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惊雷

其他

管理信息的摄入与输出

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摄入信息并输出信息。信息论之父香农将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我们这里谈的信息并没有那么抽象,而更接近于“那些能够让你增长学识与能力的文字/声音/图像...”。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有意识地管理信息的摄入?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富饶的时代。Push、Feeds、社交媒体与搜索进一步降低了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门槛,任何信息仿佛都触手可及。但矛盾点在于,我们的大脑是不完美的。它不能处理所有的、无限的信息,而只能在有限的算力下做选择。因此,如果你想更有效率地使用大脑,有意识地管理信息摄入渠道就必不可少。为什么要有意识地输出?记忆是大脑解决各种问题的前提(你可以从记忆的原理与专业技能进阶(上)和认知心理学系列连载一: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中了解相关内容)。但记忆会遗忘,且记忆的内容会有深度上的区别。后者很常见的例子是,十八岁和三十岁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大脑中的记忆情况(理解深度、共情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通过输出来辅助记忆进阶。进入正题。我们应如何搭建信息摄入渠道,或者说,它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在这里,我把摄入输出信息的目标定为“帮助我长远地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基于这个目标,要摄入的信息会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持续积累的重要领域知识在你整个的职业生涯、生命历程中,会有一些领域常伴左右。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可能有营销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还要了解部分金融理财学、进化论、亲密关系、哲学...我们应该找到这些领域,并为其划分权重,并持续地向其中补充知识。这些知识的厚度有助于我们长远平稳地走下去。当然,不要因为它是一个“领域”而有额外的压力,如果你知道自己只需要这个领域中的某一部分,那么也无需强迫自己不加区分全部吸收。第二类信息:亟待解决的问题,碎片化摄入归类带着问题去读会成倍放大对知识地吸收效率。比如同样是定价策略,在Marketing课堂上可能会显得枯燥无味,而在实际业务场景中遇到疑惑需要解答时,它就是沙漠中的及时雨。通过阅读理解大量同话题下的信息,可以快速建立起对该领域的认知。这些信息日后也很可能成为第一类信息的一部分。第三类信息:导航类信息,开拓视野&避免陷入信息茧房如何找到我们需要哪些第一/第二类信息?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导航类信息,来为我们指明方向。固步自封是可怕的。老办法会过时、老工具会迭代、十年前的互联网经验照搬到现在很可能一文不值,所以需要从多个渠道发现新的领域。优秀的垂直内容生态、经典的书籍(以及作者的推荐目录)、优秀的行业专家都可能是好的导航,它们会把你带到更广阔的天地。以上是我认为的三类重要摄入信息,应在不同的阶段动态调整三种内容的配比,以适应自身发展情况。另外,给予大脑适当的休息也是必要的,要求大脑无时不刻都在摄入信息企图有所收获会适得其反。Btw,我将通勤路上收听播客的频率降为一半,另外的时间用于走神,任想法自然袭来。第二部分,我们要输出哪些信息?这里同样将输出的信息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记录&复盘类内容有人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我们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但至少,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吸取教训。前提是,你要将上一次的经历记录下来。我在flomo中主要复盘两件事。一是产品决策的记录与复盘,通过不断地回顾提高下一次的思考质量;二是对情绪的复盘,通过记录真实情绪的波动,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并通过复盘反思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带来更平和的生活。记录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增援未来。第二类信息:系统地整理输出内容知识无高低,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1956年,布鲁姆等人提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六个层次,代表着人们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在02.