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J的精神病世界

其他

对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这一观点的探讨

今晨我在朋友圈读到田成华老师发表在渡过公众号上的文章——《田成华:建议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田成华老师是我在北大六院学习时最为尊敬的老师之一,2019年初田老师在正谊厅的讲座《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我和韩涵师妹自发整理了讲座的文字稿,这也是我反复阅读的文章之一,鞭策着自己成为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在此也推荐各位新入行的精神科医生阅读学习。田老师关于育龄女性慎用心境稳定剂的建议,文章中田老师基于:“对于双相障碍的患者首选的药物是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和卡马西平。心境稳定剂中,除了拉莫三嗪以外,均会明显增加胚胎畸形的风险;不同的药物还有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如锂盐导致新生儿中毒,丙戊酸盐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卡马西平导致严重皮肤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等。”得出,在后文田老师引用了《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中的建议,并写道:“该指南明确禁止育龄女性使用丙戊酸盐,除非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对于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不绝对禁用,但建议尽可能不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可以使用拉莫三嗪。”《Maudsley精神科处方指南》对孕期双相障碍治疗的建议是:我想指出,这个表中的建议是“孕期双相障碍治疗建议”,第6条建议指出“禁用丙戊酸盐(致畸性最强),也禁止心境稳定剂合用。”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该指南明确禁止的是孕期女性使用丙戊酸盐,而非“育龄女性”禁用丙戊酸盐。育龄女性和孕期女性完全不是一个范畴,孕期是一个状态,育龄女性则包含了15岁到50岁的女性(不同国家定义不完全一样),不管她是否怀孕、是否已经生完孩子、是否以后还要生。我相信没有一个经过合格培训的医生(不管是不是精神科医生)会给孕期女性使用丙戊酸盐,而该药禁用于孕期女性的缘由是因为会对胎儿造成伤害(致畸风险),在这里,医疗的主要考虑对象是未出生的胎儿,而非怀孕的母亲,当然如果二者兼顾自然最佳,然而在二者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默认胎儿优先。我不认为是对错之分,我想指出这个医疗决策的潜在前提。那么,在这里将禁用于“孕期女性”扩大到禁用于“育龄女性”,是否合适?我认为是非常不合适的。育龄女性首先是个人,是个病人,治病是她来看诊的目的。生育不生育要问问患者本人,而不是默认她一定会生育。女性因为潜在的默认生育而失去当下对自己病情治疗的最优选择,我只能说是女性群体的灾难。在医疗情境中使用“育龄女性”我认为也是不合适的,“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更为妥当。关注女性的生育需要,我认为是必须的。更为合适的做法我想应当是:主动询问患者本人(而非患者丈夫,如果已婚的话;也不应当是患者的父母,如果未婚的话)未来是否有生育计划以及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并告知治疗的可能风险。(生育是一个重大决定,没有想好生还是不生是非常正常的。用“你以后肯定会后悔”“你以后就不这么想了”来否定当下的想法,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当下的人也是个人,当下的想法也是这个人当下的意愿。如果当下的意愿不算数,你怎么就知道你未来的意愿算数?还是说,假如你有生育意愿就算数,你没有生育意愿就不算数,等你有了生育意愿再来算数?“我现在的想法就很重要”——这句话应当牢牢记住。)对于田老师的建议:“将来修订第三版指南时,注明心境稳定剂不是育龄女性的首选药物。”我想如果这句话出现在诊疗指南里,不仅会对年轻医生造成误导,付出代价的将会是诸多女性的精神健康。我不禁想到自己高中时因为严重的痛经去看医生,接诊的是一名女医生,她笑着对我说:将来生完孩子就好了。且不说科学依据,即便真的如此,我为了未来生孩子要牺牲掉我在这之前多年的生活质量、影响我学业和前途,至少也得问问我愿不愿意。在此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看不见的女性》这本书,该书的第四部分讲述了女性在求医问药过程中的普遍遭遇,我想我自己作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始终对此保持觉察,作为可能的患者,在医生很可能对此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女性自身更应当对此保持觉察。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我们如何渡过抑郁

