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研究》PISA2018研究成果之二:2019年第12期李刚 褚宏启《转变教学方式: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的思考》

李刚 褚宏启 教育研究微刊 2021-09-10
摘要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阅读与教师语文教学具有显著的优势:学生爱好阅读并阅读广泛,因应信息时代要求开展数字化阅读,教师擅长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四省市学与教的优势与我国教育文化传统、持续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力的研训制度等密不可分。针对学生负担过重、归属感与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教育公平,仍需要加快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的内生发展。

作者简介  

李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讲师;褚宏启,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简称PISA)除了对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素养进行测评外,还会对学生、教师、校长等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探明影响学生素养表现的关键因素及其现状。学与教是该问卷调查的核心内容。本研究利用IDB Analyzer软件对PISA2018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并进行相关国际排名,可以一窥我国四省市学与教的现状,反思学与教的优势与不足,为持续推进学与教的变革特别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政策建议。




我国四省市学与教的现实状况


在PISA2018中,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素养上的测试表现均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而成绩优异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学与教在起支撑作用。

(一)学生的阅读参与

PISA2018的主测领域为阅读,其对学生的阅读参与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乐趣、阅读方式以及数字化背景下的阅读活动,以此反映学生学的状况。

1.学生的阅读乐趣

学生的阅读乐趣是指其喜欢阅读,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积极体验。在控制了学生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后,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乐趣指数增加一个标准差,其阅读素养表现会增加25.24分。这说明学生对阅读有浓厚兴趣,有助于其阅读素养的提升。

PISA2018数据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乐趣指数为0.97,居参测国家(地区)首位。如表1所示,75.72%的学生“喜欢与他人谈论书籍”,83.15%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我最喜欢的爱好之一”,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或者“只有在不得已时才阅读”。相较而言,虽然新加坡学生的阅读表现与我国四省市学生旗鼓相当,但其学生的阅读乐趣指数仅为0.19,居参测国家(地区)第36位,47.83%的学生“阅读只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45.67%的学生“只有在不得已时才阅读”,阅读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



2.学生的阅读广度与时间

PISA2018对学生因个人喜好而阅读杂志、漫画、小说类书籍、非小说类书籍与报纸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可形成以下发现。第一,在我国四省市,除了漫画以外,“每月几次”和“每周几次”阅读其他各类材料的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更好,而“从不或几乎没有”阅读的学生阅读素养表现最差。第二,我国四省市学生阅读杂志、漫画、小说类书籍、非小说类书籍等材料的频率均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平均水平,阅读报纸的频率与OECD平均水平相当。这说明我国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阅读量也较大,具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见表2)



我国四省市学生因个人爱好而阅读的时间明显高于OECD平均水平,每天均开展阅读的学生比例高出OECD平均37.06个百分点(见表3)。但是,并非学生的阅读时间越长,其阅读素养表现就越好。“不会为了乐趣而阅读”的学生素养表现最差,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的动机和技能,而“每天阅读30分钟或以下”以及“每天阅读1~2小时”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



3.学生的数字化阅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PISA2018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字化阅读素养,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素养的定义需要更新,需要体现与21世纪所面临的读写任务相关的新技能。这就要求将阅读素养的定义扩展至更高层次的数字化阅读素养”。其主要从电子书籍的阅读和生活中的数字化阅读两个维度考察学生的数字化阅读开展情况。

我国四省市学生的电子书籍接触率较高,“更多在电子产品上阅读书籍”的学生比例为34.75%,“在纸质书籍和在电子产品上阅读频率相当”的学生比例为26.27%,均高于OECD平均水平。但是,“更多在电子产品上阅读书籍”的学生的成绩并不突出(见表4)。这可能是因为阅读电子书籍只是阅读媒介的变化,而非阅读内容的变化,学生经常使用电子产品阅读,但这并不一定会提升其在跨文本阅读、阅读反思与评估等数字化阅读强调的能力。



关于生活中的数字化阅读,如表5所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四省市学生“为了详细了解特定问题上网搜寻信息”、“网上搜寻实用信息”的频率与OECD平均相当,“阅读网上新闻”、“加入网上群组讨论或论坛”的频率略高于OECD平均,“阅读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的频率低于OECD平均。从各类活动的比较来看,我国四省市学生较少开展“阅读电子邮件”、“加入网上群组讨论或论坛”等活动,这可能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是,我国四省市学生既经常开展“网上聊天”、“阅读网上新闻”等偏向娱乐性的阅读,又能经常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用以解决问题。总体而言,学生展示出了较为全面的数字化素养。但是,学生的数字化阅读活动与其阅读素养表现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是开展数字化阅读活动越频繁,其阅读素养水平越高。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突出的阅读素养表现与较高水平的阅读参与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密不可分。PISA2018主要从学生角度测查了语文课堂上认知激活策略运用、适应性教学、教师导向型教学、教师课堂反馈与教师课堂支持的开展情况以及课堂纪律氛围。

