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2017-01-09 爱捉鱼 咸鱼法学

点击上方蓝字加入咸鱼法学

那些年,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同一个年代同一个噩梦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英语几乎是好学生和差学生共同的噩梦。差学生学了十年英语,还考不过四级,为了毕业急的团团转。好学生过了四六级,却不敢读英文的专业文献,看不进英文小说,看美剧耳朵也跟不上《生活大爆炸》里戏谑耍酷的快节奏,更别说和老外谈笑风生了。花了这么多时间,英语还是一把废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一路摸爬滚打经历过高考、四六级、新东方、托福、出国留学等战役,有经验有教训。最后我总结出来的就是,我们的英语教学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在于忽视了“输入”。“输入”不足的英语学习,就像长期营养不良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的问题会暴露得越明显。


我和英语的坎坷与快乐


我的经历就是大多数普通80后学英语的经历。初中开始学英语。靠着从小培养起来的用功的精神,勤勤恳恳背单词背课文背语法,高考考了一个还算满意的分数。然而之后发现英语的学习越来越力不从心。四级、六级,分数越来越低。想要出国留学的我,急的团团转。一向以好学生自诩的我,觉得幸运之神弃我而去了。

  

 好在幸运的我得到了很多帮助。父母出学费让我去上英语培训班,英文系的学姐介绍我看美剧《六人行》,指导我做毕业论文的老师鼓励我去读英文的专业论文。再加上自己也拿出高考备战精神刷托福题,最后我不仅托福考试考了一个让周围的人惊叹了一番的分数,还因为在毕业论文里引用英文资料,让答辩组的老师惊讶了一下。得意之余,我觉得幸运之神又回来了。


出国之后,读了硕士又读博士。出国之后才明白,托福高分真的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离真正的“英语好”差的太远了。能读懂,和能像读汉语那样流畅迅速、甚至一目十行的阅读,距离还有远。厚厚的一摞阅读作业,不得不在漫漫长夜,查着字典,一字一句地读完,慢得像蜗牛一样。读完之后留给睡眠的时间就很少了。单词会发音,句型会用,距离用这些词汇和句型侃侃而谈还有好远。为了课堂讨论有机会开口,我必须每节课课前都充分的准备。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比较容易对付。可是语言能力的差距让我在和美国同学的竞争中疲于奔命。又累又挫败的时候会一个人大哭一场。哭完了擦擦眼泪,继续做作业。英语啊,简直就像游戏里每过几关就会跳出来拦路的大boss,屡屡跑出来在我美好的人生路上加上一堆路障。


那时候我不担心阅读和写作,因为天天读书写作业,我知道自己这两方面的能力会很快进步的。我担心听力和口语。因为据说如果不经常和美国人一起玩,一起聊天胡扯,听力和口语都很难提高。可是,我哪有时间出去玩呢?


读博士的时候,是我此生经历过的最孤独的一段时间。没有课了,每天的任务就是独自在图书馆里翻书、做笔记、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学业压力很大,也很少舍得花时间出去聚会休闲。那段时间我开始接触到亚马逊新推出的audible.com,顿时如获一根救命稻草。我买了会员,用audible的app听了很多书,通俗时髦的小说,浅近的社科读物,新闻,就连儿童读物,只要包括在会员里,就来着不拒。走路的时候在听,吃饭的时候在听,洗衣服的时候在听。当时语音书里的生词、或者我眼睛认识但是耳朵不容易认识的词,还是很多的。但是我那时候并不在乎是不是每一句都听懂了,因为我就是想有一个读书的声音陪着我。


我没有想到的是,听语音书很快就给我带来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冬去春来,我听学术报告忽然觉得轻松了,可以像美国同学一样一边听一边处理邮件。和老师同学讨论,我不用刻意准备也能侃侃而谈了。连老师都很惊讶,问我怎么进步这么快。听力和口语进步的速度都像踩了风火轮一样。


我和英语学习的故事就是这样,有时候顺利,如长江之声奔腾而去,有时候遇到障碍停滞不前,“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我常常忍不住思考,顺利和不顺利都是因为什么?为什么我曾经很努力但是学不好英语?