接纳想法:抑郁状态下,往往对自我的充满了负面评价,“我一无是处”“我是一个废物”“我毫无价值”“我活着就是浪费资源”。我们会被这样的想法淹没,怎么接纳?不是说要接纳自己是个废物或者接纳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人是废物,也没有人真的一无是处,想想你要如何证明一个人是废物或者一无是处?)。而是接纳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我接受“此刻我认为自己是个废物的想法”,对自己说:没关系,现在的我就是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之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巨大的无望感,是因为我们往往把“想法”当作了“事实”。当我们将这些“想法”重新识别为“想法”,这些想法也将褪去它伪装成事实对我们造成的杀伤力。“我现在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这是一个事实。“我接纳我现在有这样的想法”——这是我们对这一事实的回应。接纳情绪:许多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会有一个体验,就是“眼泪失禁”——随时随地都会流泪,讲两句话就想哭,控制不住眼泪。应对方法:想哭的时候,准备好足够的抽纸(我的经验,一般一包二百抽的抽纸够持续不断地哭1-2小时),准备好喝的水,边哭得边喝水补充水分。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哭了。没准备好的话就边哭边准备,或者找家人帮忙拿纸和水。外出的时候在包里放一包抽纸,带水杯,比如走路的时候突然就想哭,一样的方法,边走边哭,包里有纸和水,不怕的。同理,我们如何陪伴抑郁的家人或朋友?对想法的接纳式回应:当对方说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时候,给出你的接纳式回应:我知道你现在有这样的想法“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有这样的想法没关系的(接纳对方有这样的想法的事实)。但是啊,在我看来这不是事实(指出这是一个想法,不等于事实),对我来说,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家人,你绝不是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的,我非常爱你(此处可以举具体事例,清晰明确地表达你的支持和爱,方便的话请不要吝啬你的拥抱)(接纳对方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对情绪的接纳式回应:帮忙准备抽纸和水,在一边递纸,及时递水。如果对方只是哭,那就陪着不说话也可以的。如果对方边哭边说话,那就接纳式回应对方说的话,表达支持和爱,陪伴。如果一同在外的话,带好抽纸和水,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对方独自出门,提醒对方带抽纸和水,以备不时之哭。家里冰箱里可以放一个医用冰袋,哭完眼睛会肿、疼,冰袋敷可以缓解一些。答亲人/朋友问:问:我不理解他/她为什么会这样?答:不理解也没关系。不理解不影响你表达你的接纳,不影响你表达对对方的爱,表达你对对方的支持。对方对你来说很重要,你需要做的是传达出这一点。我想,即便是同样被诊断抑郁症的人之间也不一定能互相理解,因为我们原本就是不同的个体,我们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互不理解是常态。我们重要的朋友/家人遇到了困难,现在是TA人生低谷时刻,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提供支持,帮助TA渡过困难时刻。问:作为家人/朋友,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答:这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没有经验是正常的。我们作为家人/朋友,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会有情绪反应,慌张、不知所措、害怕等等,辨别我们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我们在情绪反应之下去指责原本需要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人。我们要做的是,以既往我们应对困难的方法来应对,调动可用资源,搜集相关信息,了解抑郁症是怎么回事,如何应对,学习作为家人/朋友如何做能够有效帮助;寻求专业的帮助,寻找合适的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寻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往期推送:抑郁症科普及自助资源(建议收藏)一个抑郁症患者走过的路不要低估日常生活的力量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抑郁或双相患者如何使用心境图监测情绪变化

心境图是用于记录一段时间内情绪变化的方法,医生可以使用心境图来帮助理清楚抑郁或双相患者理清整个病程,以明确抑郁或躁狂发作的总体情况,要点是明确发作的时间点、发作期间的症状表现(这些和常规的临床评估是一样的,只是借用心境图来呈现,更加直观,也更容易帮助患者一起来了解总体病情。)这是心境图的一个用法。此外,医生也可以教会患者使用心境图在记录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为门诊治疗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下图为医生借助心境图来询问患者病程,对每一次发作的情况进行记录的一个草稿和根据草稿画了一个简图:图1:医生根据问诊画的心境图草稿图2:根据草稿图简化下图则是一位门诊患者粗略记录的情绪变化和相关事件的草图(经患者同意公开分享):图3:患者记录的心境图那么患者如何用心境图更好地帮助自己监测心境变化/情绪波动情况呢?我参考了一些资料(文末),进行修改后制作了一个相对简单容易操作的心境图使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2021年11月29日
其他

案例 | 抑郁症什么情况下需要终生服药?

对于服药这件事情,不同人之间差别真的好大。有的人服药就跟服毒一样,每每需要挣扎一番、鼓足勇气,双眼一闭,才能把药服下。有的人则完全相反,即便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也要遵医嘱坚持吃下每一片药,直到下一次看门诊连医生都感到心疼且惊讶,患者则摆摆手:我还可以忍受,医生说停我才停,医生没让停就坚决不能停。治疗是一个医患合作的过程。没有人比患者更了解自身的情况,也没有人比专业医生更了解疾病的面貌。不信任医生当然无法达到好的治疗效果,而完全依赖医生、缺乏自己的判断,也会产生一些麻烦以至于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抑郁症的治疗个体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维持期、巩固期的治疗,都需要医患密切合作,以最大化治疗的获益。以下是A患者的案例。A是一名63岁男性,第5次抑郁发作来诊。已婚,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族史:母亲有抑郁症病史和酒精滥用史;舅舅有酒精滥用史;儿子患抑郁症;一个女儿有轻度抑郁,另一个女儿经历产后抑郁。第1次抑郁发作A在42岁时经历了第1次抑郁发作。当时他在房颤手术之后陷入严重的抑郁焦虑状态,同时伴有自杀观念(之后的每一次复发症状基本相同)。经过舍曲林100mg治疗3个月之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是服药导致性功能障碍。A在症状完全缓解之后继续服药6个月之后停药。第2次抑郁发作52岁时经历第2次抑郁发作,距离第一次发作已经过去十年,距离第一次停药大约九年半。第二次治疗一开始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考虑到舍曲林的性功能障碍的副作用),但没有效果。更换为150mg的舍曲林,病情在3个月左右缓解,仍然有性功能障碍的副作用。在服药一年之后停药。第3次抑郁发作58岁经历第3次抑郁发作,距离第二次发作六年,距离上一次停药五年。第三次起始治疗给予安非他酮缓释片(还是考虑到性功能障碍的副作用),治疗8周无效。再次使用舍曲林治疗,8周后达到完全缓解。持续服药一年后停药。第4次抑郁发作61岁经历第4次抑郁发作,距离上一次发作时隔三年,距离上一次停药时隔两年。这次使用文拉法辛缓释片150mg治疗,很快见效且没有性功能方面的副作用。但这一次服药不足一年即停药。第5次抑郁发作本次(63岁)是第5次抑郁发作,距离上一次发作间隔两年,距离上一次停药一年余。起初使用文拉法辛150mg治疗8周无效,加量至375mg继续治疗8周仍然无效(这就4个月过去了)。在文拉法辛的基础上,增加右旋安非他明、丁螺环酮、氯硝西泮及劳拉西泮联合治疗7个月,仅有部分疗效。患者症状仍然持续存在,且较严重。将文拉法辛更换为舍曲林200mg,其他药物不变,继续治疗了4个月,病情没有进一步改善(此时,已经符合难治性抑郁的标准了)。接下来怎么办?可能的选择包括:增加已有的几种联合用药的剂量;增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或喹硫平;TMS(经颅磁刺激)治疗;ECT(电休克)治疗;联合米氮平治疗;换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后续治疗方案调整:第一次调整:增加米氮平15mg,劳拉西泮和氯硝西泮保留一种,右旋安非他明减量(患者不愿停用)。治疗4个月之后开始见好,但离完全缓解还差得太远。第二次调整:舍曲林、右旋安非他明及氯硝西泮的剂量维持不变,米氮平增加至30mg,增加喹硫平滴定至300mg。治疗4个月,没有进一步改善。第三次调整:推荐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清洗舍曲林、米氮平和右旋安非他明,保留氯硝西泮和喹硫平。MAOI处方:司来吉兰透皮贴片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不要低估日常生活的力量 | 冬季抗抑郁指南

