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没素材?来“自我书写三部曲”工作坊挖矿 | 暑假工作坊

曦蕊 三明治文化中心 2023-03-24


当“童年缺失”成了时代热词,在孩子们刚刚开启的人生中,能不能为他们展开一块画布,让他们自由画下值得记住的,能够代表“我”的琐碎记忆?这些记忆也许不是了不起的荣誉,与占据他们大块生活的学习、活动没有关系,但只要那是本真的“我”能够生长的空间,就值得被写下来。


“我”的表达工作坊,正是在这样的念头中诞生的。这个暑假,除“我”的表达以外,自我书写工作坊向上、向下各延伸出一个全新阶段:新4年级的孩子们将从生活中的物品入手,一起搭建“我”的博物馆;而新6年级及以上的学员们,则将从最熟悉的“我的家”出发,书写自己和家人的人生旅程,编织“我的家族史”





两年来,4-5年级的孩子们在“我”的表达工作坊中,用他们的语言,写下了很多关于“我”和“我身边”的故事。


写自己的玩具:


——上幼儿园第二年的时候,我买了一只玩具狗,是在宜家买的,记得当时是在一个有好多铁栅栏分开的一群群娃娃堆中找到它的。我给它取名叫“噜噜”,噜噜本来是我们家一条去世的老狗,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要表达我的思念之情。


写无聊的感觉:


——晚上睡不着时,一个人在床上翻来覆去,周围一片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见。那可以干什么呢?只好把台灯打开,好有一点灯光,然后用手指玩起游戏。


写小区里的游戏:


——在柱子旁,有几个花坛,在花上面有一层深绿的灌木。它是躲猫猫的好地方,捉的人不知道你怎么在这儿。只不过当你用手撑着树枝时,“沙啦沙啦”的声音会让捉的人好奇,有一次我就是这样被捉住的。


△小区保安室后的捉迷藏胜地


写自己的房间:


——从远处看起来,这里冰天雪地,米白的是墙和帘子,像白纸一样的白色在书桌上常见。在这里,几乎所有角落只有微小的声音,比如我翻书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和乌龟很配,就好像代表我们是一个摇滚乐队一样。我翻书,好像在拉手风琴,我的乌龟扮演鼓手,因为它总是用脚踏它的玻璃缸,发出“铛铛铛”的声音。


也写自己十年后不想忘记的事和人:



畅快地写起“我”,每一件小事都美妙。如果说人是由回忆组成的,这些闪光的生活片段,或许能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喜爱自己,摸索、理解自己内心的情绪。




小时候,你最喜欢什么玩具?你第一次收到的礼物是谁送的?爸爸妈妈有没有扔掉过你的什么东西,让你大哭一场?现在闭上眼睛,让时光机回到小时候,你能不能答得出这些问题呢?


上线上创意写作工作坊时,孩子们特别愿意展示自己的宝贝。每到课间,孩子们的镜头纷纷对准家中某个角落,挨个介绍起画面中自己的珍藏。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玩意儿,孩子们也总能说出惊心动魄、得来不易的故事。放学路上捡到两颗假“钻石”,换牙掉的牙齿,家里主要由自己照顾的新宠物,搭了一个礼拜才搭好的巨型乐高,样样值得兴奋。


也因为长大,到了8、9岁,孩子们不得不与一些旧物告别:闲置的婴儿车,再也穿不下的运动鞋,自行车的辅助轮,上学前住的老房子……有时,家里处理旧物,孩子们不肯,嚎啕大哭,和同学们说起来也满心愤慨,切切实实有着离别之痛。


△幼童时期限定豪车


可遇到《最珍贵的东西》这类习作题,孩子们又想不到这些宝贝了,高频写作对象变成红领巾、高分试卷、ipad、想要于是得到的生日礼物。孩子们的确更容易看到这些事物背后的意义,这些意义近乎于直白。而日常生活小物之于“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过于熟悉,因为“身在此山中”,反而需要一些引导,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


