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明解|一文看懂City Pop的前世今生

Torako 布鲁斯博物馆 2022-05-05


City Pop所引领的复古新浪潮?


近几年,City Pop这一风格经由英美·韩国等地重新出发。几乎在刹那之间,这种70代在日本诞生的流行音乐,就成了当下“复古”新浪潮中的风暴眼!


从City Pop诞生至今四十多年,在数字音乐横行的当下,City Pop与当代流行不谋而合地产生了隔代共鸣。这次音乐上的回潮,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那么,这种叫City Pop的音乐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为什么提到City Pop,又总有人愿意把它与日本泡沫经济,纸醉金迷的梦幻时代联系到一起?


不,没有那么简单,起码从音乐的角度上看没那么简单。抽丝剥茧,让我们先弄明白City Pop的前世今生,它到底从何而来,又随何而去?




1

City Pop诞生前夜


跟世界上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的起点一样,日本流行音乐始于布鲁斯(Blues)与爵士(Jazz)。


1912年始,随着日本第一批乐团登上前往美洲大陆的邮轮。布鲁斯(Blues)与爵士(Jazz)通过各种形式,跟着这股“音乐洋流”被搬到了日本。


1920年中叶,日本诞生了一种以爵士乐团伴奏,结合日本传统歌谣,用日语演唱的流行音乐——昭和歌谣曲(战前歌谣曲)。这种东西方融合的形式,正奠定了日本流行音乐的基础。


战后,受驻军广播所影响,波谱爵士(Bebop)、布鲁斯(Blues)、布吉舞吉(Boogie Woogie)、夏威夷音乐(Hawaiian)、乡村音乐(Western Swing)等风格,在日本受到热烈追捧。


这时,日本本土音乐家们,一边追着美国音乐的新动向,一边开始打造本土特色的流行音乐,歌谣曲随着时代蜕变。


时间到了1955年,彼时正值美国初次摇滚乐浪潮的顶峰期。此时,爵士领域中一些不安分的音乐家,又将美国这种最新的音乐引入日本。1956年始,美国摇滚乐大举“入侵”日本。


当摇滚乐进入日本之后,本土音乐人一边开始模仿,一边对其展开了本土化的改良。歌谣曲再次结合初期摇滚乐,此时的日本流行音乐,又走进去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


1965年,战后日本经济复苏,作为新兴媒介,电视机在日本得到广泛普及。这一年,东京奥运隆重召开。追着美国跑的日本音乐,也有了新的发展动向。


同年6月,富士电视台将一档名为「勝ち抜きエレキ合戦/决胜电声乐团」的节目被搬上荧屏。乐队综艺成为国民话题,这档节目也成为乐队综艺的鼻祖。


受此影响,青少年们纷纷拿起电吉他组起了乐队。这个时期,为之后日本俗称乐团组合(Group Sounds)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为City Pop的诞生而埋下了伏笔。


1966年,随着披头士乐队进入日本公演,这场由英伦掀起摇滚革命浪潮,终于被带到了日本。彼时,加上乐队综艺保驾护航,跟随英伦摇滚的脚步,日本进入乐团组合(Group Sounds)新时代。


此时,随着摇滚乐的不断发展,音乐人之间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所追崇的英美摇滚乐队,都声称受到布鲁斯(Blues)音乐的影响。那么,我们也得研习他们的根源!因为光模仿他们还不够。模仿,最多只能接近他们,要想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必须从这些摇滚的源头入手。


此时,大批深入研习Blues音乐人,开始了一段几近癫狂的疯狂补习期。正是这段重要性的补习期,让黑人音乐的律动深植音乐人心中,这对之后如何借鉴灵魂乐与放克元素,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所谓乐团组合(Group Sounds)的乐队们,大多效仿英美唱着生硬英文歌词,这难免让人产生距离感。所以,人们需要一种能体现自身文化,用本土日语来演唱的新鲜流行音乐。


这一诉求,在六零年末到七零年代初,得到了全方位的回馈和填补。


1969年,日本颇为传奇的摇滚乐队村八分横空出世!他们的出现,真正意义上把日语歌词镶嵌到摇滚乐中。但他们歌词具备“攻击性”,音乐形式和曲式框架过于纯粹,基本和英美摇滚无异,所以只在摇滚界留下了传奇的名号,并没有在广泛大众群众中得到应援。


1969年同年,另一支由民谣浪潮过渡到摇滚界的乐队,似乎带着一种众望所归的使命,在同时期完成了组建。乐队成员由,細野晴臣、大滝詠一、松本隆、鈴木茂4人组成,乐队的名字叫Valentine Blue,随后更名为“Happy End”!


