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沉思录(六)
懒人沉思录继续带来一些散落的句子,和零星的思考。
上篇文章说了,小懒mark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的句子,书里写道「社会心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对差异进行编目,而是去寻找行为的统一原则。」
今天这篇文章引用不少标注,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
我写作是希望我能够用批判的思维制约直觉,用判断力提纯情感,用理解替代幻想。
——《社会心理学》
写作是一个把想法条理输出的过程,而《社会心理学》这本享誉世界的教材,确实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经验和临床归纳。
至于说到写作,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博尔赫斯的那句:
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2
自我参照效应可以阐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处于我们世界的核心位置。由于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因此我们会高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指向程度。我们经常把自己看做是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其中扮演很小的一个角色。
——《社会心理学》
当我们讨论自我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当我们把自我放在社会群体中,我们如何看待自我。
在社会中,自我的概念含2个元素:
① 指导我们对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特殊加工的自我图式。② 我们梦想或害怕成为的可能自我。
外界的反馈评价像一面镜子,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感知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本身存在的缺陷。个人总是习惯把失败归于外界,把成功归于自身,这种现象我们统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自我概念不仅包括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的可能的自我。
3
《社会心理学》有这样一句话: 当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模糊时,当下的感觉主导了我们的回忆。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小说《暗店街》的开头第一句话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模糊...」
人类的记忆太不可靠了,本以为可以靠着时间串联着那些回忆,如同一串佛珠,有序地从指尖滑过。
却终究像一碗八宝粥,在沸腾的热气中此起彼伏冒出桂圆,红豆,薏仁,花生米...再后来它们也失去了原有形状,融化在日渐粘稠的回忆里。
在对酒当歌的夜,回忆是甜的;在四下无人的街,回忆是苦的。既然是当下主导着回忆的感觉,那就更没有理由不过好当下了。
4
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被证实十分有效。
——《社会心理学》
想起了一个成语:得寸进尺,哈哈。
5
任何压制个性的行为,均为专制,而不论名称为何。
——《论自由》
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此处因为联系到社会导致文章发不出。
被迫删除~
6
我们喜欢感受独特性,喜欢自己控制生活,但是我们同时是社会动物,具有归属的基本需要。从众并不是全坏,也不是全好。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性和社会同一性。
——《社会心理学》
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里写道:
最聪明的处世法,乃是既看清世俗,又活着与之不相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守住自己就是不被世俗洗劫。但「我们对抗的到底是世界,还是平庸的自己」。
当我们认为外界就是世俗时,是否也是一种偏见和傲慢,是否也是一种盲目的优越——我们何尝不是世俗的一部分。
没有准确答案,每个人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7
利根猜测,浪漫的爱情常常更像雏鸭的印刻,只要是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会爱上几乎是任何一个与自己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格特征并且会回报我们感情的人。
——《社会心理学》
在絮絮叨叨 里面写了上面这句。
小懒曾撩妹无数,曾分不清爱和欲望,喜欢还是陪伴。如今孤独的时候自我审视,却发现那些都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回不去。
8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公元前328年
其实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的缩写版:离群索居者,不是神灵,便是野兽。
之前疫情居家隔离过一周,发现只要冬天有棉被,夏天有空调,四季都有网,独居也没那么恐怖。
或许人生就像是孤身一人穿越严冬的西伯利亚,恐惧而狂野的灵魂,与霜狼在夜幕中共舞。
9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生活的主要目标是留下后代。
——《社会心理学》
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就写到:
所有基因都是自私的,每个基因都有各自的利益,这些自私的基因并不是生物用来保证自己生存繁衍的手段,恰恰相反,生物只是基因不断制造和传播自己的一个工具而已。基因才是自然选择和自我利益实现的基本单位,而不是生物。
不过,如果个体的目标是留下后台代,那么人类不过是一架生育机器。
有人认为繁衍是血脉的延续,即使深知人死后一切都是虚无。
10
个体差异远远超过性别差异。女性和男性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性别,他们更像一个人的两只手,相似但却不完全一样,彼此非常协调,但当他们紧紧相握时却有所差异。
很不喜欢当下网络男女对立的氛围,很多社会事件说到底跟性别无关,人性的贪婪和环境对性格的塑造酿成悲剧。
