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于惊雷 于惊雷 2022-06-11


产品经理们会说用户模型,指通过经历大量的case了解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场景下做出的不同决策,从而拥有预判用户行为的能力。


投资人选择项目时,会考虑团队在业务方向通过实战经验积累的“know-how”,也就是知道这件事怎么做是可以的,怎么做是行不通的。


《异类》里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说任何人如果想达到世界高手的水平,都要经历1万小时的练习。


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以上基本属于鸡汤时代的常识了——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领域取得卓越,那就要去不断地学习+练习,在一次次决策的复盘中取得成长。那么,如果你想过好你的人生呢?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有模仿学习的本能。大三了,是考研还是就业?找工作,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工作不顺,苟一苟还是一怒出走?…这些都是常见且难以决策的问题,遇到这些难题时,人们本能的就会去听别人的经验与故事,所以各种垂直社区如虎扑、脉脉也从来不乏人气。


但另一方面,人们在选择性模仿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重要的事情上花费了太少的心力。大学生们用七个学期去修学分,却只在面临抉择的一两个学期考虑前路。你的加权分高或低个零点几大概率不会对长期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但不同前路选择的一念之差却可能影响你接下来几年甚至更长的经历。


比如在很多事上没有听取建议。如何和不同关系的人(亲人、朋友、同事、老板…)相处?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开心?有哪些兴趣爱好可以发展?…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了我们每天实际的心情与状态,但人们很少去主动学习它们。


比如人人有不同的禀赋,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广泛地听取意见。成绩最好的学长去做那个职业了,我应该也去吗?努力的室友都准备考研深造,我应该也去吗?张三回家继承矿产了,我应该……哦这个应该不需要。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通用解,读书/工作,苟着/跳槽,打工/创业…不同人的经历造成了不同的性格与禀赋,在同样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最适合解。


......




人生没有最优解——这句话的前提是要看过足够多的解法。查理·芒格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与作古的伟大人物对话,并从中“偷取”他们的优点。如果能从别人的经历与决策过程中收获经验成长,无异于自己增加了数倍的阅历。


另一方面,内容本身重要,内容的载体也很重要。以人为中心、大部头的传记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以话题为中心的轻内容可能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更好的载体(碎片化、启动成本更低)。最近想启动一个以“城市年轻人故事”为中心的播客,找同龄人们聊聊生活、工作、权衡、选择的那些事,记录下受访者在某个阶段的画像与所思所想,同时也为后来人提供前行路上的参考。如果你有兴趣或想法,欢迎联系我聊聊或占个访谈的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