他们也用日语创作,尽管当时乐队的风格被定义为民谣摇滚,但在内容上,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和诠释,为整个音乐界注入了一股崭新的空气。这对City Pop的诞生,起到一种起承转合的桥梁作用。


接着是1970年,一支名叫頭脳警察的乐队浮出水面!彼时,他们把摇滚乐与反体制批判链接到一起,用更尖锐的思考,酷到骨子里的态度,将音乐所承载的价值观和信息性,又带到一个全新次元。


至此,这三支用日语创作的摇滚乐队代表,分担了日本音乐界三个层面的文化价值体现。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流行音乐,也在这个时间点准备起飞!这些关键的积累,一步步链接了即将诞生的City Pop。


▲City Pop先驱——山下達郎(Tatsuro Yamashita)



2

City Pop诞生——黎明期1970年代

日本新音乐浪潮


俯视整个七十年代,日本进入一个叫“新音乐浪潮”的全新时代。所谓新音乐,就是在英美音乐的基础上,嫁接表现日本「当下」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创作出一种日本独有的新型流行音乐体系。


而到了1970年代,世界音乐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美国黑人音乐生态圈,以布鲁斯和爵士乐为根据,时代经过灵魂乐(Soul)浪潮的洗礼后,放克(Funk)音乐迎来顶峰期


而踩在放克的肩膀上,迪斯科(Disco)音乐乘风破浪,新灵魂乐(Neo Soul)应运而生,融合爵士(Jazz Fusion)时代宣告到来。

 

同时,在纽约都市中,另一种完全代表新世代黑人立场音乐风暴,已经频发预警。Hip Pop音乐,站在放克与迪斯科浪潮的正中央绝地而起!

 

同期,另一种意义上的另一派黑人音乐风格,从加勒比海海扬帆起航,渐渐在全球范围内风靡。Reggae Music/雷鬼音乐,穿越加勒比进入美洲大陆。

 

另一方,整个摇滚界,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其所进化出的新型风格,如硬摇滚(Hard Rock)、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朋克(Punk Rock)、和重金属(Heavy Metal)将领航七八十年代。


这些前卫的音乐风格,同时期在日本得到响应,正落在日本新音乐浪潮的正中央。彼时,日本整个流行音乐体系朝气蓬勃,各种风格百花齐放。与此相应的唱片公司,Live House文化开始并行发展。


这就有故事看了,因为只有爵士和摇滚护航,City Pop还没法起飞。这种风格的诞生,跟这个时期的新黑人音乐(Funk、Neo Soul、Disco),可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接着,随着Neo Soul所带领的新型R&B进入全盛期,日本一些受黑人音乐影响和启发的青年音乐人陆续登场。这些音乐人与融合爵士浪潮联系在一起,从而创作了属于日本的新流行音乐。


另一层面,当时的大众逐渐厌倦了拷贝英美摇滚的英文歌。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既不是民谣、不是爵士、也不是摇滚、更不是歌謡曲的音乐。而是由本土语言演唱,能代表都市日常生活的主题歌。


时代朝着洗练的方向不断发展。此时,围绕创作一种理想型流行音乐而聚在一起的青年音乐人,已经具备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审美能力。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赋予实际行动了。


1973年,在日本新音乐浪潮的全面策应下,一支名叫Sugar Babe青年乐队浮出水面。该乐队的成员,由山下達郎(主唱/吉他)、大貫妙子(主唱/键盘)、村松邦男(主唱/吉他)、鰐川己久男(贝斯/伴唱)、和鼓手野口明彦组成。


在音乐构建上,他们先是把Oldiesn Pop与Soul(灵魂乐)融合到一起。其对Major 7th以及分数和弦的运用,完全新颖的歌词,与日本当时摇滚乐队,以及歌谣曲之间画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在接下来的3年里,围绕着山下達郎和大貫妙子等人,这种全新的融合方式,就成了City Pop的源流!也就是说1973年,可以看作City Pop的诞生元年。