春天时候我们录过一期BYM,话题间谈到世界文明何时消亡。(可是明明文明在今年已经消亡了啊!往年看新闻的时候只是令人头痛,今年是令人昏厥。)即将入冬。加之全球疫情反复无常,抑郁不离场,这将是它的狂欢盛宴。
2020年11月19日
其他

抑郁症患者第一次就诊读物

要点:单次抑郁发作应该在临床痊愈后继续治疗至少6~9个月。抑郁症的复发风险高,且复发风险随着复发次数增加而增加。有过多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治疗多年。坚持服用抗抑郁药能大大增加患者保持健康的机会。抗抑郁药:有效;不成瘾;已知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丧失疗效;已知不会引起新的长期不良反应。药物需要以治疗剂量继续服用。若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有可能找到更合适的替代药物。如果决定停药,一定不能突然停药,因为会导致令人不快的停药反应,并带来较高复发风险。药物需要在医生监督下逐渐减少。1、抑郁症到底要吃多长时间的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病情评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的原则是:单次发作,症状缓解后,继续治疗至少6-9个月。既往已经有2次抑郁发作,并存在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至少治疗2年。目前没有确定疗程的上限是多长时间。
2020年10月12日
其他

我是一名精神科女医生,我也得了抑郁症

我是一位抑郁症患者,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8年制博士生,一名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得了抑郁症,也只能无奈“医者不能自医”。社交退缩近一年,吃了两个月的抗抑郁药,我好像终于能够讲点话了,就先报个平安吧~(作者供图)嗐!老把抑郁挂在嘴边,这次终于算是个正式有“抑郁”认证的人了。得了抑郁症是种怎样的体验呢?大概就是出门好累,和人讲话好累,吃饭好累,我这么困,可就是睡不着,一直醒着……甚至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家待了从2012年上大学以来最长的时间,却做了最少的事,见了最少的人。每次周末,我爸拖着我出门,去爬山,去公园,去农贸市场买菜,去看看我变化很大的家乡,我都觉得没意思、没力气又很愧疚。我妈为建新房子的事情,吹毛求疵,在家里碎碎念的时候,我觉得好心累又好像与我无关。我的猫被送去寄养成了一只死肥宅,我也好久都不联系店主,不去问问它过得怎么样。(作者供图)还有我外公,老年痴呆不是总能记得我是谁,言行也很幼稚,可我就是呆愣愣地看着这些发生,就像他只是我在医院见到的患者,而不是与我有很多温暖回忆的亲人一样。好像大家都在鼓励我站起来,可是我只想躺着,我觉得好累,就好像不管做什么都那么没意思,我再也不会开心了。从2019年4月起,我开始觉得自己明显不对劲了。当时一起在上海著名的中山医院轮转,法八(法语八年制)小伙伴在去了心内科一天后就“哐当”休学了,后来还退了学。(配图2016年9月27日我发的朋友圈,高糊,觉得很契合当下,就用了。作者供图)我好羡慕她,怎么可以这么干净利落地做出决定,眼看着已经在临床上吃了一年半的苦头,再走不到一半的路就能博士毕业了呀。明确自己不想要就果断放弃,好好去过自己想过的人生,真的好酷!!!而我,从进大学就有过无数次要送个end给它的念头,大五那年好长一段时间都对自己说就此结束吧,我要去过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了,可还是拉拉扯扯走到了就缺个句号的现在——我既没有继续做医生就可以很幸福的信心,也不再对我曾经以为是毕生理想的“人类学家”还有强烈执念,我甚至再也写不出像以前那样带着浓厚理想主义的浪漫,发出诘问的朋友圈……(图片来源:soogif)“蛤,就是这样老掉了呀?”“我老了我老了我老了……”这句话就这样开始在我脑子里转圈圈再也没跑出去。然后我就死撑着,撑过了最后在临床上轮转的4个月,是爆炸忙的心内消化,是我要每天五点多就起床赶地铁去的市一南院呼吸科。其实我早就已经垮得不行了,在回课题组之前就已经从内里开始垮了,只是死撑着而已。(图片来源:soogif)前不久,自己的课题组师姐对我说抱歉,觉得是她给了我压力我才抑郁,我感到特别愧疚,完全不是这样的,但是当时我并没有理清楚我的抑郁,讲话解释对我来说也有些困难。其实要不是师姐,我应该更早就垮了,但是看着师姐每天都这么有热情完成课题组里数不清的琐事,还要搞自己的研究,听着她对科研的感悟,对我们那些年轻孩子们所抱有的温度,我真的有受到很大的鼓励,也靠着这些进一步撑了一段时间。(作者供图)可是,终究该垮的还是垮了,我知道我自己的问题,时间拖得太久,太复杂……我的内里一直有两个核,是我热爱的虚幻,和我没法放弃的现实,它们各自吸收能量,我之前好像在做的一直就是努力地、努力地让它们保持一点距离,让这个架不要打得太厉害。可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量控制住它们了,如果真的能解决,大概需要生出原子核核子间那样的强力,来对抗库仑斥力吧。