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地分居的家庭,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 故事星球杂志

2017-06-28 Sara 故事星球杂志




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有一些家庭成员并不总能生活在一起。特别是很多父亲,奔忙于各种工作。也常有母亲带孩子越洋求学,夫妻两地分居。这样的家庭生活模式会对孩子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是我们推出的第一期系列探讨,包含了两个家庭的案例。




文 | Sara


爸爸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Kelly已经记不清上一次老公回家是什么时候了,只依稀记得,那时儿子正在参加学校的科技小制作比赛,父子俩在房间里捣鼓了一个晚上,最后用锡箔纸折腾出一个酷酷的船模,获得二等奖,儿子一连兴奋了好几天,隔三岔五便问:爸爸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Kelly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自从三年前先生调到美国公司总部后,家里就变成了临时落脚点。先生在全球不同项目间奔波,有时几个月回来一次,有时半个来月回来一次,停留的时间总是如同昙花一现。他和Kelly母子交流基本靠微信,但由于时差和业务繁忙,这样的沟通方式都显得极为奢侈。


一开始,Kelly很不适应这样的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总会莫名其妙触动她的泪腺,比如,马路上一个一家三口幸福的背影、公园草坪上一对父子嬉戏的画面、卫生间水龙头滴滴答答地漏水、忘记带钥匙被锁在外面半夜打110……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有一天深夜,儿子突然高烧将近40度,Kelly脑子里像有无数驾飞机盘旋轰鸣,疯了一般带着儿子冲到急诊,挂号、排队、缴费、拿药……Kelly已经忘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走完这些在她平时看来“复杂得要命的看病流程”。看着吊瓶里的盐水顺着输液管一滴一滴,流进儿子被针头扎得凸起的血管,Kelly只想找个无人的角落,嚎啕大哭。


“不过一看到儿子有出息,就什么都忘记了。”Kelly的嘴角略微向上翘了翘,脸颊上轻轻凸起两道温柔的弧线。“班主任特别喜欢我儿子,什么活动都让我儿子参加。”


说起读三年级的儿子安安,Kelly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别的家长都很羡慕我,有这么乖这么聪明的儿子。”安安是班级里的标杆,每次考试或比赛后,班主任总会在班级群里强调下“安安又是最高分,获得了什么奖”。家长纷纷向Kelly请教,安安是怎么学的呀,课外在哪补习,平时作息习惯怎样的……


这时Kelly就像被打了兴奋剂,“孤儿寡母”的悲凉感瞬间消失殆尽,整个人充满能量,说话的语气都比平时响亮好几分。


儿子读二年级时,Kelly已经完全适应了安安爸爸不在身边的生活,她甚至开始享受母子世界的简单,可以少买一个人的菜、少做一个人的饭、少洗一个人的碗。每天的生活极其规律,早晚接送儿子、下午放学监督儿子做作业、晚饭后带儿子锻炼、回来做课外练习……唯一让Kelly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安安的奥数题目没人给解答。“奥数我完全不懂”。


Kelly让安安用彩色笔把不会的题目做上记号,等爸爸回来一起问。不过大多数情况是,安安自己会看题目后面的解析,自己琢磨,一点点把题目搞懂。“我儿子就是喜欢奥数。”Kelly扬起头露出自豪的微笑,“扔本奥数书,他自己会找题做,我没给他报过任何课外班。”


安安唯一的奥数老师是爸爸,只可惜,这个曾经的学霸爸爸在家的时间少得可怜,极少数的周末才起到一点辅导作用。Kelly觉得“爸爸的精神威力远远大于他的实际功效”。安安爸爸是一个说一不二、非常严苛的人,对儿子的要求一向很高


Kelly印象中,安安爸爸没有亲过儿子,也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称呼孩子为“宝贝儿”,他一直把儿子当成“大人”去对话。如果不听话,会扇耳光。“小时候就是要狠一点,给孩子立好规矩。”