知识习得的六个阶段了解更多),右图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展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记忆的效率。而系统性的输出内容类似于“教给他人”,如果你能把一件事完整的讲述给他人,你对它的掌控就登堂入室了。以读书为例,我的习惯是用思维导图整理书籍框架。以下图为例,当你完成整理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本书的架构(信息架构定义、核心元素、设计流程),以及一些关键的知识性框架(信息架构四要素:组织、标签、导航、搜索)和需要关注的细节。当然,书时读时新,目前比较主张掌握书的结构后,将书当作工具,有需要时翻阅效率更高。第三类信息:捕捉短时记忆,为其提供发芽的机会。看似无甚意义、或短暂或长久停留的思考火花,就是每天大脑闲散时间最大的产出。也许是生活的顿悟、也是一刹那的惆怅、也许是某个商业新点子,在你的通勤路上、浴室里、睡前的床上,无数念头蜂拥而至,但如果你不主动记录挽留,它们便又会像烈日下的积雪一般消失得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同样的,我用flomo记录自己的想法川流,用卡片记录每一条想法并用tags、链接来索引内容。涓滴细流,终将汇聚成河。有些想法会进一步延申发展,比如图中的一条memo,便在一周后催生了此文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又进一步演化出了播客『朝九晚九』。以下是在flomo做的本文框架,用作全文回顾,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最后打个广告。复制进入下面的链接注册flomo,立得28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产品经理们会说用户模型,指通过经历大量的case了解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场景下做出的不同决策,从而拥有预判用户行为的能力。投资人选择项目时,会考虑团队在业务方向通过实战经验积累的“know-how”,也就是知道这件事怎么做是可以的,怎么做是行不通的。《异类》里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说任何人如果想达到世界高手的水平,都要经历1万小时的练习。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上基本属于鸡汤时代的常识了——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领域取得卓越,那就要去不断地学习+练习,在一次次决策的复盘中取得成长。那么,如果你想过好你的人生呢?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有模仿学习的本能。大三了,是考研还是就业?找工作,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工作不顺,苟一苟还是一怒出走?…这些都是常见且难以决策的问题,遇到这些难题时,人们本能的就会去听别人的经验与故事,所以各种垂直社区如虎扑、脉脉也从来不乏人气。但另一方面,人们在选择性模仿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重要的事情上花费了太少的心力。大学生们用七个学期去修学分,却只在面临抉择的一两个学期考虑前路。你的加权分高或低个零点几大概率不会对长期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但不同前路选择的一念之差却可能影响你接下来几年甚至更长的经历。比如在很多事上没有听取建议。如何和不同关系的人(亲人、朋友、同事、老板…)相处?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开心?有哪些兴趣爱好可以发展?…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了我们每天实际的心情与状态,但人们很少去主动学习它们。比如人人有不同的禀赋,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广泛地听取意见。成绩最好的学长去做那个职业了,我应该也去吗?努力的室友都准备考研深造,我应该也去吗?张三回家继承矿产了,我应该……哦这个应该不需要。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通用解,读书/工作,苟着/跳槽,打工/创业…不同人的经历造成了不同的性格与禀赋,在同样的问题上会有不同的最适合解。......人生没有最优解——这句话的前提是要看过足够多的解法。查理·芒格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与作古的伟大人物对话,并从中“偷取”他们的优点。如果能从别人的经历与决策过程中收获经验成长,无异于自己增加了数倍的阅历。另一方面,内容本身重要,内容的载体也很重要。以人为中心、大部头的传记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以话题为中心的轻内容可能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下更好的载体(碎片化、启动成本更低)。最近想启动一个以“城市年轻人故事”为中心的播客,找同龄人们聊聊生活、工作、权衡、选择的那些事,记录下受访者在某个阶段的画像与所思所想,同时也为后来人提供前行路上的参考。如果你有兴趣或想法,欢迎联系我聊聊或占个访谈的坑:)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02.知识习得的六个阶段

