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驱动写作|暑期电影美学与写作工作坊
疫情之下,电影院不断地被“关门”。无法走进影院的孩子们,如何才能接触到电影史上更多优秀的电影呢?又如何能够借助“电影”这扇窗户,连接起自身与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呢?
今年暑假,三明治文学社的写作导师春钰将开设全新的“电影美学与写作”线上工作坊。带着孩子们一起,从电影欣赏的角度,打开创意写作的思路,发现生活与生命的复杂性。
在三明治的工作坊实践中,电影片段的使用不是新鲜事。作为一种时空和视听艺术,电影作为辅助的教学材料,常常潜入我们的工作坊中。每次打开一个电影片段,孩子们几乎都会充满期待。小小的一个屏幕,似乎把她们的眼神一下子又点亮了几分。
比如,在启蒙的工作坊中,《爱丽丝漫游仙境》《寻梦环游记》等影片片段一放出,孩子们立马准确又直观地理解了幻想故事中的通道结构。在短期的奥斯卡动画解析与故事创作工作坊中,《熊的故事》《回忆积木小屋》等一系列更为精巧的动画短片被使用。屏幕就像一个魔法盒,不断地被孩子从各个角度打开。光线、色调、声音,大家似乎破镜而入,把自己投掷进了场景里面,充分地调动了自己的“五感”,来理解故事的内容。
《寻梦环游记》
《熊的故事》
在精读的工作坊中,我们使用了电影《棋王》中王一生(梁家辉饰演)吃饭的片段,引导孩子们观察导演是如何拍出一种充满饥馑的氛围的。通过观看,原本话不多的孩子也能找出很多细节,比如王一生吃饭时候的面部表情、抠出卡在桌子缝隙间的米粒的动作、饭盒、周围人的神态等。通过这些人和物的特写镜头,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王一生面对食物的小心与紧张。
所以,电影和写作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被联系在一起了呢?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年轻的影评家(后来成为了著名导演)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就提出了“摄影机-自来水笔”的理论。他认为,电影工作者可以和作家一样,用摄影机来描写生活,用镜头来表现情感和思想。
如果我们再去世界电影史上翻找一下。不难发现,很多导演本身也是写作者。比如,好莱坞的伍迪·艾伦就是是众所周知非常能写的导演,在活跃地拍摄电影的同时,也撰写了大量剧本和短篇小说。而他的电影风格和文字也一脉相承,在喋喋不休中诗意又坦诚地生活。
再比如,韩国导演李沧东最初其实是以作家的身份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他的小说把目光望向社会中的小人物,在对生活细微的感知中,触摸到背后个体的无力、命运的无常。而他的影片和他的文字也密切相连,大量的手持摄影、长镜头和极少的配乐,以朴实的镜头语言含蓄又丝丝入扣地呈现出生活的多面。
小津安二郎
也有一批人在导演的同时,会留下或许不那么正式的创作手记。比如,塔可夫斯基、伯格曼、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借助他们的创作手记,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们拍摄的影片。
可见,电影和写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那我们如何用电影更好地驱动写作教学的有效展开呢?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在写作中往往存在非常相似的问题。
比如:稍大一些的孩子们往往有了把握细节的意识,但可能会在写作中出现“细节的堆砌”,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物,他都会事无巨细地进行呈现。但这些细节是否真的都有效呢?其实不是的。
细节的呈现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可以是物品、可以是身体的局部(比如手)、可以仅仅是一个眼神。但这些镜头肯定都是和导演要传达的情绪直接联系的。导演基本不会用特写镜头来拍摄画面中出现的每一样事物。那么,通过对特写镜头的“阅读”,我希望帮助孩子们在写作中建立更有效地感悟与书写细节的能力。
阿涅斯·瓦尔达《幸福》
再比如:不论是故事的创作,还是日常生活的写作,或多或少总避免不了对于景物的描写。但在很多孩子笔下,景物的描写要么出现得很突兀,为了写景而写,和文章总体的基调与表达脱离。要么就是很简约,写出来的景色是一种“类型”,不打动人。
这时候,如果有了电影的介入,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化学反应。电影拍摄手法中一种很常见的就是“空镜头”,也就是在画面中不出现人物,只有景物的拍摄。影片中的空镜头常常在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场景转换中出现,对影片的总体基调、主人公情绪的表达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与写作中的景物描写也是相通的。我希望,通过对经典影片中空镜头的“阅读”,帮助孩子们在日常的书写中更灵活地融入对景物的体悟,让相似的景物承载不同的情绪,在每个人的书写中显现新的意义。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
其实呢,在上面的描述中,我已经透露了工作坊的一角。这一次全新的工作坊,我将之命名为“电影美学与写作”。为什么是“电影美学与写作”,而不是“电影故事与写作”呢?简而言之,在这个工作坊里面,我的重心不在某一部电影内容本身,也不是重点探讨电影故事是如何被构思出来的。影片是我的载体,而我会借由这个载体进入到电影语言的内部进行分析。通过细读电影的视听语言(景别、拍摄角度、构图、场面调度、影调、音乐等),引导孩子触摸电影美学,并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更好地调动细节观察、画面感描写等写作能力。
在三明治的工作坊中,最常被大家提及的是皮克斯出品的一系列影片和日本导演宫崎骏执导的一些列影片。这些影片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动画电影。在日常的交谈中,我发现大家看的影片也大多是最前沿的院线电影,而他们走进电影院的行为多是为了一种学习之余的放松与娱乐。
我感到有点遗憾。孩子们只能看卡通片吗?他们接触的电影一定要是正能量的、阳光灿烂的吗?我想,不是这样的。他们值得拥抱更多的电影。知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老师说:“优秀的电影会是一座心灵的影像馆,世界的微缩图,艺术与社会、美与智慧、历史与此刻、洞察与悲悯、批判与反思的所在。那会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一经拥有,永难剥夺。”
吉赛贝·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
在电影院不断被“关门”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们接触到电影史上更多优秀的电影呢?在这次工作坊中,我希望能够打开一个窗口。我会选择不同风格的、不同国别的、不同时期的有成就的电影片段,在技巧分析的基础上,希望孩子们看到那些在一般的视野中看不见的电影。用心灵去体悟、去共情他人与世界,发现生活与生命的复杂性。
我期待,在工作坊中迎来一批热爱电影也热爱写作的孩子。跟随我一起,走进电影的视听世界。
👇
导师介绍
报名方式
如果您是我们的老会员可咨询自己的阅读导师。
如果您是我们的新朋友,请扫描二维码,添加气球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