1973同年,曾经为City Pop作出衔接桥梁作用的Happy End乐队决定分裂。主唱大瀧詠一决定单干,細野晴臣则带一队人马组建新的组合,名字叫Caramel Mama,后更名为Tin Pan Alley。


这队组合与Sugar Babe拥有相同理念,其成员由細野晴臣(主唱/贝斯)、鈴木茂(吉他)、松任谷正隆(键盘)、林立夫(鼓手)组成。两支乐队的歌词颇具洗练的都市氛围,多彩多元的演奏形式,基本定义City Pop的基础。


对于City Pop草创期来说,如果说Sugar Babe冲在了最前线,那么細野晴臣带领的Tin Pan Alley乐队则为其断后。他们会作为伴奏班底,担任像小坂忠、吉田美奈子、大貫妙子、矢野顕子、南佳孝等人的伴奏乐队。


而对于这样的变化,传统歌謡界自然不能放任不管。除了一些套上牛仔裤,伪装成是新音乐旗手的演歌歌手外。歌谣曲界开始委托这些音乐人为其作曲编曲,从中学习City Pop的录音和混音手法。


由此,細野晴臣与Tin Pan Alley乐队,也站到像南沙織等歌謡曲歌手伴奏阵容中。这样一来,一些歌谣曲明星的粉丝们,自然就听到了优质的流行音乐。从此开始,City Pop风格也就渗透到更广阔的领域。

▲City Pop元祖乐队—Sugar Babe 山下達郎 大貫妙子等




3

City Pop情感寄托

正反面——幻想与现实逃避


1973年,在City Pop诞生之初,它的渗透力并不高。而作为音乐风格,也是近几年才被正式固定下来。从当时的情况看,与其说City Pop是一种音乐风格,其实更多层面代表着一种氛围。


因为City Pop诞生日本新音乐浪潮时期,他的特征之一,自然是用日语演唱。这与新音乐浪潮之前,日本摇滚乐的发展历程有着很深的关联性,所以才特书一段漫长的前序铺垫。


在City Pop所传递的氛围中,舒缓的海岸线,带着游泳池的庭院,清爽透着凉风的南国风情,远处看上去清澈的天际线,这能唤起人们一种莫名的怀念感。


当然,大多人并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看到和听到这种音乐时,这种向往,延伸出一种莫名怀念的感觉,就好像我也曾去过那里一样。这种能把听众拐到这种情景里的氛围,也可以说是City Pop能隔代共鸣的独到魅力。


对于听不懂歌词,包括欧美国家的乐迷而言,他们可以从熟悉放克(Funk)、节奏布鲁斯(R&B)、80年代慢摇(Soft Rock)、都市灵魂乐(City Soul)来作为衔接媒介,也从中找到太多容易亲近,且令人怀念的东西。


但这种莫名的亲近感中,必定跟原本欧美这些风格之间,存在着某种日本特有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新鲜感。


七十年代初期,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极为幸福的年代。City Pop可以拒绝外在因素的干扰,他们的目的非常纯粹,只专注在创作优质音乐的这一点上。


尽管City Pop的编曲很复杂,但它确实听起来让人很快乐。这种音乐的氛围,就像梦想着开着自己高端新车,在夜晚霓虹闪烁的街道上兜风的感觉一样。那种难以抑制的愉快心情,更是这样音乐赋予人们的精神寄托。


那种乌托邦式氛围,到了当下自然也是人们所向往的世界。要不然,当年日本很多精神科医师,开处方的同时,还会特意加一句:请跟大貫妙子的单曲「くすりをたくさん」一起服用。


不管怎么样,人还是会感到不安、孤独、忧郁和空虚。特别是都市生活的人群。当虚幻的泡沫破裂后,City Pop所承载的紧张感,那种虚无缥缈的空虚感就会侵袭到全身。最终发现,原来这里描绘出的美丽风景中,竟然都是一场虚幻!?


