花每到周末晚上就会去中华民族园西门的一家酒吧听免费讲座。
某个周末,她听到了时任北京奥美总经理的湛祥国先生授课,当时讲的是如何做提案。对当时的脱不花来说“提案”是个非常高大上的词,因为那时很多广告公司都不做PPT,都用DOS系统打字,胶片投影机都还是个非常新鲜的事物。
在湛国祥讲课结束后,脱不花浑水摸鱼取得了一张他的名片。
一个多月后,脱不花所在的公司接到一家当时已经明显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客户的邀请,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机遇,所以全公司都动员起来。
脱不花也跟着兴奋得团团转,但只是在外围看着帮不上具体的忙,但看着看着,她内心不安分的那个小恶魔就蹦了出来,她发现公司讲的那套东西跟湛祥国老师讲的不太一样。
于是脱不花就提出了这个疑惑,然后大家就问:“你说咋搞?”
脱不花平时就送送材料,买买盒饭,对广告一窍不通,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找出湛国祥的名片,咬着牙忍着紧张,给他拨了一个电话。没想到湛国祥愿意和她出来见面聊聊,看了脱不花带来的材料,他立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后来脱不花被公司老板一起带去见了客户,并负责讲后半部分。
虽然那次提案没有通过,但是和这家公司建立了其他合作,而且脱不花也因此开始做公司的其他业务,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和培训师。
她所负责的第一个客户、组建的第一个团队、合作的第一个媒体、写的第一篇文章、培训的第一个学员、赚的第一笔奖金、买的第一部手机,都来源于此。
这个经历看似有运气的成分,但是多少人能做到在自己作为一个外行人的身份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且打电话请教一个对方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多的是这些事都让脱不花觉得兴奋,跃跃欲试,而这个就是梁宁在讲产品时候提到的“底层操作系统。”
梁宁在讲产品时,先讲情绪,她认为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那是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比如,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持续投入一万个小时,成为天才,是因为愉悦感的支撑;一个人兢兢业业,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很多时候他是因为恐惧;而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他的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1997年后一直到2000年,脱不花本来应该去上大学,但是她没有去,连高中也没有读完。
从底层操作系统来看,留在北京更能使脱不花感到快乐,在北京经历的一切都令她兴奋。
虽然那个时候,脱不花还不清楚自己具体想要什么,完全凭着好奇和感觉才慢慢走了出来,但人的发展其实遵循一个马太效应,你上升到的层级越高,就会发现机会越多,那么也会越来越好。
而且人生不是单一剧本,读名牌大学、出国留学、拿大公司offer,都只能决定你几年内混得好像还不错。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选择不同赛道的同龄人与自身的差距才会真正看出来。
所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很难说哪个选择就一定更好,但是选择你所热爱的,至少在那个赛道上不会跑得太难受。
了解领域内和事物背后的本质
行业顶级的人、三教九流,皆是学习对象
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可以促使他不断学习的。
纵观脱不花的学习对象,不仅有奥美的总经理湛国祥、惠普的CKO高建华、出版人方希,还有牛根生、刘永好这样的知名企业家,也有明海大和尚这样的出家人,甚至也能从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中汲取知识和经验。
有天,脱不花经过一个酒店的会议室,看到里面正在开一场培训会,讲的是《战略管理》,她就溜进去听了会儿。讲课的老师是曾先后担任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等职务的高建华。
脱不花觉得这课不错,就去问老师在哪里还能听到,老师说这是外企的内训,不对外公开讲。脱不花想社会上听不到的课,那岂不是更加珍贵,于是就和老师商量,给她所在的公司做内训。
那个时候脱不花也不知道怎么做培训,她就慢慢摸索,还真被她搞定了,也因为这件事脱不花进入了培训业。
高建华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最出名的特点是“绝不应酬”。虽然讲课的时候侃侃而谈,但在饭桌上非常沉默。这为脱不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认识到在职业生涯中要专注。
从而脱不花在培训业深耕,而后进入管理咨询业。
如果说湛国祥教给了脱不花专业的职业技能,那么高建华教给脱不花的则是职业道德原则。
在脱不花快到30岁的时候,她迎来了一个恐慌期。她把这个恐慌,告诉了她的出版人朋友方希。
后来在方希的指导下,脱不花开始写作。她将自己十几年来对商业的观察和职业活动,都融入到了写作中,后来成为《财经天下》和虎嗅网的专栏作者。
因为写作,脱不花受邀到电台做一档商业观察节目,这个节目播出后,让她收获了大范围业内人士的认可。
所谓的“圈层的力量”,指的是你的收入是你最亲近的六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如果你想提升某方面的能力,你就要结交这方面能力最强的人,这些高手会帮你迈过最初的学习障碍到达拐点。
青山资本的创始人李倩说从小家里人给了她一个思维惯性,那就是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都要先知道这个行业里最好的是什么样。
