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做足前戏来了性致,隔壁的婆婆准时打开了连续剧” | 共同生活失去空间,我的出路在哪里?
作者:Momself大表姐
图片:《隔壁的草坪》
你认为自己有独立的空间吗?
你觉得最自由的时刻是何时?
你最想离家出走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带着这些思考,我想跟大家聊聊「空间」这个话题。
当了妈妈之后,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跟别人共享空间。我们是妈妈,是妻子,是儿媳,是同事。在共有的空间里穿梭,我们很难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真正的快乐也越来越少。
于是我们上厕所要多磨蹭十分钟,难得出趟门也要在车里多待一会儿才上楼。跟家人的矛盾越来越多(尤其是跟公婆一起住的家庭)。
就像不停打气的气球,随时都会爆炸。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感受,这里有几个故事,和2个你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心理学方法,可以帮助你找到释放自己的空间的方式。
一
「这个家我待不下去了,根本没有我存在的空间。」
元旦节的晚上,做完晚饭洗好碗,我看到微信群里躺着尼雅发来的30多条微信,是这样开头的。
尼雅是我的高中好友,住在不同的城市,平时充当彼此的吐槽机。
「今天跟老公大吵了一家,起因是儿子在我化妆桌上乱画,他爸爸没看住。我真的差点没气死!胡桃木的啊,根本擦不掉。孩子爸就说我矫情,家具就是公用的。我婆婆也过来插几句,真的气死了!她就来过个节,还要多管我们的闲事。」
难怪。每次尼雅婆婆一来,她的吐槽都尤其多。
尼雅婚前非常理想主义,一直畅想的生活是ins上那样:落地窗边有开放式厨房,她站在晨光里喝着咖啡插着花。
可能正因为如此,有了孩子才觉得落差巨大。
白天是田螺姑娘,得收拾饭桌上的橡皮泥,沙发上的臭袜子。晚上就成了豌豆公主,躺下去指不定就压到一块积木。
记得一年前,尼雅跟我说:「2018年的计划是,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因为美梦又一次破灭,才会让她在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爆发。
二
还没等我酝酿好怎么发言,小涵就说:「我更惨,我结婚后一直跟公婆住。」
她家老人的作息很特别,晚上十点半准时打开电视,声音特别大。小涵夫妻住在隔壁,墙是木板做的。俩人累了一天却根本无法入睡,更别提性致了。
我们开玩笑说,那岂不是非常好地起到了避孕的作用。
不止这样,还有那些难以启齿的生活习惯的不适:比如婆婆有灰指甲却随便穿小涵的拖鞋,也经常不打招呼拿了她房间的东西去送人;公公有肝炎毫不顾忌地在家用公碗吃饭,夏天穿着短裤翘着腿坐在客厅……
就这样的生活,小涵已经过了700多天了。也曾想过要搬出去租房住,但是想到新房首付还欠着外债,只好作罢。
这两年耗尽了她所有生活的热情,每一天都是靠咬牙坚持。
蕾蕾算是比较讨长辈们喜欢的类型了,但是家庭比较复杂一点,她是一位9岁小孩的后妈。这一点,让婆婆对她充满了警惕。
刚结婚的时候,她想跟小女孩培养感情,兴致勃勃陪孩子睡觉。结果一晚上婆婆要进来四五次,就怕她虐待孩子。
等到蕾蕾自己有了孩子,两个人几乎吵个没停。婆婆动不动就要拍桌子,还要指着蕾蕾鼻子骂……
如今蕾蕾连跟婆婆基本的相敬如宾都没法做到,更别提夫妻两人的感情,在这种种的矛盾冲击下也岌岌可危。
或许你会说,是这几位婆婆太不讲理了。其实不尽然,很多儿媳和婆婆都小心翼翼的家庭,也无法避免共享空间带来的冲突。
大华的公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小俩口也都是博士生。她说自己家的氛围也没好到哪儿去,要么冷漠,要么紧张。
每个人都想自己拿主意,又都不服别人的指挥。三句话说不到,气氛就不对了。经常为了孩子吃什么,穿多少,去哪里玩达不成一致意见,剑拔弩张。
已婚之后的生活,想要有自己的「空间」真的这么难吗?