疫情期间离开了科室的时空场,我终究是垮了,好像我就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些事,看着没收够的数据难过,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完成毕业论文和答辩,然后申请了延毕。等到今年4月底回来的时候,我想着我要好好开始的,可是我根本提不起精气神,短暂地撑了一段时间,还是博导建议师姐带着我去看了门诊。在听到自己的同行给了我抑郁状态的诊断,开了药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卸下了好大一个包袱,我好像终于可以允许自己垮了?开始的时候,师姐和师妹每天来叫我去科室,觉得能够维持日常工作会对病情有帮助,不然只会更垮,我一开始也这样以为。但是后来真的不行了,我明明每天醒得很早,起得很早,也在准备着早去,可是我心里很排斥跟工作和学习有关的事儿。有时候我觉得我对不起我自己,有时候我又觉得我拖累了课题组里的其他人。我没有办法接我妈的电话,她电话里又要我去工作,要我把该写的论文写起来,听她说这些应该,我真的太累了……图片来源: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里,我第一次这么不爱我自己,我最后终于放纵了自己躺死(或许也是没有力气)。真的就是锁上宿舍门躺着,就我一个人,除了用理智告诉自己要吃药,要吃点东西,我床上放了很多杂志和书,我一点都没有兴趣翻开,我也睡不着,但是我要把窗户大大地开着,我知道晒太阳会对我有好处……虽然很难受,但是我的人生理想就是活千年万年,精神科的专业素养也在告诉我抑郁是一定会过去的。图片来源: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我就像一只冬眠的猫(虽然猫不冬眠),像我以前听到的故事里面,以为打了麻醉药的羊没救了,却居然在昏睡的日子里奇迹般地开始自愈,特别特别缓慢地恢复着……最开始不到一周瘦了得有5公斤吧,吃太少,早上起来皮肤脱水,手背上的静脉和肌腱特别明显,皮肤暗黄,我还担心我会肝损黄疸。力气在慢慢回来,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我第二次去医院复诊那天,搬来了搞心理的新室友,有人听我讲话,帮助我一起整理我乱七八糟的物品,告诉我如果不想可以不做,不要老愧疚,然后还会从食堂给我带饭(妈呀,说得我想哭,我这是遇到了什么样的天使)……然后我好起来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舍曲林对我没有什么副作用,医生新开的曲唑酮吃了夜间会一直出汗,一早起来就是个脱水的样子,我看着自己情绪好转,睡眠也有改善,经过医生确认,我也就只吃舍曲林了。(作者供图)我好像在用一个0.5倍速版的森田疗法在治疗自己,我真的人生第一次纵容自己不对任何人任何事儿负责。其实有时候挺愧疚的,但又知道我这抑郁的根源并不肤浅,除了完成心理重塑,真的找到驱动力开心起来,强求自己去做什么都只是消耗,就算有周围环境传递的温暖,但站起来还得靠自己。这周五,去了我最爱的瓦尔登湖,买了特别好看的新衣服,在回去的地铁上,我突然就哭了,就是最抑郁的时候是很难过但是没办法哭出来……从我哭出来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想着我得发个朋友圈说点什么,昨天和医院里的小伙伴一起“会诊”了我的病情,我感觉事情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了,嗯,我应该会好的,应该不远了。还有一些别的感悟,等我以后有更多力气我会继续写吧,对不住了,我大概会继续污染朋友圈一会会儿的。对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冷淡道个歉,我不是故意的,朋友们,我只是社交太累了!Straighten
2020年10月10日
其他

抑郁症患者第一次就诊读物

要点:单次抑郁发作应该在临床痊愈后继续治疗至少6~9个月。抑郁症的复发风险高,且复发风险随着复发次数增加而增加。有过多次抑郁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治疗多年。坚持服用抗抑郁药能大大增加患者保持健康的机会。抗抑郁药:有效;不成瘾;已知不会随着时间延长而丧失疗效;已知不会引起新的长期不良反应。药物需要以治疗剂量继续服用。若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有可能找到更合适的替代药物。如果决定停药,一定不能突然停药,因为会导致令人不快的停药反应,并带来较高复发风险。药物需要在医生监督下逐渐减少。1、抑郁症到底要吃多长时间的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病情评估。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的原则是:单次发作,症状缓解后,继续治疗至少6-9个月。既往已经有2次抑郁发作,并存在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至少治疗2年。目前没有确定疗程的上限是多长时间。
2019年10月24日
其他

