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作为一种解释模式
师姐曾和我讲过她奶奶一生的故事,讲故事的同时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我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讲到奶奶老了之后,突然变得很奇怪,总说媳妇儿偷了自己的钱,搞得妯娌之间很尴尬;经常从外面捡垃圾回来,弄得家里很脏等等。家里人因此也多了很多的不愉快。过了几年奶奶去世。师姐说,后来自己上了研究生,学了精神科,才意识到,奶奶当年是典型的老年痴呆的表现,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奶奶当时是病了,但是家里没有人往这方面想。
“疾病”这一解释模式本身自带一个属性,就是对“不可控”的一种接纳。一个人异常的行为,在道德范畴,你可以评价他;到了疾病范畴,你就可能理解他了。当然,不一定说是病了就是对的,病了就有理了。理解的原因在于“疾病的发生和影响”是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控的。当采用疾病的模式来解释的时候,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会发生惊人的转变,例如,原本是愤怒,但想到“这人有病,我不跟他计较。”原本揣测的恶意动机的忿恨也就烟消云散了;原本是悲痛伤心,“他怎么可以这样子对我!”转变成,他是病了,心生同情。
事实上,“疾病”这样一个认证,属于很专业的范围。也就是说,知道“他病了”这样一个解释,是有门槛的。比如,师姐自己入了精神科的行业,通过学习从而获得了这样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替代了原本对于奶奶异常行为的认识模式。
这样的一个认识有多重要呢?
对于大多数看得见摸得着的躯体疾病来说,比如骨折,这个简直就是废话,傻子都看的出来需要医生干预。没有人会对着一个腿骨折的人说:“加油!你一定可以站起来的,你站不起来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你可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啊!”(但大部分人对一个抑郁症病人会这么“鼓励”。)
多数躯体疾病是很好认的,不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就能判断这事儿得交给医生处理。
精神科的疾病相对而言,就要冷僻的多。这个学科的发展也没有很长时间(现代医学模式也不过几百年)。原本对于“奇怪的人、奇怪的行为”的解释多数是“魔鬼附体”之类的。这很有意思,就是人的行为“奇怪”到一定程度,人的文化所发展出来的解释模式也带有“不可控”的特点。因为即便是“魔鬼附体”,也脱离了对这个人的道德评判的框架,因为谁也不能控制“魔鬼”附在谁身上。(我小时候曾经见过“驱魔”的仪式,类似做法事,被认为“被魔鬼附体”的人坐在屋子中央,驱魔人围着这个人做很多奇怪的仪式,仪式在晚上举行,吸引了很多围观群众。)
对应“魔鬼附体”的解释模式,寻求的对应解决方式就是“驱魔仪式”。
入了精神科的门,就会习得另一种解释模式——精神疾病学说。对于同样的现象,会采取疾病解释模式,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我还没有写到前面问题的回答,这样的一个认识有多重要?
自然,对于病人本身而言,解释模式对应的是应对方法,有效的解释模式,意即,是魔鬼还是病,导向的应对方式是不一样的,有效的解释模式对应有效的应对方式,自不必说。对于病人(站在医学模式的角度)的家属来说,不同的结局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关乎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疾病解释说和魔鬼附体说有一个共同点,之前提到过,就是这两个解释模式都自带“不可控”的属性。
然而,还有一种情况非常隐蔽,一个人的行为既没有异常到让人认为其是“魔鬼附体”,但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功能损害,在疾病解释说缺席的情况下,往往被归于其自身主观意志的问题,比如,不努力、不负责任、人品败坏等等。这样,会让亲人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主要是愤怒,甚至是怨恨,有时候这样的怨恨会持续一生,成为一辈子不能释怀的伤痛。
精神疾病影响的是人的情感、认知功能、意志行为等方面,这些通常都被认为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志。但即使是学医的,也不一定能理解,一个人持续的情绪低落也可能是一种病,而不是主观上努力就能高兴起来,也有人会指责其意志脆弱(事实上,这种脆弱可能是生物性的,也带有不可控的部分);一个人总是不可预测的不分场合的爆发脾气,也有精神疾病的可能,而不是这个人“人品不好”。
写到这里,竟然还没写到这样的疾病解释模式有多重要。。。稍安勿躁,马上就说。
除了直接导向治疗结局之外——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有的时候存在资源的可及性问题,不一定能够导向治疗,但不妨碍其另一个意义——对于那些可能一直不知道家人发生了什么的人来说,由于家人异常的言行带来生活经历上的创伤,可能一直怀抱着对亲人的怨恨,突然有一天,他通过某种渠道,获得了这样一个认识模式,即亲人可能是生病了,这个病还有名字,这世界上还有其他类似的病人,表现也是这个样子。可能他一下子全部的怨恨就放下了,那些他没有得到的爱和支持,也变得不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他和这位生病了的家人和解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和他自己的和解。
“不可控”的特点对于我们很重要,对我们不理解或者无能为力的事物的一个“主观责任的豁免”,是一个接纳的入口。这大概也是“魔鬼附体”之所以被接受的原因之一?当然,“魔鬼附体”的解释模式已然没有了继续生存的土壤。但疾病模式还没有普及,精神科的知识仍然有很高的门槛。
这个门槛高在哪里呢?有一天,我亲妹妹问我,抑郁症是什么?嗯,朋友圈转发了那么多相关的文章,自己也写了几篇,都没进到这家伙的视线范围之内。
但其实,这个门槛也可以很低。只要你的解释模式里有这个选项——可能是病,自然会导向寻找相关的资源。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脑子里大概是不缺这根弦的。
当然,物极必反啊,精神科疾病里有一个病叫“疑病症”。啊,再写下去就没完了。(以及,本公众号会写什么东西真的全靠灵光乍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