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

其他

放松房产销售限购能起多大作用

韩毓祥(深圳峡湾资本合伙人)注
1月30日 下午 8:06
其他

中美关系与台湾大选

未来几个月中美关系的最大变数,在于美国对台湾大选的干预程度。对美国来说,如果它想继续打台湾牌,就不会希望国民党上台,因为国民党倾向于在大陆和美国之间维持平衡,而不是像民进党那样全力配合美国反华政策。为了继续推动印太战略,美国有足够动力介入台湾大选,帮助民进党继续执政。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莫过于台湾问题。如果美国介入台湾大选,那中方必然不能容忍,中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被冻结甚至化为乌有。回溯过去一年的中美关系,可谓一波三折。去年11月—今年1月,在巴厘岛会晤后,中美出现了缓和的势头,两国财长进行了建设性会谈,布林肯也在筹划访华事宜。2月—4月,由于“气球事件”,中美关系急转直下。随后,蔡英文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院议长见面,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5月—7月,随着“蔡英文窜美”事件逐渐淡化,中美重新进行接触,6月份布林肯访问中国,开启了美国官员访华进程。8月—9月,受“美日韩戴维营峰会”、“赖清德过境美国”等地缘事件负面冲击,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低潮,G20峰会未能实现元首会晤。10月—11月中旬,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战略重心暂时转移至中东,在台海问题上做出让步,中美接触的进程明显加速,为APEC会晤创造条件。所以说世事难料,“气球事件”使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中东局势则成为中美缓和的催化剂,很多事情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自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国会和内阁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的路线之争。美国国会(特别是众议院)属于对华“决战派”:国会激进派主张通过对华极限施压,引爆台湾问题,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跟中国硬脱钩,另起炉灶重新划分国际秩序,利用军事手段遏制中国崛起。这个方案属于跨党派共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美国民意,而且众议院比参议院更激进,因为众议院议员任期仅为参议院议员1/3,因此更容易迎合民粹。可以发现,佩洛西窜访台湾、《台湾政策法案》、气球事件、蔡英文窜美均是国会一手推动,目的就是倒逼中国强硬反击,让中美陷入敌对。这些观点代表了国会大部分议员的主张,属于对华“决战派”。拜登内阁属于对华“竞争派”:相比之下,拜登内阁更倾向冷战模式。白宫清楚中美体量相当,美国很难靠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扼杀中国。因此拜登内阁主张对中国实施长期围堵和封锁,以时间换空间。为了避免通胀失控,拜登内阁用“去风险”代替脱钩,在非科技领域与中国保持合作。在科技领域则采取“小院高墙”策略,精心挑选了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三个关键行业对中国进行“卡脖子”,通过拉实体清单等方式限制中国产业升级空间,重塑全球供应链。不仅如此,美国还大肆炒作台海地缘风险,目的在于配合美联储加息引导外资撤离中国,戳爆地产泡沫,让中国长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按照拜登内阁的设想,只要熬到中国老龄化时期,美国就不用担心GDP总量被中国超过,维持其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观点代表了美国技术官僚的主张,属于对华“竞争派”。拜登对冷战模式可谓得心应手,但这种策略的弊端在于容易引起冲突。拜登充分吸取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和德国同归于尽的教训,因此不愿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尽可能避免大规模热战也是美国外交精英和商界人士的共识。拜登执政前两年,美国国会“决战派”和白宫“竞争派”一直在争夺对华政策主导权,这使美国外交政策出现剧烈摇摆。但今年以来,由于国会分裂,两党分歧加剧,众议院议长权力被削弱,拜登政府获得了主导对华战略的权力。可以发现今年下半年美国官员密集访华,但这是否能视为美国对华缓和的信号呢?答案是否定的。拜登的对华战略,按照白宫的说法,叫做“有管理的竞争”,以竞争为主,以管控竞争为辅。竞争是战略性的;管控是战术性的。过去半年美国官员之所以密集访华,主要有三个目的:1、安抚国内亲华势力和部分盟友。美国商业界人士希望继续与中国做生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不希望中美走向脱钩,拜登需要关切这种需求。2、服务于美国选举周期。2024年美国将迎来选举,不出意外的话仍是川普和拜登对决。民主党希望在美债和通胀问题上与中国寻求合作,避免选情失控。3、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给中美关系“加护栏”。拜登内阁希望与中国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避免两国之间出现战略误判,防止因为局势失控而引发冲突。拜登最希望看到的中美关系,是在美国划定的范围内竞争。美国既想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遏制,又担心引起热战。所以需要保持沟通,实现“有管理的竞争”。因此6月—9月美国官员密集访华,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缓和,更多只是保持沟通。美国并没有拿出缓和的诚意,中美关系也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地缘上两国甚至出现恶化迹象,比如剑指东亚的《美印联合声明》、带有阵营对抗性质的美日韩戴维营峰会、美方频繁的对台军售等。中美关系最大的风险是地缘问题而非经贸问题。正因如此,三季度外资依然不看好中美关系,呈流出趋势,可谓用脚投票。但10月初发生的巴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进程。美国众议院议长被罢免后,哈马斯利用美国政治混乱的窗口期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不仅给以色列造成近几十年来最重大的伤亡,还破坏了沙特和以色列建交的计划。中东局势恶化让拜登政府焦头烂额,一旦处理不慎,无论是得罪亲犹势力还是得罪产油国,都会导致拜登输掉2024年选举,就如同2020年新冠疫情之于特朗普一样。巴以冲突发生后,拜登迅速访问以色列,要求以军推迟地面进攻时间,给以色列踩刹车。不仅如此,美国还联合盟友发表《G7联合声明》,施压以色列暂时停火。巴以局势短期内得到控制,油价也高位回落,作为代价,战后内塔尼亚胡很可能会下台。美国航母实时分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伊朗出兵,美国紧急向中东部署两艘航母,其中“福特号”航母部署在地中海东岸,威慑黎巴嫩和叙利亚;“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于近日抵达波斯湾,用于胁迫伊朗。在构建了“双航母”威慑体系后,伊朗暂时放弃了直接出兵的计划,通过支持真主党和也门胡赛武装等方式跟以色列打代理人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巴以冲突后,美国也紧急在台海附近部署了两支航母战斗群,目的是为了防止中国大陆利用这一机会收复台湾。以军遭遇哈马斯顽强抵抗,目前仅占领加沙郊区:不管如何,巴以冲突长期化是必然趋势,以色列在发动进攻一个月后,目前仅控制加沙城郊,市区仍被哈马斯掌控。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其“中东小霸主”的形象也近乎破产。尽管拜登希望撤出中东,但随着什叶派阵营的介入,以及共和党等亲犹势力的施压,拜登也只能硬着头皮向以色列提供支持。这样做的代价是非常大的,美国与中东逊尼派盟友的关系受到冲击,拜登也遭到美国摇摆州穆斯林选民的谴责。更关键的是,巴以冲突使美国战略重心被迫转移至中东,为了避免三线作战,美国只能暂时向中国妥协。拜登希望中国劝说伊朗保持克制,否则一旦伊朗与以色列爆发冲突,油价会大幅上涨,这对民主党选情有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临时支出法案,将财政预算的审批分别延长至明年1月和2月,但美国政府关门的风险依然存在。自新议长上台以来,国会连援助以色列的法案未能搞定。资历很浅的新议长很难满足共和党保守派要求削减开支的诉求,美国国会将陷入漫长的内斗之中。