作为都市的主题曲,City Pop音乐人梦想着,就像自己受到影响的音乐那样,希望哪一天也能给世界带来影响。但随着平成大萧条的到来,音乐人意识到,这个梦想看来将以幻想收场。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们的音乐通过网络,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旋起风潮。过去与未来界限已经被打破,City Pop与它根源所指的美国黑人音乐,将再一次成为都市人群的焦点。


如果说City Pop是向着未来荣光列车的探照灯,那它照着的,正是当下有组织有目生产出来的商品音乐,也就追求高效率生产线量产出来的消耗品。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听到City Pop会觉得很酷,也就会对它产生亲近感。

▲City Pop专辑封面——山下達郎 FOR YOU



4

City Pop黄金期 1980s


真实与虚幻,憧憬与失望交织在一起的都市生活。尽管70年代的声音特质会更让人着迷,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进入80年代才是City Pop最辉煌的时期。


1980年,山下達郎的专辑『RIDE ON TIME』真正在主流领域收获反响。随着经济腾飞,所谓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点,就是即将到来挥霍时代。经济泡沫不断鼓吹,一瞬间,音乐也跟着进入大量消费时代。


随后,山下達郎带着新专辑『FOR YOU』,领着人们在度假胜地与大都会之间自由穿梭。连同大瀧詠一发行的『A LONG VACATION』、大貫妙子的『Cliché』、竹内まりや的『ヴァラエティ』,一行音乐人继续牵引着City Pop向前发展。


彼时,受此影响,如松田聖子、薬師丸ひろ子、菊池桃子等偶像歌手们,也将City Pop的元素摄取到自己的音乐中。另一方,安全地帯、矢沢永吉、井上陽水等摇滚民谣界的新老阵容们,也开始向City Pop路线偏航。


一方,随着技术的革新,车载音响和监听耳机的普及,音乐不再只是在家里欣赏,把音乐带出门也自然而然成为一种趋势。这时,受70年代City Pop影响,不断涌现的新一代音乐人们,带着更新的感性,进一步进化了City Pop的绚丽程度。


作为80年代该领域的急先锋,角松敏生以新一代City Pop明星身份开始崭露头角。(尽管他被本人不太喜欢自己的音乐被称为City Pop)。他的做法更为豪放,直接把City Pop和其源流的黑人音乐家们绑在一起。


1982年,角松敏生把第二张专辑『WEEKEND FLY TO THE SUN』的录制现场搬到了洛杉矶。其录音阵容,请到放克乐团Earth Wind & Fire乐队(R&B、Funk、Soul、Jazz融合乐团而著称)等人前来助阵!


录音阵容:该乐团管乐器组及吉他手阿尔·迈凯(Al McKay)、贝斯手路易斯·约翰逊(Louis Johnson)、鼓手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再加上唐·格鲁辛(Don Grusin)的键盘等…


这张专辑所呈现出的豪华绚丽程度,又将City Pop带入一片新天地。由此为开端,新一代City Pop音乐人将更多新鲜的元素嫁接到该领域之中。他们与上一代音乐人并肩,共同将City Pop推向顶峰期。


而整个80年代,与City Pop繁荣所并行的,是日本本土朋克,及重金属浪潮的兴盛。日本重金属在海外市场耀武扬威的同时,以X Japan为首本土视觉系摇滚随即崛起。随后,超级乐团的影响力,将在整个亚洲内发酵。


八十年代中期,富士电视台将一档名为《MUSIC STATION》的音乐节目搬上荧屏。这档至今经久不衰的节目,专门向观众介绍前沿的流行音乐。


随着各路音乐不断发展,日本全境内掀起一阵全民乐队浪潮。就在那个狗叼个饼子都能玩乐队的时代,剧情开始狗血化。


1988年始,日本全境第二波乐队浪潮涌动。从小学到市井,全民乐队浪潮应声而起。达不到专业演奏水准的业余乐队,就开始走向街头。东京、原宿、涉谷,混在游客之中,业余乐队身影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1989年2月,TBS电视台又将一档名为「イカすバンド天国」,俗称「吊炸天乐队天堂」的乐队综艺搬上荧屏。紧跟着,各种形式的乐队综艺开始井喷。在此大背景下,鱼龙混杂的乐队层出不穷。音乐跟着日本腾飞的经济,被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泡沫。


1989年,日本进入平成元年。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平成大萧条随之而来。顷刻之间,这场全民大狂欢就被宣判了“死刑”。乐队浪潮终结,整个音乐界一地鸡毛,City Pop也随之落寞。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一派音乐人走向了消亡。下一个时代,受City Pop所影响而延伸出的“后涉谷系”,开始从追求华丽装素,慢慢向洗练的音乐性转身。间接的,他们将为Neo City Pop浪潮奠定基础。


