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读书和自我管理 ——写给研究生新生同学
点击上方蓝字加入咸鱼法学
李鸻
作者简介:
李鸻,自由职业者,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曾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行政法学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译文数篇,并有译著《美国公用事业的竞争转型:放松管制与管制契约》(第二译者)、《何谓法律:美国最高法院中的宪法》(第三译者)出版。
听讲、读书和自我管理
——写给研究生新生同学
其实,对于写这样的一篇文章,给新入学的研究生同学,我是有些不适格的。除了对于学习有持续的兴趣之外,无论是无法量化的知识积累,还是可以量化的现有成果,都不足以支撑我这样的论述。如果读后,能使各位学弟学妹少走一点我曾经走过的弯路,那就很好了。
我想,研究生段和本科确实有些区别,和练武功一样,基本的招式(知识)应该是本科段就掌握了的,或者靠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这时候要学的是心法(研究方法)。掌握了心法,是不是就一定能无往而不利呢?当然不是,还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养成积累和吸收的习惯。在本科的“流水线”上通过“质检”,只能证明你的同质性,而在研究生段,你需要通过训练让自己与众不同。
听课&听讲座
先说听课吧,本科阶段的课堂中老师更多传授的是学科内的基本知识,而研究生阶段老师更多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探讨。不可否认的是,在研究生授课中,有些老师的课是相当精深的。我所谓的精深是精彩和深奥。换言之,这类课属于既有新知识又有新思想的,听起来比较辛苦。我个人的经验是听第一遍的时候,往往注意到的会是知识,听第二遍的时候才能注意到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原因可能是我相关的知识积累不够,悟性也不是那么好,以至于经常把握不住老师思想的精髓。说到底,听起来最有收获的课,是事先相关知识准备比较充分的,这样基本上可以只关注老师的思想了。
听讲座的话,事先准备的作用可能更突出一点,因为讲座的专题性更强。我读研时,一度热爱听讲座,以至于有一个月听讲座的笔记用完了一个本子,然而,它们也只是停留在本子上而已。直到有一次,讲座的内容凑巧是我事先思考过的,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醍醐灌顶。
无论是听课还是听讲座,我想,所谓的认真听讲,是以事先做好的功课为前提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对课程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有相对充足的知识储备,知道自己对某一领域或问题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稍微有一小会儿走神儿,问题也不是很大。举个简单的例子,朱芒老师前沿讲座的题目是“判例分析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果之前读过他相关的论文,听起来就会比较省力,也更容易领会其中的精华。
此外,我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有些时候,下课之后还会略作整理,对于某些当堂未能消化或者理解的问题再小心求证。我个人在学习上有一个硬伤,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所以,一旦通过听课发现什么问题没有掌握,是断然要搞清楚的。也有时候,忽然听懂了,才发现这个问题原来自己是不清楚的。不同的人习惯的学习方式不同,有的人可能通过自己学习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我遇到的难题大部分是通过听别人讲来解决的。但总之,遇到问题不要轻易放过。
读书&做笔记
研究生段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决定了毕业后五年甚至十年之内发展的潜力。为此,读研要依靠大量的阅读修炼“内功”。京都大学芝池义一教授,曾经给博士生开这样一门课,叫做“二战后日本行政法学说史”,每周一次课,每次课由一个同学报告某一年的日本行政法研究状况。结果,这门课只有两个人选了,但是要求仍然不变。这简直是一种魔鬼式的学术训练。可以想见,在准备报告的两周里,要报告的同学是以什么样的强度在读书。
读书要有针对性。刑法课上,刘远老师说,“你要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个目标去看书。一开始,这个目标可能不是很清晰,看了些书之后,可能会越来越清晰。”我读研时是三年制的。一个同年说,研一和研二的区别,就是自己知道该看什么书了。如果你实在找不到目标的话,不妨先看看本学科引用率最高的那些书和论文,以及法学CSSCI期刊上最新的文章。重要的是要读起来,带着思考去读,养成读的习惯。
看书要做笔记,通过做笔记把书本上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做笔记的时候就加好注释,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也节约了重新去翻书找某一句有用的话的时间。看来是多花了一点时间,其实是快的。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做笔记在节约时间上的优势可能更为明显。
我做笔记的程序是,先读,读完做笔记,过一定的时间,或者笔记积累到一定的量,再对笔记进行整理。开始做笔记时可能没有什么框架,不妨按照读到的第一本书或者第一篇文章的框架,以后读到这个框架里没有的,再扩展和修正这个框架。除了用于日常的学习之外,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合应对命题作文,基本上是通过“盲人摸象”,把对不同的局部了解最后整合成整体的轮廓。
自我管理
我的朋友彭哲,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女生,在美国读知识产权法的博士。某一天,有个教授问她,“你昨晚睡了几个小时?”她说:“5个小时。”教授笑着说,“你睡的太多了,你要多花一些时间来读书。”她也问过她的日本同学,那些日本同学说,“在美国学习比在日本轻松多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学习任务真的是轻松太多了。
本科段有很多课,而研究生段,一年级的时候会有很多课,二年级的时候可能要实习,三年级的时候要毕业要找工作要考公务员。相比之下,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比较多,需要做的也不限于学习这么单纯,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其一,对于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就必须有一个时间表。
最大的任务是学位论文,开题、抽盲审、答辩的时间都是确定的。就完成初稿而言,个人认为最迟应该是在抽盲审之前,要攒多少人品才能保证不被抽中?加之,还要给老师留出修改的时间。其次是资格论文,即使是一投即中,从投稿到发表还有一定的周期,论文完成的时间就更加要提前。再次,是不同的人要准备的不同的考试。
其二,明确不同事项的优先级。
读研的时候,确实见到上一级有的同学因为论文答辩没过没拿到学位失去了一份好工作,于是知道学位论文才是重中之重。对于不读博的大部分硕士生同学,这也是最后一段在校学习的完整时间了,不要等走出校门,才发现在校园里有那么多可用的学术资源,拥有时不知道珍惜,才后悔。
其三,不要用大脑去记事务性的东西。
不记不必要的东西,才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思考。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思考得足够久,所以需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思考。充分利用手里的电子设备或者纸笔,不要用大脑去记事务性的东西。什么时间有课,什么时间有报告,都可以记下来。每天晚上翻一下,看看明天的行程,不要误了什么事就好。需要较长时间去准备的事情可以提前若干天就设置提醒。
坚持努力,勇敢前行
无论是听讲,读书,还是自我管理,每个人都有相对适合的心法。有的人会对听到的内容比读到的记忆更深刻,有的人对图形比对文字更敏感。找到适合自己的“心法”,坚持自我训练,练就“一身武功”只是个时间问题。有人问过我,“师姐,你读研的时候是不是也像现在这么努力?”我想,那时的我,比现在要努力;而那些优秀的人,都比我那时更努力。
在微博上,遇到在文化传播公司画插画的姑娘小米。工作之外,她每天都会练习插画。我问她会不会觉得这种练习很无趣。她说,“这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希望你也可以,把对自己的训练和提升,变成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样,在未来面对不可知的对手时,你才有胜出的可能。
这些浅显的道理,我知道,你是懂的,但懂得和切实的努力,往往还多少有些距离。面对现实,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守住最初的理想和坚持。最后,愿你勇敢前行的路,芳草静美,繁花渐现。
赶快加入咸鱼联盟吧~
咸鱼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