1.哪些教学方式更有效

控制学生的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以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与阅读乐趣为因变量,以教学方式为自变量,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教学方式的效果。(见表6)



回归分析发现,认知激活策略运用、适应性教学、课堂纪律氛围能正向预测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教师导向型教学、教师课堂反馈与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呈负相关。其中,认知激活策略运用和课堂纪律氛围的正向边际效应较大,而教师导向型教学的负向边际效应较大。认知激活策略运用、课堂纪律氛围、教师课堂反馈能正向预测学生的阅读乐趣,且前两者的边际效应更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导向型教学与学生阅读素养表现呈负相关,而且在大部分参与国家(地区)皆呈现这一趋势。但是在PISA2015中,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向型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表现则普遍呈正相关。这说明同一种教学方式在不同学科中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在科学学科中教师主导下明确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示范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而在语文课堂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则更为关键。无论是语文课堂还是科学课堂,PISA数据均显示课堂反馈与学生的素养表现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反而会得到教师更多的反馈。

2.有效教学方式的开展情况

以下主要分析认知激活策略与课堂纪律氛围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开展情况,因其两者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和阅读乐趣均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四省市教师的认知激活策略运用指数为0.56,在参测国家(地区)中居第3位,高于OECD平均水平。PISA2018将认知激活策略细分为鼓励表达、联系生活、建构信息、提出问题四种手段。我国四省市语文课堂中四种认知激活手段的使用频率较为一致,“每节课或几乎每节课”体验到每种手段的学生比例均在30%左右。其中,“鼓励表达”这一手段对提升学生素养表现的作用较为明显。“联系生活”策略在诸多国家(地区)是无效的,但该策略在四省市却有较好效果,这可能是因为该策略对教师教学能力有更高要求,而我国四省市较高的研训水平为教师提供了重要支撑。

诸多研究都赞成纪律氛围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在良好的纪律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与教师互动,专注于学习任务。我国四省市课堂教学纪律氛围指数为0.79,居参测国家(地区)第4位。韩国的课堂纪律氛围指数为1.07,居于首位。具体来看,90%左右的学生表示,只有一些课或几乎没有课上存在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存在,这说明教师进行了有效的课堂管理。(见表7)






转变教学方式的基本经验与现实要求


教师是课堂上学与教如何开展的最终决定者。学与教的过程需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两方面加以考察,但最终的推进重点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国内外对我国的教学方式有许多批评,但切不可因此全面否定我国四省市转变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不能因我国四省市学生的优异表现便认为我国教学方式居世界前列,走向盲目乐观。

(一)转变教学方式的基本经验

从PISA2018数据看,我国四省市教学方式优势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础。

第一,我国优秀传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文化基础。以课堂纪律氛围为例。从全球范围看,良好的课堂纪律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所以,对于我国教师强调课堂管理与秩序维护的传统,切不可一味批判。又如,我国素有读书的传统,虽然近年来成人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但学校教育仍非常强调学生广泛阅读,这对学生的阅读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妄自菲薄,不能否认我国优秀的教育与文化传统。

第二,课程与教学改革是转变教学方式的主要途径。20世纪初以来,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也带动了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课程目标上,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更为明确,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强调核心素养的改革导向,与PISA测试乃至教育改革的国际潮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讲授法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强调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探讨等。我国四省市教师开展适应性教学、运用认知激活策略等居于参测国家(地区)前列,这正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效的直接例证。

第三,教师研训制度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制度保障。教研与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特别是校本研训更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PISA2009结果发布后,OECD发表的《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与变革者:美国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学什么(Strong Perfo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States)》报告就指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严谨的教学框架和体系。”我国特有的研训制度,可以让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作业分析、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更好地理解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运用集体的力量应对改革的挑战。

(二)改进教学方式的现实要求

继续转变教学方式,既需要有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归属感和满意度低的现实问题;也还需要有目标导向,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作出贡献。

1.学生校内课业负担重,学习效率不高,要求改进教学方式

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减负”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细分为校内和校外负担,前者更多指向学与教的方式,后者更多指向家庭教育的方式。PISA2018数据显示,我国四省市学生平均每周校内课堂学习时间总长为1908.6分钟,即31.8小时/每周,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在第4位,仅低于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就语文(阅读)学科而言,我国四省市学生校内学习时长为4.6小时/周,在参测国家(地区)居第7位。将学生阅读素养表现与语文校内学习时长的比值视为学生的校内学习效率,发现我国四省市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为199.8分/小时,在参测国家(地区)居第44位,效率相对靠后。