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以色列已经陷入战争泥潭,短期内巴以冲突不太可能结束,这将为我国创造3个月左右的战略缓冲期。巴以局势也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间接性影响。中方外长多次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红线,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缓和的前提,巴厘岛到旧金山不是自动驾驶。然而,在巴以冲突前,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非常强硬,不顾中方反对加大向台海军售力度,允许赖清德在美国过境,屡屡破坏“蓝白合”的成型,这使中美关系一直未能取得实质进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强调不支持“台独”:然而巴以冲突后,美国对华态度明显软化。10月19日,也就是拜登访问以色列的第二天,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亲赴台湾,公开宣称美方不支持台独,并呼吁两岸展开对话。罗森伯格曾担任布林肯的幕僚长,她此番言论主要是为了安抚大陆。不仅如此,白宫还暂停了对台军售。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有所后撤,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方底线诉求,为APEC会晤创造条件。台湾地区选举民调支持率走势:正值台湾选举关键期,美国的态度对台湾大选产生了意外的影响。罗森伯格的言论,被台媒解读为不支持民进党的台独纲领,认可国民党加强与大陆对话的主张。蓝绿支持率出现逆转,国民党的支持率从26%提升至30%,民进党的支持率则从37%下降至34%,蓝营士气得到极大提振。领带的颜色反映了各自立场:利用这一机会,与大陆维持良好关系的马英九趁机穿针引线,抛出了“全民调”的初选方案,促使民众党接受了国民党的整合方案。11月15日,就在中美举行会晤的同一天,国民党和民众党就“蓝白合”问题达成六点共识,按照内部协定的方案,侯友宜担任正职,柯文哲担任副职,竞选成功后国民党掌握组阁权,民众党掌握立法院。民调只是走个过场,蓝白合成功后郭台铭自动退选,协力下架民进党。如果“蓝白合”真的能成功的话,那对两岸关系乃至东亚局势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蓝营胜算大约60%左右,如果明年蓝营能胜选,那台海的主动权会掌握在大陆手中,美国则失去打“台湾牌”的机会。因此从巴以冲突一直到11月中旬,中美关系都处于良好互动的状态,如果美国真的愿意放弃介入台湾事务的话,中方是愿意跟美方积极合作的。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内部分裂,中方对美国各势力区别对待。最近半年,比尔盖茨、布林肯、基辛格、舒默、比尔盖茨在访华的时候都获得超高规格接待。为什么会这样呢?比尔盖茨代表美国商界,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希望跟中国做好生意,主张对华接触。接待比尔盖茨,可以有效推动中美民间交流。布林肯不仅是国务卿,还有总统特使的身份,直接代表拜登本人。接待布林肯可以为后续美国官员访华铺路。基辛格是中国的老朋友,对中美建交做出很大贡献。对于他的来访,自然应该礼遇,释放与美国接触的意愿。舒默虽然是反华人士,但他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当前美国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民主党控制参议院,在国会普遍反华的情况下,跟舒默保持沟通,可以减缓国会反中法案的出台。最容易被忽视的其实是加州州长纽森,很多人对超高规格接待纽森感到惊讶。事实上,这样做非常有远见。纽森(左)和德桑蒂斯(右),分别被视为拜登和特朗普的接班人:2024年美国选举大概率还是拜登和川普对决,但他俩都太老了,等到2028年,美国大选很可能是加州的纽森和佛州的德桑蒂斯之间的较量。因为美国总统通常需要具备强势州州长或参议员履历(川普除外),前者擅长搞经济,后者擅长搞外交。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年轻一代政客里面,只有纽森和德桑蒂斯是最符合条件的。加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州,如果跟其它国家比的话,加州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无论是信息产业还是新能源,加州都冠绝全球。不仅如此,加州与中国贸易联系极其密切,本土还有大量华裔。因此加州不仅是深蓝州,跟中国的关系也很不错,作为本土人出身的加州州长,纽森对中国的看法相对积极,主张与中国合作,反对和中国脱钩。相比之下,德桑蒂斯作为共和党保守派,主动对中国实施严厉制裁,甚至提出要让中国企业在美股退市。德桑蒂斯在保守程度上接近川普,但在斗争水平上远甚于川普,因此他也被视为“理智版川普”。毫无疑问,2028年美国总统究竟是是纽森还是德桑蒂斯,将关系到未来中美关系走向。虽然纽森在加州拥有很高人气,但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只在地方干过,缺乏国会和外交经验。相比之下德桑蒂斯既有众议院履历,又出访过多个国家。巴以冲突爆发后,佛州第一时间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甚至对伊朗发动制裁。在外交舞台上德桑蒂斯一度比纽森活跃得多。但中国对纽森的超高规格接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纽森的外交形象,毕竟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地方官员被超级大国给予最高礼遇,光这一点就值得纽森写在简历里面。过去纽森在外交领域与德桑蒂斯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如今这一差距已经被抹平。这相当于中方为亲华的总统候选人背书,为2028年美国大选提前铺垫,如果届时纽森真的能当上美国总统,那至少可以给中美关系设下限。此举相当于吕不韦投资秦国公子子楚,正所谓奇货可居。按照正常的剧本,本次APEC会晤后,中美预计会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加大协调力度。事实上,美国经济数据可以进行技术性调整,比如修改统计口径和观测区间。也就是说美国经济数据并没那么客观,其走势会受政府影响。如果中美真的能缓和,美联储未必要坚持继续“鹰”下去,美国货币政策可能会阶段性转向宽松,人民币汇率有望得到支撑。在外部形势缓和的背景下,中国的财政空间也能更积极些,这对稳经济有很大好处。不过正如前文所说,中美关系的核心是处理好台湾问题,台海形势一旦有变,中美缓和就无从谈起。11月15日,柯文哲接受了当副手的安排,决定冲击议长位置,辅助蓝营下架民进党。然而到了11月19日,柯文哲突然翻脸不认账,咬死民调统计误差的问题,拒绝接受国民党整合。为什么仅隔了4天,柯文哲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向呢?事实上,统计误差只是借口,作为医学博士,柯文哲最开始就清楚让3个点的含义。“蓝白合”之所以破裂,主要有两个原因:1、民众党强硬派不愿接受“蓝白合”,因为一旦形成“候柯配”,民众党会失去大量政党票,在立法委的席位也会减少4席以上,这意味着很多民众党人士就选不上议员了。为此,民众党强硬派要求国民党在立法委问题上妥协,“礼让”民众党4-5席,这遭到国民党言辞拒绝,毕竟国民党立委席位也不多。事实上,如果按原有方案实现“蓝白合”,柯文哲可以获得议长的身份,但民众党其它成员一无所得,相当于以牺牲民众党整体利益为代价成就柯文哲个人前途,这是民众党强硬派激烈反对“蓝白合”的原因。2、美国介入。就在国民党和民众党达成共识的第二天,美国在台协会(AIT)打电话给柯文哲,对蓝白合进行“关切”,并鼓励柯文哲独自参选。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态度是压垮“蓝白合”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前文所说,美国绝不希望蓝营上台,在APEC之前美国之所以在台湾选举问题上表现出一碗水端平的姿态,更多是为了安抚大陆的情绪,为中美会晤创造条件。但在此之后,美国迅速暴露出介入台湾大选的真实动机,可谓翻脸不认人。民众党强硬派的反对,以及美国的干预,最终使柯文哲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撕毁协议,跟国民党玩起文字游戏,拒绝履行“六点协议”。两岸期待已久的“蓝白合”功亏一篑,如果未来不出现弃保效应的话,民进党的赖清德有可能“躺赢”。不仅如此,由于蓝营和白营在扯皮过程中吃相过于难看,可能会流失一部分政党票。如果明年的选举民进党同时拿下行政口和立法院,情况会更糟糕。当前来看,台湾选举形成了民进党、国民党、民众党三脚督的局面,在亲大陆还是亲美国的问题上,各党派有不同立场,这点可以从各自副手人选看出来。赖清德的副手有美国血统:赖清德选择的副手是萧美琴。萧美琴有一半的美国血统,在日本出生,在美国接受的教育。