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代孩子如何真正“认识鲁迅”?

曦蕊 三明治儿童创意写作
2024-10-01


不少家长时有苦恼:学校要求读鲁迅,买好书放在家里,孩子就是不愿意看,或者翻几页就放下,总也提不起兴趣。是这些书对六、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吗?还是孩子的阅读品位不高?


问题或许不出在孩子们身上。


我们这一代读者,许多人是在认识“周树人”之前先认识“鲁迅”,又因为鲁迅是课本和试卷的常客,读到他的作品,就容易产生“提炼中心思想”的条件反射。不论鲁迅写什么,怎么写,其目的似乎都有标准答案——总是为了“抨击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毕竟,提起“鲁迅”,最先浮现的始终是那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孔。于是,当这一代读者开始向孩子们介绍鲁迅时,也常遵循这样的一条路径,率先在孩子们心里建立起一个大思想家、大作家的形象。


△一说起“鲁迅”,就想到这张面孔


我觉得这样读鲁迅有问题。过去的二十年对鲁迅作品的教学,将“人”和“文”割裂开了。我们教鲁迅,几乎只教孩子认识那个后人景仰的大师,但鲁迅不是生来即为大家。周樟寿何以成为“鲁迅”?他如何长大成人,缘何走出绍兴,在日本发生了什么,令他不愿继续学医?认识鲁迅,只认识一个尾声,又怎么能全面地理解他的作品,理解他这个人?


假如我们向孩子介绍一个作家,首先告诉他们的是“经典”“有思想”“不容易读懂”,就把孩子和作家放在了不平等的位置,甚至让读者和作家对立起来,把“读鲁迅”这件事,包装成一个艰巨的、不得不做的任务。这样一来,书都还没翻开,畏惧的情绪反倒抢先一步,把小读者推得很远。


鲁迅后期的议论性杂文固然复杂,但仍有不少孩子可以独立欣赏的小说、散文。比如《朝花夕拾》本质上是一本童年忆旧集,孩子们为什么不能用读罗尔德·达尔《好小子——童年故事》的方法来读?要是说书中涉及了上世纪初的时代背景,罗尔德·达尔也是上世纪初出生的,他还生活在英国呢,不只时代不同,还有文化差异。可孩子们不怕读罗尔德·达尔的自传,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这本书很难。


因此,对鲁迅那个时代的作家,我反而希望孩子们少一些仰望。在总结概括“中心思想”之前,先关注作品内容。其实想要了解鲁迅,倒也不必专门去读一本后人为他做的传记,我们大可以借他的作品梳理他的一生,再从他的个人经历出发,去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他身边的人和事。


这也是“认识鲁迅”工作坊的设计逻辑。之前的寒假,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杂文、小说,分析鲁迅不同创作阶段的重心,并且在以讨论为主的课堂中,将这些文章彼此勾连起来。我们对比《朝花夕拾》和《呐喊》中类似的书写主题,归纳“鲁镇”的文化特点,感受童年经历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启发,也通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走进鲁迅的客厅,去看他和青年人的交往,从而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痛切的“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和青年们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看见了鲁迅和自己的相似之处。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孩子们读过,便写下了如今只在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儿时滋味:


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商场玩,买了一杯珍珠奶茶,但只让我喝了一口。那次是我第一次喝珍珠奶茶。当时我觉得奶茶就像甜牛奶里夹杂着茶香,却没有一点茶的苦涩。而珍珠软软糯糯的,充分渗透着奶香和甜味,在我的嘴里弹来弹去,就觉得太好吃了。因为我妈妈只让我喝了一口,所以我就把那一口奶茶含在嘴里含了好久。但现在我再喝奶茶就觉得没有那么好喝了,哪怕奶茶里只加了三分糖也会甜得发齁。珍珠也会把裹着的糖精弄在我的牙齿上,粘粘的,而且喝过很久之后嘴巴里还会留有一种很腻的酸味。


——张雅真

 

我小时候喜欢的东西现在大都还是喜欢的,只有一道菜现在不太喜欢了。家家都吃红烧肉,据外公说,我就喜欢吃顶上的肥肉,推测了一下,那时的肉肥的吸味道,特别香,也没有扎人的毛,全是红烧料的滋味。然而,有一年去澳洲,一直吃不到中国菜,回来却怎么也吃不下去了,那肉化了之后很油腻,令我干呕,影响了我对它的评价,现在我都是本着不浪费的原则一口勉强吞下去的。


——张九天


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向老屋说的“Ade”,孩子们替《故乡》中的“我”给鲁镇留下一封告别信:


Ade,我的兄弟闰土!别了二十余年,每一想到你,就想起那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持钢叉,项带银圈,心里那无穷无尽的希事,但现在,你和儿子对我的恭敬和奉承,已使我意识到,那少年闰土,已经不复存在了啊!


