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J的精神病世界

其他

对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这一观点的探讨

今晨我在朋友圈读到田成华老师发表在渡过公众号上的文章——《田成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田成华老师是我在北大六院学习时最为尊敬的老师之一,2019年初田老师在正谊厅的讲座《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我和韩涵师妹自发整理了讲座的文字稿,这也是我反复阅读的文章之一,鞭策着自己成为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在此也推荐各位新入行的精神科医生阅读学习。田老师关于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的建议,文章中田老师基于:“对于双相障碍的患者首选的药物是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心境稳定剂中,除了拉莫三嗪以外,均会明显增加胚胎畸形的风险;不同的药物还有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如锂盐导致新生儿中毒,丙戊酸盐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卡马西平导致严重皮肤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等。”得出,在后文田老师引用了《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中的建议,并写道:“该指南明确禁止育龄女性使用丙戊酸盐,除非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对于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不绝对禁用,但建议尽可能不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可以使用拉莫三嗪。”《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对孕期双相障碍治疗的建议是:我想指出,这个表中的建议是“孕期双相障碍治疗建议”,第6条建议指出“禁用丙戊酸盐(致畸性最强),也禁止心境稳定剂合用。”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该指南明确禁止的是孕期女性使用丙戊酸盐,而非“育龄女性”禁用丙戊酸盐。育龄女性和孕期女性完全不是一个范畴,孕期是一个状态,育龄女性则包含了15岁到50岁的女性(不同国家定义不完全一样),不管她是否怀孕、是否已经生完孩子、是否以后还要生。我相信没有一个经过合格培训的医生(不管是不是精神科医生)会给孕期女性使用丙戊酸盐,而该药禁用于孕期女性的缘由是因为会对胎儿造成伤害(致畸风险),在这里,医疗的主要考虑对象是未出生的胎儿,而非怀孕的母亲,当然如果二者兼顾自然最佳,然而在二者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默认胎儿优先。我不认为是对错之分,我想指出这个医疗决策的潜在前提。那么,在这里将禁用于“孕期女性”扩大到禁用于“育龄女性”,是否合适?我认为是非常不合适的。育龄女性首先是个人,是个病人,治病是她来看诊的目的。生育不生育要问问患者本人,而不是默认她一定会生育。女性因为潜在的默认生育而失去当下对自己病情治疗的最优选择,我只能说是女性群体的灾难。在医疗情境中使用“育龄女性”我认为也是不合适的,“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为妥当。关注女性的生育需要,我认为是必须的。更为合适的做法我想应当是:主动询问患者本人(而非患者丈夫,如果已婚的话;也不应当是患者的父母,如果未婚的话)未来是否有生育计划以及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并告知治疗的可能风险。(生育是一个重大决定,没有想好生还是不生是非常正常的。用“你以后肯定会后悔”“你以后就不这么想了”来否定当下的想法,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当下的人也是个人,当下的想法也是这个人当下的意愿。如果当下的意愿不算数,你怎么就知道你未来的意愿算数?还是说,假如你有生育意愿就算数,你没有生育意愿就不算数,等你有了生育意愿再来算数?“我现在的想法就很重要”——这句话应当牢牢记住。)对于田老师的建议:“将来修订第三版指南时,注明心境稳定剂不是育龄女性的首选药物。”我想如果这句话出现在诊疗指南里,不仅会对年轻医生造成误导,付出代价的将会是诸多女性的精神健康。我不禁想到自己高中时因为严重的痛经去看医生,接诊的是一名女医生,她笑着对我说:将来生完孩子就好了。且不说科学依据,即便真的如此,我为了未来生孩子要牺牲掉我在这之前多年的生活质量、影响我学业和前途,至少也得问问我愿不愿意。在此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该书的第四部分讲述了女性在求医问药过程中的普遍遭遇,我想我自己作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始终对此保持觉察,作为可能的患者,在医生很可能对此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女性自身更应当对此保持觉察。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抑郁症患者第一次就诊读物