▲80s City Pop先锋——角松敏生(Toshiki Kadomatsu)



5

City Pop音乐性定义


看90年代City Pop的特征之前,我们先看看这种风格的音乐性定义。


如果是黑人音乐乐迷,第一次听到City Pop自然就会有共鸣。这种音乐的框架中,兼容了Funk、Soul、Disco、R&B、Boogie、Jazz、Latin、甚至是加勒比音乐元素,如此辉煌的融合,确实让人为之一震。


在City Pop内核中,无比优质的Sense是绝对要素。除了黑人音乐,这里面也借鉴了一些Yacht Rock(流行摇滚),与AOR(原意:Album Oriented Rock。日本和制英语,它与Soul R&B渊源颇深,范指一种流行化成熟型白人摇滚乐)固有的绚丽且高精度的声音。


听了一会儿会发现,City Pop跟当时美国流行的Soft Rock、West Coast Pop的玩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听完更多的作品时,也就理解了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原创性。


前几年,作为City Pop回潮的导火索,竹内まりや在1984年发行的「プラスティック・ラブ」通过油管等视频平台引起话题,顺势在欧美世界掀起City Pop浪潮。而顺着这些欧美歌迷的检索和评论,以下这些音乐人就会出现人们的视野里。


大貫妙子、山下達郎、角松敏生、松任谷由実、杏里、佐藤博、越美晴、大瀧詠一、細野晴臣、村田和人、吉田美奈子、ブレッド&バター、大橋純子、笠井紀美子….


宮本典子、濱田金吾、芳野藤丸、松下誠、松原みき、中原めいこ、ニ名敦子、当山ひとみ、門あさ美、間宮貴子、亜蘭知子、木村恵子、秋元薫、今井優子、藤原美穂、CINDY等。


扒一扒油管留言栏,来自欧美国家的评论中,“律动好”、“歌声美”、类似赞辞占据多数。然后是对乐曲本身“品质之高”、“特别性”、“独特性”的评论也不少。


那么,要说这些欧美听众以什么作为基础,去评判这些作品“特别性”和“高品质”?应该就是拿70/80年代的爵士、民谣、摇滚、灵魂乐和放克来作为比较对象。


从中,探究其“独特性”来自哪里?能想到的,应该就是日本音乐人独特的品味和品质。而这个品质,很自然就能跟日本“职人精神”联系到一起。为什么这么说?接着往下看。


70~80年代初,从演奏技术、作編曲技术上,日本音乐界实现了极速的发展。山下達郎、荒井由実、角松敏生等人又都是十足的“黑人音乐”爱好者。他们所精研和弦和节奏的运用,最终将这种结构之复杂,律动之优美的歌曲带到了大众视野。


实现高水准的演奏和编曲,自然需要超高的技巧。在当时City Pop领域里,正集结了一群技艺精湛的音乐人。以大貫妙子的专辑「SUNSHOWER」为例,其录音阵容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一些人更是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佼佼者。


如:坂本龍一、今井裕、細野晴臣、後藤次利、斉藤ノヴ、山下達郎、渡辺香津美、大村憲司、松木恒秀、向井滋春、清水靖晃等。


也就是说,City Pop的生产现场,是这些优质音乐人的大集会。音乐品质的高度,成了很自然中的理所当然。


当然,这些音乐人水准再高,难道真的高过了美国本土精英团体?与City Pop同时期的AOR、融合爵士,新灵魂乐,哪一种风格不是集高超演奏技巧,和洗练作曲技术为一体的集大成者。


那么,City Pop到底高明在哪了?


在City Pop的声音品质中,有一种欧美音乐中缺少的元素。就是对和弦的解释,和叠重音轨方面的处理方式。这里面,有着欧美音乐缺乏的想象力。


比如山下達郎的音乐,怎么听都能听出受到黑人音乐极强的影响。但美国的黑人音乐家们,不会那么细腻入微去雕琢和弦的动态。


比如拿山下的单曲「踊ろよ、フィッシュ」举例。


前奏上,那种对声音的装饰,在和弦动态上小幅度精致修饰,到了进唱的段落也没有衰弱,反而运用分数和弦来展开更复杂的铺垫。这样来提升乐曲的色彩动态,可能是City Pop独创的品质。