简单归于性别因素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另外,不公平是世界常态,善良才是一种个人选择。
同段里还有一句:
「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人控制」
11
个人和情境至少通过三种方式相互影响。首先个体对某一个特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有差异。其次,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环境。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因此力量根植于个人和环境之中。所以我们既创造我们的世界,也被我们的世界所塑造。
如果成长也有捷径,那大概是让环境塑造你。
心理学家布莱恩·利托所说:“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由基因决定,一个受环境与文化影响,最后一个则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
12
人类大部分的冲突和争论都源于人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意见而并非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
小懒从不参与讨论,于我而言争辩是浪费时间的行为。面红耳赤地争输赢更是幼稚。
没有一张嘴可以说服一双耳朵,除非对方想听,否则不过是徒劳。
筛选,而不是教育;分享,而不是说服。
13
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因为这些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关于幸福,补充一下 叔本华 的言论:
每做一件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别人会怎样看,人生中几乎有一半的麻烦与困扰就是来自于我们对行动结果的焦虑上。
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合理地限制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本能冲动,我们要将4/5的分量切除掉,这样才能拔去身上那根常令我们痛苦的刺。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因为此类冲动是人性内自然的执拗。制止这种普遍愚昧的唯一方法就是认清这是一种愚昧。一个人若完全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他会烦死的。
14
说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和坏的判断。我们称不好的说服为“灌输”,而好的说服则为“教育”。
与灌输相比,教育以事实为基础,并且较少使用强制性手段。通俗一点来说,也就是我们把自己信仰的东西称为“教育”,而不信仰的东西称为“灌输”
——《社会心理学》
《说服》这一章很经典。
小懒想换个说法:我们喜欢的,称之为学习;不喜欢的,称之为洗脑。
世界上那有那么多真理,信则有不信则无。
15
当一个人的说话速度比较快的时候,他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度都会升高。
小懒对于结论性的东西是警惕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惰性会让我们更喜欢这种结论性的东西。
没有实验和实例之称的结论不要轻信,不可证伪的命题不是真理,不过上面, 这段话出自《社会心理学》,可以到里面找例证。
16
媒体越贴近生活,其信息就越具说服力。因此,说服力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是:现场、录像、录音和文字。然而,文字形式的信息通常其理解和回忆的效果最好
短视频确实洗脑而且容易消磨时间,直观带来的好处是未经思考。
17
人们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呢?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这可能是受到别人对自己立场轻微的攻击而引发出来的),会导致个体抵制随后的劝说。温和的攻击还可以起到免疫的作用,使个体对可能到来的更强烈的攻击做好反驳的准备。结论看似矛盾:加强现有态度的方法之一竟然是对其发出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强度必须适中,不至于颠覆其已有的观点。
抵制被说服的秘诀是预先公布立场。
18
戈登·奥尔波特所总结的那样,“宗教的作用显得自相矛盾。它制造偏见,同时又废除偏见。"
19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可以获得的一个心理学收益就是感觉到高人一等。
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社会上很多人对上讲究平等,对下要求地位差别。
还是那句话:警惕虚无的优越感。
20
马克·吐温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
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是互相回报的,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植根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从而愈久弥醇。
随着年纪增长,小懒越来越少歌颂爱情,更喜欢赞扬各种陪伴与互相支持。
以前觉得人们为了现实牺牲爱情和自我是不值得的,却也深刻明白没有物质基础爱情容易消磨与生活的琐碎。
想起多年前有一任女友因为我在肯德基里看到价格选择不吃而看不起我觉得我丢脸,当时我也看不起自己(因为穷),尽管我不偷不抢只是单纯觉得贵就不买了。现在一想,或者自卑的是她。
书里面还有一句:我们活得更长了,但爱得更短了。
21
在多数情况下,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人会利用自己的力量使别人相信,他们获得的就是他们应得的(Mikula,1984)。这一现象被称为“黄金定律”:总是由拥有黄金的人来制定规则。
——《社会心理学》
这何尝不是“幸存者偏差”,正如绝大部分人物传记难免自吹自擂一波。
22
真正的同情就是耐心对待别人的痛苦。——让·波德里亚《断片集》
我们需要知道,别人没有义务耐心对待我们的痛苦,别人没有义务表示同情。
人需要自己去消化一些负面情绪,即使别人因为善良,或者不寻常的关系愿意帮助,我们也要靠自己去溶解这些情绪。
完结
近四千字的句子碎片,估计有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不多。
这篇文章也写了好多天了,还是抽空完结一下,推文分享,希望喜欢的朋友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