长期担任台当局“驻美代表”,曾一手推动佩洛西窜访台湾。萧美琴深受美国信任,与白宫和国会都维持良好关系,被美国视为在台代言人。不仅如此,萧美琴与日本关系也很密切,加入了所谓“台日政治精英会”。由于其一贯的台独主张,萧美琴被大陆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多次成为制裁对象。赖清德选择萧美琴当副手,就是铁了心走亲美路线,反正萧美琴本身就是美国人,民进党相当于邀请美国“共治”台湾了。柯文哲的副手曾有美国国籍:柯文哲挑选的副手吴欣盈,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长期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嫁给了白人。吴欣盈是富二代,家里面有日本背景,她本人曾在华尔街任职。毫无疑问,柯文哲选吴欣盈当副手,是给美国交的投名状,也是对AIT支持自己独立参选的报答。柯文哲本身是以绿营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期间从未承认过“九二共识”。即便民众党上台,两岸关系可能也好不到哪去。侯友宜的副手反对台独:侯友宜的副手赵少康是从大陆迁台的国军后裔,在台湾接受的教育,在蒋经国时期担任台北市议员,后来由于跟李登辉有矛盾,出走国民党创立了“新党”,并与陈水扁角逐台北市长选举。在输给陈水扁后,赵少康放弃从政,投身媒体行业,创立“少康战情室”等时政评论节目,在台湾很有人气。相对来说,赵少康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呼吁两岸对话,属于“深蓝”。很明显,国民党选赵少康充当副手,既是为了笼络选民基本盘,也是给大陆的一种表态。总体来看,2024台湾大选,是亲大陆政党和亲美政党之间的角逐,最终的选举结果将决定两岸关系乃至中美博弈走向。那国民党就真的没有翻盘机会了吗?不一定。台湾各候选人在不同阵营的支持率:可以发现,大部分柯文哲的支持者,是中间选民,一部分是浅蓝,另一部分是浅绿。也就是说,如果柯文哲单独参选,不仅会分流蓝营的票,也会分流绿营的票,只不过分流蓝营的票会更多些。在“蓝白合”闹剧之前,大部分浅蓝都支持柯文哲,觉得他能为台湾政坛带来积极改变。但柯文哲赖账后,以及三方会谈上的失态,使一部分浅蓝对柯文哲的支持出现动摇。毕竟台湾有6成选民希望下架民进党,很多人对“蓝白合”抱有期待。但本次“蓝白合”破局,柯文哲被视为罪魁祸首,他的反复无常得罪了很多浅蓝,这部分人可能会改投国民党。另一方面,浅绿并不希望民众党与国民党合作,“蓝白合”破局后,这部分浅绿依然会继续支持柯文哲。也就是说,本次“蓝白合”闹剧,会使一部分浅蓝改投国民党,但并不会导致浅绿改投民进党。如此一来,“蓝白合”闹剧对国民党未必就是利空,柯文哲参选对蓝营的分流效应在下降,对绿营的分流效应维持不变。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比拼,部分回到蓝绿对决的模式。因此未来国民党的最优策略,不是去找民进党麻烦,而是猛锤民众党,把民众党推向亲美反陆的方向,尽可能从民众党手里抢浅蓝的票,并让民众党吸收浅绿的票。如果这招能成的话,民众党参选对国民党选票的冲击就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国民党也要尽可能巩固深蓝的票仓,目前来看这点它做得比较到位。一方面让韩国瑜位列不分区立法委第一名,另一方面把赵少康提拔为副手,这两人口才都很好,人气旺盛,有一批铁杆粉丝。虽说国民党有内斗传统,但本轮选举朱立伦也算是下了血本,把自己的人都排到后面去了。再一方面,民众党虽然民调支持率很高,但民调支持率≠真实得票率。民众党的粉丝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很多在大城市打工,投票得回原籍,来回很折腾,投票率一直很低。而且民众党的支持者大部分是中间选民,本身就很摇摆,随时都可能跑票。反观国民党,有很多“脚桩”可以拉票,政党资源丰厚,足以形成“小鸡带母鸡”的效应。事实上,民众党虽然有“空战”的优势(网络宣传),但国民党却有“陆战”的优势(线下拉票),后者更容易转换为实际选票,因此国民党要求民众党比民调的时候让3个点是合理的。民众党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竞选资金匮乏,选举是场烧钱游戏,毕竟要到处打广告。根据估算,本轮选举民众党至少要消耗4亿新台币,目前柯文哲仅募集了2亿,还有一半的缺口。按照柯文哲之前的想法,他希望跟郭台铭合作,提拔郭台铭底下的人当副手和立法委员,换取郭台铭承包剩余的竞选经费。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民众党和郭台铭合作并没那么顺利,竞选资金仍是大问题。因此对国民党来说,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拉拢郭台铭,不求郭台铭支持侯友宜,只要让郭台铭不给民众党打钱即可。如果民众党没钱,它的竞选活动就没法开展下去。除非美国暗中给民众党打钱(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否则民众党的实际支持率会被国民党拉开差距。因此未来两个月国民党要做的就是:1、猛锤民众党,使其浅蓝选票回流;2、巩固深蓝基本盘;3、拉拢郭台铭,避免民众党获得竞选资金。只要这三点能做到,国民党依旧有翻盘可能,概率15%左右,略高于国足世界杯预选赛出线概率。另一方面,在本次“蓝白合”过程中,马英九和郭台铭都做出一定贡献。马英九是“蓝白合”的牵头人,他的功绩世人皆知。但郭台铭却饱受指责,认为他是故意出来搅局,其实不然。正如文章《台湾大选仍有悬念》所说,郭台铭参选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给国民党拆台,而是为了促成“蓝白合”,因为他参选后拉低了民众党支持率,使柯文哲愿意“蓝白合”问题上妥协。如果郭台铭能逼退侯友宜,整合柯文哲,那他将重新回归国民党,以蓝营共主的身份参加选举。如果他参选后柯文哲与侯友宜合作,那郭台铭将主动弃选,并宣称自己是推动“蓝白合”的最大功臣。郭台铭确实有私心,他想搏一把大的,赌自己能成为蓝营共主。但他也保留了促成“蓝白合”的公心,这二者并不矛盾。从他提名赖佩霞当副手就可以看出,郭台铭一开始就做好了弃选的准备。他的退出,使蓝营保留了翻盘的微弱机会,毕竟郭台铭的支持者蓝>绿。今年以来,中国在地缘博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比如3月份成功促和沙特和伊朗,使伊斯兰世界可以共同对付以色列,在中东围魏救赵。再比如10月份利用巴以冲突的窗口期迫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差一点就促成“蓝白合”。只可惜美国不讲信用,嘴上答应不干预台湾局势,结果中美会晤后第二天就介入台湾大选,怂恿柯文哲独立参选。作为反制,我国可介入巴以局势,打击拜登选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事实上,当前的中美关系很难被定义为缓和,更应该叫接触、沟通、降风险、而且这种接触是战术性、暂时性的,美国虽然承诺不干预台湾选举,但当“蓝白合”出现苗头的时候,它很快就反悔了。不仅迅速介入选举,还打算给台湾提供新一批军售。当下来看,巴以冲突仍在持续,美国所释放的和解姿态更多只是缓兵之计,它害怕中国介入巴以局势,希望能留足时间优先解决中东问题。一旦未来哈马斯被消灭,腾出手来的美国仍会转向对华强硬,对中国进行地缘+经济双重遏制,该拉的实体清单一件都不会少,印太战略也会继续推进。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虽然加沙人民节节抵抗,但在武器绝对差距面前,以色列赢得战争只是时间问题,巴以冲突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逐渐平息。伊朗等什叶派国家虽然想参战,但无奈美国两艘航母战斗群部署在中东,锁死了伊朗行动空间。至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如今正沉浸在成功申办2034年世界杯的喜悦之中,巴以冲突的舆论热度被压了下去。说来也是耐人寻味,国际足联公布沙特承办世界杯的时间,正好和巴以局势升级的时间撞在一起,很难说没有故意帮忙压热搜的动机。无助的巴勒斯坦人,在失去逊尼派同胞的支持下,只能独自对抗以色列了。总之,对中美关系不能抱太高期待,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出尔反尔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美国对华遏制的战略始终不会改变,区别只在于是通过引爆台海风险硬脱钩,还是通过冷战模式渐进式脱钩。虽然后者更可控,但也更具迷惑性,容易让人产生误判。还是那句话,不能看它说了什么,而是要看它做了什么。自APEC以来,无论是美菲南海军演,还是介入台湾选举的举措,都反映出美国并没有真心缓和的诚意。处理中美关系,依然要在斗争中寻求共存。未来两个月全球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台湾选举,蓝营获胜意味着和平,绿营获胜意味着战争,这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美丽的宝岛,究竟是成为和平的桥梁,亦或是21世纪的萨拉热窝,就看岛民的选择了。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北京疫情周报数跳升,已超第二轮新冠峰值

