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是如何废掉的?

柳一一 有范青年 2022-05-14


幸福只能来自创造性的生活,那种重复性的活动只是生存。

 

一个人是如何废掉的?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长期热搜话题。

 

我看了知乎上的不少回答,以及公号上的各种文章。大家各有各的角度。


从这些答案里,我们可以发现,废掉一个人有很多种方式,比如陷入穷忙之中,或者太闲,或者是严重的拖延症等等。

 

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可以说,不同的人,废掉的原因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不过,今天我想从一个更普遍存在的原因来聊聊一个人为什么会废掉:痴迷于消费性活动。


这才是一个覆盖率更广的根本性原因。


01
消费性活动
 
什么是消费性活动?消费性活动,指向的对象是他人创造的产品。
 
产品,既可以是实体化的产品,比如食品、衣服用品;还可以是虚拟化的产品,比如微信、抖音上的小视频、电视剧、游戏、网文等等。
 
对大多数人而言,在大部分时候,显然消费性活动更具有魅力。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小伙伴们,在闲暇之余,基本是刷抖音、玩微信,或者看是网文、电视剧,也可能是出去海吃一顿,淘宝、拼多多购物,或者去商场大批采购。
 
来分析下消费性活动为什么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冲动的大象在掌控,另一个部分是骑象人的地盘。大象的特点是遵从本能,冲动,情绪化、懒惰。骑象人是理性的化身。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这两种角色在争夺地盘。
 
骑象人需要耗费大量的精神力才有可能控制住大象。正因为耗费力气,所以骑象人其实很容易疲惫。一旦骑象人精疲力尽了,桀骜不驯的大象就会成为统治者。
 
事实就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在大象的指挥下行动。
 
大象喜欢即时的快乐。对大象来说,不费力气就能获得的及时快乐,能给感官上带来极大的愉悦。尽管这种刺激转瞬即逝,但大象还是沉迷于此。
 
消费性活动,能带给人的正是这种似乎源源不断的及时快乐。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随时完成一个消费性活动。比如去抖音看一个有趣的小视频,刷一晚上的网文或者电视剧。
 
一个视频接一个视频的看下去,一个人得到的快乐是非常高频的。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消费性活动中,人还根本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这对懒惰的大象来说,实在太划算不过了。
 
大象青睐即时易得的快乐。这是从比较哲学的层面上做的一个分析。
 
我们再来从脑科学角度去分析。
 
当我们完成一次消费性活动时,大脑会感受到愉悦、快乐。这在大脑层面,是可以被明确观察到的现象。

一个人感觉到快乐的时候,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会被激活,会释放出快乐激素多巴胺。
 
与其说我们喜欢消费性活动,不如说我们喜欢的是快乐的感觉。
 
消费性活动,能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持续获得高频的愉悦感。于是,大象乐此不疲。
 
02
消费性活动带来的危害
 
如果始终纵容大象遵从本能去做无休止的消费性活动,我们就极有可能掉入深渊。
 
最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严重的路径依赖。
 
消费性活动带来的快乐,尽管消逝的很快,但是它足够高频,得来又足够轻松。这就会和我们需要通过付出心力才能得来的快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你会越来越多的依赖过去形成的路径。比如,你可能会按照同一种方法持续工作三年五载。
 
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十年。原因就在于他的路径依赖。
 
一个人越是钟爱消费性活动,就越会产生路径依赖。
 
改变曾经的惯性路径,需要你耗费掉大笔的脑力资源。比起消费性活动来,改变路径完全显然是一项吃力的活动。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轻松得来的快乐,他还会喜欢付出努力才能赢得的快乐吗?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
 
再加上,大象通常都是掌舵者。一个人习惯及时快乐之后,他就再也回不去了。他会彻底丧失自我变革的力量。
 
生活,工作,于他而言,不过是重复再重复。
 
除了路径依赖外,习惯于消费性活动的人,还会总是「积极幻想,消极行动」。
 
理由也是同样的。消费性活动,太容易让人感受到高频的快乐了。而真正要去做一件事,可不会只有快乐。在行动中,我们往往会经历各种磨难,能得到的并不是高频的及时快乐。
 
拿我学习写作来说。在最开始,哪有太多的快乐可言?整个过程是磕磕巴巴的,伴随着自我否认,以及之后的自我重建。最终得到的快乐,是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持久快乐。在过程中,很难得到和消费性活动一样的及时快乐。
 
一个人如果习惯了呼之即来的及时快乐,他肯定越来越不愿意投入到痛苦的成长中去。

大象的天性是懒惰的,享受的。
 
所以,在消费性活动中浸泡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只幻想,不真正付诸行动。
 
再来说最后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成瘾。
 
一个例子:有一个 26 岁的女孩,在公司做会计,借职务之便,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她从公司的账面上转走了 500 多万元。
 
我最初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以为这么庞大的金额会被用来买大宗物品,房子之类。结果看到最后,大跌眼镜。女孩买的基本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消费品。除此之外,她挪用的钱,其实大部分都用来还各种信用卡了。
 
女孩真正的兴趣,在于开通各种借贷型 APP ,然后不停的刷卡和还卡。她上瘾了。快感是刷卡和还卡这两个动作。按道理来说,挪用这么多钱,根本没必要再去开通新卡了。但是,她就是停不下来。
 
最是,女孩挪用的钱,大部分都用在了各种 APP 的借款利息上。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早期,她不过是购物狂,屯了一大堆有用的没用的消费品。中期,她发现自己还款困难了,开始挪款。后期,女孩发现更有趣的行为是刷卡和还卡这两个动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初期的消费性活动,对人的伤害其实还不算大。一旦消费性活动持续升级,就有可能引发「变态」的上瘾行为。
 
上瘾行为的本质,就是加快获得快乐的频率。如果说,原来是一天获得一次快乐就可以了。上瘾后,可能一天就需要获得 2 次, 3 次...
 
