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玩家》:如果世界是个谎言
正如之前的文章 懒人荐影:《心灵奇旅》 所说,小懒不喜欢把影评写成剧透,用电影精彩的剧情来遮盖文章的匮乏。
小懒更喜欢随性聊聊自己的观感体验,还有一些联想。
最近比较火的电影,除了谢霆锋的《怒火重案》,就是这部刚上映不久的《失控玩家》。
部电影小懒都到影院支持了,特别是后者3D带来的体验非自家小荧屏可以媲美。
小懒行文比较随意,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感谢看官们阅读~
失控玩家
喜欢《头号玩家》的朋友大概率也喜欢这部电影,尽管在豆瓣上《失控玩家》的7.8分比前者足足少了一份。
如果你带着妹子去看,观影前有必要科普一下NPC是none player character的意思,即非玩家角色,也就是背景路人。
我们的主角Guy是在游戏世界里第一个因为AI代码的进化有了自我意识的NPC,凭借主角光环,一路升级打怪,英雄救美。
在实现了“阶级跃迁”之后,他发现世界是假的,自己不过是别人设计的角色——一串代码赋予的“生命”。
我不想大篇幅介绍电影内容,这些留给大家自行到影院一看便知,只聊几个点。
自我意识
如果世界告诉你,你被创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沦为背景,等待收割就是你的价值,不知你会作何感想。
在故事的开头,Guy过着“开心”的生活,三点一线,每天上班,接受抢劫,被干掉之后带着空白记忆再次醒来。直到遇到女主,唤醒了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世界的荒谬性。
海德格尔定义一个人沉沦(verfallen)状态是:缺乏反思,没有自我。
沉沦在这里不是贬义词。
其实沉沦反而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惯性,我们极容易被裹挟着前行。
Guy最初的设定就是沉沦在日常生活中,并自得其乐——直到他程序里的缺憾——遇到soulmate,于是在自我进化中完成自我意识的构建。
既然主角Guy有了自我意识,那么我们可以将他称为一个“人”,至少是数字人。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于是Guy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这程序设定,用自己的规则感化玩家们对NPC的态度。
在成为自己世界的Super hero的过程中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
Guy在海边触碰边界时,像极了《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来到世界的尽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个谎言。
《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抛开了那个为他设定好一切的世界,去迎接另外一个世界——即使那个世界也并不一定更真实,但他敢于发现真相,并追求之。
《失控玩家》里Guy最后却安心于自己的新世界里,和其他有Self-consciousness的NPC们继续活在那个别人设定好的世界里,只不过“自由度”更高,更安全。
电影里在新世界里的那句“你可以做任何事”何尝不是一种「沉沦」。
存在,虚无和自欺
实际上,我们无法验证,所处的世界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另外一个微观世界——这无法证伪。
电影里的Guy,他觉醒之后去抵抗这一切,他感化了其他NPC,使其罢工,然后拯救了自己所在的数字世界,同时获得更高程度的“自由”。
现实世界的年轻人,被资本家们用996允诺的财富自由,不断剥削剩余劳动价值。
而消费主义和房价又吸着年轻人的血,把工具人绑死在岗位上榨干最后一丝劳动力,再弃之如敝履。
虽然更多时候,小懒看到的是身不由己——“不上班你养我啊”
小懒:“对不起,你继续打工吧~”(皮一下)
自由来自于觉醒,可是社会不需要个体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不稳定,不可控,维wen成本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效率。
社会需要你成为生产资料,然后去造娃,尽自己可能多制造劳动力,远远不断给生产线输送人(工)才(具)。
个体需不需要自由呢。如自我意识的觉醒,行动的自由,在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前提下的购买自由。
小懒不认为都需要。
当我们做重复性劳动又不得不做的时候,就必须失去部分自我,这样才能忍受漫长的无意义感带来的身心俱疲。
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徒劳,产生精神折磨的同时也将意识到荒谬性的存在本身——此时他将进入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人的生存处境是充满偶然和无意义的。自我是苍白又逐渐消失了的。
此时必须赋予自己行为意义,也就是马克思韦伯那句经典的「人是悬挂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否则就陷入了虚无主义,很多抑郁症的产生就是陷入了虚无,从而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BTW,抑郁症既需要心理治疗也需要生理上的疗愈。
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追求意义,小懒认为是为了让自己认同自己的存在。
也就是 「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又确认存在。
回归电影,小懒在思考,虽然这些NPC们有了自由意志,但他们缺乏实体的存在,或者仅是一个个字节比特组成的“数字人”,能否真的拥有“人格”?