最近家里大大小小又再次咳嗽、喉咙痛,小小娃挂着鼻涕咳嗽更让人心疼。请大家戴好口罩、及时打疫苗,尽量不传播疾病,保护好老人孩子。——北京卫健委周报显示:2023年第46周(11月13日-19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37293例,死亡4例。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病毒性肝炎,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8.7%。该数据周环比激增约150%,直接超越5月底第二轮新冠疫情顶峰时的周报数据,仅次于3月份流感疫情高峰。自10月中旬第42周起,流感一直位居报告病例首位,按照往年经验,可能还会高位维持2~3周。1、本轮流感相较往年来的更早一些观察新冠疫情前的北方流感高峰季,启动时间相对比较均衡,差不多都在12月中旬左右。2、流感高峰间隔较近。北方往年差不多一年一轮,此次在3月经历一轮流感高峰之后,不过大半年时间,又再次启动新一轮流感疫情。3月还了一次所谓的流感“免疫债”还不够,这次可否命名为“高利贷”?3、期间又掺杂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医院压力始终较大。RSV、肺炎支原体、腺病毒等等病原体并不属于法定传染病,所以官方数据较难获得。只能从周围小朋友家长处口口相传,今年肯定也是较为严重的。而前一段时间热议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今天北京疾控副主任接受媒体采访也确认已经“式微”,与上述图表也互相印证。新京报:今年9月开始,肺炎支原体是最受关注的病原体,尤其对于儿童。目前支原体流行情况怎么样?王全意:从我们最新的监测数据看,肺炎支原体已经进入下降阶段。北京儿童医院、首儿所等儿科医院的儿童门诊就诊病例中,肺炎支原体流行强度下降到了第4位。新京报:现在儿童就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王全意:儿童前三位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新京报:流感现在占比多高?王全意:当前,门诊中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上升至40.75%。新京报:目前流行毒株是什么?王全意:北京主要流行H3N2,占比达到了96.7%。监测显示,现在它与疫苗匹配度较高。4、海外本次流感启动也较早。日本:明显更早启动,还未到往年高峰期。美国奥密克戎疫情比国内早一年,当年22-23年流感季相对也早了一些。今年的流感季也较早。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北京疫情周报继续攀升,流感第一新冠第三