要点:单次抑郁发作应该在临床痊愈后继续治疗至少6~9个月。抑郁症的复发风险高,且复发风险随着复发次数增加而增加。有过多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治疗多年。坚持服用抗抑郁药能大大增加患者保持健康的机会。抗抑郁药:有效;不成瘾;已知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丧失疗效;已知不会引起新的长期不良反应。药物需要以治疗剂量继续服用。若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有可能找到更合适的替代药物。如果决定停药,一定不能突然停药,因为会导致令人不快的停药反应,并带来较高复发风险。药物需要在医生监督下逐渐减少。1、抑郁症到底要吃多长时间的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病情评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的原则是:单次发作,症状缓解后,继续治疗至少6-9个月。既往已经有2次抑郁发作,并存在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至少治疗2年。目前没有确定疗程的上限是多长时间。
2019年10月24日
其他

讲座笔记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

2019年2月1日,田成华老师在北大六院正谊厅的讲座,全场爆满,马弘老师全程都在听,并且讲座最后还做了分享。我把精华整理出来,分享给需要的年轻医生们。(没有分享出来的同样精彩,只能现场才能领略到啦。)田老师在讲座之前征集了一些问题,我提了以下几个问题:LLJ提问:1、沟通方面,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群体特殊性,我们如何向患者解释其既往治疗情况(当患者说:之前的大夫是不是给我治坏了?),于老师曾说:当精神科大夫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同行。从沟通疾病诊疗方面,具体来说怎么保护呢?是否有可以遵循的方法?2、合格的精神科医生之合格与优秀的界限?合格讲的是底线。精神科医生有哪些底线?3、精神科医生自己遭遇精神疾病怎么办?如何面对疾病和职业?一个患精神疾病的精神科医生还能当一个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吗?4、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界限在哪里?合格(而非优秀)的精神科医生应当了解多少心理治疗的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在日常病房工作中给病人提供多大程度的心理治疗方面的服务?5、所谓的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否有操作指导?什么样算支持性心理治疗?田老师讲座内容节选:关于“合格”咱们的标题是叫“合格精神科医生”。合格是个底线,实际上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我们的底线。怎么样做更优秀的医生,是我们以后有时间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什么叫合格的医生?依据住陪手册里的内容,咱们精神科住陪的目标第一点是培养普通精神科临床诊治能力。这个普通是我加进去的。相对于普通来说就是亚专科,我们住陪阶段就是一个普通精神科。主要任务是通过三年的规范化培训,然后打下扎实的整个精神科临床工作基础,并且具备一定的处理与人类精神疾病关系密切的其他疾病的能力。这个培训目标第二点是要掌握临床工作的方法。这个工作方法,大家从进到病房第一天就开始接触,例如病历、精神检查,体格检查,然后病史采集,写病历怎么书写等。第二点实际上不是目标,而是目标如何实现的一个手段。最后达到要独立从事精神科的工作。这里是应该再加一个普通精神科。三年住陪出来之后让你做老年、儿童等可能还达不到,那不是我们三年住陪的目标,大家三年住陪之后的目标第一个是普通精神科医生,独立诊治常见的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的能力。咱们讲德才兼备,才能是我能干的活,还有一部分在我们培训里面提到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这个不太好办,怎么培养职业道德?马老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女医生之一。这个职业道德是有各种各样的规定,然后我们大家平时都知道病房什么九项规定、八不准等类似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一遍。职业道德最基本的东西在希波克拉底誓言里。精神科住陪的目标比较明确了:就是做一个普通精神科医师或者精神科的全科医师,可以独立工作。介绍美国住培目标:美国关于住培有个专门的一个机构叫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叫AC
2019年3月2日
其他

学习笔记 | Bessel创伤课程笔记02

著有《身体不会忘记》学习笔记
2019年1月29日
其他

心理求助实战指导及常见陷阱识别

咨询(治疗)师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和你谈论什么时候、如何结束治疗;当您认为需要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不必担心之前达成的咨询次数及咨询目标。但请和咨询(治疗)师坦诚地讨论终止治疗的原因。
2018年11月24日
其他

我们能真正理解精神病人吗?