讲座笔记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生

2019年2月1日,田成华老师在北大六院正谊厅的讲座,全场爆满,马弘老师全程都在听,并且讲座最后还做了分享。我把精华整理出来,分享给需要的年轻医生们。(没有分享出来的同样精彩,只能现场才能领略到啦。)田老师在讲座之前征集了一些问题,我提了以下几个问题:LLJ提问:1、沟通方面,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群体特殊性,我们如何向患者解释其既往治疗情况(当患者说:之前的大夫是不是给我治坏了?),于老师曾说:当精神科大夫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同行。从沟通疾病诊疗方面,具体来说怎么保护呢?是否有可以遵循的方法?2、合格的精神科医生之合格与优秀的界限?合格讲的是底线。精神科医生有哪些底线?3、精神科医生自己遭遇精神疾病怎么办?如何面对疾病和职业?一个患精神疾病的精神科医生还能当一个合格的精神科医生吗?4、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界限在哪里?合格(而非优秀)的精神科医生应当了解多少心理治疗的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在日常病房工作中给病人提供多大程度的心理治疗方面的服务?5、所谓的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否有操作指导?什么样算支持性心理治疗?田老师讲座内容节选:关于“合格”咱们的标题是叫“合格精神科医生”。合格是个底线,实际上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我们的底线。怎么样做更优秀的医生,是我们以后有时间可以继续讨论的问题。什么叫合格的医生?依据住陪手册里的内容,咱们精神科住陪的目标第一点是培养普通精神科临床诊治能力。这个普通是我加进去的。相对于普通来说就是亚专科,我们住陪阶段就是一个普通精神科。主要任务是通过三年的规范化培训,然后打下扎实的整个精神科临床工作基础,并且具备一定的处理与人类精神疾病关系密切的其他疾病的能力。这个培训目标第二点是要掌握临床工作的方法。这个工作方法,大家从进到病房第一天就开始接触,例如病历、精神检查,体格检查,然后病史采集,写病历怎么书写等。第二点实际上不是目标,而是目标如何实现的一个手段。最后达到要独立从事精神科的工作。这里是应该再加一个普通精神科。三年住陪出来之后让你做老年、儿童等可能还达不到,那不是我们三年住陪的目标,大家三年住陪之后的目标第一个是普通精神科医生,独立诊治常见的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的能力。咱们讲德才兼备,才能是我能干的活,还有一部分在我们培训里面提到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这个不太好办,怎么培养职业道德?马老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女医生之一。这个职业道德是有各种各样的规定,然后我们大家平时都知道病房什么九项规定、八不准等类似的东西,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一遍。职业道德最基本的东西在希波克拉底誓言里。精神科住陪的目标比较明确了:就是做一个普通精神科医师或者精神科的全科医师,可以独立工作。介绍美国住培目标:美国关于住培有个专门的一个机构叫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叫AC
2019年3月2日
其他

学习笔记 | Bessel创伤课程笔记02

著有《身体不会忘记》学习笔记
2019年1月29日
其他

心理求助实战指导及常见陷阱识别

咨询(治疗)师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和你谈论什么时候、如何结束治疗;当您认为需要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不必担心之前达成的咨询次数及咨询目标。但请和咨询(治疗)师坦诚地讨论终止治疗的原因。
2018年11月2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们能真正理解精神病人吗?

而对于我认为的【理解病人】的第1种含义,也就是感受病人的感受,我想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病人的精神病性体验是常人所不曾经历的,除了自己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学家,我想一般的医生很难达到这层境界。
2018年7月7日
其他

深度访谈 | 十年:穿行在躁郁症的“风暴”中

橙子:我被保护过,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但是,确实有一些问题,去年我住院的时候,有个小妹妹就抱着我一直哭,我就问她你怎么了,她说我就坐在那里好好的,他们就突然上来把我绑起来。我就特别难过。
2018年3月17日
其他

自我表达

从世俗意义上看,A的家庭关系特别和谐,整个氛围特别让人羡慕,住院期间公公婆婆忙前忙后,各种体贴,父亲和爱人开明,孩子学习优异。家庭支持系统非常良好。但是,就是这么个和谐的系统,她反复发作抑郁。
2018年3月10日
其他

卡尔·R·罗杰斯:如何创造一种助益性的关系?

我想要尽量避免哪怕是一丁点的威胁,并非是因为当事人过于敏感,而是基于我的经验中形成的这样一个信念:如果我能完全使他免于外部的威胁,那么他就能够开始体验并处理他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内心情感和冲突。
2018年3月9日
其他

和双相躁狂患者的日常

经过三周治疗,患者基本恢复至正常,自己给情绪打分在5、6分的水平。我提到“光速”,她笑,说:“那会儿就觉得自己特聪明,脑子特好使。现在不行了,脑子转得特慢,慢死了。”(面露遗憾的表情,并叹了口气)。
2018年1月27日
其他

我不是我 | 我和我的自杀观念

和朋友Q的一次聊天。Q:你听过那句歌词吗?“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L:(笑)听过,张国荣的歌。
2017年10月14日
其他

疾病作为一种解释模式

师姐曾和我讲过她奶奶一生的故事,讲故事的同时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我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讲到奶奶老了之后,突然变得很奇怪,总说媳妇儿偷了自己的钱,搞得妯娌之间很尴尬;经常从外面捡垃圾回来,弄得家里很脏等等。家里人因此也多了很多的不愉快。过了几年奶奶去世。师姐说,后来自己上了研究生,学了精神科,才意识到,奶奶当年是典型的老年痴呆的表现,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奶奶当时是病了,但是家里没有人往这方面想。
2017年9月23日
其他