学校负担重、学习效率低,这反映出我们的教学方式仍然过分强调了时间投入(师生加班加点)。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学生所学是否仍然过多、过繁、过难,教学方式是否仍然有提质增效的空间,芬兰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居参测国家(地区)第7位,但其学习效率居于首位。这说明既让学生具有较好的素养表现,又让其有更多自主时间去发现自己、发现社会,这两者是可以兼得的。

2.学生归属感和满意度较低,要求改进教学方式

学生幸福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不仅关系到认知能力的习得与发展,还会影响其成人后未来生活的幸福。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衡量指标,学生的归属感高,反映其感知到自己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的程度高。但是,我国四省市学生归属感指数为-0.19,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51位,低于OECD平均水平。具体来看,我国四省市有19.7%的学生感到在学校孤独,34.0%的学生认为其他学生并不喜欢自己,16.7%的学生感到在学校无所适从,35%的学生认为自己并不属于自己的学校,20.8%的学生在学校不容易结交朋友,18.5%的学生感觉自己在学校像个局外人。从生活满意度来看,PISA2018要求学生对自己总体生活的满意度打分,满分为10分。四省市学生平均分为6.64分,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61位。

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我国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会损耗学生的幸福感。一是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让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反感甚至厌恶感。PISA2018数据显示,成绩差的学生,其学校归属感更低。二是对于学生过于严苛,未能形成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研究指出,东亚地区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经常是严苛的,导致学生经常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与发展,也容易与教师产生隔阂。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和给予孩子学习的快乐之间谋得平衡,不要让孩子在痛苦的学习中失去学习的动力,也不要让孩子在“快乐学习”的过分鼓吹中不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公平,要求改进教学方式

学生在PISA阅读、数学与科学素养上的表现不能代表其核心素养的总体水平。一方面,我国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可能较为突出,但是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却不容乐观。上海学生在PISA2012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中居第6位,远低于根据其学科素养估算的预期表现;我国四省市学生在PISA2015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中居第26位。另一方面,PISA成绩主要反映了认知层面的核心素养,并未全面反映学生在非认知领域的核心素养,如社会责任表现、情绪控制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思想性格的开放包容性等。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国还需要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改进教学方式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让高质量的教学惠及所有的学生;又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阻滞社会差异的代际传递,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同样的教学策略对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有效程度不同,家庭贫困学生需要特别的教学策略。PISA2018发现,学生阅读“包含表格或图表的文章”的频率从一个月内“完全没有”增至“很多次”,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处于前1/4和后1/4的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分别增长了21分、33分。当教师运用“鼓励表达”这一认知激活策略的频率从“有些课”提高到“每节课或几乎每节课”,两类学生的阅读素养表现分别增长了48分和37分。教师要有智慧,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PISA数据也说明,城乡在硬件公平上有所改善,但存在乡镇师资力量薄弱、城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等问题。相较于乡镇学校教师,城市学校教师使用认知激活策略更全面、更频繁。变革乡镇学校学与教的方式,确保城乡教育在硬件公平的基础上学得公平、教得公平是下一阶段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





转变教学方式的未来走向


(一)推动核心素养的分解转化,解决好教育方式转变的方向问题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强化和升级转型,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为学与教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推动核心素养与教学方式的衔接,还需对其进行分解转化。一方面,通过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的方向。在课程目标上,通过细化、对应、程度区分等步骤,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科课程目标体系,澄清各学科需承载的核心素养及其程度。在课堂内容上,提高其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度,进一步解决课程知识繁难偏旧、空疏无用的问题,提高涉及核心素养的课程比重。在课程实施上,正如赫尔巴特(Herbart,J.F.)所言,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课程内容不利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课程整合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跨学科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这也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要求,只有通过精选、整合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加强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解读。我国的教育目标体系可大致分为教育目的、课程标准的目标陈述、学校层面的教育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四个层次。当前,学校层面缺乏对教育目标的系统、明确解读,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容易与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脱节,受到“唯分数”、“唯升学率”等不正确导向影响。学校要基于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表述,经由民主议程与研究者助力,由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一道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目标体系,让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学校中生根发芽,并开出学校特色的花来。