随着上瘾程度的加深,大脑在刺激适应后,还会需要更高强度的刺激。刺激变强,就要加大剂量。
 
可以说,一旦上瘾,就是跌入了一个无底洞。
 
拿打游戏来说。很多游戏爱好者,最开始几天玩一次都可以。发展到中期,需要每天玩。到了后期,就需要时时刻刻玩。
 
《欲罢不能》里有一个极端案例,一个叫艾萨克的年轻小伙子,玩游戏成瘾后,曾经每天打游戏时间达到 20 小时。吃饭从来都是让室友帮忙带回来。整整五周,艾萨克都没有出过一次门,也不接任何电话。他和外界几乎完全切断了联系。
 
我在新闻上还看到,有人因为经常熬夜打游戏而猝死。
 
没有人不知道这么做的危害。然而,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上瘾后,就真的会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对高频快乐的渴望,战胜了理性。
 
千万别觉得上瘾行为离我们很远。2011 年,研究人员在综合了83项研究后发现,在涉及的 150 万四大洲人口中,有 41% 的人至少存在一种行为上瘾。美国的一项研究则发现, 40% 的美国人存在某种形式的互联网上瘾。
 
互联网上有最丰富的消费性活动。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有的人经常一天刷几个小时抖音,有的人一天看几个小时电视剧,有些人一天玩几个小时游戏,还有人每天看各种爽文。
 
你统计过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吗?根据《欲罢不能》中的一项调查,美国人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是 3 小时。作者亚当.奥尔特发现,自己竟然一天会拿起手机 40 次。
 
每天 3 小时,听起来好像也不多。当你算一下长期账单,你就知道数据有多惊人了。
 
一天 3 小时,一周 21 小时,一年是 1092 小时, 10 年就是  10920小时。也就是说,每过十年,其实你就有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花在手机上。再扩大到一生,生命中有多少时间投资在了消费性活动上呢?
 
况且,这还仅仅是一个平均值。很多人会超过这个平均值。
 
如果一个人开始沉迷于消费性快乐,实际上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结局,一定是废掉,没有任何悬念。
 
03 
通往大道的创造性活动

避免废掉的唯一方法,是多去完成创造性活动。
 
创造性活动和消费性活动,是一对相反的概念。消费性活动是消费他人创造的产品,而创造性活动是主动去创造价值,或者说产品。
 
消费性活动中,人体验到的是及时快乐。而在创造性活动中,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快乐。
 
要注意的是,咱们在这里探讨的创造性活动,并不一定是要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科学发明等这种属于小部分群体的活动。
 
创造性活动,是创造价值的任何活动,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件大事。创造活动完成后产生的价值,也是可大可小,可实体、可虚拟。
 
比如,学习做一道菜,这是一件小事,产品是菜,价值是让朋友、家人感受到你的爱、温暖,增加关系的粘性。
 
比如,学习一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件小事。学完知识之后,产品是你大脑中产生的知识结构,思想,价值是你个人的成长。
 
再比如,你创作了一本书,完成了一幅画,这是大事。活动完成后的产品是书、画,价值也是多维的,有你个人的成长,有对他人的帮助,有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贡献。
 
创造性活动还可以是深度阅读一本书,改变某种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经营友谊、爱情、婚姻等等。
 
你会发现,其实创造性活动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创造性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发挥了主动能动性,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价值,产出了或真实、或虚拟的各种产品。
 
在创造性活动中,人是开拓的,进取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攀登者。
 
当代哲学家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提到,创造性活动的本质是「自由的给予」。
 
自由,就是你自己主动去在做一件事,而不是被他人强迫。这是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前提。如果一个人是被强迫的,不得已的,那他的活动很难谈得上是创造。

内心状态的不自由,会导致他即使创造出产品来,也体验不到深层意义上的快乐。
 
给予,是说创造性活动的指向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回报。如果有回报,那也是顺其自然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你从一开始就追求的。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回报,那你就很难享受创造的整个过程。
 
比方说,一个人为朋友付出,抱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获得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在给予的过程中,他其实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行动本身,变成了一种工具。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消费性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索取」。在进行消费性活动时,我们是从其他人处索取产品,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
 
索取大于付出,人就会逐步废掉。
 
一个人以创造性活动为主,他可以始终保持生命的活力。
 
04
 
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只从事创造性活动,而拒绝消费性活动。很多消费性活动,事关生存。另外,我们也不可能彻底扔掉及时快感。毕竟,大脑还是要休息的,大象还是要被满足的。
 
我们需要警醒的是,控制好消费性活动的比例,别让消费性活动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一旦消费性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就会被及时快感淹没。我们的大脑,也会被驯化成只渴望及时快乐的机器。
 
我们永远要让创造性活动主导生活。
 
赵汀阳说:「幸福只能来自创造性的生活,那种重复性的活动只是生存。」
 
创造性活动,可不只是防止废掉的最佳方式,它还是通往幸福的唯一方式。

作者:柳一一,锤炼侠社群合伙人,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开智正典书籍解读人,写作训练营讲师,重度阅读者,年阅读 200 本+,公众号一一道出(ID:yiyidaochu)


都看到这了,别急着走。

看完下面3篇再走,哼~


裸聊诈骗,千万猛男顶不住的噩梦

抖音评论竟成「色情」流量入口?

容易玻璃心的你,该如何治愈内心的敏感特质?这些建议帮到你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