而对于我认为的【理解病人】的第1种含义,也就是感受病人的感受,我想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病人的精神病性体验是常人所不曾经历的,除了自己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学家,我想一般的医生很难达到这层境界。
2018年7月7日
其他

深度访谈 | 十年:穿行在躁郁症的“风暴”中

橙子:我被保护过,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但是,确实有一些问题,去年我住院的时候,有个小妹妹就抱着我一直哭,我就问她你怎么了,她说我就坐在那里好好的,他们就突然上来把我绑起来。我就特别难过。
2018年3月17日
其他

自我表达

从世俗意义上看,A的家庭关系特别和谐,整个氛围特别让人羡慕,住院期间公公婆婆忙前忙后,各种体贴,父亲和爱人开明,孩子学习优异。家庭支持系统非常良好。但是,就是这么个和谐的系统,她反复发作抑郁。
2018年3月10日
其他

卡尔·R·罗杰斯:如何创造一种助益性的关系?

我想要尽量避免哪怕是一丁点的威胁,并非是因为当事人过于敏感,而是基于我的经验中形成的这样一个信念:如果我能完全使他免于外部的威胁,那么他就能够开始体验并处理他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内心情感和冲突。
2018年3月9日
其他

和双相躁狂患者的日常

经过三周治疗,患者基本恢复至正常,自己给情绪打分在5、6分的水平。我提到“光速”,她笑,说:“那会儿就觉得自己特聪明,脑子特好使。现在不行了,脑子转得特慢,慢死了。”(面露遗憾的表情,并叹了口气)。
2018年1月27日
其他

我不是我 | 我和我的自杀观念

和朋友Q的一次聊天。Q:你听过那句歌词吗?“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L:(笑)听过,张国荣的歌。
2017年10月14日
其他

疾病作为一种解释模式

师姐曾和我讲过她奶奶一生的故事,讲故事的同时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我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讲到奶奶老了之后,突然变得很奇怪,总说媳妇儿偷了自己的钱,搞得妯娌之间很尴尬;经常从外面捡垃圾回来,弄得家里很脏等等。家里人因此也多了很多的不愉快。过了几年奶奶去世。师姐说,后来自己上了研究生,学了精神科,才意识到,奶奶当年是典型的老年痴呆的表现,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奶奶当时是病了,但是家里没有人往这方面想。
2017年9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九块八毛钱一本的心电图奇书

(半个月没登录,公众号关注数已经破千了。也是厉害了。)深更半夜,给关注者中的医学生们推荐两本相见恨晚的“小黄书”。心电图对于很多非心内科医生来说犹如天书一般,还没看呢,就先恐惧上了。严重者(比如我)可以够得上“心电图恐惧症”了,担心害怕、紧张出汗、回避行为...
2017年8月30日
其他

CBT培训分享

首次会谈需要完成很多任务,包括设定议程、设定目标等等。第二次会谈和之后的会谈都是严格的八步走(一步都不能少):1、简短回顾及心境(用药情况)检查2、过渡到本次治疗3、设置议题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我给自己做了一次认知行为治疗

来访者:Lisa,女,26岁,主诉:“情绪低落、精力不足1个月”,诊断:抑郁状态。治疗次数:第4次。
2017年8月5日
其他

声音停止的那一天

LJ: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声音停止的那一天》。一九六二年十月的一个夜晚,十四岁的少年肯恩·史迪第一次听到那些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从他正在听的收音机中不断传出来,前一秒还是乐团的歌声
2017年7月16日
其他

我治疗(灵魂),故我是(精神科医生)