九块八毛钱一本的心电图奇书

(半个月没登录,公众号关注数已经破千了。也是厉害了。)深更半夜,给关注者中的医学生们推荐两本相见恨晚的“小黄书”。心电图对于很多非心内科医生来说犹如天书一般,还没看呢,就先恐惧上了。严重者(比如我)可以够得上“心电图恐惧症”了,担心害怕、紧张出汗、回避行为...
2017年8月30日
其他

CBT培训分享

首次会谈需要完成很多任务,包括设定议程、设定目标等等。第二次会谈和之后的会谈都是严格的八步走(一步都不能少):1、简短回顾及心境(用药情况)检查2、过渡到本次治疗3、设置议题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我给自己做了一次认知行为治疗

来访者:Lisa,女,26岁,主诉:“情绪低落、精力不足1个月”,诊断:抑郁状态。治疗次数:第4次。
2017年8月5日
其他

声音停止的那一天

LJ: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声音停止的那一天》。一九六二年十月的一个夜晚,十四岁的少年肯恩·史迪第一次听到那些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从他正在听的收音机中不断传出来,前一秒还是乐团的歌声
2017年7月16日
其他

我治疗(灵魂),故我是(精神科医生)

心理医生出镜率很高,这是事实,但他们的作用不仅仅是这样,这只是他们的社会角色之一。不管是哪一类的心理医生,都会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文化层面的政策。对着话筒和镜头说话,写文章,上网,都是心理医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精神病学作为西方医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并且逐渐在全世界流行。但是别忘了,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类不这么看问题,许多文化认为身体灵魂是一体的,不能分开治疗。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心理医生还是应该低调。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心理医生的未来会是怎样呢?这个特殊的学科是否有未来?是否会像某些学科那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中呢?未来的心理医生如果精神科医生将来只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两极紊乱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或者至多再治治酗酒的人,那么一旦发现突破性的治疗方法,这个职业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如果有天发现了抗精神病疫苗或药物,那么全世界的精神病院都只能关门大吉,成千上万的精神病院员工只好下岗。这就像是发现了抗结核病链霉素以后的肺结核医生和肺结核疗养院一样。精神病和精神病治疗者一起出局!乌托邦?有可能吗?未来会告诉我们答案。至于那些治疗神经官能症患者、有压力的人、疲劳的人、遭遇不幸的人、“文明病”患者、厌食症患者、工作狂、三班制症候群患者的心理医生,他们似乎还有些前途。在西方,心理医生接替了神父、阿訇、拉比等所有精神导师的位置,而且这个层面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比如为失去自由而感到痛苦的犯人就有。同样地,事故和犯罪心理学专家也不会失业。别忘了他们还要培训别的专科医生,因为后者接待的病人里至少一半人不是器质性的疾病,没有机体性功能障碍,只是心理问题。教这些人学会倾听、移情,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培训感化教育工作者、护士、保育员、社工、法官、律师、警察等等,谁知道呢?给那些过度强调技术的学科增加点人性化的东西,总是好的。另外还有思考社会问题的社会哲学心理学家以及人道主义心理学家,自从精神分析学派没落、神经科学崛起以后,他们的数量也变少了,曾经影响很大的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小众。又是法国例外!千万别指责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四处拉客,他们已经尽量减少活动领城了。跟其他国家的精神科医生相比,他们公开放弃了酒瘾、毒瘾、依赖性、肥胖症、睡眠障碍、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心身疾病、痛觉问题、性问题等等领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有个弱智领导曾经说过:“公共精神病机构就只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设立的。”为了准确些,他又加上了抑郁症,不过只接受“门诊”病人。总的来说,就只给这两种病人看病。但事实上,精神科医生还是得继续给非精神病人看病,特别是饮食紊乱和睡眠障碍的病人,并不能总是专业对口,这到底是祸是福呢?在法国,酗酒居然属于饮食卫生类疾病,怎么想的?!真是法国一大怪!继续走我的路?本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精神科医生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我想写到这里,已经基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现在我终于可以平心静气地讨论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一直当精神科医生?或者说,精神科医生有什么前途吗?我是被什么附体了所以才选了这么个职业吗?我又不是受虐狂。我必须得给出个答案。经常有人问我:“您怎么受得了一直接收这些痛苦的信息呢?”或者:“这些痛苦不会慢慢侵蚀您吗?我有两个理由:一、想要取得职业上的成功(好吧,这是犯了傲慢的罪行,亏我还一直鼓吹谦虚为人)就得干自己擅长的事!如果我当初想做外科医生甚至是牙科医生,那么对于不擅长手工的我来说,肯定会很痛苦(于我于病人都是如此)。相较而言,我觉得我天生适合做精神科医生这个有意思的职业,感觉做起来不会痛苦,因为可以帮助他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治愈他们的疾病,这也是所有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共同心愿。二、只要我跨出科室的门,我就有能力摆脱白大褂(也没啥值得骄傲的)或者是头顶漏斗的形象。出了医院,我就不是精神科医生,而是丈夫、父亲、爷爷、作家、友邻、园丁、动物生态学家、鸟类学家、人类学家、旅行家、美食家、幻想家。我也居家过日子啊!这大概就是我一直坚持的奥秘吧。摘自:《理解疯狂——精神科医生手记》(法)帕特里克·勒穆瓦纳/著
2017年6月26日
其他