2023年第45周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4744例,死亡1例。(注:周环比上升8.4%,幅度收窄)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病毒性肝炎,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7.0%。上周北京疾控就已经提示进入流感季。看国家流感中心周报,在今年3月份已经明显偏晚且创下报告数记录的流感疫情后,时隔大半年时间,又一轮流感疫情又再次启动。所谓“免疫债”概念成了“高利贷”,今年各种呼吸道疾病,包括未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的RSV、支原体肺炎也有过一些小高峰。周边朋友包括成人明显生病频次比往年也高了。儿科就诊人数不会说谎。
2023年11月14日
成人

草根问卷调查新冠二阳情况小结

感谢300位朋友参与问卷调研,很有参考意义。但请注意参与者年龄较为年轻,中位年龄32岁、平均年龄34岁,本身就是相对低风险人群,不能代表高危人群如老龄组情况。问卷链接https://wj.qq.com/s2/11449469/fb1c/具体统计数据如下:开放式回答情况10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Nature Medicine候选封面图片征集

Leung梁老师此前估算北京疫情Rt的文章将发表在3月份《Nature
2023年1月25日
其他

Nature: 北京疫情传播系数估算-部分参考本公号投票情况

Medicine已接受文章。该文章部分数据参考本公号投票结果,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感谢梁教授及时的研究。AbstractWe
2023年1月14日
其他

12.29上海疫情概览-传播速率反弹;二次感染率较低

一、今日上海疫情调研投票还是请大家积极转发,号召亲友每日投票,更大样本量才能得出每日疫情横断面准确数字。本次投票数据截至30日晚上22点。请上海同学投票,请11月前已经感染的同学投第四或第五个选项。二、二次感染情况调查即便上海存量痊愈感染者超60万,但也只占总人口不到3%。昨日回收196份投票,其中二次感染占比21%,显著低于目前上海此轮上海超60%的感染状态。说明:1)早先BA2.2感染者对于目前BA5.2/BF.7毒株也有一定保护力,保护效力粗算约为60%多。2)二次感染并非罕见现象。参考台湾地区数据,当地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医疗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发布,2022年至12/24止,台湾累计重复感染97037例。由于大流行期间漏检、自我上报居多,官方重复感染数字预估也低于实际情况。如果方便请各地存在二次感染朋友填下一两分钟的匿名问卷,该问卷不限制地域,后续统计结果后披露给大家参考。几种填写方式自行选择:1)点击阅读原文;2)长按下方二维码;3)复制链接到浏览器。https://wj.qq.com/s2/11449469/fb1c/三、上海传播速率有所反弹未感染、感染中、痊愈基本三分天下,相当于北京地区20日时状态。痊愈同学占比快速增多,感染状态也快速下降,但传播速率近两日均有所反弹,推测可能是本周复工导致。奥密克戎从风险暴露到出现症状,即所谓的潜伏期中位数为2.5天左右,27日周二报感染状态传播速度的低点对应周末的静默。四、各地重症压力开始大幅增大各地医生分享情况并不乐观。武汉人口1400万,目前在院如此多人,背后牵挂着多少家庭。医护压力可想而知,请善待医护,起码给予更多财力支持吧。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12.26疫情概况-上海已过存量病人峰值

一、今日疫情调研投票还是请大家积极转发,号召亲友投票,更大样本量才能得出准确数字。本次投票截至27日晚上10点。这是每日同时间段横断面调查,不是投一次就结束,过往投过也请继续积极参加,特别是正在感染和痊愈的同学。二、北京疫情概况:感染状态人员比例大幅下降23日、24日、25日微博、微信投票数据已经失真,已经痊愈10天的个人可能已经逐步淡化对疫情的关注,投票数偏低,造成小样本主动参与调查的痊愈人数低估。北京及各地虽已陆续过峰,但医院压力仍大,依然处于重症诊疗高峰期。图来自微博网友统计近年12月份去世院士数量。三、上海感染人口比例过半,传播速率有所反弹,存量病人已过峰值微信投票人数更多,存量病人首次从昨日45.4%下滑至43.9%,标志上海存量病人已经过峰。四、广深数据七律二首·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读6月3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12.23疫情概况-帝都感染比例快速下滑;上海传播速度下滑

一、今日疫情调研投票北京地区由于投票样本量有限,今日出现异常。初步分析,推测未感染者相对积极参与,但早期痊愈者对于疫情关注度逐渐淡化,投票较少导致失真。还是请大家积极转发,号召亲友投票,更大样本量才能得出准确数字。本次投票截至24日晚上10点。二、北京疫情概况——感染状态占比大幅下降,推测痊愈人员投票偏低23日微博、微信投票数据已经失真,但可确认感染状态人数已大幅下滑。北京疫情高峰期12月12日-13日左右,两天新增10个多个百分点感染者,未感染着到了50%的比例。按照7天左右病程,在12月20、21日确实也有痊愈者占比大幅增加。之后应该痊愈占比按照此前7天左右新增感染百分比逐步上升,未感染占比略微下滑。但从一般传播及关注规律来看,已经痊愈10天的个人可能已经逐步淡化对疫情的关注,投票数偏低,造成小样本主动参与调查的痊愈人数低估。从另一个博主Sunwear昨天晚上至今天调研结果看,北京样本量约6千人,其中感染痊愈的为52%,感染状态21%,还没阳的为27%。此后传播风险在快速降低。如没有新毒株二次传播,北京疫情可能进入逐步收尾阶段,恢复可能会较快。二、上海,传播速率高位大幅回落微信和微博调研问卷结果几乎完全匹配,相互印证在疫情高峰期,上海居民对疫情更为关注,可以得到相对更加准确的数字。上海近两日传播速率正快速回落,低于北京在相同感染阶段的传播水平,有可能和中小学停课、居家办公增多有关。这有利于压平峰值(虽然只是几天的差别),也可能略微拖长整个流行期。后续几天密切观察。三、广深广深疫情严重程度均超越上海,但互联网声浪却相差甚大。更别提农村和三四线城市了。谁才是大多数?谁才是主流民意?不能看自媒体声浪。四、其他地区-投票少,仅供参考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12.22疫情概况-亟需开放儿童第三针疫苗