解药: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简单介绍了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的理论。 作者说,语言学习没有足够的输入是不行的,只有输入达到一定水平,输出能力才会提高。输入分精读精听和泛读泛听两种,只有精读精听是不行的,必须要加上大量的不求甚解的长时间高强度的泛听泛读。这个帖子让我恍然大悟。我自己学习英语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全都符合这一规律。


我为了提高英语能力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凡是效果不好,甚至进行不下去的方法都是在输入不足的情况下强调输出。比如大学的时候去英语角,根本觉得无话可说,甚至大家的口音互相影响,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所有效果很好的方法,都是大量的输入。比如上新东方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每天六个小时读新概念第四册。比如看美剧、读英文小说和专业文献,比如听课、听语音书。总结一下我亲试有效的经验:


一、输入的量越大越好,量大有惊喜。上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和人比赛,在正常上课做作业之余,两晚上刷完一本厚厚的听力习题集。时间太紧了,顾不上仔细分析错题,所以真的刷题。连刷几个小时的听力,效果是显著的。我之前听力部分从来没有得过满分,刷完题集之后是期末考试。我听力满分了。后来学新概念四,啃专业文献、听语音书、看英文小说,无一不是在短时间内大量输入。凡是做过大量输入的努力,后来自己都会看到明显进步。


这一点也恰恰正是课内教材的不足。英语教材从入门一直到大学英语,都是那么一学期一本薄薄的教材。这点材料,作为精听、精读,作为学习单词和语法的载体,是合适的。但是这个量远远不能满足输入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用功的好学生,把课本都背熟了,校内的考试可能也考得不错,但是还是看不懂小说听不了美剧聊不了天。这件事情想一想是很悲哀的。很多孩子兢兢业业地,用尽洪荒之力,背熟了枯燥的课文和语法,结果却发现自己的英语能力离基本的应用还很远,多么毁三观啊。

 

二、输入的材料必须有趣。没有兴趣,只凭毅力,是做不到大量输入的。 狂刷一本习题集这种事情,也就是在考试之前,又和人打了赌,一时兴起可以做一次。天天这样干,正常人都会挠墙的。一个人的毅力是有限,过于难为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不科学的。所以,输入的材料必须是让“自己”感兴趣的。(划重点:自己!)比如我爸就觉得《走遍美国》多么经典啊!可是我觉得太一本正经了,摆拍痕迹太重了,看不了十分钟我就要暴走了。我们上学的时候风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虫》系列,是把英文著名小说缩写然后做成中英文对照的,按理说应该是最合适的入门阅读材料。可是!那些故事我都一点不喜欢。《简爱》、《歌剧魅影》,都是我浏览过中文版本就再也没有兴趣再读第二次,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这样的味同嚼蜡的学习材料,必须得是超人才能坚持啃完吧。。。。。


我大学时候爱看的美剧《六人行》,语速又比较适中,语言很规范,非常适合模仿。然而,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六人行》真是情景剧经典,让你从头笑到尾。那段时间我打着准备托福的旗号,一天几个小时候的看《六人行》。我看的是双语字幕的。一开始我会瞄着中文字幕。再后来看的变数多了我就渐渐过渡到用眼角去瞄英文字幕了。然后不知道哪一天起。我就开始沉浸在剧情之中,被演员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逗得不亦乐乎,完全忘了看字幕,而对话居然也都听懂了。


读专业文献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毕业论文写的那个题目,对于国内还是一个新问题,中文资料几乎没有,不得不看英文论文。我怀着一个学术新手的热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自己能啃专业文献的小骄傲,就一句话查好几次字典的把一篇几十页的论文读下来了。读完了好激动啊,不看英文的话我哪里找这么好的参考资料?于是我就兴高采烈地继续查着字典,分解着长难句结构,继续啃下一篇论文了。之后看专业论文自然是越来越容易,需要查字典的时候越来越少了。后来考托福,阅读题也从失分最多的部分,变成很少丢分了。


美剧和英文论文就这样带给了我托福听力满分、阅读高分的礼物。前提是二者都是我的心头好,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所以能够坚持大量的输入。我建议所有想提高英语的人都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美剧和读物。不必高大上,不必经典。事实上,最容易吸引人一读到底的莫过于那些通俗的畅销的口水小说,人人爱读,人人读起来就忍不住要一气看到大结局。这样的小说可能缺乏严谨的逻辑,没有知识增量。但是,只要语言规范,又能让你读进去,就是最好的英语学习资料。


