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好像越来越喧嚣了。
似乎只要点开屏幕,就能看到各种面孔对你说:
在这个时代,你一定要学会在众人面前销售自己,要善于表达、主动连接,要拉得下脸,否则你会错失各种人生机遇,活得默默无闻。
所以:
他们鼓励你走向前台去分享、去演说,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他们推荐你日更文章(视频)与读者(观众)保持情感联系;
他们告诉你视频号的第一条应该说“为什么你要关注我的N个理由”;
他们提醒你在视频的最后要告诉观众“记得双击、分享,爱你么么哒……”
于是满世界的信息似乎都充斥着这种套路,好像你不跟着做就会落伍一样。
这让很多人焦虑不已,特别是那些天生内向、不善言辞和表达的人。
因为这些对他人显得极为正常且轻松的事,换到自己身上就会变得异常难受和别扭。
不用折腾多久,自己就会感到精疲力尽,内心也像被掏空了一样。
但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他们依然鼓足勇气,冲进“拥挤的潮水中努力游动”,并美其名曰为挑战自己、突破自己。
然而,这样做似乎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因为同质化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在人人都在自我叫卖的时候,自己那点不够自然和自信的声音依然显得默默无闻。
如果你正在遭遇这种尴尬,那不妨在此刻停下来想一想:做成一件事,真得必须要这样扯着嗓子主动叫卖吗?
事实上,我们根本无需在“主动社交”这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条通往成功的路。
比如与之相反的“被动社交”这条路就非常好走,它不仅畅通不拥挤、安静不焦虑,而且还特别适合那些不擅长即时表达的内向成长者。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一看另一位与众不同的“网红”——李子柒。
李子柒从不在视频中和观众对话,也不会为了讨好观众而保持日更,更不会在视频的最后求大家点赞、关注和转发。她只是专注于作品本身,在视频里真实地演绎自己,甚至为了拍好一个视频,她需要经历春夏秋冬拍摄一整年。蹊跷的是,这种冷淡的风格却让她火遍了全球,使她不仅收获了独一无二的个人影响力,也获得了远超他人的财富。她的作品不仅精致有特色、清新不浮躁,而且还有长远价值,就算几十年后再看,它依然可以成为中国乡村理想生活的代言。如今,她最不担心的就是缺少外界的关注和连接,要操心的反而是对海量的合作请求进行筛选。这就是所谓的“被动社交”——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或产品来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如此,就算创作者自身不善言辞、甚至从台前走到幕后,他也同样可以让自己产生强大的社交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让作品代替自己说话。而有价值的作品,特别是通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个人在台面上的叫卖。选择“被动社交”战略的人并非少数,比如25岁就成为百度副总裁的李叫兽在年轻的时候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交际型的人,但工作中又需要人脉和影响力,于是他梳理了获取人脉和影响力的两种方式:通过梳理,他果断选择了“被动社交”战略,即通过公众号,每周输出一篇高质量的营销干货,专注于知识领域的创造。结果他很快收获了50万读者,在营销圈打造了强大的个人品牌,最终所拥有的人际网络和资源,远远超过那些社交能力比他强的人。再比如《五分钟商学院》的作者刘润也很推崇这种“自管花开”行为模式,他说: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我们只管这朵花开得漂亮,只想散发自己的光、热和香气。
如果在覆盖范围之内,有人感受到了,那真是幸运,他就有机会成为我们的客户或者合作伙伴了。
我们不愿意拿着手电筒去找客户,也不想着去说服别人,如果发现这个人竟然还要被说服,那就只能证明这朵花散发的光和热还不够。
那没事儿,我继续努力,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我的光和热有一天能够覆盖到他。
可见,采用被动社交的人同样可以获取成功,甚至获得的成功比采取主动社交的人更大。
而且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被迫和无奈,相反,这是一个更加明智和正确的选择。因为内向成长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加擅长与事物而非与人物打交道。科学研究证明,内向者与外向者在生理机能上有着显著的差别。比如,内向者头脑中的血液流动路线更长更复杂,犹如很多蜿蜒的路径,因为他们的血液聚焦在离脑干更远的前额叶和布洛卡区,亦即负责计划、思考和语言处理的区域,而外向者脑中的血液聚集在离脑干更近的负责感官印象和感知情绪的区域。
换句话说,内向者更倾向于使用“理智脑”与外界互动,而外向者更倾向于用“本能脑”和“情绪脑”与外界互动。但“理智脑”运行时非常缓慢且耗能,所以内向者与外界互动时往往反应迟钝,且社交之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恢复能量。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正好相反,他们与外界互动时不仅反应快速且不容易觉得疲惫,甚至还能从社交中获得能量。另外,内向者与外向者在体内的神经递质分泌也有所不同。乙酰胆碱是一种帮助集中精力、逻辑思维和记忆力的神经递质,它会抑制我们的行为系统,让我们安静下来,丰富我们的能量储备。多巴胺是一种传递兴奋、愉悦、开心的神经递质,它会激活我们的行为系统,使人充满精力。因此,相比起外向者,内向者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全局,行为也更为审慎。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便是,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措辞或更容易感到疲惫。所以,内向者的总体优势体现在他们更加擅长与事物打交道,在静态事物上,他们更理性、更有创造力。同时他们凡事也更加关注根本——这可能也是很多内向者不太合群的原因之一。因为习惯关注根本的人会觉得普通的闲聊太过肤浅、没有意义,一起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好。综上可知,内向成长者虽然在社交上不具优势,但在创造上更具潜力。所以专注创造并用创造的价值来吸引外界的连接,往往是他们更具优势的人生赛道。如果你了解以上知识,或许也会主动扬长避短,切换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上来。