-晚上10点投票,经微博后台区分各省IP获知投票地域;2、公众号伊洛凌晨-晚上10点投票调研北上广深四城市疫情情况。22日忘记设置投票了,今天在文末重新补上。除北上外,各地投票人数有限,仅能供粗略参考
2022年12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吴尊友《财经》年会发言-正本清源

吴尊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财经》年会,大家特别关心今冬的新冠疫情,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如何迈过黎明前的黑暗,过了这个冬天,明年就会春光明媚了。我讲四个方面:赢得宝贵的三年非专业与专业奥密克戎病死率是“魔鬼”今冬新冠疫情形势在12月7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颁发了“新十条”,非常令人鼓舞,大家都非常高兴,有人要问了,“新十条”为什么要等三年?这三年我们等什么?这三年不容易,非常艰难,我们等待病毒的致病性减弱,等待病毒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下降。我们等待有足够的时间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接种上新冠疫苗,能够形成一定的保护力,经过三年的斗争,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应对能力。我们看看这三年疾病谱的变化,新冠的疾病谱分为:无症状、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死亡。我们看看这三年的变化,重症、危重症的比例从2020年的16.47%下降到去年的3.32%。到了今年,统计到12月5号,今年是0.18%,也就是说重症、危重症的比例逐年下降,病死率也是在逐渐下降,这是中国的情况。我们再看一下全球的情况,这是一张全球过去三年每周报告死亡的人数(6634816)。我国现在选择的“新十条”出台的时间是三年来每周报告死亡数最低的一个时点,而且也是三年历史上连续几周每周报告病例死亡数低于一万。有人要问了,我们能不能把“新十条”提前一点?假如我们提前到今年的年初行不行?同志们,行不行?我们看一看,我们分析一下,再说能不能提前到今年年初。假设提前到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是按照周统计的,统计有一个时间点是1月3号,我们就按照1月3号进行分析,我们选了四个参照物:全球死亡总数、美国的死亡数、中国香港死亡数、中国台湾死亡数。如果按照全球奥密克戎流行引起的死亡数看,我们推算,假如“新十条”提前到今年1月3号,中国大陆将会造成约25万人死亡。如果按照美国奥密克戎死亡人数推算,中国大陆将会有103.8万人死亡。我讲的是今年一年的死亡人数。如果以香港奥密克戎死亡人数推算,假如提前到今年年初,中国大陆将会多死约200多万人。如果以中国台湾作为参照,假如提前到今年年初,大陆将会多死亡约86.6万人。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12.15疫情概览-城市老爷卫生部

今晚看到一条消息让人出离愤怒,联防联控要求山东省组织500名医护支援北京。帝都医疗资源丰富、财政实力雄厚、居民收入水平高、部委公务员众多,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目前各地疫情全面吃紧,始作俑者正是帝都联防联控机制里高高在上的官僚,做出全国统一撤防决策(包括未破防江浙沪闽,尚未全面破防的广大三四线)。难道现在不该帝都抽调去支援偏远穷困地区吗?难道不该中央机关、央企事业单位抽调志愿者去支援其他省份基层吗?今天还听说某些中央部委倒优先统计起第四针疫苗接种意愿了,你们倒赶紧把小孩第三针放开啊!山东疫情可能也就比北京晚几天,一点不比北京宽松多少。但本地医疗资源捉襟见肘,肯定比北京差多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支援北京就是在放弃本地父老,做出这样决策的官僚真不怕上史书吗?不怕老百姓戳脊梁骨吗?1、北京疫情本公号主要受众群体似乎已经逐渐对感染钝化,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相较其他一些博主投票,未感染人数有可能偏高。路遥知马力,知识就是力量,希望大家挺过第一波。主要就是N95规范佩戴、不聚集堂食、地漏下水排风扇等注意,应该可以防住大部分情况。请大家挺过第一波,度过感染高峰,后续会轻松一些。12月10日凌晨及上午,12月11-15晚上7点-12点分别做了微博投票,筛选IP为北京的网友投票。2、上海疫情继续强势蔓延12月10日凌晨及上午,12月11-15晚上7点-12点分别做了微博投票,筛选IP为上海的网友投票。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山雨欲来风满楼-帝都魔都数据跟踪

一、北京疫情进展依然迅速,影响从多方面开始体现12月10日凌晨及上午,12月11日及12日晚上7点-11点分别做了微博调查,筛选IP为北京的网友投票。理想汽车高层一场投资者业绩交流会取消(或短暂延期)虽然开放了,但地铁客流量依然在所有城市中垫底。感染人多,传播广泛,有家人需要照顾,短期自然也没有人有心思去逛商场。工作人员阳性也降低了实际的接待能力。二、魔都近期疫情抬头趋势逐渐显现既上周首次同楼出现阳性,今天傍晚首次认识朋友阳性,同时二三度朋友处听说阳性的越来越多。魔都好在不像有些地方,学校依然没有放弃,依然在每天进行核酸。那么学校感染情况会成为疫情传导的先行指标,朋友发来幼儿园一则通知也不容乐观。但好在目前感染情况依然偏低,尚未有规模性疫情,小样本抽样很难反应出趋势。但近期可能需要尤其关注。指数级增长阶段疫情发展速度可能超出大家预期。12月10日凌晨及上午,12月11日及12日晚上7点-11点分别做了微博调查,筛选IP为上海的网友投票。三、疫情是面照妖镜前后不一,口是心非,淡化对经济和健康危害的伪科普太多了。后边摇身一变,又要批判国内不负责任放开了。一以贯之的是反…内核。事已至此,相信国内整体治理水平,在疫情第一波冲击后,也会比其他国家更快适应及恢复吧。美国国家也纷纷收紧对华签证,北京暂停可以说疫情,上海、沈阳疫情尚不严重,为何也暂停呢?德国在北京签证处直接停到1月9日。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借问瘟君欲何往-各地达峰时间预估