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和复杂性,在80年代黑人音乐性中,以及当时的迪斯科中并不多见。到了80年代的City Pop,运用大量9th、11th、13th Power Chord也自然就成为主流。从而,这也体现了City Pop独特性的一方面。


最后是混音。80年代City Pop先锋代表角松敏生在美国录音时发现,在混音阶段,特别对于各声部平衡的掌控,叠轨运用,都跟日本本土有着本质的冲突。


反过来说,日本音乐人对音乐声部的平衡,整体舒适度的掌控,让国外工程师看到了未知和不同的领域。


在当下的City Pop浪潮中,有意思的部分在于:日本和非日本乐迷之间,对City Pop的听觉感受。


对于日本习惯了J-Pop的乐迷来说,City Pop听起来不像本土音乐,甚至会有异国的违和感。这部分乐迷最先感知到的,更多是与歌謡曲关联的因素,也就是集中到了唱的领域。


2010年后半,City Pop作为一种风格重新引爆话题。它与这个时代人们熟悉的J-POP,自然形成两条不同的路线。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有必要再看一眼City Pop的源流。因为没有这些音乐元素的提示,也就不会有City Pop的精彩。

▲City Pop公主——竹内まりや(Mariya Takeuchi)



6

City Pop的根源基因组


在City Pop基因中,比较惹眼的地方,就是其和弦的应用、节奏律动的呈现方式、以及编曲中所引用的Riff。然后搭上日本“和风”式明快的旋律,象征都市文化的歌词,最后音乐人用独特的品味来调和。


不言而喻,正如不断重复所提,这些元素取样来自灵魂乐(Soul)、放克(Funk)、节奏布鲁斯(R&B)、爵士(Jazz)、拉丁和巴萨诺瓦(Bossa Nova)、以及AOR等等。当然,因为City Pop所蕴含的信息量过大,在有限的篇幅内,只能简洁明了地介绍一些一看就懂的部分。


首先是节奏律动部分。除了无比明朗的Funk切分,City Pop取样的源流,最先想到的就是Neo Soul领域的初期代表——马文·盖伊(Marvin Gaye),及他在71年发行的超级名盘『What's Going On』。


这张专辑中,那种流动舒缓16 Beat的运用,为初期City Pop框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范本。而直接从Southern Soul(南方灵魂乐)黄金时代走过来的马文·盖伊,其音乐中那种复古与现代的平衡感,同样与City Pop所提示的氛围感受不谋而合。


然后是芝加哥·底特律为首Norhern Soul(北方灵魂乐)。像柯蒂斯·梅菲尔德(Curtis Mayfield) 、罗贝塔·弗莱克(Roberta Flack)同时期的作品,同样给了City Pop很多借鉴的手法。当然,其中最明显应属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


在1976年史提夫·汪达的专辑『Songs in the Key of Life』中,那首《Another Star》所提示王道拉丁律动,频繁被引用到City Pop的编曲中。


更主要的是,史提夫·汪达存在本身,就对白人音乐家有着莫大的影响。这其中,与Blue Eyed Soul的发展(白人玩R&B·Soul称呼)产生直接关联性。也就是City Pop中,另一种参考的本源——AOR(日本和制英语,跟Blue Eyed Soul一语同源。作为AOR 2.0版,会用Light Mellow一词来表述氛围,City Pop中经常使用)系乐队。


在City Pop的节奏类型中,能直接联想到的AOR代表音乐人和作品,就是伯兹·史盖兹(Boz Scaggs)在1976年发行的专辑『SILK DEGREES』,特别是其中收录的那首《Lowdown》。


这首作品的节奏律动,保持着16 Beat的同时,适度的摇滚感觉,正是这个时代Blue Eyed Soul的代表,也就是AOR的原本面貌。这种处理方式和音乐氛围,对之后的City Pop影响颇深。


顺着这个线索继续往下看,寻找City Pop走向成熟期时,其中Soul与Jazz之间的关联性。在这里,最先想到的,就是当时定义了Easy Listening Jazz(Smooth Jazz的一种,以轻柔甜软氛围著称,将Neo Soul与Pop融合而出一种流行爵士)的乔治.本森(George Benson)。