平日里不善言辞,同步沟通能力勉强打个及格吧,但自从开始写作后,我便不自觉地走上了“被动社交”的道路。
因为我发现,通过生产有思想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更容易获取成就与优势,而且这种异步沟通的方式让我很放松、很愉悦,是我所擅长的。
事实上,公众号刚开始有起色的时候,我也尝试过向各大平台主动投稿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因为每写一篇文章我都要另外准备好几个版本,同时还要联系平台、介绍自己、等待回应、忍受拒绝,即使通过了,也还要按照平台要求修改内容……
几次尝试之后,我发现这种方式不仅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也会让自己写作的风格变得越来越浮躁,推广效果也不见得好。
于是果断放弃,并暗下决心:今后不再投稿,除非他人来主动转载……
这种想法看上去有些清高,但也让我开始摒弃浮躁、继续聚焦。此后,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知识写作和价值写作,深度思考、精心打磨,不接广告、不搞互推。
当我真的放弃了“主动求关注”的成长方式后,情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文章转载的请求接踵而至,截止目前已有330+自媒体申请了转载白名单;
读者主动来连接,微信好友人数从300+增至3300+;
一路上结识了师北宸、一稼、剽悍一只猫、粥左罗等各领域牛人;
受到了多家出版社的出书邀请,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我用自己的经历再一次证实了被动社交这条路的可行性,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有扎实的作品替自己代言。
需要我们能抵御短期利益的诱惑,能忍受暂时不受外界关注的不安全感,能牢牢盯住自己的价值和产出。
虽然我们无法像李子柒或李善友那样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爆发,毕竟那需要更大的付出和运气。
但相对来说,像我这样一个没有特殊资源的普通人能获得如今的成长其实已经算很快了。
如果当初我一直在他人的赛道上跟风模仿,把精力都放到不擅长的向外连接上,想必我现在依旧是个默默无闻的焦虑写手。
所以,那条看上去十分漫长的“被动社交”之路其实并不慢,而且优质作品的价值积累效应还会加速这个过程。
它要好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觉得惊艳、能传递极度的美,或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帮助,且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的作品要很难被外界模仿或代替,因此需要创作者持续专注、持续打磨,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脑力。这对擅长与事物打交道的内向成长者来说是一个喜讯,因为他们更有可能通过创造优质作品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护城河。事实上,无论是内向成长者还是外向成长者,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影响力,最终都逃不过创造价值这一关。当然,我们也不能自恃清高,轻视主动传播的力量,但更好的传播一定是在我们拥有足够多、足够好的作品或价值之后。所以,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不要太过担心自己没人关注,我们只需专注自己的作品与价值就好了。当有一天,你能用作品惊艳众人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投来目光,伸来双手。那时,无论是你自己主动宣扬还是借助专业的传播力量,都更有可能让自己的影响力产生裂变。如今,在现代商业竞争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了。这在商业上是行得通的,因为商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主动出击、占据市场先机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因为个人成长与商业成长的竞争模式不同,它有更大的时间宽容度和强烈的个人属性。它允许我们慢慢地变好,让我们不紧不慢地“雕刻”自己的作品。同时,我们还应该具备这样的洞见:越是在传播发达的社会里,越要坚守价值!想想看,在一个人人都拥有传播能力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发朋友圈、拍短视频),大家最缺什么?
只要有好东西,人们就愿意去主动分享和并将其迅速传播出去。就像深山里有一处风雅之地被某个网红发现之后,就可能引来无数人前来围观打卡。而大多数网红的使命就是不断地更换打卡地,用更多的好东西来维持自己的流量。
而风雅之地一旦被爆光,它就可以待在原地持续引来人流,不再寂寞。当然,风雅之地只是一个比喻,它代表着山里人的作品,只要山里人去持续地建设它,改造它,它就可能成为一处名胜。而前来围观的人通常也只是来看名胜的,他们往往不关心当地的山里人。所以,如果你暂时无法成为像“网红”那样有魅力的人,那就专注打造自己的作品和价值吧。毕竟容颜易老,魅力易逝,但由人创造出来的思想、价值和美却可以长期存在。等有一天,当你手握它们从幕后走向台前时,就算你缺少魅力、不善言辞,人们也会认认真真地听你说话。看完下面3篇再走,哼~
大多数人赚不到钱,来自于极差的执行力
利用信息差搞钱,到底有多暴利?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