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目录+摘要

本刊编辑部 教育研究微刊
2024-09-23


2023年第12期

摘要



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王嘉毅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校美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美育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事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学校美育战略地位得以巩固,政策体系逐渐健全,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条件保障逐步完备,实践活动日益丰富。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应当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时总结经验,深刻认识学校美育本质属性,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导向,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加强美育资源统筹协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教育学的边界与中国教育学的构建

叶波

[摘要]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构建交织着“中国”与“教育科学”双重语境,既要彰显中国立场、视角、价值和方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又要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历史自觉中,推动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通过边界讨论回顾教育学科学化进程,教育学科学构建旨在追求知识与对象的一致性。以方法、逻辑经验和教育自身为尺度的教育学科学划界的失效,原因在于其科学标准的讨论是脱离教育现实的抽象。为此,中国教育学的构建,需要建立恰当的教育科学观。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科学在理论知识对教育现实的切中与把握中获得内在规定性,从而在历史性与总体性的意义上,彰显“中国”对于教育学科学构建的意义。中国教育学的构建要在文明进程中定位历史方位,在新文明类型诞生中厘定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实践与新文明类型开启的中国社会实践同向而行。以人为文明核心,促使人与人关系从资本逻辑走向社会逻辑,推动外在文化之物转化为内在于人的文明状态,探寻人与人关系构建的联通点,成为中国教育学构建的基本议题。

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探略

张学敏  赵国栋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面对复杂的时势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具有民族意识与情怀、国际视野和生态智慧的时代新人已彰显出重要的意义,也进一步唤起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意识。中华民族特色教育理论是中国教育学民族性自觉的理论产物,由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合共生”的传统文化理念以及“知情意行”的心理认知模式予以学理支撑。究其本质,中华民族特色教育理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旨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践行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捍卫者,使他们能够以时代新人的全新姿态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特色教育理论作为中国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来源、研究视角和育人追求上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性价值,可以彰显和丰富中国教育学的民族品格,探索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特性和规律。


论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李栋

[摘要]学科体系勾勒学科成长的演变面貌,体现学科内外的整体结构,回应学科发展的时代呼唤,彰显学科变革的学人智慧。作为教育学内外建制结构系统的学科体系,始终处于经典标准与新型框架、知识演进与社会需求、一家之言与百家争鸣的内外张力。在满足学理化与特色化的理论建构、科学化与引领化的制度建设、公益化与互益化的组织建造等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需要持续回应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如何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与规训逻辑表现为,学科立场层面“自主—开放”的内在规约,学科主体层面“全球—在地”的网络集群,学科内容层面“求理—致用”的核心议题,学科方法层面“多元—适切”的分析逻辑,学科文化层面“分化—聚合”的学脉赓续。探索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需要通过突破学科规训、转化学科视角、激活学科想象,增强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描绘现代化教育道路的解释力、回应中国化教育问题的变革力、贡献国际化教育方案的创造力。

教育与未来:

未来教育学建构的可能与选择

王振存  张清宇

[摘要]教育是人类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创造未来的发展性事业。未来教育学秉持回望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系统开放理念,是综合运用教育学与未来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研究未来教育发展规律、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克服教育短视功利、规避教育潜隐风险的一门学科。未来教育学基于人的超越性、教育的未来性,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诉求。未来教育学的创立,有助于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教育学科的拓建、教育实践的创新、人自由全面个性发展的教育理想的实现。深化未来教育学研究需要廓清概念范畴、厘定研究主题、明确方法论与研究范式。前瞻未来教育学发展,亟待增设未来教育学学科,明晰学科定位,强化未来教育学跨域研究,优化研究环境,甄定未来教育学研究重点。在人类想象力和科技创新力的驱动下,未来教育学将持续深化变革,链接起跨学科的技术和创意,逐渐拓展出更宏大的理论场域,并在不同的边界之间创造新知。


共同富裕时代教育价值的内敛与提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性转化

孙元涛  陈港

[摘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相关思想出发,共同富裕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体需求、社会关系、自主实践三个维度呈现出新特征。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基于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性谋划,以“开发人力”为培养人的主要目标。共同富裕时代,教育价值应实现从“用人”到“为人”的迭代。满足人——通过价值引领,实现人精神世界的富足;人——促进人自我认同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解放人——为个体赋权增能,实现人的生命自觉,是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也是教育价值向内聚敛与向上提升的自觉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超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汇聚“社会教育”;让教育发挥其内核价值,立足人的丰富性与类存在性,唤醒个体生命自觉。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生产:

