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说83 | Teng:一个集旅行者、电竞选手、猫奴为一身的“爱玩”建筑师

LAC Media LAC 空间学社
2024-09-07



O = ONEZI

G = TENG GUO


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TENG GUO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QUESTION 1

O:您可以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吗?


G:我是LAC 空间学部的锅老师,毕业于RMIT的建筑设计方向,建筑师要会玩。设计与“玩”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去玩,去享受生活,去旅行。设计专业需要胆大,致敬王澍。


▲Hereditary - RMIT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艺术,它其实源自生活,也许来自一次游玩的体验发现了场地的问题,一次购物中心不愉快的迷路体验,或者玩魔兽世界中发现了巴西利卡式的教堂。所以说,要会玩!


▲Barcelona Studio - RMIT

建筑师一定要有宏远的眼光和发现生活的洞察性。很多空间项目都是从具有社会性的议题开始深入的。我的研究生项目可以说“各种各样”,曾和Zaha Hadid Architect合作完成过Supercity的项目设计,和《绘造社》完成过墨尔本艺术地图创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参与过旧城改造的项目。我接触过很多拥有不同梦想的学生,与他们的交流同时也让我可以获取很多新鲜的观念


▲Supercity - RMIT



QUESTION 2

O:您在研究生期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RMIT的学术氛围及教学风格对您有何影响?

G:最深刻的Studio是和导师当时去到了巴塞罗那研究城市规划与改造。巴塞罗那是一个非常美的城市,不仅有高迪那种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建筑还有井井有条的棋盘格城市规划。当时和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建筑系学生还有西班牙当地的建筑师合作,完成了巴塞罗那扩展区中对于场地高差的测量,纸质版图纸的绘制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和当地的居民了解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Barcelona Studio - RMIT


我的本科上学较早,那段时间中没有社交媒体,没有高端的电脑性能。建筑学的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但是在研究生阶段,我接触到了更加高新的技术,例如全息3D打印,机械臂,仿生建筑等等,这些如果是在资源有限的国内估计现在也接触不到。

▲OasisChasm - RMIT


▲VISUALISING THE VIRTUAL CONCOURSE – RMIT



QUESTION 3


O:国外的经历对您的影响,国内外教学方式异同?


G:我觉得,影响深远。首先我的眼界升高了,我可以看懂更多的大师作品。然后我交到了更多的同行朋友和老师,也有不同国家的朋友,我的朋友圈打开了。最后对于我的就业选择也更加的灵活了,我可以选择更多我喜欢想做的事情,对于国内外教学方式异同之前做过一张图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RMIT Studio 上课截图 – Tutor Alisa



QUESTION 4

O:您对设计的独特见解,留学给您带来的设计理念的变化?

G:我很爱建筑设计,我特别喜欢在稳定的时间和单独的空间下做设计,因为那样可以心无旁骛。

▲隈研吾展览带队讲解

建筑设计属于传统行业,然而大多数的学生接触到的建筑设计,可能并不是他真正的样子,这和国内本科建筑学的教学项目有一些关系,广而不精,因为建筑设计是一个拼成长和经验的行业。但是社会需求下的建筑师不仅仅需要学校里那些少得可怜的技能,教育玄学与美学会使得这个行业理想和现实差距甚大


所以,这使得我学习建筑的过程中,逐渐的叛逆,就想与众不同,就不想建方盒子。但是由于当时眼界并不高,不知道非线性和曲线的应用导致了我眼高手低。但也同时从侧面建立了我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建筑是流动的”可能就是我的理解


▲Barcelona Studio - RMIT &《绘造社》合影



QUESTION 5


O:可以介绍一下您在研究生阶段比较满意的作品吗?


G:这个项目是与《绘造社》工作室李涵老师和胡妍老师合作共同完成的,当时两位老师到我们学校开展workshop共同绘制,项目尝试用插画艺术与建筑叙事结合起来,并通过不同的斜轴测图记录墨尔本场景中的一天。


▲Lost in Melbourne -《绘造社》


项目由20个左右的“block”组成,每组的透视角度、配色、填充都不尽相同,我们通过对block中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进行建模并且艺术表达。

▲Lost in Melbourne -《绘造社》


最终我们将20个block进行拼合,补充城市的基础设施(eg 街道、电车和人物),最终一副作品呈现,我们还将其打印出3*5m的巨幅图纸。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关注在建筑的专业维度思考问题,其实可以加入时间的元素让图纸变得自己会说话


▲Lost in Melbourne -《绘造社》




QUESTION 6


O:学校通过作品集想要考察的本质是学生的什么能力以及您对教育的心得?

G: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学生的专业素养,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完整的空间设计;第二点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逻辑去推演方案第三点是学生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另外的一个项目, 前UCL系主任Tutor – Alisa


多年的教学让我有了一套较完整的“方法论”,作品集项目毕竟多是线性叙事逻辑,而空间项目多数都是从场地矛盾,社会议题以及作者主观且感性的观念出发,从而顺水引出作者对于前面所说的主题的空间回应,自然设计图纸也就可以跟上了。


▲另外的一个项目, 前UCL系主任Tutor – Alisa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同学对于前期的设计表达是欠缺的,我们做惯了学校给的“任务书”而不是主动思考。例如“为什么要在十字路口建立一个博物馆”而不是“这是大三课设所要求的”。

而且从我的经验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欠缺软件的制图逻辑的,同时还有很多转专业零基础的学生,那么这部分我的解决办法是:任何一张图我们都要答疑三遍以上,第一遍重点学习制图逻辑和原理,第二遍进行配色和文字表达,最后一步是图纸化和艺术化。



QUESTION 7


O:您会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什么样的作品集会更受RMIT审核官青睐?


G:我的教学理念是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看大量的案例的同时转化有用的信息为己所用。对于作品集的第一个项目,学生应该优先关注项目的完整性,体验这一套方案叙事的逻辑,在后续项目中进行纵向专业深度的探索。最终达到学生可以自主完成一整套完整项目,这将对学生的在后续海外的学习中起到重要帮助。


▲学生作品

从审核角度来看,良好的图纸表达是第一步要做到的,而且在某些维度这个是最重要的,愉悦的配色和丰盈的图纸信息一定会吸引到审核官。第二步要做到的就是要有合理的项目逻辑,每一张图纸都要做到事出有因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臆断



QUESTION 8


O:平时都有什么兴趣爱好?


G:我是个深度旅行爱好者,学习建筑也尤其需要到这个世界去看看,看看不同的建筑风格,最重要的是了解不同地区的人物生活状态,这对于我布置建筑功能尤其重要,毕竟建筑是服务于人的载体。



我是个中度电竞选手,日常出没电子竞技,同时对电脑配置也有了解。我是个轻度猫奴,无脑爱的那种。




图文来源:TENG GUO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导师信息可进入LAC官网查看

http://www.lacstudio.com/


▲ 戳上方图片链接可查看其他导师采访录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LAC 空间学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