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新冠共存教训深刻,动态清零仍是现有最佳选项
新加坡人口590万人,经济及医疗水平发达,政府管理水平佳,数据披露详尽,是一个绝佳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观察样本,经验教训值得国内参考。
新加坡今年6月份之前基本坚持“清零”操作,社会成本较大,例如学生一直没有彻底恢复上课(网课或隔一周上课),但疫情控制也较好。
在“开放共存”前,新加坡主要是2020年初外来劳工宿舍疫情,最高峰时日确诊千例左右,本地传播一直较少,且在2020年8月即基本消退。在今天7月之前主要都是输入病例和零星社区传播。
外向经济模式下,新加坡开放冲动远大于中国内地。在疫苗接种率高,医疗储备充沛情况下,新加坡于今年6月下旬宣布从新冠“共存”政策的新常态。彼时,新加坡政府参考疫苗保护水平,乐观预期后续日确诊病例也就数百例,生活可正常。
天不遂人愿。日确诊数、住院数、ICU人数、死亡数都出现了大幅跃升。
2020年初至今新加坡日确诊病例
8月以来日确诊病例(黄色为社区传播)
2021年9月份以来,社区传播病例数即突破前期高点一千例,快速攀升至三四千例的水平,最高峰在10月23日突破了5300例日确诊病例。需要注意的是,该数字是在新加坡放弃追踪每一例患者后的记录数,一般轻症可自行服药居家隔离不作报告,实际上社区轻症患者数可能更为惊人。
普通病房住院患者数量可以相对更为准确反映疫情状态。从7月不足百例住院患者,到10月份已经飙升至1500例以上。
9月份以来,重症处于ICU的新冠患者也逐渐升高。自10月份中旬,新加坡因新冠原因在ICU重症监护室人数维持在70人左右。实际上,还有60人左右新冠患者因情况不稳定也处于ICU重症监护室中。也就是说,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个重症监护室有三分之一在为新冠患者服务。
死亡病例也在近一个月处于激增状态。9月30日,新加坡累计因新冠死亡患者只有95人、尚不足百人。10月份以来短短40多天,死亡数快速攀升,截止11月13日已经有576例新冠患者死亡,依照目前ICU病例数,死亡案例数依然要攀升一段时间。
截止11月13日新加坡新冠疫情统计。患者2.4万例,ICU 72例,住院患者1502例,2.3万人在隔离,累计死亡576例。
从疫苗接种来看,新加坡85%的人口实现了两剂疫苗接种,20%还进行了加强针。从防护效果看,未接种人群ICU住院率、死亡率都是接种人群的10倍左右。(下图为每10万人ICU人数及死亡数,黄线为未接种疫苗、蓝线为接种疫苗情况)
新加坡与新冠共存后案例值得深刻借鉴,对新冠病毒应对需慎之又慎:
1、即便已实现疫苗广覆盖、医疗资源充裕,依然不能低估新冠疫情危害。
上海常驻人口是2500万人是新加坡的4倍多,类比新加坡新冠数据,10月以来短短1个多月以来新冠患者增50多万例,存量住院近万人,死亡约2千多人。
换算成全国14亿人口是新加坡240倍,数字更为惊人。10月以来累计新增新冠患者约三千万人,存量病人约600万人,日增新冠患者72万人,日常住院患者36万人,死亡约11万人。
2、国内医疗资源远不及新加坡,且分布极为不均衡,局部更易被击穿供给造成资源挤兑,抬升新冠患者死亡率,乃至影响其他患者救治造成更多次生灾难
沉默的三四线县城乃至广大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发达地区打工,留守老人基础疾病多,无充分准备下可以想见共存开放将带来的无数悲剧。
3、开放共存后新冠患者增多,隐匿传播者难以跟踪,也将给医院感染控制造成更大压力。要知道医院集中了基础疾病、老龄人群,极易在这些脆弱人群中造成群体传播,抬升后续救治难度。新加坡就有精神疾病治疗中心一起聚集性案例,造成395位患者、27位员工感染的案例。
4、自以为“开放共存”后,如若新冠患者数激增,不用怀疑,仍然会被一些国家以防控为由提示重大风险,那么为了国际接轨所作的开放又有多大意义?归根到底,疫情可控状态下的产业链才能更好与全球互联互通。
新加坡10月份疫情恶化后,美国CDC马上将其列为第四档国家,最高警戒名单,建议人们避免前往。而中国目前是第一档较低风险地区。
5、归根到底,真正实现开放需要疫苗加强针后有效阻断疾病传播,患病后能有高效的药物大幅降低死亡率
而且核心更应该放在降低传播率,否则高度流行传播导致的巨量患病人群数量,也必然累及到高危人群,届时即便乘以一个极小的发病率,仍然将是一个庞大的住院、重症和死亡人群,给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6、国内坚持动态清零,是对普通老百姓最为有利的方案,但很多具体工作可提升空间很大
新冠大流行时代,“开放共存”很可能是个单项不可逆选择题,对于一个医疗基础尚且薄弱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死生之地,不可不察。大家耐心等待海外各类样本国家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