1977年,乔治.本森发行的专辑『BREEZIN’』,以及之后一系列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新灵魂,创作了一种洗练度极高的流行爵士风格。这样的新型融合方式,给了当时City Pop音乐人无限灵感。


然后是,有点白人版乔治.本森意味的麦可法·兰克斯(Michael Franks)。他的音乐里那种“巴西海岸线”的清爽感觉,被直接带入到City Pop所呈现的氛围之中。这一点,在City Pop的唱片封面,及许多代表歌曲中都能直接看到和听到。


之后,也就是City Pop中一些巴萨诺瓦元素的切入。像安东尼奥·卡洛斯·裘宾(Antônio Carlos Jobim)、赛吉欧·曼德斯(Sergio Mendes)这些巴西音乐大家的渗透力也不可忽视。在节奏中,Half Time Shuffle与Jazzy Chord的应用,从而营造出那种浪漫的氛围,可以从中找到出处。


接下来,是City Pop与摇滚乐之间的擦边球游戏。这里的影响来源于TOTO乐队在1978年发行的同名专辑『TOTO』。在这里,需要的是音乐人的审美素质,如果借鉴的不好,音乐的感觉单纯就会向摇滚倾斜。怎么衔接地更流行,是City Pop音乐人智慧的体现。这一点,把这张专辑找出来一听便知。


到了80年代,随着这些风格的盛行,优质黑人音乐复兴运动兴起。也就是Rare Groove浪潮。(Rare Groove浪潮后,各种黑人白人,新型老派灵魂乐,也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City Soul)。这个在国内同样渗透度不高的浪潮中,存在着很多City Pop所参考的素材根源。如果能听到山下達郎的电台——Sunday Song Book(Tokyo FM,每周六15:00-15:55),他会告诉你怎么找到这些素材。


最后,以上这些风格之所以说是City Pop根源,其意味着它们只是作为City Pop创作时所参考的素材。没有优质的编曲和思维缜密的创作,最多只能算单纯的拷贝模仿。


音乐创作上,关于这些引用的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种:直接拷贝所受影响的音乐,将其作为终极信条。第二种:只把所受影响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或者叫佐料,融合到到自己所创作的音乐中。


这两点本质的区别,希望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注意到。要不然,音乐就会变成单纯的消耗品,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在这两点之外,还有一招叫“流水线商品音乐”会来混淆视听。


▲City Pop连接者——細野晴臣(Haruomi Hosono)



7

1990年代~2000以后新时代

新世纪——Neo City Pop


进入1990年,原本的City Pop开始渐渐从主流视野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新兴起的J-POP。


到这个时间点,一些打造偶像的艺能事务所,唱片公司等彻底看透一个事实:大多人只把音乐当作消耗品,大众才不会去追求什么所谓音乐的艺术高度。


既然这样,经过严密的计算,迎合消费者取向,用流水线批量生产流行音乐,也就不是什么罪孽深重的事情了。再加上,卡拉OK已经控制人们的娱乐生活,不能成功量产在卡拉OK能唱的热门单曲,就不算成功的流行音乐。


九十年代初始,坂井泉水、相川七濑一、安室奈美惠、华原朋美、滨崎步、椎名林檎、宇多田光等,一批代表新风尚的偶像歌手们,将J-POP这一风格“发扬”到了整个亚洲。


在此背景下,大众渐渐淡忘了City Pop的存在。但有那么一群人,会通过唱片店、俱乐部DJ、音乐杂志等获取知识源,积极自主的挑选音乐,其中City Pop正这个群体主要涉猎的对象。这一派阵容,人们称其被称为“渋谷系”。


进入90年代,City Pop开始分化出两派支流。传统派,依旧以活跃在70/80年的元祖音乐人为首。他们当然没有停止创作,而且他们90年代的作品中,音乐中复古的格调与当代时尚调和的很均等。


比如80年代先锋代表角松敏生,他在1991年发行的新专辑『ALL is VANITY』中,同样邀请美国诸多高手来作为录音班底,其中拉里·卡尔顿(Larry Carlton)也在阵容内。


从他的这张专辑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角松敏生开始脱离了初期City Pop的固有印象。其音乐的氛围,也正如专辑标题所提示:所有都是虚幻,诸事无常。