到了4年级,孩子们恰好进入磨练观察和细节描写的阶段。在学写物品外观、功能的基础上,不妨也学着将物品与生活结合,学着把日常物品背后独属于“我”的故事写下来。比方说,用这个东西,你做过什么好玩的傻事?那个东西,又如何代表你某一段时间的生活习惯?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体现你慢慢长大了?来吧,带着这样的问题,以物见“我”,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通过故事,收入“我”的博物馆。




“我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不只是问一个孩子的出生。人有更远的来处。求学、工作、婚嫁、迁徙……几代人的生活与选择交叠在一起,才会有一个孩子的当下时刻。想要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源于何处,或许需要看看家庭的过去,了解长辈曾经怎样生活,经历了怎样的时代转折,又是如何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一步一步,最终经营出今天的家庭生活。


因此,想要更深刻地认识“我”,就要一并认识“我的家庭”。


当然,关于家人的文章,孩子们早已写了一打有余。我们在孩子笔下,认识了无数个“大懒猪爸爸”“河东狮妈妈”“顽皮的小猴子我自己”。在作文里,爸爸妈妈总是忙着上班,忙着打电话,忙着开会,忙着关心我的考试成绩;外婆和奶奶一般都是掌控厨房、做饭最好吃的人;外公和爷爷则可能热衷维修家里坏掉的一切家具电器。


不过,当爸爸妈妈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他们放学以后玩什么?爷爷奶奶小时候住的房间是什么样的?外公和外婆小时候为什么搬家到上海?虽说家人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写起《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些问题他们未必想得到,也未必答得上来。


△妈妈、外婆的小时候,你难道不好奇吗?


学习写作之初,能够抓住家人个性、习惯方面的一两个特点来写已经足够。但随着心智成熟,孩子们愈发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家人的个体,他们会开始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家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候,只是写一个人的不勤快、暴脾气,或者爱下厨,爱捣鼓电器,是不能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家庭,理解家人的。这些不经深究的观察,也不能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明明是彼此不同的人,为什么会聚到同一个屋檐下?明明是一起生活的人,又为什么会产生分歧?


即便是成年人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父母长辈的经历了解有限,对家族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轨迹也不见得清楚。想要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追溯这条轨迹开始。我、父母、祖父母,三代人的人生,所涵盖的不只是孤立的个人故事,也与三代人成长起来的时代与社会紧密相关。因此进一步认识“我的家”和“我的家人”,不只是拓展了解“我”的背景,也是对三个时代社会变化的窥探。



自我书写三部曲


如果说“我”的博物馆将引导孩子们学会捕捉生活片段,“我”的表达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个人的情绪和喜好,我的家族史意在带领孩子们走进别人的人生,去看人与人的生命如何彼此相接,去感受长辈们的生活和抉择,如何造就了“我”如今的生活。


“我”,是一个庞大丰富,写之不尽的复杂话题。探索“我”,书写“我”,不同的年纪,可以有不同的视野。希望三个阶段的自我书写工作坊,带领孩子们从生活外物走到个人内心,再对更广阔的时代投以一瞥。我们一起用十天时间,层层剥开“我”的外壳,去寻找一个有趣、独特、真实的自己。


“我”的博物馆

小小的日常物品上,住着大大的回忆,收集它们,放进“我”的博物馆吧。


适合年级

新4年级


工作坊亮点

1、选篇涵盖苏童、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

2、实物观察与课堂讨论激发相结合。

3、取材于生活,每课完成一篇关于日常小物的创作,以物写“我”。

4、除篇章习作外,学生也会运用图鉴、诗歌等形式进行表达。


工作坊内容

这个关于“我”的工作坊,是写物,也是写人。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共读中外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体会从物品出发,写人写事的创作思路,理解小处亦可做文章的道理,继而写下有趣的生活片段和回忆。读写与讨论结合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观察细节的主动性,寻找富有个性的语言和联想,摆脱描写物品时千篇一律的修辞方式。


工作坊时间


共2周,10次课,20课时

周六周日休息


第一期 7.5-7.16 

10:00-12:00(线上)

10:00-12:00(线下)


第二期 7.19-7.30

10:00-12:00(线下)


第三期 8.2-8.13

9:30-11:30(线上)

13:00-15:00(线下)


第四期 8.16-8.27

9:30-11:30(线上)

13:00-15:00(线下)