新十条正式颁布。二十条后不过三周多时间,防疫举措又迎来重大调整。抱薪救火,意料之中。从动态清零到欧美日风格防疫,且似乎未考虑压平后续感染曲线举措,让一些共存派都始料未及。有人调侃,香港似乎一举成为中国防疫最严格的城市——没打2针疫苗不准堂食/进健身房;澳门似乎成为动态清零最后的港湾。多说无益。参考周边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第一波冲击不免会有手忙脚乱。大多数年轻人、儿童都会安然无恙,但有基础疾病者及老年人务必小心谨慎不要在波峰,医疗最为紧张时刻感染。不管是原始株、delta还是奥密克戎,境内在此前多轮输入病例及小范围疫情中,全力以赴救治及医疗干预下,都证明可以保障极低的死亡率。关键是避开波峰,尽量不要感染。参考周边地区历史疫情经验,了解本地区传播阶段,对后续大家的防控动作非常关键。一、新加坡四波疫情概览Delta疫情,9月初到10月下旬,约两个月达峰。奥密克戎疫情,12月下旬到2月下旬,约两个月达峰。2022年新加坡累计三轮奥密克戎疫情,奥密克戎毒株其实早已多次重大突变,但猜测WHO出于维稳考虑,不再以新希腊字母命名,淡化公众恐慌。此处也要做好心理预期,预防后期给在中国产生的新毒株用一个新希腊字母,开启新一轮污名化。2月下旬、7月中旬、10月中旬高峰,每轮感染高峰均高于delta时期,考虑到新加坡在奥密克戎时代早已是自愿申报,实际数字肯定更高,但趋势大致一致。高峰时间间隔4个多月、3个月。波谷到高峰差不多均为两个月左右。新加坡只是一个城市国家,约550万左右人口,而且在疫情高峰配套禁止聚集、不能堂食、严格口罩令等措施,分级诊疗也极为严格,可以大致匹配国内发达中型城市后续疫情发展路线。去年11月文章新加坡新冠共存教训深刻,动态清零仍是现有最佳选项二、法国、德国、韩国、日本可以匹配一个中型省份的发展趋势法国破防较早,可以看到早期毒株造成较高死亡数,但报病例数少可能因核酸能力诊断不足。奥密克戎免疫逃逸造成依然有极高的感染数量,报死较少,但从超额死亡数量来看会有较多漏报。韩国新冠病例及死亡情况日本新冠病例及死亡情况德国日增病例及死亡情况看超额死亡都远高于报新冠死亡数量三、特征总结及推测——做好每轮4-5个月预期多轮。新冠由于免疫逃逸特性,不是感染一次一劳永逸终身免疫,后续可能会有多轮疫情。此次有多个毒株共同输入,可能要防止小概率短期内碰到不同毒株连续感染。周期。一轮疫情从启动可能需要2个月左右达峰,病例数较多的月份可能要持续3个月。具体时间需结合新病毒传播特性,压平曲线的防疫措施意味着感染周期延长,但相对医疗资源会更宽裕一些。错峰。新加坡这种城市国家疫情脉络清晰,但如果扩展到日本,就会有关西、东京、北海道等不同的疫情发展节奏。如果再推而广之到美国3.3亿人,疫情发展脉络东部、西部和中部也有不同节奏。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大国,后续国内很可能也是此起彼伏的脉冲式疫情,需要留意各地具体疫情发展。帝都11月中旬启动,预估可能在1月春节前后达峰,回落谷底可能要在3月份。魔都12月初刚刚启动,还有一定流调措施管控,预估要到2月才能达峰,回落谷底到4月份左右。郑州、国际庄、广州朋友可以按照疫情规模化报告后,例如达到200例规模后,预估两个月时间来评估本地大致达峰时间。具体达峰时间还需要参考疫情防控举措强度等措施,考虑到核酸检测等方式陆续撤离,后续数据可否反应真实情况可能也应斟酌。四、评论及建议1、尽快注射疫苗。疫苗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好手段。双11在二十条出来当天马上给娃预约了第二天的疫苗,上周末打了第二针。希望国内尽快放开儿童第三针、放开低龄人群到六个月、批准奥密克戎毒株疫苗、放开第四针疫苗自主选择注射。2、学校请保留高强度核酸,及早发现疫情处置。学校是疫情天然的放大器,看海外长期保持零感染的华人朋友经验,最后破防很多都是孩子在校感染后又传播到家里。中青年和孩子一般没事,但不少照顾孩子的老人却是高风险人群。似乎并未看到教育系统有充足预案,家长们一起跟学校提议一下防疫措施的升级,有些也是家长能做的:1、学校教职工包括后勤人员、孩子们的核酸频率恢复至一天一测,出现异常及时小范围处置;2、号召家人、学生有咳嗽、发热症状时,及时请假;3、家长在校门口接送时严格口罩,呼吁最好规范配戴N95口罩。看海外比如美国加州UC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无可奈何花落去

各地已在陆续放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一、疫情发展脉络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在严格入境管控隔离情况下,2020年、2021年整体防疫措施较为平稳,局部地区因进口冷链、入境人员管控等导致病毒传播,造成北京新发地、新疆、南京机场-扬州、西安等数起局部疫情,但大都很快扑灭,日新增最高确诊人数也大都不到200人。在此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人员除了2020年初期,都没有经历过封控、也没有测过核酸。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亮开局,苏州深圳快速迭代升级防护,沪上大意失荆州,亡羊补牢损失惨重2021年11月奥密克戎在南非被预警。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529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并以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命名。2021年12月全球肆虐,各国纷纷创下日新增感染记录。美国也在1月初创下单日过百万感染者记录,ICU入住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续美国麻省真实世界数据也进一步显示奥密克戎毒株虽致病性略弱,但由于传播性强,造成超额死亡人数要超过delta。2021年12月9日天津从波兰入境航班机组人员处检出国内首例输入型奥密克戎病例,很快内地便开启迎战奥密克戎时代。天津:1月天津首次在境内发现奥密克戎社区感染者,元旦托班学生聚集传播,1月8日首次发现,1月21日社会面清零,1月25日无新增病例。8日至25日,天津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61例,无症状感染者22例,转为确诊病例16例。天津疾控张颖主任带领的疾控团队和天津一线联防联控成员为大家打了漂亮的开场狙击战。苏州213疫情:2月中旬发现病例,截至3月7日24时,苏州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1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9例。3月9日实现全域低风险,开始复课。可惜后续苏州很快在一线迎来上海那波史无前例的大流行。吉林:长春、吉林市出现规模疫情,遭遇奥密克戎又无常态化核酸吃了亏,但整体看外溢较少。4月28日0点起,长春市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深圳:2月份香港破防,偷渡、货运司机等给深圳带来极大压力,持续性输入防不胜防。理论上相较上海有更大的输入压力。为此,深圳3月份创造性(或者被迫)开始常态化核酸加上局部封控,很快控制疫情并恢复正常上下班。最终不过数百例感染者。参考深圳防疫经验上海:香港破防,深圳防疫压力大收紧入境后,不少港人转道上海规避香港疫情高峰。高入境客流加上隔离酒店管理疏漏,上海3月初破防。托大求精准,未及时请求苏浙等兄弟省份协助,核酸能力有限,3月份持续外溢二十多省近百地市。参考上海鸳鸯封之前的状态:上海3月26日疫情概况及地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无可奈何花落去——复盘三年防疫成败得失