Kelly记得儿子一年级时,有一次写作业总是玩一支同桌借来的泡泡笔,安安爸爸坐在沙发上不满地看着儿子,一字一句低沉地说“认真写作业,把没用的东西放下!”安安“哦”了一声,没两分钟却又不自觉地摆弄起来。可能当时情绪本来也不太好,安安爸爸一个健步冲上前,“啪”一记响亮的耳光,伴随着一声怒吼“我让你认真写作业没听见吗?”安安怔了一下,随即“哇哇”痛哭,半边脸有明显的淤青。


心疼吗?当然。“可是慈母多败儿。”Kelly非常相信这句古训,“他不听话,我也会打。只不过打得不像他爸爸那么狠。”安安幼儿园大班时有一次玩Ipad,迟迟不肯去洗澡睡觉,Kelly也是一个耳光过去。“我脾气是比较火爆的,不过力气不大,主要就想震慑下儿子。”她说,后来安安到点就睡觉。“一次把他镇住,下次他就不敢了。”


安安爸爸工作调动后,在家的日子一年三分之一不到,但这并不影响“父亲的威力”。每次临行前,他会把儿子叫到身边,从做人准则、生活习惯到学习目标细数一遍,末了加一句,“你要听妈妈的话,下次回来要是听到你妈妈告状,看我怎么揍你!”


有一次Kelly问安安,你希望爸爸每天回家吗?安安马上点头,之后犹豫了一下,又开始摇头。Kelly追问为什么,安安一直低头不肯讲,逼急了就说“我也不知道”。


两地分居三年,Kelly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三年前那个“多愁善感”的自己,不再像最初那样经常问老公“下次什么时候回来”。“没空去想,现在很忙。”Kelly说她已经被儿子学校的活动、比赛淹没了,“我是家委会的,当然要积极。”


Kelly像一个幕后策划人,为安安筹备活动、规划比赛、甄选课外书……“而且快小升初了,接下来会更忙。”


好人爸爸,“恶人妈妈”


2017年12月16日,是小云夫妇“两地分居”将满八年的日子。“八年抗战,好像一眨眼的功夫。”


八年前,小云的先生被派驻到江苏一个大型项目,从此开始了夫妻二人两地分居的生活。先生每周五晚回来,周日晚赶回去。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周末夫妻”。很多朋友见小云平时独自带娃,总会怜惜地来一句“真不容易呀”,甚至替她担心感情问题。小云笑笑,“其实也没什么。”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高铁一个多小时,微信随手可发,小云在心理上并没有觉得先生离自己有多远,甚至不觉得每周见一次面的生活算是“两地分居”。几乎每天晚上,小云都会和先生通过微信视频聊天,“沟通的时间并不比正常家庭少,反倒是有些每天见面的夫妻在家各忙各的,还没有我们之间交流的多。”


女儿做完功课,小云会让女儿也加入“群聊”,她希望女儿和爸爸能多说说话。不过女儿在视频里的话并不多,她不喜欢这种沟通方式,“对着屏幕聊天太奇怪了。”


每周末爸爸回来,女儿会变得异常兴奋,沙发上上蹿下跳,嘴里嘀嘀咕咕个没完,有时是念叨学校里的趣事,有时是盘算第二天和爸爸妈妈去哪里玩。小云特意把周六一整天空出来,固定为每周“家庭活动日”,不给女儿安排任何兴趣课。


这一天全家都比较悠闲,上午睡个懒觉,确保女儿功课做完后,就是一起公园游、博物馆游、郊区游,或者胡吃海喝、和朋友亲子聚会。“平时不在一起,周末在一起的时光会格外珍惜。”


不知是不是因为补偿心理作怪,爸爸在女儿面前,总是毫无原则。


“爸爸,我想吃冰激凌。” 


“好。”即使天气很凉,爸爸也答应得毫不犹豫。


“爸爸,我想买这支彩色水笔。”