授课导师

曦蕊、麦子、春春、汤明明


“我”的表达

每一个“我”的记忆碎片都重要,值得被书写,被看见。


适合年级

新5年级


工作坊亮点

1、精选共读篇章,涵盖北岛、林海音、马克·吐温、比尔·布莱森等中外作家。

2、主题探讨孩子最熟悉的人、事、场所,打破套路,向内挖掘,进行有条理、有重点的个人书写。

3、用“我的脑库”“我的惊奇”“只有我知道”等丰富有趣的练习让孩子们从自身出发,记录这个时代的童年。


工作坊内容

在这个以个性表达为核心的工作坊,学生将以“自己”为话题,着眼日常生活,在交流分享中发掘自己最独特的一面;在引导下,学生将共读以“我”为主题的长篇传记、小说选段,尝试从个性、回忆、经历、喜恶等多个层面出发,用文字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打破套路,向内挖掘,进行有条理、有重点的个人书写。


工作坊时间


共2周,10次课,共25课时

周六周日休息


第一期 7.5-7.16

13:00-15:30(线上)


第二期 7.19-7.30

13:00-15:30(线上)

13:00-15:30(线下)


第三期 8.2-8.13

9:30-12:00(线上

13:00-15:30(线下)


第四期 8.16-8.27

9:30-12:00(线下)

13:00-15:30(线上)


授课导师

曦蕊、浩原、春春


我的家族史

重新认识家与家人,解读“我”的归所,追溯“我”的来处。


适合年级

新6-8年级


工作坊亮点

1、通过共读萧红、林海音等作家的自传性作品,解析个人史、家族史的写作方法。

2、每课围绕一个主题,打开孩子们的创作思路,将复杂的家族史拆解为循序渐进的章节。

3、创作过程中,实物实地、图文资料与回忆、访谈相结合,练习以不同方式收集写作素材。

4、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缀连写作主题,完成一篇千字以上的完整家族叙事作品。


工作坊内容

1、作为“我的表达”工作坊的延伸,家族史工作坊将写作视野聚焦于家庭,借由个人与家庭,窥见历史的变迁,探讨更大的世界和时代议题。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通过家庭成员的求学、搬家、工作、婚姻等重要事件,勾勒出家族的迁徙与变化;围绕住宅、动物、书信、家人谈话等主题,探索并书写家族今昔生活的苦与乐;寻找个人经历、家族历史与时代变迁的关联,理解社会和历史环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工作坊时间


共2周,10次课,25课时

周六周日休息


第二期 7.19-7.30

9:30-12:00(线上)

13:00-15:30(线下)


第三期 8.2-8.13

13:30-16:00(线上)


第四期 8.16-8.27

13:30-16:00(线下)


授课导师

曦蕊、栗子



授课导师介绍

曦蕊


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教育发展硕士,扶轮社联合国大会演讲者,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联合国妇女署供职,后又在美国的公立小学、国内的外资教育规划机构从事教育工作。

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瑞典隆德大学交流学习。求学期间出版的译作有小说《教养蜂人识字的男孩》和童话《水孩子》。从事艺术评论及非虚构创作,为“外滩TheBund”“凤凰艺术”、《第一财经》等媒体供稿。

栗子


麦子


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致力于海外华文的评论和研究,以及现代诗的创作和传播。2019年秋,加入三明治写作学院。将着力参与研发适合孩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体系,培养孩子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评论能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复旦大学研究生记者团。曾作为志愿者前往贵州山区支教。2018年赴海外孔子学院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所创作小说入围台湾林语堂文学奖决选。致力于启发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新视角,从而帮助儿童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阅读路径。

浩原


未春


先后毕业于苏州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获得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致力于明清诗歌批评与理论研究。曾发表《“风流”的隐喻性概念系统》《儒家中庸之道的诠释——以《中庸》为中心》等文学评论。

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写作者。求学间曾先后在公办初中、中信出版社、界面新闻、新京报实习,文章散见于《界面文化》《新京报书评周刊》。关注性别权益以及儿童文学创作,2021年初加入三明治写作学院。

汤明明



报名方式


  •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学员可咨询自己的阅读导师。


  • 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小中老师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