这些和电影主题无关,影片也没有展开。
——不过倒是联想起小懒钟爱的电影《Her》
AI爱情
《失控玩家》里Guy和米莉在游戏里的爱情令人侧目,简单的浪漫像极了懵懂时期的爱情。写进程序里的爱情设定再soulmate不过了。
毕竟Guy的设定就是米莉的镜像。
回归现实,如果遇到小懒自己一模一样性格的女生(前提是个美女),我敢打包票,我一定不会喜欢上她,因为我太了解自己性格,从而也注定了“她”于我而言的无趣——爱情就是要探索未知呀。
另外,小懒已经很久没用这soulmate词撩妹了,因为灵魂的契合这个说法实在是,有些自欺欺人。
就好像《和summer的500天》里,男主自以为的天注定结果换来了谎言和背叛。
于是振作后就和Fall好上了。(summer夏天,fall秋天。夏去秋来嘛)
再次验证小懒的“取代文件永远比删除文件更彻底”。
《失控玩家》里,米莉刚从游戏的和soulmate出来,就接受了Nerd小哥的深情,而Guy失去了soulmate显得云风情,转眼和buddy唱唱跳跳接受了自己新的游戏世界。
喂?这么容易就放弃自己的梦中情人么?
脑洞一下,米莉是不是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和程序小哥当情侣,在自由世界(游戏里)和Guy“网恋”?
这样算不算精神出轨?毕竟在游戏里和Guy 打kiss的也是游戏里的“身体”。
根据我们对爱情忠诚的要求,这难以实现——至少主流观念不敢刻画。
“人机爱情”就让小懒想起前几天刚重温的《Her》,其实拿《Her》出来都可以写一篇长篇了。
多年前看《Her》小懒就曾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工智能,这样懂我的,无话不谈的非实体女友,我不会不愿意与之共度一生,答案到现在都未曾变过——我愿意。
上面说的不喜欢和小懒一样性格的伴侣,这里就可以接受一个契合灵魂的虚拟对象,果然人类对于乏味的忍耐力远比对于肉欲的诱惑要大得多——突然有种渣的想法,和伴侣做I,和AI谈情——WTF???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伴侣躺在同一张床上,背对着彼此,刷着屏幕沉浸在各自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就是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算法,它不断匹配我们的喜好,成为我们的定制。
我们渴望定制,试图以此证明我们的独一无二。
可几乎全部的爱情都将消殆于日常的琐碎,新鲜感在朝夕相处间磨灭。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于白玫瑰》
❞
小懒没去验证,是不是已经有这样的机器学习代码,把我们和伴侣的聊天记录上传,经过机器学习之后,学会了伴侣的聊天风格,万一哪天分手或者伴侣不在了,就可以给我们伪造依旧还在的假象。
于是小懒进一步开脑洞,机器学习也学习了我们的聊天风格,那就帮我们和对象聊天,我们玩着游戏,AI就充当海王用我们自己聊天特征(这里的特征是机器学习里的术语)去和大量异性打的火热,最后甚至帮我们约好对象,你只要出个真人去约会就行。
如果聊天对象也用AI代聊,那就神了,云端几亿人在AI畅聊,匹配到最佳对象,省去互相了解的步骤。
然后两个用AI聊了几万句的陌生人,面面向觎尴尬傻坐着。
AI:要不你们直接滚床单?(想的美)
关于《Her》后面有时间再写一篇详聊,想表达的太多了,到时候顺便奉上资源。
强行结尾
这篇文章算不上一篇影评,可以当做小懒的观后感。
至于这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当然啦,小懒很推荐到电影院去体验3D,如果你喜欢打游戏,估计会更喜欢里面的场景设定。
小贱贱也奉献了精彩的演技,游戏里的米莉身材火辣,枪战,追逐战都很经常过瘾~
值得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