从原理到实践的体系

王茜  吴重涵

[摘要]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体系是历史的和社会建构的。当前,家庭教育呈现出家庭对儿童的综合性影响快速增大,而父母教养的直接作用相对减弱的“二元悖论”特征,对传统理论将家庭教育简单视为父母教养的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学科知识生产视角下,作为多门学科边界互涉、具有交叉学科特质的家庭教育学科,其知识体系具有科学理论与实践理论的双重属性,既需要在学理层面加强家庭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建设,也需要在实践层面突出有效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功能性建设。学理层面,突破以父母有目的的教养为主体的传统家庭教育理论,建立“家庭组织制度、家庭生活过程、父母教养实践”综合影响的嵌套结构知识体系;实践层面,在解释性理论支撑下,引入价值因素,构建以学理为支撑的多学科融合操作性知识体系,通过具体原则和行为规范帮助实践主体评价和反思自身行为。由此,现代家庭的结构、生活和内外部关系构成了“现代家庭教育大网”。这是一个以心理学、社会学为“双核心”多学科交叉知识描绘的图景,是一个以科学支撑和价值介入为基础,旨在为实践服务的知识体系。


康德的大学观及其对现代大学的影响

贺国庆

[摘要]康德是近代哲学的巨擘,其所处时代正值现代大学酝酿和形成之际。在长期的大学从教生涯中,康德从自己的哲学理念出发,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观:他主张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培养具有哲学思维的人;他对大学教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发展理性、哲学地思考、探究式教学等,使他成为现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先驱;康德在大学任教41年,边教学边著述,完美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康德重视哲学及大学哲学系的价值,推动了哲学系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变,并引领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康德较早提出和阐述了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的原则,且将学术自由建立在国家保障的基础上。康德的大学观对现代大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成为现代大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西部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发展评估

李玲  刘一波  石嘉懿

[摘要]0~3岁早期教育对个体终身发展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儿童早期教育仍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如何诊断并提升其发展水平,亟待开发一套评估工具。本文在梳理0~3岁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基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CIPP)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开发出由4个领域、11个维度、38项指标构成的西部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发展评估体系。以西部3县农村儿童行为发展维度为例,分析了指标体系的应用。通过评估,可诊断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状况,能够监测西部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社区、家庭等主体资源投入、儿童教养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儿童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情感能力和脑神经发育水平,从而为各级政府从源头上提升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储备水平,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科学、可操作的依据。


人口流动态势下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刘卓瑶  马浚锋

[摘要]人口是贯穿于社会底层逻辑的一个慢变量,其流动态势不仅加快了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重塑,而且是影响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200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人口流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人口密度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识别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当人口净流入态势加快时,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将重塑其空间格局,且在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更强的人口集聚效应,强化人力资本外部性;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能够间接增加就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科研创新效率,并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成果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空间溢出效应将带动弱势地区向高值地区收敛。在高等教育规模效应未达到拐点时,通过户籍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口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并根据人口流动方向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的持续改善,助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

刘海燕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引领与价值支撑。从历史逻辑上讲,教育家精神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师道的道德感召力,饱含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强使命的价值引领力,代表了时代发展中改革创新的实践驱动力。就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而言,其实现了个体与大局的理性统一、立身与育人的德性统一、实学与创新的知性统一、情感与情怀的感性统一,谱写了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践行教育家精神,要以坚守使命担当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以加强师德引领为前提,注重思想教育;以勇于躬耕实践为关键,强化责任意识。

县域高中学生顶尖大学录取机会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郭丛斌  高雪姮  王家齐

[摘要]县级城市在我国发挥着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人口流失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顶尖大学接受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子的追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长对家庭居住地的选择。从远距离迁移行为和居留意愿两个角度,可以探寻县域高中学生顶尖大学录取机会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并探究县域教育对县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效应和群体间异质性。实证研究发现,县域高中顶尖大学录取机会的提升有助于提高该地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如果某县近三年高考至少有两年存在考入顶尖大学的学生,则流动人口远距离迁入该县和定居的可能性将分别增加49.6%和15.8%。对此,县级政府应该更加认识到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的重要性,多措并举提高县域高中质量;高等学校在分配各类高考专项计划名额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县域高中,以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


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与核心议题

檀慧玲  王玥

[摘要]数智技术是推动教育评价变革的关键变量与内生动力,为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保障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根本旨归的、联通多组织层次、沟通多方育人主体和融通多维活动空间的教育评价大数据系统创造了新契机,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围绕核心议题,构建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需坚持价值先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原则,审慎规避“技术至上”、“数据至上”风险;完善教育评价数据质量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教育评价数据质量,谨防“数据假象”干扰;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数据互联共通体制机制,破解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壁垒;构建与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相契合的伦理保障制度,规避数据与算法伦理风险。






- END -


杂志介绍

《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历史最长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的权威刊物。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研究》杂志社)

邮政编码:100088

电话:010-62003454

电子信箱:jyyj@nies.edu.cn

网址:www.nies.edu.cn/jyyj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育研究微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