心理医生出镜率很高,这是事实,但他们的作用不仅仅是这样,这只是他们的社会角色之一。不管是哪一类的心理医生,都会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文化层面的政策。对着话筒和镜头说话,写文章,上网,都是心理医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精神病学作为西方医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并且逐渐在全世界流行。但是别忘了,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类不这么看问题,许多文化认为身体灵魂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治疗。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心理医生还是应该低调。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心理医生的未来会是怎样呢?这个特殊的学科是否有未来?是否会像某些学科那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中呢?未来的心理医生如果精神科医生将来只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两极紊乱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或者至多再治治酗酒的人,那么一旦发现突破性的治疗方法,这个职业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如果有天发现了抗精神病疫苗或药物,那么全世界的精神病院都只能关门大吉,成千上万的精神病院员工只好下岗。这就像是发现了抗结核病链霉素以后的肺结核医生和肺结核疗养院一样。精神病和精神病治疗者一起出局!乌托邦?有可能吗?未来会告诉我们答案。至于那些治疗神经官能症患者、有压力的人、疲劳的人、遭遇不幸的人、“文明病”患者、厌食症患者、工作狂、三班制症候群患者的心理医生,他们似乎还有些前途。在西方,心理医生接替了神父、阿訇、拉比等所有精神导师的位置,而且这个层面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比如为失去自由而感到痛苦的犯人就有。同样地,事故和犯罪心理学专家也不会失业。别忘了他们还要培训别的专科医生,因为后者接待的病人里至少一半人不是器质性的疾病,没有机体性功能障碍,只是心理问题。教这些人学会倾听、移情,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培训感化教育工作者、护士、保育员、社工、法官、律师、警察等等,谁知道呢?给那些过度强调技术的学科增加点人性化的东西,总是好的。另外还有思考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心理学家以及人道主义心理学家,自从精神分析学派没落、神经科学崛起以后,他们的数量也变少了,曾经影响很大的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小众。又是法国例外!千万别指责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四处拉客,他们已经尽量减少活动领城了。跟其他国家的精神科医生相比,他们公开放弃了酒瘾、毒瘾、依赖性、肥胖症、睡眠障碍、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心身疾病、痛觉问题、性问题等等领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有个弱智领导曾经说过:“公共精神病机构就只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设立的。”为了准确些,他又加上了抑郁症,不过只接受“门诊”病人。总的来说,就只给这两种病人看病。但事实上,精神科医生还是得继续给非精神病人看病,特别是饮食紊乱和睡眠障碍的病人,并不能总是专业对口,这到底是祸是福呢?在法国,酗酒居然属于饮食卫生类疾病,怎么想的?!真是法国一大怪!继续走我的路?本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精神科医生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我想写到这里,已经基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我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一直当精神科医生?或者说,精神科医生有什么前途吗?我是被什么附体了所以才选了这么个职业吗?我又不是受虐狂。我必须得给出个答案。经常有人问我:“您怎么受得了一直接收这些痛苦的信息呢?”或者:“这些痛苦不会慢慢侵蚀您吗?我有两个理由:一、想要取得职业上的成功(好吧,这是犯了傲慢的罪行,亏我还一直鼓吹谦虚为人)就得干自己擅长的事!如果我当初想做外科医生甚至是牙科医生,那么对于不擅长手工的我来说,肯定会很痛苦(于我于病人都是如此)。相较而言,我觉得我天生适合做精神科医生这个有意思的职业,感觉做起来不会痛苦,因为可以帮助他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治愈他们的疾病,这也是所有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共同心愿。二、只要我跨出科室的门,我就有能力摆脱白大褂(也没啥值得骄傲的)或者是头顶漏斗的形象。出了医院,我就不是精神科医生,而是丈夫、父亲、爷爷、作家、友邻、园丁、动物生态学家、鸟类学家、人类学家、旅行家、美食家、幻想家。我也居家过日子啊!这大概就是我一直坚持的奥秘吧。摘自:《理解疯狂——精神科医生手记》(法)帕特里克·勒穆瓦纳/著
2017年6月26日
其他

病中的孩子

克里斯蒂娜来找我是因为她几乎睡不着觉。她入睡不久,就会惊醒,开灯,发现在床上,关灯,接着睡,十分钟以后又醒。一晚上都这样。这样使她越来越睡不醒,她要做十分钟的体操,喝三杯咖啡,才能清醒过来。
2017年6月22日
其他

对精神病学的看法

20世纪初期见证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描述与医学精神病学的诞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强力搜索灵魂的世纪。在公众想像中,精神病学等同于“休克治疗”、脑叶切除和纳粹与前苏联政府的政治滥用。这一切给
2017年6月14日
其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17年暑期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招生简章