【引言】韩寒的《后会无期》中有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个中缘由,无外乎王阳明所说的要“知行合一”。《后会无期》剧照但只听这似是而非的四个字,就又陷入了“知道要知行合一,但日子还是按老样子过”的循环。所幸,学术上已有对知识习得过程更加详实可信的研究,可参考一二。【正文】1956年,布鲁姆等人提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六个层次,代表着人们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Bloom's
2021年2月14日
其他

记忆的原理与专业技能进阶(上)

No.0引言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培根(英)记忆对人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记忆能力,人们不可能发展出高度的智慧与文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记忆背后的原理,以及一般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No.1记忆的形成与维持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发生了一起重要事件,那就是“短时记忆理论”的发展,它为现代记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短时记忆理论的基本模型图短时记忆理论认为,记忆的储存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的感官无时不刻都在接受外界的讯息,主要是声与光的信息。这些刺激通过神经元传到我们的大脑,并被短暂地储存在大脑皮层的感觉记忆中,是我们能对其进行加工。接着,拥有不同背景与偏好的我们,在一系列不同的情境下,会选择性地注意到一些信息。此时,这些被注意到的信息就会进入我们的短时记忆,而没有被我们注意的信息将会消失。短时记忆保存信息的容量有限,如果这个短时记忆能够在以后的一段时间被我们不断“复述”,那它就会在我们大脑中占据更加牢固的地位,成为长时记忆,否则,它也会被我们慢慢“遗忘”。以上便是记忆的一般过程,人们记忆的过程大抵如实。那又是哪些因素,使得我们记忆的内容与强度如此不同呢?No.2影响记忆强度的因素1.练习与加工深度前文提到过,短时记忆通过“复述”成为长时记忆,复述指的就是不断练习的过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内容,并反复练习25天,随后他们考察被试再认这些内容的速度,最后得到再认时间与练习天数之间呈现幂函数的关系:T=1.40P^(-0.24)这就是学习的幂定律:当记忆得到练习时,它的强度以幂函数形式增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些证据显示该定律与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神经变化有关。一种引人关注的神经学习被称为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2020年2月23日
其他

认知心理学系列连载一: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No.0引言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超其他物种。在生理上,这与人类脑部前额叶皮层的高度进化息息相关。那在抽象的思维层面,这个过程是如何运作的呢?在面临问题时,我们的大脑是按照怎样的流程运转的?遇到困难时,我们如何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的问题解决模型有助于理解这一过程。No.1问题解决通常是搜索的过程我们面临的问题处于初始状态,而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使问题达到被解决的理想状态。为了使问题改变状态,我们需要在大脑中储存解决方案的知识库中检索、判断,以得出可能的行动与可能的结果。这个储存解决方案的地方,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为“问题空间”。问题空间里储存了所有你可以想到的采取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可能导致的后果,前者被称为“算子”,后者指问题被最终解决前的“中间状态”。一个问题可能要经过多个算子的处理,在连续变化几次状态后才能达到理想解决状态。下棋——每一步都是在所有的算子与状态间做选择举个简单例子:当面对考试时,我们的初始状态是脑海中空空如也,理想状态是90分,而我们的问题空间中可能包括“背书”“背资料”“刷题”“把书吃掉”“打小抄”“什么也不做”等等算子,以及这些算子会导致的状态,可能是“初步了解”“熟练掌握”“什么都没有发生”“肚子很饱”等。问题的解决就是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问题空间中去挑选、有机组合算子以达成目标状态的过程。No.2算子的习得——我们如何学习到新技能为了增加面对问题时脑海中的解决方案,我们应关注如何使自己获得新的、更有效的算子。获得新的问题解决算子至少有三种途径——我们能通过发现、被他人告知、观察他人使用算子来获得新算子。2.1发现某天你回家时发现小区路边新开了一家饮品店,此时你就学到了“想喝奶茶怎么办”问题的一个新的算子——去新开的奶茶店买,这就是通过发现去习得算子的例子。同理,通过熬夜学会“任务完不成”问题的算子,通过买醉学会“心情抑郁”问题的算子,这种向过去的经验学习的过程都属于通过发现习得算子。2.2被告知/从例子中学习我们还可以通过他人告知或通过观察他人使用算子获得新的解决方案。当人们面对一项全新的问题时,可能的反应之一就是去网上搜索(此时搜索就是“面对新问题”的算子之一)人们提问的习惯人们可能得到他人告知的建议或者别人类似的经历与解决方案,然后这些建议或实例可能会成为搜索者问题空间的备选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社会学习。有时,与“被告知”相比,一个鲜明的例子更容易让人接受学习。比如工厂的工人通过学习手册学习的效率远不如直接照猫画虎学习其他人。再看一个例子:a.直接说明N$M是金字塔表达式,它表示一种重复的加法,其中每一个加数都比前一个数小1。N是基数,表示这列加法的第一个加数;M是高度,表示在基数的基础上进行相加的加数的个数b.示例7$3=7+6+5+4
2019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