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劳动保障报聚焦重庆等地人社部门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重庆人社 2023-12-29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每一个就业岗位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而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完善,事关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当前,各地在打造“家门口”就近就业服务体系方面都有哪些特点?该如何进一步挖掘就业渠道、优化服务内容,把更多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暖在人心口?


服务类型多样化求职者岗位匹配度较高


今年2月1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后街零工市场正式揭牌运行。附近的“零工一族”,又多了一个享受一站式就业服务的场所。


“我原来就在九龙坡区打零工。现在,我在这个零工市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白班工作。晚上,我和爱人在夜市上出个摊,现在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是过去的两倍。”石坪桥街道居民谭厚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后街零工市场是九龙坡区以创建“本地企业就近用工,本地居民就近就业”的“双本”就业机制为抓手,专门打造的零工市场。


如果说依托零工市场是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那么杭州建设、浙江全省使用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应用场景”,则是“家门口”就业服务的“科技利器”。这套系统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居民更快、更准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2021年的6月,我在街道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从那之后,街道工作人员就根据我自己的工作规划,每个季度对我进行电话回访,问我有什么工作要求,并根据我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岗位给我选择。他们给我推送的岗位,就是按照我的工作经验推送的。”家住杭州的王女士表示。


从一家德国服装企业驻杭州办事处离职后,王女士所体验到的岗位精准筛选,依靠的是杭州市拱墅区潮鸣街道建立的数字就业数据库。它打通了省市人社、民政、教育、市场监管、国税等11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并整合了职业介绍、岗位招聘、网格管理等数据。以丰富的数据库为基础,街道便能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岗位智能推荐服务。


居民“家门口”就业的需求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很多时候需要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求职者面对面沟通。上海市老西门街道打造“职业蓄能,创享西门”服务品牌,通过“坐一坐、聊一聊、试一试”的就业沙龙形式,邀请企业人事和职业指导专家来到社区,为求职者面对面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


除了上述就近就业服务方式以外,各地还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和街道密切联动,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常态化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零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情况摸排,并提供就业服务。


“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特别是‘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在服务方式上多样化,也就是要提供‘菜单式’服务清单,让不同年轻段、不同就业需求的人都尽可能在‘家门口’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这其实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很高的工作要求。”长期在基层公共就业一线工作的重庆市荣昌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陈胜说。


增加平台建设投入提高求职者技能水平


“家门口”就业服务,“15分钟就业服务圈”,零工市场……多样化的基层就近就业服务方式,都是为了让求职者不再东奔西跑,也是为了不断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衡性。


由于当前求职者求职技能和求职意愿千差万别,再加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信息数字化程度也有区别,不同的地方在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可及性方面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一般来说,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就业部门利用完善精准的数据平台对重点群体进行就业状况分析,根据个人数据进行精准画像,实现就业状况“情况明”,进而根据画像结果,为他们“智慧”匹配合适的岗位。但这需要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贯通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流程改造,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没有相应的财政投入,依然还在采取传统的“就业集市”、网格统计、就业服务机构台账管理等方式提供就业服务。


对此,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机构人员,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缩小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差距。


此外,求职者对“家门口”相关就业服务政策和措施的不了解,以及通过熟人或者网上求职的偏好,也导致基层就近就业服务体系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相当一部分大龄求职人员再就业还是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实现的,来社区或者街道相应的机构进行咨询和寻求就业服务帮助的比例不是很高。这是传统的求职习惯使然,但也和政策宣传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有关。”西安市某街道办社区工作人员强斌说。


在采访求职者对基层就近服务的感受时,多位受访者表示,希望“家门口”就业服务部门在岗位提供时能进一步提高岗位的“含金量”,并将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一站式”提供就业服务。


“之前,我一直在车间上班,现在因为身体原因上不了夜班了,想转行。但工资高点的岗位都要求有一定的技能,不上个技能培训班还真没啥好的工作机会。”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街道的居民李向辉说。最近,他在向就业部门咨询相关培训。他认为,收入是和技能成正比的,‘家门口’就业也需要一定技能基础。


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化就业服务手段


数字化就业服务目前已经成为各地人社部门常用的服务方式,尤其是以直播带岗为代表的数字化就业服务手段,受到了大学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的欢迎。这种利用大数据为重点就业群体精准推送岗位的方式,通常是由招聘单位在当地就业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聚拢起一定的人气关注,再发起招聘直播。关注者可以在线看职位、投简历,接受远程求职指导和视频面试。


“原本以为在直播间找工作不太可能,毕竟这是虚拟空间的交流。但是,我找到现在这份工作后再回头想想,感觉比参加就业招聘会所获取的信息更精准和集中。我现在也会推荐给找工作的师弟师妹们一些优质企业的直播招聘。”重庆大学应届毕业生王佳晨说。他通过直播招聘,成功应聘到重庆本地一家高新科技企业。他表示,就业部门在直播求职方面推荐的企业、所给出的岗位,还是比较靠谱的。


类似重庆人社部门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和就业服务、培训、创业、人力资本联盟“一库四联盟”式全要素、多维度、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机制,极大满足了不同求职群体的就业需求。


同时,及时纳入和增添新职业,也为地方人社部门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


在上海等地,人社部门在一些乡镇举办家门口新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一批“含金量”较高的新职业受到很多年轻求职者青睐。像整理收纳师这种创业门槛低、收入高的新职业培训就非常火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面数字化的社会,‘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及时性是提高求职者获得感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播带岗还是新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的群体都应该是劳动年龄段内的全体劳动者。如何让服务更加精细、精准,相关部门还有更大探索空间。”陈胜说。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本周,18场大学生就创活动,等你来!

攻克国际难题!我国成功自主研制→

事关校外培训监管,这一办法正式施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