上述材料打印或扫描后合并为一个PDF文档,于6月28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bdlyjyc@126.com,夏令营活动时查验原件。文件名和电子邮件标题请注明“2017夏令营-
2017年6月8日
其他

4.48

文学和戏剧,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真实,带着距离的“真实”,隔着玻璃的“真实”,也沉重得让我想要逃离。那层玻璃,保护了谁?
2017年6月3日
其他

我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以及,关于这个病,有精神科医生感兴趣的话,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我查找的文献(中文病例报道3篇,英文3篇,2个思维导图使用X-mind打开),提取密码:i6sp。
2017年5月26日
其他

关于公众号的一点点分享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的女神导师和师姐给大家分享了关于强迫症非常实用的内容。我是闫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我的名字是刘丽君。接下来的十分钟,我将和大家分享公众号的用处以及我们运营的强迫症公众号。
2017年5月18日
其他

健康科普:抑郁症会好吗?

针对抑郁症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或进行认知行为方法的心理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明显好于仅仅服用安慰剂。也就是说,得了抑郁症,积极治疗比不治疗要好。
2017年5月10日
其他

英语之“痛”

之前在公众号发过关于自己学英语的一些文章(自学英语的“悲催故事”,“八年抗战”说的就是我,二战雅思——口语真题)。我是在大四汉办项目培训期间(2010年)了解到面试部分有专门的英语面试,所以才开始自学英语的。(大二课程结束,四六级都考过后,就彻底搁置了。)之后因为在菲律宾、美国工作,加上来英国读书,一直都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下面这篇文章是妹妹丽君写的,关于她这些年学习英语的故事,这个“痛”并不是她的“痛”,但是我相信,是很多中国学生的“痛”。公众号订阅者中有不少在校生,还有一些想成为对外汉语老师的小伙伴,对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英语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正确对待考试、凡事认真准备的态度。英语之痛
2017年5月5日
其他