三
第二天到公司开早会,我抛出了这个问题:
面对这种共同生活的情况,要怎么帮助她们解决跟公婆之间的矛盾?我能想到的只有分开生活、充耳不闻、要么奋起反抗了……这些建议都不好用,毕竟现实情况都有太多的无奈了。
我问李松蔚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些好用的、有效的、最好是一劳永逸的建议。李老师却说:「不给建议,才是最好的建议。」
这个答案让我一脸不解,难道只是倾听就够了吗?会不会也太简单了点,我表示质疑。给不出好建议的朋友,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于是李老师干脆花了2个小时,给我们上了一堂心理学科普:关于团体心理治疗的两个疗效因子——「情感宣泄」以及「普同性」。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于1905年由J. H. Pratt创立,二战期间,很多士兵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促进了团体心理疗法的发展。
后来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欧文·亚隆把团体心理治疗中,人类各种体验的相互作用,概括为11个「疗效因子」。
其中一个疗效因子是「情感宣泄」:团体中的成员通过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受,从而缓解他们的痛苦。
「她们发完那些微信,其实已经是在给自己释放一些空间了。评价和建议,反而是再次挤压了她们的空间,效果也会适得其反。这时候,接纳着就好。释放了空间,变得更柔软一些,再回到现实中理清头绪。」李老师说。
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想要别人能够给出建议的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用错了力。
但我又觉得,「吐槽」这个方法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我就经常在说出烦恼时,感觉被评价了,那时候反而更堵心呢,所以宁可不说。」
「这就是专业的团体心理治疗跟普通吐槽的区别。团体会要求对成员的感受全然接纳,才会有真正宣泄情绪的效果。」
四
团体心理治疗的另一个疗效因子是「普同性」:发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受某方面问题困扰的人,发现自己的感受跟别人如此相似时,会觉得「如释重负」。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因为我们很多高度共情的文章,或者主题群下面(比如婆媳矛盾和产后抑郁),总有用户写下几百字的留言,讲述自己同样的处境和感受。
有时候就一个话题会讨论一整天,最后她们会说,又多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一个产后妈妈说:看了(产后抑郁)这篇文章,再看看留言区,仿佛得到了疗愈似的。因为那么多人有同样的感受,好像让自己有了归属感。
当时我看到这些留言非常感动, 会觉得我们不仅在输出内容,还承担了一部分团体治疗的效果,这个意义已经超出了文字本身。
其实团体心理治疗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许多国家都走在了前列。比如我们在美剧和电影里都会看到的那些:减肥、酗酒、戒毒、痛失亲人……不同的群体几乎都能找到包容自己,给到自己帮助的团体,减少了许多的痛苦。
「普同性」会让许多人觉得不再孤单,自己也没那么糟糕,疗愈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过这方面的心理学团体治疗项目在国内还非常欠缺。
五
回到文章最初的「空间」问题上,仅仅是微信群吐槽,就能达到团体治疗的效果吗?
我提出顾虑:不是所有人都像尼雅和小涵那样,会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给自己释放空间的机会。更多的中年人,朋友越来越少,真心话越来越不愿讲,烦恼越堆积越多,空间越挤越压抑……
如果没有适合的微信群和朋友,又该如何解决?我似乎提出了一个尴尬愚蠢的问题。
「既然这么多女性有需求,为什么我们不能提供专业的帮助呢?」崔璀说。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打破了沉默,也带来了Momself2019年最有意义的项目之一:我们决定在全国的各个城市,创办这样的线下团体治疗空间。
我们为它起名「Momself Club」,提供专业、隐私、全面、贴心疗愈之所。
最重要的自然是来自全国顶尖的团体顾问的指导,指导成员们进行谈话、正念、舞动等丰富的团体形式。
或许你会说,如果要倾诉,去找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未尝不可。除了能够遇到更多跟自己同样经历,同样困扰的人,团体治疗和个人咨询还是有许多区别的:
它更加重视跟团体中所有人的交互作用;
倾听和了解他人,可以帮助成员消除孤独感和自我意识;
陌生人的信任和认可也会提升成员的自我接纳性;
互相帮助之间增强了自我价值感;
同时也能在互动中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动机及行为;
……
此外这里还很包容,一些羞耻的话题也完全不用回避,不会被评价;这里很安全,大家彼此陌生也有保密协议,不必担心隐私问题。
如果你向往这样一个空间,我们的第一处Club设立在北京,在今天这篇文章下面可以报名,每周在Momself Club给自己几个小时喘息的空间,结交到一群「同频共振」的女性,获得最专业的心理学帮助和疗愈。
1月是女性主义先驱伍尔夫的诞辰,她有两句话我很喜欢:「女人(如果想写作),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以及「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就是这篇文章开头我想传递的:「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
Momself暖暖:
作为一个专注女性成长的平台,我们深知,一个兼具倾诉、陪伴、指导功能的空间,对于一个妈妈有多重要。女性需要空间留给自己「喘息」,也需要空间成长、学习「回血」。
酝酿了半年,我们终于推出Momself Club。在这里,我们采用国际先进的「团体」课程形式,帮助来访的伙伴戳破「关系」的迷雾,解决生活、工作困惑。
2019年,Momself Club团体课首轮内测落地北京。如果你有困惑,并恰好在北京,邀请你来成为「创始会员」。首轮「创始会员」还有专属团报优惠。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拥有释放自我的空间,得到专业的支持与陪伴。
▼
扫码添加momself暖暖了解详情
或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点击标题看更多好文
▼
帮助婚姻更有办法,
点击下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