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2017-10-21 王占仁 教育研究微刊

摘要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坚持立德树人,迫切需要全程、全方位育人。“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全程、全方位”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科学性与全面性的内在统一。“育人”的全过程都要关注到全方位,做到时间上无空档、空间上无死角、内容上无遗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现路径: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地位;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管理系统,形成育人合力;打造系统工程,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作者简介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程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全过程首先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这是全过程的主体。其次,全过程还要向前延伸到基础教育,相互照应、形成对接;向后拓展到社会大课堂,既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支撑,又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作出贡献,这两个方面也是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指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力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的、包括各学科在内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主阵地,同时要推动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其次,是指育人环境的整体营造,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打造出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这两个方面构成“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支撑。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内在联系的整体。在育人的全过程都要关注到全方位,育成“全人”,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科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科学内涵。

(一)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人”开始归于“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思想、法律、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诸多社会关系构成一个系统。思想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对思想关系、政治关系的占有构成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一部分,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据。个体只有全面地占有并充分地发展这一社会关系,其属人的本质才能是全面的。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基于社会层面的政治需要,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个体来说,构成其属人本质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会自动地内化到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只有经由教育,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才能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社会性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个体全面继承既存的社会关系,将个体的社会关系内化为其社会意识,并帮助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其属人的本质也就不断得到发展。抛开了思想政治关系的社会关系是不完整的,抛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人需要培养才能成为“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发展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社会化,就是使学生了解并认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其继承既有的思想政治关系的过程;二是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承担起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仍然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离开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本质是残缺的,是不全面的。“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它不是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相反,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彰显这种特色、体现这种优势,要正确处理“教育的思想和思想的教育”的关系。“教育的思想服务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方向;思想的教育着力于灵魂的塑造,是教育的核心。”既要用教育的思想引领思想的教育,也要在思想的教育中实践教育的思想。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具有育人属性,那么,“育什么人”便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地位。阶级社会的教育必然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接班人”是对“建设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地位的标志是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才能树人,德是人的核心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石,统领整个教育。

(二)全程、全方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

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规格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均衡等量地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为首”、“为先”和“为本”的地位,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全方位,是教育方针“两个结合”的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问题,即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基于认同所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的形成既在课堂内,又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只有在劳动与实践中才能真正将思想政治认知内化为思想政治信念。信念的形成也只有通过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做全面有效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问题,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培养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去,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全方位,是学科教育与渗透教育的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育人的全程、全方位,就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何课程都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目标也需要落实到各门课程之中。任何课程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都需要自觉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与渗透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全方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统摄。我国学校德育是“大德育”,其内容不仅包括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具体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相对独立,教育教学过程各具特色,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研究,但这并不是说德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德育是一个系统,德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服从于思想政治这一大局。我们的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的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我国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须一以贯之,不可动摇。

(三)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来说的,并不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能体现其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其过程而言,表现为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就其结果而言,表现为学生素质的思想性。进教材、进课堂是手段,进头脑是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还须向现实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待完成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首先,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体现在教材层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政,要合理分工、各有侧重,相互支撑、形成合力。二是从横向层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者要分工协作,不留死角。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文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何种次序编排、以何种方式呈现,要符合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

其次,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体现在课堂教学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灌输”和“启发”统一。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能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只有从外面灌输进去。“灌输”一词有其相对特定的语境,一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的外在性;二是基于这一外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三是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的,不特指学校教育。当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学校教育这一特定领域后,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坚持灌输与启发的统一,要实现由社会工作思维向学校教育思维的转变,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主体意识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现路径

人的培养是一个全程、全方位的过程,基于在高校育人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实现全程与全方位,这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规定,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眼中有“人”,通过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实处。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地位

我们党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于办学方向。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会议报告,将其明确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新的战略性高度,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立德树人的号召,使教育界进一步明确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使之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重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写入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希望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对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指针。

1.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四个服务”的重要途径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人民性,做到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做到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教育的人民性、党性和社会主义性质,内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党的大政方针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问题,需要以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教育一直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2.立足“大思政”的格局,准确定位全程、全方位育人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是当前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本位”意识是狭隘的,要实现育人的全程、全方位,就要在观念上实现由“学科本位”向“教育本位”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思政学科”,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个层次是“学科思政”,即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第三个层次是“思政教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结合各项活动、融入学校文化。

3.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基本原则高度,切实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全程、全方位不仅要实现课堂全覆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现实解释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直面学生思想实际,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多说生动活泼的“中国话”、“家常话”,不说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使理论接地气,使基本原理变成深刻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另一方面,要改变经院式的教风学风,走出书斋和课堂,走进社会与生活,将“万卷书”与“万里路”结合起来。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的世界,而要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堂,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形成育人合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管理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几个孤立的点,而应纵成一条线,横成一个面,立成一个体。“一条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高等教育的全部学程,在纵向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个面”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覆盖全部学科,覆盖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一个体”指的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以“一盘棋”意识打造一体化管理系统,从而确保全程、全方位育人。

1.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方向

在高校内部推动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党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以政治领导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以思想领导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确保高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重点破解四个方面的瓶颈问题,即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育人的新思路新框架;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领航地位;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均实现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纵向贯通,也要横向联动,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整体布局上,要做到三个“一体化”。一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体化。既要做到统领,也要做到融入。统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确保学科发展方向旗帜鲜明、坚定正确;融入,就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都要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成为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一体化。“主渠道”重在说理,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主阵地”重在体验,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和载体,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二者的结合点就是实践,重在知行合一。三是有形和无形一体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师生多为网民,师生在哪儿工作阵地就应该延伸到哪儿,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3.抓好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全程、全方位育人,其落脚点是学生,关键在教育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立德树人,首先要立教育者之德。全体教师都负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各项工作都要绷紧思想政治工作这根弦,立足本职工作,展现良好思想政治风貌,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此基础上,要重点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基层辅导员队伍是我们党在基层的“播种机”,要从战略高度选齐、配强基层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理论和主流声音的主渠道,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高校的“宣传队”,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都负有自觉投身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做到高举旗帜跟党走,做好协同配合工作;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队”,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持续做到工作的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四支队伍要敢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三)打造系统工程: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一体化构建,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领下,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创中国思想、育中国人才。

1.各课程有机整合

在内容完善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体系,各门课程合理分工,形成一个整体。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重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认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和主题,把握社会进步的本质、本原和本真,使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都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历史的短见。在批驳这些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各学段有效对接

在纵向递进上,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对接。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应该各有侧重,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中小学对接。《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方面,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事实上,处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相同,但在要求和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由接受道德教育逐渐向发现、体验与构建转变的过程。高度重视大学与中学的衔接,以大学为依托,通过大学教师走进中学等具体措施,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无缝衔接。

3.各学科有序渗透

在横向联通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向各门学科的有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不仅要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也要进其他课程的教材。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实现全覆盖,这样才能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为了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各门课程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使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通过有序渗透使学科教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将内在地包含于各门学科知识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升华、提炼,将潜在的思想政治因素转化为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6JZD010)的研究成果。

杂志介绍

《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历史最长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的权威刊物。



联系我们

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杂志社

社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电话:010-82014985 

传真:010-82014985

电子信箱:jyyj@nies.net.cn

网址:http://www.nies.net.cn/jyy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