“比如说我是一个日料爱好者,我就喜欢吃寿司,我往往会去想我要吃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寿司,然后我就可以给剩下的这些寿司日料打分。
如果进入天使投资圈,干的一件事情是去见顶级早期创业者,见过顶级的早期创业者之后,才能判断接下来出现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大概是多少分。
不然的话谁过来跟你聊你都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大部分人现在是觉得逻辑上对这个事情就是对的,但是逻辑对不是核心条件,因为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逻辑都没太大问题,所以我要见顶级的人。”
就像很多人办了健身房的卡,但几乎去几次就放弃了。但如果你请一个私教,他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制定健身计划,指导你做最正确的训练,并纠正你的动作,让你在几次后变化就非常明显。
很多时候,在生活里悟出的道理也常常有用。
之前,脱不花讲过一个案例,“用泡妞的经验做APP推广,用打游戏的经验管理团队”。
听上去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其实不然。
商业无非人性,而人在玩的时候最认真。
2015年生了孩子的脱不花,也从孩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自家保姆带孩子特别着急,总念叨着“三翻六坐”,爱和小区其他孩子比。
但脱不花说,你不用那么着急,她一个孩子,未来可能还有100年要走,你让她跟别的孩子争那几十天有啥意义?然后把这个道理放到罗辑思维,也能想明白很多事。
“有时候你会觉得,罗辑思维是个有名的品牌,外界都盯着你看,这就让你有些着急。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罗辑思维这个企业怎么也要做个十年二十年,急那么一会儿,也没用。不能为了赶路而急到忘了方向。”
其实这些都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很多人一看到深度思考,就犯愁。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
其实深度思考就是“可以通过一个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或者模式”,然后把这个模式套用到其他事情上。
03
成为自己的菩萨
时时归零,拿得起放得下
越成功的人越容易产生“认知障”,这个认知障指的是长久以来你所指导生活工作的那套模式。
一个人长期锻炼一个部位,那么这个部位的肌肉纹理肯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经常使用一个思维模式,大脑里的神经系统也会产生相应反应,形成生理上的“肌肉纹理”,进而陷入自己认知里的舒适区。
有段时间,脱不花进入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区域。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她,既没有物质上的焦虑,也没有能力上的焦虑。
她自己有家咨询公司,最牛的客户虽然做不到,但手里的客户都做得很好,所以好像没什么可值得焦虑的了,但她又隐隐觉得不对。于是在2013年到2014年期间,脱不花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花很多时间参加各种圈子的活动,了解别人在干什么。
而当时的脱不花听到有人在说快速迭代,她连迭代两个字怎么写都要问旁人。就是在频繁参加活动中,脱不花认识了罗振宇,然后和罗辑思维搭上了关系。
但在罗振宇邀请脱不花加入的时候,要撇开做了多年的咨询公司转型去互联网公司,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后来脱不花什么都不要了,公司和客户账上的钱都不要了,直接就去了罗辑思维。
你会发现脱不花这人很爽直干脆,当年说不去读大学就不去了,说放弃经营多年的公司就立马放弃了。
一个人如果只能“拿得起”,而无法做到“放得下”,那么很容易陷入自己已有的思维和生活牢笼里。时时清零,是一种“破局”能力。
脱不花曾为自己写过一个非常谦虚的墓志铭:“这里横躺着的,是一个因为好运气而横行了一辈子的人。”
在38岁的时候,脱不花说她给自己“人到中年”的第一个任务,是在得到app上学习了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三十讲,一共三遍。一遍听、一遍对着文稿做笔记,一遍输出自己的想法。
“这门课程很神奇的不断唤起我对于自己至今走过的人生历程的回顾和反思,特别是对于那些屡试不爽的定律的总结。”
有段时期,脱不花读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的书,其中一段话令她茅塞顿开:
“学佛之人,与其拜菩萨,不妨就直接观想自己就是菩萨,观想菩萨在这种环境中会怎么做,这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门。”
大多数人忙着往外张望,却忽视了向内审视。情绪、思维、愿景等等,只有找到你真正想要的那个东西,才算是活得稍微明白了。
最后
有个经典的问题问:有一个铁轨上有五个孩子,另一个废旧的铁轨上有一个孩子。这时有一辆火车要经过有五个孩子的铁轨,旁边有个扳道工,他可以改变铁轨的走向。此时,这个扳道工要如何选择?
有个答案是:不用改变,让火车冲向那五个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错误做法付出代价。
其实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怎样选择都没有最佳答案。而时时清零,做出选择,承担结果,才是人生的常相。
而所谓的对,也不过是暂时和片面的。
参考资料:
脱不花《传灯记》
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
上一篇:表情包中的暴利生意
下一篇:我在“下沉市场”生活的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