Ade,我多年居住的老屋!这二十余年来啊,你变得寂静,沧桑。总而言之,你变了许多,再也不是我跟你离别前那样了。


Ade,豆腐西施!你那尖利刺耳的怪声,还有你那日渐老去的面庞和身体,跟我小时候的豆腐西施,是有多么不一样嗬!


——韩亦宸


他们对鲁迅的“醉虾论”有自己的理解:


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唤醒更多热血的青年,你不叫醒那些醉虾,他们就直接被吃掉了,虽然死得很安乐,但他的死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如果你用筷子碰了一下,唤醒了这只醉虾,说不定他就从盘子里跳走了,躲过了一劫。

——卢果


最后一节课,读过萧红笔下的鲁迅生活,我们又读了鲁迅的日记。下课前,我请孩子们用文字为鲁迅画一幅画像。现在,他们笔下的鲁迅忽然不只是一个斗士了,他有了性格,有了生活。


在客厅里,长着八字胡的鲁迅嘴里叼着最便宜的卷烟,坐在椅子上,在他的旁边,还有一根被他的手稿包着的油条。


——董芯语


鲁迅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根香烟。这时,鲁迅吸了一下它,然后立马吐出一团烟雾。旁边就是一盘瓜子,鲁迅便将烟咬在嘴的一边,用嘴的另一边磕开一个瓜子,同时还吸了一下烟,又吐出一团雾,使整个阳台一时烟雾缭绕。


——刘思扬


一个靠窗的书桌洒满了阳光,桌前,一个穿着家常的,被汗水浸透的衣服的老人正伏案写着他给青年朋友的信件。他的脸色看起来不大好,但很有精神。桌上一袋饼干被稿纸包裹着,一个接一个放进嘴里,用千疮百孔的牙齿咀嚼着。在桌子的角落里还放着一碗鸡汤,已经凉透了都没有被尝过一口。


——张雅真


工作坊结束以后,听说有人从书柜里拿出了自买来就一直闲置的《朝花夕拾》,有人去逛了鲁迅公园,在鲁迅和青年们见面的咖啡馆喝了咖啡,还做了介绍鲁迅的PPT,让更多人一起认识鲁迅。孩子们开始在家中和父母聊起鲁迅,就像那是一个可以进入日常生活的话题。


对呀,鲁迅本来就可以是一个日常话题。


在孩子们的年纪,不必苛求他们读懂每一篇鲁迅,读老舍、茅盾、萧红、林海音也是如此。但求他们对这些作家感到亲近。如此一来,他们或许能放下对“经典”的畏惧,放下对阅读任务的抵触,真正走近这些精彩的作品,借逝去作家的遗笔,应答业已过去的时代。


△但愿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再为鲁迅编写出这样的台词


认识鲁迅

鲁迅的笔下,不只有铁与血,还有你和我。


适合年级

6-8年级


工作坊亮点

1、分析鲁迅作品的选材和语言,解读鲁迅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

2、文本精读与时代背景拓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读透”文章的阅读习惯。

3、阅读材料所涉年代贯穿鲁迅的一生,透过鲁迅,了解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变迁。

4、在课堂讨论中联结个人生活,发现鲁迅作品在当下的意义,减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阂感。


工作坊内容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鲁迅名篇为主要研读文本,辅以鲁迅日记、书信节选,结合他人笔下的鲁迅,通过共读,引导学生立体地认识鲁迅其人,感受鲁迅作为“人”的可爱,并以文本为跳板,初步认识鲁迅生活的二十世纪二、三十时代,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体会“鲁镇宇宙”中闰土等经典人物形象的深意。


工作坊时间


线上工作坊时间


共1周,5次课,15课时

7.19-7.23 15:30-18:30

8.16-8.20 18:00-21:00


授课导师

曦蕊


报名方式


  •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学员可咨询自己的阅读导师。


  • 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小中老师咨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明治儿童创意写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