关于分享的分享

上周,一位小伙伴给我留言:艳君,什么时候写篇分享的文章?受你们影响我也分享,但是发现小伙伴中有不愿意分享的,心里有时候会难过。有时候就不想分享。前天晚上我和刘丽君(我妹)聊天,聊到关于分享的这个话题,在互相剖析了各自体验之中,聊出了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能够分享什么?2010年,我读了一本书《爱的艺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多次引用过: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弗洛姆《爱的艺术》这一段出现在关于爱情的那一章里,我觉得完全可以拓展到和身边任何人的关系上。这里的“给”,在我看来,就是分享。人们对分享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我给了你,我就没有了,或者少了什么。亦或是,分享给你之后,你就可能超过我。然而,如弗洛姆所说,在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里,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并不会因为你给了别人就少了,恰恰相反,越给会越多,不但你身上会多了些东西,对方的身上也会多一些,而由这一起始分享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值得你期待(且看下文分解)。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小伙伴不愿意分享,所以我很难过,那我还要不要分享?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就是:怎样在没有积极反馈的情况下持续愉快地分享?我和丽君的讨论结果就是:分享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有用,要把自己受益放在第一位。比如,写文章分享教学经验,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每个人都有收藏文章(公众号或者其他来源)的习惯,这些收藏的东西就是一个资源库。对我来说,自己写的这些文章,也是有价值的、值得收藏的资料。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调出来用。当时间不断过去,我也可以对比过去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当别人问我相关的问题时,我只要给对方一个链接,这里面有我对这个问题的最充分的思考和解答。在这里,当文章写好以后,分享就变得极其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发出一个链接的动作。而我充分的思考,也常常引起对方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那就是额外的惊喜了。如果你写的文章首先自己就愿意收藏,最先受益的是自己。再强调一下,要把自己受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实用价值上的“用”。刘丽君(我妹)写文章的一个标准就是,要好笑。比如,她写“电休克治疗”的科普文章,想从患者最关心的角度来写,最后文章的标题是——“电休克之问:会不会被电死?会不会被电傻?”她觉得很有意思,自己先笑了半天,觉得自己很有创意,首先娱乐了自己。这体现的最重要的一点:要把自己受益放在第一位,哪怕是为了乐一乐。总结一下,分享的第一点是要对自己有用,实用是一种,纯粹让自己开心同样是一种“有用”(往往这一点更加难得)。你对你自己的文章要有一个标准,你要在某一方面取悦自己。在没有别人的积极反馈的时候,难过怎么办?总想:我写得这么好,怎么没有人看?刘丽君说,她写完东西,首先想的是:“我写得这么好,我真是太棒了!比之前写得更好了呢!”同时坚信:如果我真的写得很好,说不定哪天不小心被什么人看到就分享出去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分享者。分享是一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四步(原创啊,转载需授权么么哒)。第一步,分享的过程中自己会生产一些新的东西。你能控制,但是不能预见。我常和刘丽君聊天,比如聊读过的书,聊着聊着,就发现,诶,还可以这么想。有一次丽君和我提到她在看的书——《系统之美》,和我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观念。我立刻想到,课堂就是一个系统,系统里一个小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如果没有反馈回路,或者反馈回路的反应不及时,就会出乱子。由此我就想到,其实制定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规则的执行,这个动态的规则才是学生真正认可的。而之后我马上找来这本书,仔细看了一番,再次从系统的角度思考课堂管理,给了我更深入的启发。这对我写的课堂管理系列文章也产生了影响。这个分享的过程触发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的这个点,这是我能控制、但不能预见的部分,我不能预见会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如果没有这一次聊天,下一个触发点不知道会是什么(所以我会定期和刘丽君聊天,对于在聊天当中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的想法我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第二步,你分享的东西会带给别人什么,你不能控制也不能预见(所以,请放下这一执念)。在《英语之“痛”》中,我提到我自己读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这本书相关的邮件有86封。第一次推荐这本书时到六年后再次推荐,分享的内容从简单的推荐(和书摘)到这本书在这些年间对自己产生的具体影响。(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分享的第一奥义是自己受益。)这些东西能带给别人什么呢?(把它当作礼物和惊喜吧!)那篇文章下,有个我从初中认识至今,已经认识近十七年的好朋友小叶的评论:忘记了你是什么时候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推荐给我的,总之在我2011年毕业参加教师招考准备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方法,看着每天记录花在招考的时间特别安心,最终顺利通过!
2017年5月5日
其他

电休克之问:会不会电死?会不会电傻?

“电休克”这个名词总是让人不禁想到“电刑”,因而激起人们的恐惧一点儿都不奇怪。我想,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将要做“电休克治疗”而没有任何恐惧,反倒出人意料。
2017年5月3日
其他

林凯老师会诊记

自4月8日医改之后,北医三院请六院(精神病院)会诊,来的必须是副高以上级别的。汤汤同学说,上次请了个会诊,结果联络会诊科的王希林主任来了,吓了一跳。此前来会诊的都是年长我们四五岁的住院总师兄师姐,反差略大,200块的会诊费平时可挂不着他们的门诊号呀。
2017年4月16日
其他

文章目录完整版

感谢诸位当面轻轻说一句“写得很好”、私下微信特地说一句“非常棒”、朋友圈毫不吝惜赞赏之辞的前辈师姐们,以及公众号的学弟学妹们,都给了我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2017年4月11日
其他

“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不行的,在内心深处还是隐隐希望自己会变成一个牛逼的人。于是,冲突就产生了,表现为:不舒服、隐隐的焦虑、烦躁、懊恼。很多人不知道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哪里。
2017年4月9日
其他

英语之痛

考研英语复习我花的时间:考前2个月开始做真题,30套真题+英语阅读150篇,每天花1.5小时;考前20天开始背作文,本来计划背50篇的,结果只背了15篇就考试了。
2017年4月7日
其他

精神病院:从锁链到“保护”

在安定类药物出现之前,能让病人安静下来的手段只有扇耳光、穿强制束缚衣和带脚环。脚环是专门给有暴力倾向的疯子用的。两个脚环被一根皮带连着,通过调整皮带的长度,可以准确控制两腿的间距,从而控制步长。
2017年3月23日
其他