病中的孩子

克里斯蒂娜来找我是因为她几乎睡不着觉。她入睡不久,就会惊醒,开灯,发现在床上,关灯,接着睡,十分钟以后又醒。一晚上都这样。这样使她越来越睡不醒,她要做十分钟的体操,喝三杯咖啡,才能清醒过来。
2017年6月22日
其他

对精神病学的看法

20世纪初期见证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描述与医学精神病学的诞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强力搜索灵魂的世纪。在公众想像中,精神病学等同于“休克治疗”、脑叶切除和纳粹与前苏联政府的政治滥用。这一切给
2017年6月14日
其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17年暑期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招生简章

上述材料打印或扫描后合并为一个PDF文档,于6月28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bdlyjyc@126.com,夏令营活动时查验原件。文件名和电子邮件标题请注明“2017夏令营-
2017年6月8日
其他

4.48

文学和戏剧,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真实,带着距离的“真实”,隔着玻璃的“真实”,也沉重得让我想要逃离。那层玻璃,保护了谁?
2017年6月3日
其他

我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以及,关于这个病,有精神科医生感兴趣的话,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我查找的文献(中文病例报道3篇,英文3篇,2个思维导图使用X-mind打开),提取密码:i6sp。
2017年5月26日
其他

关于公众号的一点点分享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的女神导师和师姐给大家分享了关于强迫症非常实用的内容。我是闫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我的名字是刘丽君。接下来的十分钟,我将和大家分享公众号的用处以及我们运营的强迫症公众号。
2017年5月18日
其他

健康科普:抑郁症会好吗?

针对抑郁症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或进行认知行为方法的心理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明显好于仅仅服用安慰剂。也就是说,得了抑郁症,积极治疗比不治疗要好。
2017年5月10日
其他

关于分享的分享

上周,一位小伙伴给我留言:艳君,什么时候写篇分享的文章?受你们影响我也分享,但是发现小伙伴中有不愿意分享的,心里有时候会难过。有时候就不想分享。前天晚上我和刘丽君(我妹)聊天,聊到关于分享的这个话题,在互相剖析了各自体验之中,聊出了这篇文章。首先,我们能够分享什么?2010年,我读了一本书《爱的艺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多次引用过: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弗洛姆《爱的艺术》这一段出现在关于爱情的那一章里,我觉得完全可以拓展到和身边任何人的关系上。这里的“给”,在我看来,就是分享。人们对分享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我给了你,我就没有了,或者少了什么。亦或是,分享给你之后,你就可能超过我。然而,如弗洛姆所说,在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里,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并不会因为你给了别人就少了,恰恰相反,越给会越多,不但你身上会多了些东西,对方的身上也会多一些,而由这一起始分享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值得你期待(且看下文分解)。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小伙伴不愿意分享,所以我很难过,那我还要不要分享?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就是:怎样在没有积极反馈的情况下持续愉快地分享?我和丽君的讨论结果就是:分享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有用,要把自己受益放在第一位。比如,写文章分享教学经验,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每个人都有收藏文章(公众号或者其他来源)的习惯,这些收藏的东西就是一个资源库。对我来说,自己写的这些文章,也是有价值的、值得收藏的资料。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调出来用。当时间不断过去,我也可以对比过去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当别人问我相关的问题时,我只要给对方一个链接,这里面有我对这个问题的最充分的思考和解答。在这里,当文章写好以后,分享就变得极其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发出一个链接的动作。而我充分的思考,也常常引起对方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那就是额外的惊喜了。如果你写的文章首先自己就愿意收藏,最先受益的是自己。再强调一下,要把自己受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实用价值上的“用”。刘丽君(我妹)写文章的一个标准就是,要好笑。比如,她写“电休克治疗”的科普文章,想从患者最关心的角度来写,最后文章的标题是——“电休克之问:会不会被电死?会不会被电傻?”她觉得很有意思,自己先笑了半天,觉得自己很有创意,首先娱乐了自己。这体现的最重要的一点:要把自己受益放在第一位,哪怕是为了乐一乐。总结一下,分享的第一点是要对自己有用,实用是一种,纯粹让自己开心同样是一种“有用”(往往这一点更加难得)。你对你自己的文章要有一个标准,你要在某一方面取悦自己。在没有别人的积极反馈的时候,难过怎么办?总想:我写得这么好,怎么没有人看?刘丽君说,她写完东西,首先想的是:“我写得这么好,我真是太棒了!比之前写得更好了呢!”同时坚信:如果我真的写得很好,说不定哪天不小心被什么人看到就分享出去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分享者。分享是一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四步(原创啊,转载需授权么么哒)。第一步,分享的过程中自己会生产一些新的东西。你能控制,但是不能预见。我常和刘丽君聊天,比如聊读过的书,聊着聊着,就发现,诶,还可以这么想。有一次丽君和我提到她在看的书——《系统之美》,和我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观念。我立刻想到,课堂就是一个系统,系统里一个小东西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如果没有反馈回路,或者反馈回路的反应不及时,就会出乱子。由此我就想到,其实制定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规则的执行,这个动态的规则才是学生真正认可的。而之后我马上找来这本书,仔细看了一番,再次从系统的角度思考课堂管理,给了我更深入的启发。这对我写的课堂管理系列文章也产生了影响。这个分享的过程触发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的这个点,这是我能控制、但不能预见的部分,我不能预见会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如果没有这一次聊天,下一个触发点不知道会是什么(所以我会定期和刘丽君聊天,对于在聊天当中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的想法我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第二步,你分享的东西会带给别人什么,你不能控制也不能预见(所以,请放下这一执念)。在《英语之“痛”》中,我提到我自己读完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这本书相关的邮件有86封。第一次推荐这本书时到六年后再次推荐,分享的内容从简单的推荐(和书摘)到这本书在这些年间对自己产生的具体影响。(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分享的第一奥义是自己受益。)这些东西能带给别人什么呢?(把它当作礼物和惊喜吧!)那篇文章下,有个我从初中认识至今,已经认识近十七年的好朋友小叶的评论:忘记了你是什么时候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推荐给我的,总之在我2011年毕业参加教师招考准备的时候用的就是这方法,看着每天记录花在招考的时间特别安心,最终顺利通过!
2017年5月5日
其他

