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错全体罚的训练,六死全活的加莱义士:仇恨与悲悯
最初训练时,印象最深的是同伴被打。一次队列训练中,一位学员动作不规范,教官挑衅,学员顶嘴,结果教官动手。那一刻,感到震惊、同情、害怕,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成为被打的那一个。
随后的体验颠覆了常识。练队列时一人做错,全班受罚;就餐时几人说话,全队人站着吃饭;就寝时有人讲话,整个宿舍被叫起来跑步。再荒谬不过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却没人提出质疑。
“猴子与梯子”寓言常用来揭示集体心理和文化传递。笼子里的一群猴子试图爬梯子拿香蕉,但每次尝试都会导致全体猴子遭受洒冷水惩罚。逐渐,猴子们开始互相阻止,不让任何猴子再尝试,尽管后来没有猴子再被洒冷水。新加入的猴子虽不知缘由,却也参与其中,直到全体无意识地遵守一个没有意义的规矩。很多行为早已丧失原意,却代代传递,成为陈规旧习。
“一人错,全体罚”,通过集体施压控制个体,常用于职场、团建、训练中。它转移了对制度和权威的反抗,制造群体对个体的怨恨,削弱了群体的凝聚与合作。这种环境下,成员更容易彼此监督,而非质疑制度本身。长期被强化的规则逐渐内化,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能力。群体内部的分化和孤立也在增加,尤其是多次犯错者会逐渐被孤立,甚至遭到攻击。最终,这种机制削弱了群体的联合反抗能力,威权得以维持。在军事和极权体制中,这一方法尤其奏效。它制造了内部矛盾,使成员互相监督,从而确保纪律不受挑战。
离开军队多年后,置身于斯坦福大学的罗丹群雕《加莱六义士》,不禁想起了上述训练经历。群雕所刻划的瞬间把人带回英法百年战争中的1347年。法国加莱城被英军围困陷入饥荒,无法支撑,不得不投降。英王爱德华三世打算屠城。后经谈判,爱德华提出,只要六位市民愿意献出生命,身穿麻布衣,脖挂绞索,赤脚走出城门投降,那么其他居民就可获得赦免。富商圣皮埃尔率先站出来,带领五位市民赴死。关键时刻,爱德华的王后菲莉帕出于悲悯说服国王,救下了六义士和整个加莱城。
六义士的牺牲精神展现了人性中无私的奉献,王后的悲悯则打破了仇恨的循环,拯救了生命。相比之下,“一人错,全体罚”的驯化手段,促使人们互相怨恨,却无力反抗制度。不同情境下的仇恨与悲悯,鲜明对照,叩击心灵,启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