读书分享小记

(本科的时候,有一天我和我姐聊了一晚,她把聊天内容整理了一番,又添了一些思考,发在她博客里,被某杂志看中,刊登了之后还得了500稿费,到现在我还惦记着她没分我一半稿费钱。艳君看到此文请给我打赏~)
2017年2月26日
其他

精神科的综合征

是描述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坚信相同的妄想性信念的状态,其中的一个人是患有精神病、最先产生妄想的患者,第二个人随后相信了他的妄想。如果将两个人分开,第二个人的妄想就会消失,患者则需要按常规进行评估和治疗。
2017年2月23日
其他

精神科小医生的一天

调整医嘱及记录病程:查房约持续到10点左右,因情况不同可能会晚。之后需要改医嘱,及时记录病程及上级查房意见。如患者有躯体方面的疾病需要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需请会诊。
2017年2月11日
其他

怎么选了精神科

北大六院精神科研究生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的学生。不过这类带方向的医学专业名称已经成为历史了。
2017年1月19日
其他

5分钟了解强迫症

强迫行为:是指重复行为(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一般继发于强迫思维或受其驱使。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是强迫检查和强迫清洗,常继发于强迫怀疑。
2017年1月10日
其他

读书 | 借一个视角

这本书在六院的图书馆找到,看译者序的时候有一段说,30多年前想引进的时候,因为书的题目而被禁未能引进,社会性动物说的其实就是人,说人怎么能是动物呢?于是第一次引进以失败告终。
2017年1月3日
其他

读书 | 偷点闲偷着乐

过去你把各种事物都分成主客观两面,你的思想就变得非常呆板,你把螺丝归入固定的类别,它比你所看到的事实还要真实,还要不可侵犯。由于你看不到任何新的构想和新的层面,所以一旦被卡住的时候,你就会束手无策。
2017年1月2日
其他

阿Q的防御大礼包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2017年1月1日
其他

防御机制(二)

1、患者血钾低,家属:血中的氯离子达到上限了,是不是别补氯化钾了?氯离子和肿瘤有没有关系?氯离子高了是不是说明肿瘤好转,说明之前吃的中药是有效的?
2016年12月30日
其他

防御机制(一)

在这个故事里,父亲被老板批评,内心不爽,却又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使用了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以发泄自己的不爽,他表现的就像他讨厌的上司一样。(这个过程往往是无意识的。)
2016年12月18日
其他

花花世界与匠人小屋

关于工匠精神,最近三期的《晓松奇谈》挺有意思的。你知道,世界上有的人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过得挺好,有欢喜,就够了。若你也选择这样的生活,少一点自我怀疑,多一点安心,守护好自己的那份欢喜,足矣~
2016年12月5日
其他

村子里的酒鬼们

去年我回家,看到新盖的县医院大楼。进去溜达的时候看到门诊有精神心理科的诊室,惊喜了一下,屁颠屁颠跑去看。一个医生说,精神心理科只有周四下午半天的门诊,由市里的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过来坐诊。
2016年11月29日
其他

“美式疯狂”—读书笔记

(我:当心理疾病被认为是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我们可能会认为是这个人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强;当被解释为是生物因素起作用时,我们又可能会认为这更有风险。。。已晕。。。)
2016年11月21日
其他

讲一个故事

A说:其实我还有另一个担心。他现在一个人住,邻里有时帮忙一些。如果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可能就会远离他。这对他仅有的社会关系会不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2016年11月20日
其他

精神科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分析

如果你观察到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种迹象,检查一下你是否给了患者足够的喘息的空间、共情及支持。当然,患者之所以变得顺从或敌对不只有一个原因,但我们作为访谈者,应该要分析我们对患者适应不良的行为贡献了多少。
2016年11月15日
其他

急诊众相

家属都很着急,“怎么到现在还没开药啊!”“有没有床啊?我们家老人都坐着一天一夜了!”“这个环境太吵了啊!晚上病人根本没法休息啊!”“你们这可是三甲医院啊!三甲医院怎么这样!”
2016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