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淀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背后有群神秘的人…… | 关注

2017-12-18 海淀进修

海淀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办学规模最大的区,共有76所中学、84所小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达31万多人。播报君忍不住感慨:真是超级庞大的学生群体!

那海淀是如何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呢?这可是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话题。今儿个播报君就为大伙揭秘哦!


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绩单


2015年~2017年,海淀区小学毕业生,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人数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99%以上。


2017年中考,海淀学生总分注合格率超过90%,优秀率超过65%。其中,总分超过500分的学生分布在67所学校,占参加中考学校总数的90%;超过520分的学生分布在47所学校,占参加中考学校总数的60%以上。


(注:这里的总分指文化课分数,不含体育,满分540分)

区域层面 学区划片


2015年11月19日,海淀区正式公布了17个学区及其所属学校划分。海淀区将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学区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合理,相对均衡。


播报君

没错,你刚刚看到的,正是海淀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不是很厉害?


教育均衡发展,从区域宏观层面是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的均衡;从区域到学校,惠及每个孩子,则需要实现课程均衡、教学均衡和教育评价均衡。而这一挑战,就落在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们的身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辛勤、智慧的教研员们围绕课程、教学和评价,探索出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经验1:建立长效机制


受到地缘、生源、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海淀区学校间的差异不容忽视。从地域来看,北部地区和学院路地区的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相对更多;从学校分析,普通校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源和专业上的大力支持。


建立教研员学区联系人机制。面对学区的划分调整,海淀进校建立了学区联系人工作制度,实现100%与学区建立联系、了解学区情况。


建立对口支持机制。在“市、区教研部门支持学校发展项目”中,海淀进校组织近60人的团队,对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原“西山小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玉渊潭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进行对口支持。项目团队中,有特级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9人、博士及博士后8人,是进修学校的中坚力量。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口支持中小学研讨会


成立两个研修分中心,建立教研员持续跟进指导机制。针对北部地区和学院路地区的困难,海淀进校成立了“学院路研修中心”和“北部新区研修中心”,进行重点支持。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学院路研修中心、北部研修中心揭牌仪式


海淀进修将常规教研、常态调研与两个研修分中心工作、对口支持工作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稳定长效的机制,为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经验2:因地制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教育均衡,是课程的均衡,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校特长和地缘优势,形成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校特色。


为此,教研员们深入学校,帮助学校整合资源,制定科学规范的课程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其中,进修学校姚守梅副校长兼任进修附校教学副校长,牛玉玺、左小玉副主任兼任进修附小教学副校长,与学校主管领导共同规划、实施课程管理工作。

小学教研室副主任牛玉玺兼任进修附小副校长,全面支持学校课程教学管理

教研员深入学校,与老师们一起备课研讨


经过几年的努力,海淀区中小学的课程规划、课程方案逐步科学规范,部分学校的特色发展初见成效:进修附小进行了足球校本课程的建设,重点打造部分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创建了跨学科、跨学段的棉田实践课程;科大附中建立了“三级四类”课程体系,系统研发STEAM课程。


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老师的课程意识不断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经验3:既“扬谷”也“造峰”


教育均衡,关键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均衡。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应当是“造峰扬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满足个性需求。


海淀进校建立了“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在区域研修中,采用5+M+N的研修模式,5为必修课程,M为必选课程,N为自选课程。“学院路研修中心”和“北部新区研修中心”的成立满足了教师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发挥联片学校的学科优势,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了有针对性、“接地气”的自选课程。5+M+N研修模式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校本研修中,教研员置身学校,走进课堂,走上讲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示范引领和专业带动作用。仅在对口支持项目中,教研员听评课1260节次;个人调研听评课525节,上示范课524节;共组织教学研讨会352场,甚至请高校专家为学校“私人定制”校本研修课程,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研员薛钟俊老师在科大附中上课、与学科组教师研讨

播报君

“北部新区研修中心小学教研阶段交流”活动刚刚结束不久,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亲历的校长、老师和专家怎么说。


丁刚  海淀区和平小学校长

北部新区研修中心成立以来,和平小学有8名教师成为区级兼职教研员。每学期的研究课、汇报课,为教师展示搭建了平台。教研员们深入一线课堂交流指导,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学校课程实施保驾护航。绘本阅读、丹青校园、中小衔接、整本书阅读等一批教科研项目,让师生有了颇多的获得感。


李金哲  北部新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自北部研修中心成立后,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助力。首先,林忠慧老师为我们引进专家,专项培训;又带着我们结合《海淀区学业标准》先后进行了阅读、习作、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在林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还通过网上联合教研的形式参与区级教研活动。多个平台、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授课水平和专业素养都得到提升。


刘丽娜  海淀区台头小学数学教师

在我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我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很困惑。就在这个时候,北部研修中心成立了,我很幸运,成为北部研修中心第一批数学核心组的成员。从瓶颈期到快速上升期的这两年多的时间,北部研修中心带给我很多:在理论学习方面,提升我对数学本质理解;在项目实践方面,深化了我对学生的认识、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在反思探索方面,助力我个人的专业成长。


杨德军  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主任

这样一个规范的教研工作体系值得称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三级联动深度教研”起到了桥梁和助推的作用。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学校、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采取有的放矢、适合适切地项目推动学校发展,这一方式很有效果,非常值得肯定。在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到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核心素养”的思考和落实。

“海淀区北部研修中心小学教研阶段交流会”上,和平小学孙华老师执教四年级《乘法分配律》一课

教研员王微老师组织小学英语联片教研,建立学习共同体

经验4:增长量是关键


实现教育均衡,评价同样重要。为了实现评价“激励”与“引导”的作用,海淀进校引入了增值评价,以增长量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激发学校谋求发展的驱动力。以2014-2017年初三一模考试情况为例,进修附校的优秀率从8.89%升至58.31%,低分率由1.32%降至0.58%;科大附中的优秀率从4.05%升至29.67%,低分率由6.94%降至1.10%。


2013年海淀区成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学业表现不再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都被纳入考察的范围。海淀进校承担了学业发展水平评价的相关工作。


在学业发展水平评价中,海淀进校始终关注能力、素养导向,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校关注两个“均衡”:一是各学科的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学校内、学科内学生的均衡发展。


通过几年的努力,以评价为导向,海淀区各中小学校逐步转变了“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念,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模式。



冬日的午后,进修附小的孩子们在足球场上尽情奔跑,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的孩子们在校园的棉田中创作“棉兮子兮,种于心兮”的歌谣,科大附中的学生在教室里体验着STEAM课程的乐趣,进修附校的老师在教研员的指导下专注地进行单元备课……



这些美好的场景,

都是海淀义教均衡发展的缩影。

而这些改变,

离不开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每一位教研员的努力和付出。

你们辛苦啦~~~


相关链接


海淀进修再次领航!教师教育发展新机遇来了……|海淀教师进修校1

海淀高考成绩为啥这么牛?揭秘背后的秘密…… | 关注

小试题,大智慧!揭秘超牛的海淀高三试题是怎样产生的?丨关注

面对高中“选科、选考”,海淀区这样准备…… | 关注

专业、温暖、接地气!海淀学前教师成长的“摇篮”长这样!丨关注

改变,这样发生——海淀进校承担社会责任,实施教育帮扶 | 关注


文字及图片资料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撰稿 | 王梦

编辑 | 李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