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套路,重回生活现场 | 文学精读与写作
写作的“套路”是很多孩子在初学写作时,很难绕开的路。当孩子们就着某种程式去写作时,当他们习惯性地使用“好词好句”时,他们也许会慢慢忘掉生活真实的模样。在本文中,三明治文学精读与写作阶段的导师小严,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告诉我们:“抛却一切外在的条框之后,我们评定一篇文章、一个作品的标准只剩下了一个,就是有没有打动你,它是不是真诚的。”
孩子们在文学精读与写作的不断尝试中,追溯遗忘的记忆,开启新的观察,适度借助技巧,更轻盈地重回生活现场。
在三明治文学精读与写作阶段的小组讨论中,有一次,孩子很认真地发问:“三明治的标准和学校经常是矛盾的,这里导师说我写的是套路,可是我在学校里这么写,老师表扬了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其他小组成员们连连点头。看样子也碰到了类似的苦恼。
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冒然否定孩子们在校园中的写作,当然是不好的,可是他们所感受到的“矛盾”也切实存在。不仅是现在的孩子们,往前数,在我还是个中小学生时,也想不明白这件事。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是好呢,研究那些“好”文章,里边有不少好词好句,是不是我把它们搬运到自己的文章里,就会写出好作品?又或者是,我明明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老师说我写得太普通了,不够有文采。这些问题好像越想越复杂,越没有一个准确答案。
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里,文章的“好”有没有准确的、唯一的标准?
于是我回答:“当我们在学校里写作时,可能你们的老师给了你一套标准,告诉你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而当大家来到了三明治,我们不是要否定这一套标准,而是可以尝试看到另一种评价方式,这样一来,你可能就得到了两种评价的角度。以后,随着你们的阅读逐渐丰富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系,也许会发现第三种第四种……无数种评价的角度,那么你们就可以自己去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正地打动了你的。”
这么回答的时候,“好”的标准仍旧是模糊的,但在我看来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文学的美感和这种兼容性是不可切割的,绮丽的风格,淳朴的风格;繁复的语言,精简的语言;长句,短句……没有限定,没有唯一标准,它们都可以是美的,都可以是“好”的。抛却一切外在的条框之后,我们评定一篇文章、一个作品的标准只剩下了一个,就是有没有打动你,它是不是真诚的。
当我们去提醒孩子们写作时抛却套路时,不妨先想一想套路何以成为了套路。
孩子们自有一套说法,有一次当我们在小组讨论中,指出某位朋友的作品开头有些套路时,另一位朋友喃喃自语道:“如果所有的人都不用套路的方法来写,那么这么写的时候它就不是套路了呀。”
像绕口令一样的说法,却很有道理。原本那些文章中的表达,是作者基于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某一瞬间独特的感受,以及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来的,确实是很动人的,只是大家读了都觉得好,纷纷效仿,借用他的句子和表达方式,用得多了,逐渐失去了起初的新鲜感。不仅是新鲜感的丧失,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写作时下意识借助这些已经套路化了的表达,也就逐渐习惯于忽略自己当时的感受,如此一来,便背离了写作的初衷。而无论是校园里的写作,还是在三明治的写作,我相信期待的,都是孩子们重新发现自己生活中触动的刹那,收集真实的感受,捕捉心灵的震颤,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在精读工作坊中,我们更多注目于写实类的创作。所谓“写实”,关键在于“实”,在我看来,既可以理解为“现实”,也就是说写一写自己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的人们和自己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实在”。什么是实在呢?就是不矫饰,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场景中观察到的有价值的动作、细节呈现出来,把该写的充分写出来,把多余的尽量删去、略去。
这听起来似乎不难,可是在具体写作时,尤其是刚开始进入这一阶段时,孩子们是会碰到难题的。大家已经习惯了在文章开头写“今天我要给你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是“你听说过……吗?”,习惯了在结尾处写“这就是我的……”“怎么样,很……吧?你也快来……”,而当被问到那天的天气究竟是怎么样的,当时你内心是怎么想的,做了什么动作,他/她的表现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有的孩子会很诚恳地告诉你,记不起来了。这下就麻烦了,把这些套路表达去掉以后,文章更短了,没话可说了,孩子愁眉苦脸。这种情况下,我会说:“没有关系,哪怕是短小的文章,只要写的是属于你的记忆和感觉,就可以。”宁可短小,甚至是词穷,也好过套路。