从过去链接着未来,在此动向下,元祖派City Pop音乐人都在积极调整自己的方向。他们的音乐依旧纯粹,同时朝着新时代方向继续前行。


另一方,是继承了City Pop优良基因的涉谷系。但90年代的渋谷系,可以的话,更愿意称他们为“后涉谷系”。因为在之前,一些模仿初期X JAPAN视觉系等,只注重花里胡哨的外表一个群体,也自称为“涉谷系”。


涉谷系这一名称,来源于杂志和电台广播。这里的渋谷系,不单指音乐风格,同样也是代表了那个時代氛围一个词汇。


最终,渋谷系对时尚、艺术、电影、生活方式等都起到了影响,成为颠覆時代一种运动浪潮。这一派的音乐人,以原本City Pop为基础,从中叠加了更多元的时尚元素,从而提示了一种称之为Neo City Pop的新风潮。


2000年代以后,作为Neo City Pop的前方阵营,Cero、Yogee New Waves、Awesome City Club等新一代团体开始展露头角。他们以俱乐部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独立活动。


2010年后,City Pop通过DJ和网络视频平台,那些70/80年代的经典歌曲,又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就连纽约时报音乐板块,也开始评论这种回潮现象。


在当下,日本正在进行时的City Pop,自然就分成70/80直接传承的元祖派City Pop,和通过渋谷系传承下来的新现代派的Neo City Pop。


当然,至今为止对City Pop仍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City Pop这一风格重新形成浪潮之后,也差不多在4~5年前这一词汇才开始被广泛熟知。那么,去除复杂编曲和律动上的部分,从感觉上,它还是一种很有氛围,很精良洗练的流行音乐。


它与当代的Indie Pop、Shoegazer Rock、Chillwave等世界音乐倾向联动在一起。在此之上,加上Neo Soul、Disco、Funk、Hip Pop等元素,基本就是Neo City Pop的面貌。


不管怎样,对于在当下新乐迷群体中来说,无论通过以上哪个路径回流到City Pop,都是一种有意思的“新发现”!


▲City Pop继承者——ジャンク フジヤマ



8

如何玩City Pop?


一旦进入City Pop领域,音乐人会不由地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去挖掘素材和题材。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结构、律动、编曲倾向等方面,更早期黑人音乐的作品,R&B、Soul、Disco、Funk、Jazz、Blues很自然就会成为其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这个挖掘的过程中,求知欲会驱使音乐人吞下更多的源流音乐素材。渐渐地,甚至Pop的元素会越变越淡。当然,一些巧妙的音乐人自然会根据自身的特质,用自己的审美去构建出音乐的流行氛围,这也是Neo City Pop比较有趣的地方。


这样,从音乐制作上,无论旋律、和声、节奏律动,音乐都会围绕乐曲本身为中心来展开,也就是音乐的品质。另一方,在演奏层面,对律动的诠释和理解,也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最后,就是录音·和混音方面的专业精神和经验。


所以,可能在未来,随着Neo City Pop的发展,传统意义上City Pop自然会有更革新的解释。这种音乐宏大之处,也在于精研多少过去的优质音乐风格,然后还要做到不被囚禁其中,用一种更新的姿态,诠释出一种更激动人心的流行音乐。


在这里,对于中国想要做City Pop风格的乐队而言,无论是Neo Soul,各种时代的Soul Funk,然后是下沉到Jazz和Blues等领域,到底对以往的黑人音乐有多深的理解,可能会成为一种新课题。


在音乐发展上,对于我们客观上缺失的几十年断层而言,补上这一趟大课,意味着要花巨量的时间来储备知识。最终,怎么消化,如何链接出符合新时代的审美亮点,就全凭音乐人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了。


从2018年始,韩国在City Pop领域的所呈现的新作品,确实值得赞扬。现在,国内出现的City Pop乐队也已经做的不错了。在2020年,应该会在很多地方看到他们的身影,真的非常期待!


文/虎子

搜索网易云音乐用户:虎子Blues

获取City Pop 1973~2019 101首精选歌单



延伸阅读

日本摇滚|从模仿到万花筒式原创时代

日本摇滚|全盛前夜·风起云涌二十年

日本摇滚|百花缭乱新时代

日本音乐凭什么牛逼?

一文看懂:到底什么是R&B!

亚洲:蓝调——虽然不是母语...



参考文献:Light Mellow和モノSpecial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内容,可站内查询往期推送!

声明:本站文章无授权禁止转载。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本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