英语之“痛”

之前在公众号发过关于自己学英语的一些文章(自学英语的“悲催故事”,“八年抗战”说的就是我,二战雅思——口语真题)。我是在大四汉办项目培训期间(2010年)了解到面试部分有专门的英语面试,所以才开始自学英语的。(大二课程结束,四六级都考过后,就彻底搁置了。)之后因为在菲律宾、美国工作,加上来英国读书,一直都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下面这篇文章是妹妹丽君写的,关于她这些年学习英语的故事,这个“痛”并不是她的“痛”,但是我相信,是很多中国学生的“痛”。公众号订阅者中有不少在校生,还有一些想成为对外汉语老师的小伙伴,对你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英语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正确对待考试、凡事认真准备的态度。英语之痛
2017年5月5日
其他

电休克之问:会不会电死?会不会电傻?

“电休克”这个名词总是让人不禁想到“电刑”,因而激起人们的恐惧一点儿都不奇怪。我想,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将要做“电休克治疗”而没有任何恐惧,反倒出人意料。
2017年5月3日
其他

林凯老师会诊记

自4月8日医改之后,北医三院请六院(精神病院)会诊,来的必须是副高以上级别的。汤汤同学说,上次请了个会诊,结果联络会诊科的王希林主任来了,吓了一跳。此前来会诊的都是年长我们四五岁的住院总师兄师姐,反差略大,200块的会诊费平时可挂不着他们的门诊号呀。
2017年4月16日
其他

文章目录完整版

感谢诸位当面轻轻说一句“写得很好”、私下微信特地说一句“非常棒”、朋友圈毫不吝惜赞赏之辞的前辈师姐们,以及公众号的学弟学妹们,都给了我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2017年4月11日
其他

“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不行的,在内心深处还是隐隐希望自己会变成一个牛逼的人。于是,冲突就产生了,表现为:不舒服、隐隐的焦虑、烦躁、懊恼。很多人不知道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哪里。
2017年4月9日
其他

英语之痛

考研英语复习我花的时间:考前2个月开始做真题,30套真题+英语阅读150篇,每天花1.5小时;考前20天开始背作文,本来计划背50篇的,结果只背了15篇就考试了。
2017年4月7日
其他

精神病院:从锁链到“保护”

在安定类药物出现之前,能让病人安静下来的手段只有扇耳光、穿强制束缚衣和带脚环。脚环是专门给有暴力倾向的疯子用的。两个脚环被一根皮带连着,通过调整皮带的长度,可以准确控制两腿的间距,从而控制步长。
2017年3月23日
其他

读书分享小记

(本科的时候,有一天我和我姐聊了一晚,她把聊天内容整理了一番,又添了一些思考,发在她博客里,被某杂志看中,刊登了之后还得了500稿费,到现在我还惦记着她没分我一半稿费钱。艳君看到此文请给我打赏~)
2017年2月26日
其他

精神科的综合征

是描述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坚信相同的妄想性信念的状态,其中的一个人是患有精神病、最先产生妄想的患者,第二个人随后相信了他的妄想。如果将两个人分开,第二个人的妄想就会消失,患者则需要按常规进行评估和治疗。
2017年2月23日
其他

精神科小医生的一天

调整医嘱及记录病程:查房约持续到10点左右,因情况不同可能会晚。之后需要改医嘱,及时记录病程及上级查房意见。如患者有躯体方面的疾病需要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需请会诊。
2017年2月11日
其他

怎么选了精神科

北大六院精神科研究生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本科专业是“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的学生。不过这类带方向的医学专业名称已经成为历史了。
2017年1月19日
其他

5分钟了解强迫症

强迫行为:是指重复行为(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一般继发于强迫思维或受其驱使。最常见的强迫行为是强迫检查和强迫清洗,常继发于强迫怀疑。
2017年1月10日
其他

读书 | 借一个视角

这本书在六院的图书馆找到,看译者序的时候有一段说,30多年前想引进的时候,因为书的题目而被禁未能引进,社会性动物说的其实就是人,说人怎么能是动物呢?于是第一次引进以失败告终。
2017年1月3日
其他

读书 | 偷点闲偷着乐

过去你把各种事物都分成主客观两面,你的思想就变得非常呆板,你把螺丝归入固定的类别,它比你所看到的事实还要真实,还要不可侵犯。由于你看不到任何新的构想和新的层面,所以一旦被卡住的时候,你就会束手无策。
2017年1月2日
其他

阿Q的防御大礼包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2017年1月1日
其他

防御机制(二)

1、患者血钾低,家属:血中的氯离子达到上限了,是不是别补氯化钾了?氯离子和肿瘤有没有关系?氯离子高了是不是说明肿瘤好转,说明之前吃的中药是有效的?
201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