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和等待,甲癌旅程中的必修课

木小彦 温哥华小文青 2022-11-22

有一天,你被诊断出了甲状腺癌。

你的第一反应是:OMG,这不是真的!

然后你振作起来并下定决心,老子要赶快搞死癌细胞!



因为你常常听大人说起,癌症的治疗要争分夺秒!

于是你急吼吼的花钱找黄牛排队,找熟人排手术,希望尽快消灭掉身上的坏东西。

对于大多数癌症,早发现早治疗,并没有错。

但今天的话题恰恰相反:得了甲状腺癌,遇到下面三种情况,需要学会观察和等待。


甲状腺微小癌的观察和等待


先来看看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数据:


1990年,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是5/100000

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是80%

甲状腺癌的年死亡率是0.4/10万

现在,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病率是16/100000

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是90-95%

甲状腺癌的年死亡率是0.45/10万


三十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异常升高,死亡率几乎保持不变,乳头状癌占比明显增加。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铁的事实: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



我们国家甲癌发病率的数据可能更炫目:


美国三十年的时间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两倍;而在北京和上海,发病率增长两倍只花了不到年。

三十年前,一个知名三甲医院甲状腺年手术量是几十台;而现在,可能是几千台

最新的肿瘤大数据显示,国内乳头状癌的占比已经达到了99%。这个数值越高,也意味着过度诊断越严重,因为其余类型的甲癌数量几乎是恒定的。



是啊,有很多甲状腺癌需要手术。

非乳头状甲状腺癌需要手术!

术前发现有转移的乳头状癌需要手术!

原发大于1厘米的乳头状癌需要手术!


但是,还有很多术前无转移的微小癌,大概永远不会威胁生命。

当体检机构将它们诊断出来,这已经是过度诊断!

当外科医生建议手术,告诉病人得了一种几乎可以治愈的癌症,而不是它本身可能就不需要治疗的时候,这已经是过度治疗!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转移淋巴结的观察和等待


术后出现可疑的淋巴结,对于很多乳头状癌和髓样癌的病友,是一件常见又不爽的事情。



很多病友和一些外科医生,把术后出现转移淋巴结再手术称之为割韭菜。

来一拨,割一拨,割了再长继续割,就是这么屌。


对于乳头状癌,可疑淋巴结大多不是新长的韭菜,而是没割干净的韭菜。

这韭菜也不是长在地里的,而是人身上的,所以不该割的这么随心所欲。

有些韭菜,观察观察再割可能效果更好,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病友术后彩超发现了一颗侧颈区的可疑淋巴结。

但他实际有两颗不好的淋巴结,还有一颗在中央区。

因为中央区的可疑淋巴结比较小,术后的彩超没法发现。

如果马上再手术,那么肯定会遗漏中央区的转移淋巴结,导致以后可能还要第三次手术。

如果术后随访一段时间,等中央区可疑淋巴结在彩超上出现再手术,也许就能一网打尽。


是啊,有一些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相互融合的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可能侵犯关键部位的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短边大于1厘米转移淋巴结需要再手术!


但是,还有一些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

这些可疑淋巴结短边只有3/5毫米,能够长期的保持稳定,是适合观察的。

这种适度的观察,并没有造成远处转移的风险。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为了寻找适当的干预时间。


肺转移的观察和等待


甲状腺癌的肺部转移,不常见,但也会发生

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如果远处转移吸碘好,那么碘治疗往往可以解决问题。

但有一部分吸碘不好/不吸碘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以及髓样癌,远处转移了,就不得不面对带癌生存的现实。


不过,很多远处转移灶可以观察相当长时间。

我这个月去本地的癌症中心年度随访,碰到一个乳头状癌的病友。

他1999年的时候就有肺转移,转移灶是2毫米,也不摄碘。

二十年的时间他没有进行治疗,转移灶确实缓慢的进展到18毫米。

医生现在建议他进行靶向治疗,因为担心肿瘤继续进展会影响他的功能。但是对比二十年前,现在又有了不少新的药物,新的希望。

很多年轻的乳头状癌病人从发现肺转移到需要进一步干预,需要的时间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


观察和等待,有时是当下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寄希望于以后医学的发展。


甲状腺公众号:温哥华小文青


去教育,让患者自己了解我们的疾病

去参与,让其余患者学习我们的经验

去交流,让社会大众了解我们的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