“好。”即使他明知道,家里的笔已经泛滥成灾。


小云总是习惯性地在一旁嘟嘴,“哼,可真会做好人!”爸爸则无奈地两手一摊,表示对女儿的软磨硬泡毫无抵抗力。


小云觉得,两地分居带来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经常不在家的一方潜意识里对孩子有亏欠心理,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哪怕不那么合理,也不忍心拒绝。这给小云平时的教育带来很大困扰。不答应孩子吧,孩子就会撅起嘴说“妈妈不好,爸爸之前都答应了”;答应她吧,她下一次就得寸进尺。


不过小云并不想为获得“好妈妈”的称号而去纵容,只要爸爸不在家,一切还是按照她的原则来。女儿常常嗔怪“哼,你是个坏妈妈”。“嗯,每天让你玩玩玩、吃麦当劳肯德基、喝碳酸饮料,就是好妈妈吗?”女儿会重重地赌气说“对”。小云清楚,其实孩子心里什么都懂,只不过嘴上硬。


这种“过嘴瘾”的腔调,常常让小云感觉胸口像塞了几团棉花,“是不是孩子青春期提前来了,怎么老跟我顶嘴?” 小云想起《非常勿扰》里的黄菡老师,一个非常温柔知书达理的女性。有一期节目她说,女儿跟她的相处模式就是“吵架”。小云想,自己和女儿之间是不是也快开启“吵架模式”了?


想不通的时候,小云会向远在异地的先生“求救”——“他是我的情绪垃圾桶。”先生总是很淡定:“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这样啊,这才是正常小孩吧,她和同龄孩子比已经很不错了,你是大人不要跟小孩一般见识啦…… ”


这种“心灵鸡汤劝说法”往往像一盆冰凉的水,迅速平息小云心中的怒火,只是药效总是很短暂,小云越来越发现,这种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往往没有任何实操性,“他要是每天在家面对女儿,没准脾气比我还坏。”


周末,小云会故意把一些“讲解题目、督促弹钢琴”的任务抛给孩子爸爸,“总不能一回来就带孩子玩吧,做好人谁不会?”之后小云会在一旁静静观察两个人的相处模式,有时觉得这一对父女斗嘴像两个小孩一样可爱,有时看着老公被气得脸色发青又觉得好笑。


即使爸爸偶尔发脾气,也丝毫不影响他在女儿心中的地位。学校发两张观赛票,只能一位家长陪同,女儿没有半点思索,指定一定要爸爸去。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小云也没有什么难过。“没办法,我在家里就是扮演恶人角色的。督促她学习、弹钢琴、收拾房间,禁止她吃垃圾食品。反正我让她做的,都是她不喜欢的。不让她做的,都是她喜欢的。她爸爸正好相反。”


上个月,小云先生微信一张照片给她,画面像一副扑克牌,仔细一看,原来是厚厚的一叠高铁票。小云算了算,一年52周,每周往返两次,正好两副扑克牌。


小云无数次想象,如果八年的车票叠在一起,会是怎样一幅壮观的画面。不过眼下,她更希望“八年抗战”早日结束,“还是一家人每天在一起幸福。”


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有两地分居家庭的故事,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和我们取得联系。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份关注儿童阅读创作以及家庭教育发展的儿童杂志,有不定期纸质版和定期更新的微信版。由STORYLAND故事星球主办。


“故事星球”集结了一群热爱教育并脚踏实地地帮助孩子“讲故事”的伙伴:资深稳定的外籍导师,陪伴孩子成长的阅读导师,专业的戏剧艺术家,共同专注培养4-12岁儿童的阅读素养与创意表达,坚信它们能让孩子成长为有趣丰富的“全人”。


目前,“故事星球”大多数活动用英文进行,2017年夏天开启中文课程(点击可查看详情)。



点图片阅读往期文章


中国孩子的笔下真的没有可爱文字了吗


放学已经不只是接孩子的问题



那些随父母去美国gap year的小学生,

收获了什么?回来后怎样?


从精英化的留学中介,

到精英化的留学大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