三、输入应该从易到难。从易到难,这个道理太简单了,说起来没人不懂,也没有人不赞同。我本来真的不想写,但是我实在忍不住!因为总有人说看美剧就是不要看带字幕的,这样才能提高快。我对这种毫无逻辑的说法表示最严正的抗议!听不懂的情况下,还不看字幕,请问,你如何能听懂?学习就是一个由不懂到懂的过程。你听不懂,于是看了字幕,懂了。看的次数多了,你就真的记住这个词这个句子的发音了。到那个时候,哪怕有人非让你看字幕,你也懒得看一眼了。 还有人说,看美剧不应该关注剧情,应该专心听英语。我听了觉得特别难过。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语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语言是生活的土壤开出的花,是文化的长河里畅游的鱼。看美剧学英语的优势就是把语言放在情景里学习,就像把花种在土壤里,把鱼养在大河里一样尊重了客观规律。沉浸在美剧的故事里,“顺便”学习了英语,看起来不够刻苦,但是这才是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状态啊。非要把语言和情景割裂开,这是故意给自己的学习制造难度。


学习是人的天性。人天生需要学习,天生就会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所以,如果一个学习方法让你痛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是不是这个方法不太对头。


四、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不要单独强化输出。在大量输入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做少量的输出练习。在学习的时间分配上,用于输入的时间应该远远大于输出。


输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前,追求输出是无用功。估计很多用功的学生都记得,中学时代很努力地纠正自己的发言,然而事倍而工半。单独挑出来一个词,你是知道舌头应该往哪儿放的。但是要是让人用英语聊天,你就根本顾不上舌头了。你像学唱歌一样模仿录音里的语音语调,一句话模仿很多遍,辛苦的不得了。回头换一句话,你又不知道按什么调念了。其实如果你听的足够多,语音语调自然会越来越接近录音,单词的发言也越来越标准。这个时候,你再有针对的练习一下个别不太准确的音,模仿几句不常见的语调,效果就会很明显。


口语是这样,其实写作也是这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文写作不好,无非是读的不够多。我们小时候读中文的课外书,都有过疯狂看完全套金庸或者古龙的经历,也有过读到心爱的作品,反复品读牢记于心的经历。阅读是写作的不二法门。英语怎么可能例外? 


所以我觉得语言学习初期不应该急于练习口语和写作,甚至连听写都应该往后放放。初期应该大量的听和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听和读。英语学习到高级阶段,更是需要加大听和读的输入。初级阶段或许还能靠勤奋用功,把有限的课内单词语法背熟,应付考试也够用了。到了高级阶段,到了想要把英语学以致用的时候,缺乏输入会成为一个冲不破绕不开的瓶颈。


英语教学模式错在哪里


我一个外行人,本来没有资格批判英语教学方法。但是泱泱中华那么多聪明又勤奋的学子学了英语却不能应用,说明教学方法一定有问题。当然我这里是在批判体制上的教学方法,不是批判英语老师。相反,我们的英语老师们在这么枯燥乏味、这么违反学习规律的英语教学制度中,一直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趣味作业,努力让学生学得好一点、学得快乐一点。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英语教学为什么这么忽略输入?我觉得轻视输入的根本原因是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英语教学误把语言当做知识来教了。今天教了十个词,就是十个知识点,明天就要求完全掌握这十个词。语言的学习规律不是这样的。语言的投入和产出是有时间差的。需要大量投入一段时间之后,才会看到产出。就像婴儿学语言。爱刷微信的朋友肯定都看到过这样的故事:热爱早教的父母天天给孩子读大量的画册和儿歌,读了很久,可是孩子还是一个字都不肯说。但是忽然有一天肯开口了,就会迅速从一两个单子变成句子,甚至很快就开始背诵之前父母读过的儿歌。这就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啊!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学也能遵循这个规律,就可以避免很多人学英语过程中的挫败和痛苦,就能让更多的人可以轻松的使用英语。


听说现在的小学中学英语教学有了一些进步,比以前更重视听力了,但是我觉得在输入上面离理想状态还是差的很远。不过不要紧,语言只有入门阶段需要老师引导,再就是语法最好跟着老师系统学一下;大量的听力和阅读的输入,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到的。


我有一个梦想,每个学英语的人都能乐在其中,学以致用。我有一个梦想,学英语的人都可以看很多很多的英文小说,看各种各样的英剧美剧,流畅的用英文讲自己的故事。  


作者可是在美国知名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呦!!!还是一个大美铝啊!!


图文编辑

亲自上阵的盟主大人

觉得好就关注转发吧~

咸鱼法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