(二)加快改善师资队伍短缺状况,解决教学方式转变的条件问题

转变教学方式,需要教学设施设备的改善,还需要师资队伍的配足配齐。PISA2018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市硬件条件短缺状况并不严重,但是师资严重短缺,师资短缺指数为0.75,在所有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3位,农村学校尤为严重。当前我国多地的确存在“教师荒”,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区县本就存在总量缺编,但是地方政府仍然屡屡“压编”、“有编不补”,导致缺编情况日益严重;二是大量农村人口和学龄儿童“进镇上学”,直接导致城镇学校教师缺编;三是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结构性缺编,音、体、美三科教师尤缺,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尤缺;四是女教师生二孩儿导致学校师资更是捉襟见肘。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需要让学校有充裕的人力资源投入教育教学之中。解决上述问题,要点有三。一是学校为单位而不是以区域(市县区)为单位“精准核定”教师编制;二是实行城乡“新双轨制”教师编制标准,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三是增加教师编制弹性,解决女教师生二孩儿导致的一线教师紧缺问题。

(三)调动教师的智慧与激情,解决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工作……需要个人和群体自觉主动,按照科学规律行动,实验、实践探索,积极创造,点滴积累,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坚持不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持续的智慧贡献和激情投入。我国四省市教师教学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深化改革更需要解决好改革的动力问题。一是保障教师探索和选择教学方式的权利。一些区域和学校热衷在全校层面推广某种教学方式,如几环几步教学等,有些学校甚至对教师每堂课每个环节应该讲什么、讲多少分钟均做了明确规定。这种做法的确可以让教师在短期内有所改变,但是这种改变通常是不持久的,甚至会走向形式主义。真正有效的改革应当利用制度激励教师深入探索,根据学生与自身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二是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决策。有研究表明,让教师参与教学改进的决策,可以提高其教学效能感和组织承诺,进而影响促进其教学改进。让教师广泛参与学校有关教育目标的澄清、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决策,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动力,还可以让教学改进真正地汇民智、集民意,更民主、更科学。三是要改革教师考核制度。虽然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顽瘴痼疾任重道远,但是学校层面的教师考核制度改革仍有空间,可以先行先试,不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指标,而是以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方向与力度等加以考核,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强劲动力。

(四)转变研训方式,解决内涵发展的专业支持问题

研训方式是我国颇具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支持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核心的便是研训活动仍然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推动的是第一序的变革,未能有效引发教师的理念性变革,带来第二序的变革。贾隆格(Jalongo,M.)等人在《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Teachers'Stories:From Personal Narrative to Professional Insight)》一书的开篇中就写道:“如果教学信念、价值观和态度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时候,教学就成为了一项任务、例行公事和单调乏味的工作。”这也正是我国的教师虽然频繁运用适应性教学、认知激活策略,但学生的负担依然繁重、归属感和满意度依然较低的重要原因。只有引导教师真正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好的学习和好的教学,去打破所谓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束缚,才能真正引发教学的质变。学校层面可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重视教学理念的追问。学校可通过专家讲座、内部研讨、参与决策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哲学。学校的培训不能止步于培养教书匠,更需要让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其次,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资源不能仅局限于满足教师当前的需要,还需从学校的教学目标出发,为教师提供能够触动其变革、帮助其变革的资源,让教师走出专业发展的舒适区,“跳一跳,够得着”。在研训中,要强调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要突出对当前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重难点问题的深入讨论。比如,如何通过布置富有针对性的作业、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选用不同教学策略,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变革等。再次,诸多一线教师发出了“我没有时间充电”的叹息。学校组织研训活动不仅需要关注活动开展的时间是否得到保障,还需要让教师具有充裕的、灵活的时间投入自身的专业发展,国家也需要切实落实教师“减负”的各项政策。

(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



Transforming Our Teaching Models:Reflections on PISA

Li Gang & Chu Hongqi

Abstract:The results of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in 2018 indicate that China's four cities and provinces(Beijing,Shanghai,Jiangsu,and Zhejiang)showed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ers' teaching:The students liked extensive reading,and did digital reading in response to the information age;the teachers were good at using various typ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ese advantage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s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continuou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s,and stro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systems. To tackle such problems as students' heavy burden of learning and their low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atisfaction,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key competencies and educational equity,we need to rapidly chang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mot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uthor:Li Gang,lecturer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ssessment for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u Hongqi,President of Beijing Open University,and professor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推荐阅读

2020年《教育研究》开始征订


杂志介绍

《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历史最长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的权威刊物。



联系我们

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杂志社

社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电话:010-82014985

传真:010-82014985

电子信箱:jyyj@nies.net.cn

网址:www.nies.net.cn/jyyj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