但孩子说“记不起来了”,导致无话可写,又该怎么办呢?套路的“切断”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或许就是尝试“激活”大家对过往经验的回忆,不只是大致轮廓的记忆,更是通过不断提问,好像在读取存储条那样,重新回到故事现场去,发掘一度被遗忘的细节,调动起五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角度还原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也就随之自然浮现出来了,将它们以文字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便会是一篇不矫饰、真诚的作品。哪怕是写作技巧暂时掌握得还不够充分也没关系,“粗糙的真实”依然可贵,它拥有一种生活原生态的,毛茸茸的可爱,是很可贵的。
即使回忆真的有困难,也没关系,因为日子那么绵长,一旦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感受四周的角度和方式,尝试主动去记忆和观察有意思的场面,主动去做一个“捕手”,那么就不大容易陷入到“无话可写”的境遇中去了。
有时候,孩子在选择写作素材之后,却会告诉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感觉没什么好写的”,这时候我就请他思考一下,是否你选择的并不是一个真正想要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呢?如果是这样,同样偏离了写作的初衷,建议更换素材。
找到了真诚,哪怕是粗糙的,都是不要紧的,因为在精读阶段中,我们将会保持着耐心,慢慢去探讨和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怎么样去开头和收束,故事有多种不同的叙事线索、结构方式,又或者是一些方法比如通感、类比等等。精读和写作两相结合,由作家的作品反观自身创作,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精读选篇,孩子们会发现其实作家写到的也是一些小事情,甚至和自己的经历很相似,常常引起共鸣。
还记得精读1阶段我们共读过三毛的《胆小鬼》,其实不过是写一件偷钱未果最终归还回去、白担了一天心的故事,然而大家读得惊心胆颤,完全被作家的笔触带动了,继而自然地开始讨论:作家是怎么做到的呢?画一画主人公偷钱后的行动路线,发现居然列了好长。叙述的耐心原来就体现在放慢观察的“镜头”,找到每一个“分镜”里的亮点。问问大家,原来各自都有过偷偷做一件事的经历,和作者相似的紧张情绪也都是体味过的,找找文章中,发现作者其实没有在文本中反复强调“我很紧张”“我很害怕被发现”,而是用了一些方法去展现抽象的情绪,动作、身体反应,内心想法的流露……这时候,再回到我们自己偷偷做的那件事上,好像也能够更好地把它讲出来了,借助写作技巧,记忆中的那件事变得更清晰了,自己当时的那种情绪也能够准确地通过文字呈现出来。
技巧确实是要难掌握一些,其实它固然重要,但更接近于一种渠道,让孩子通向更自如、更自信的写作,而非是写作的终点。所以当我们学习写作技巧的时候,并不用担心重新落入套路。相反,忘掉套路之后,追溯遗忘的记忆,尝试开启新的观察,尝试适度借助技巧,我们将更轻盈地重回生活现场。我想,这不仅对于写作是有益的,对生活本身也不赖。
作者介绍
文学精读与写作
适合年龄
10-13岁
工作坊内容
每次工作坊读一个名篇,写一篇文章——三明治文学社的明星工作坊,特别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汉语水平的孩子开发,结合孩子的生活场景,精选文学性与趣味性兼备的篇目,设计有趣的创作任务,让学生们初识文学的魅力所在。
工作坊亮点
1、以不同文学、生活、社会主题为引子,精选名家作品,与孩子们一起进行阅读和讨论,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故事的构成要素,了解和分析故事的情节。
2、基于文本,孩子将在工作坊中深入讨论写作主题和素材,用细节、例子和感觉来支持一个想法,尝试使用独特、多样的词汇,并且依照逻辑顺序组织想法,创作出结构清晰的作品。
3、特设写作专题,精选孩子最感兴趣的主题,让他们从日常生活着眼,写出自己的故事。
工作坊时间
文学精读与写作1
衡山空间
每周六 9:30-12:00(满)
每周六 13:00-15:30
每周六 13:30-16:00(满)
每周日 9:30-12:00(满)
文学精读与写作2
长宁空间
每周六 13:30-16:00
衡山空间
每周五 16:30-19:00
每周六 13:30-16:00(满)
每周六 16:00-18:30(满)
每周六 16:15-18:45
每周日 9:30-12:00
每周日 13:00-15:30(满)
文学精读与写作3
长宁空间
每周六 9:00-12:00
衡山空间
每周六 9:00-12:00(满)
每周六 15:30-18:30
每周日 13:30-16:30
每周日 16:00-19:00(满)
文学精读与写作4
长宁空间
每周日 13:00-16:00
衡山空间
每周六 13:30-16:30
每周日 9:00-12:00
文学精读与写作5
长宁空间
每周日 16:00-19:00
衡山空间
每周五 16:30-19:30
每周六 9:00-12:00
报名方式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会员可咨询自己的阅读导师。
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请扫描二维码,添加sara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