北京、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实质性放弃坚守三年的“动态清零”,其他一些城市还在苦苦勉力支撑,后续跟随脚步似已成定局。政策何以至此急转?有必要勒石记功,以正视听,真实世界记忆不容情绪化的篡改。一、疫情发展脉络Alpha、Delta时代——严格入境,隔岸观火在严格入境管控隔离情况下,2020年、2021年整体防疫措施较为平稳,局部地区因进口冷链、入境人员管控等导致病毒传播,造成北京新发地、新疆、南京机场-扬州、西安等数起局部疫情,但大都很快扑灭,日新增最高确诊人数也大都不到200人。在此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人员除了2020年初期,都没有经历过封控、也没有测过核酸。奥密克戎大潮——天津漂亮开局,苏州深圳快速迭代升级防护,沪上大意失荆州,亡羊补牢损失惨重2021年11月奥密克戎在南非被预警。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529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并以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命名。2021年12月全球肆虐,各国纷纷创下日新增感染记录。美国也在1月初创下单日过百万感染者记录,ICU入住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续美国麻省真实世界数据也进一步显示奥密克戎毒株虽致病性略弱,但由于传播性强,造成超额死亡人数要超过delta。2021年12月9日天津从波兰入境航班机组人员处检出国内首例输入型奥密克戎病例,很快内地便开启迎战奥密克戎时代。天津:1月天津首次在境内发现奥密克戎社区感染者,元旦托班学生聚集传播,1月8日首次发现,1月21日社会面清零,1月25日无新增病例。8日至25日,天津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61例,无症状感染者22例,转为确诊病例16例。天津疾控张颖主任带领的疾控团队和天津一线联防联控成员为大家打了漂亮的开场狙击战。苏州213疫情:2月中旬发现病例,截至3月7日24时,苏州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1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9例。3月9日实现全域低风险,开始复课。可惜后续苏州很快在一线迎来上海那波史无前例的大流行。吉林:长春、吉林出现规模疫情,但整体看外溢较少。4月28日0点起,长春市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深圳:2月份香港破防,偷渡、货运司机等给深圳带来极大压力,持续性输入防不胜防。理论上相较上海有更大的输入压力。为此,深圳3月份创造性(或者被迫)开始常态化核酸加上局部封控,很快控制疫情并恢复正常上下班。最终不过数百例感染者。参考深圳防疫经验上海:香港破防,深圳防疫压力大收紧入境后,不少港人转道上海规避香港疫情高峰。高入境客流加上隔离酒店管理疏漏,上海3月初破防。托大求精准,未及时请求苏浙等兄弟省份协助,核酸能力有限,3月份持续外溢二十多省近百地市。参考上海鸳鸯封之前的状态:上海3月26日疫情概况及地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曲突徙薪无恩泽,二十条抱薪救火恐事与愿违

一、清零目标不变,但措施继续放宽从副总、新华社、卫健委各项新闻稿来看,动态清零的目标并未变化。这反应在阳性密接依然要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依然是对资源要求极高的防疫措施;反应在目前尚未普及好第三针加强针,未普及新的奥密克戎株疫苗;反应在学校、医院、工厂等尚未对规模化感染后的情境做好充分预案。考虑到62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后国内疫情散发严重,二十条进一步对外宽松举措下,若某地有规模性反弹,超出流调跟踪能力后,即便再精准划分高风险地区到楼栋,此起彼伏快速上升的阳性病例及密接,也必然会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内地市民。这和兼顾经济生活的初衷可谓南辕北辙。希望能明白,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是最快速度在初期控制疫情。当规模化感染蔓延到老街坊、城中村、老龄人口集中的农村,指数级上升的感染者将令动态清零时间和成本飙升。可惜自6月境内疫情低谷、627第九版方案发布以来,各地散发病例层出不穷。过去盯住海外、盯住口岸关键人群即可,现在内部反弹、扩散点太多,全国不能一盘棋,局部的放松和持续传播会导致执行严格的地区轻松破防。上海为了减少对经济和市民影响,追寻流调极限,结果感染超60万人,影响到全国经济;627(第九版)为了减少对市民和经济影响,放松入境,结果遍地开花,影响到了更多城市规模反弹,不得不用境内不同区域的落地检、常态化核酸来补救。国内一线城市真正屡次受影响是在今年3月份香港破防之后,国内大多数城市开始出现规模化疫情则是在627第九版方案后,此前不少人从来没做过核酸、从来没经历过封控。因为破防导致阳性大增、密接大增,隔离增多自然对经济生活影响更大,怨言也更多,导致放开压力更大。那么新二十条继续放松入境到5+3,动态清零目标不变、隔离底线不变、给地方流调和防疫工作增添更高难度,结果会如何呢?毁堤淹田,改稻为桑,连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冬天都不愿意等了吗?二、做好规模化感染带来冲击的预案和准备了吗?放开后的道路绝对不是花团锦簇,反之在初期3-6个月很可能更加艰险,不仅一批高危人群将需要更高强度的医学照顾,医疗资源紧绷,经济很可能也会受到更大冲击。简单模拟场景,有无数具体细节问题要考虑。目前规则阳性要集中治疗,密接依然要转运集中隔离,依然要耗费巨大资源。即便后续调整为不隔离,怎么处理大规模感染继发的相关问题,也需要解答和预案:1、老龄人口养老院、农村等老龄人居聚集地若出现集中感染情况如何处置?集中转运及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大部分感染老人还是会发烧的,要不要在外打工的子女返乡照顾,作为高危人群需不需要医学观察?老龄人口大多有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后,是否医保依然全额报销,地方医保是否能支撑?2、医院感染院感不可避免。医院的肾内科透析、妇产科、肿瘤科等集中比较脆弱人群的科室,这部分很多都是新冠高危人群,集中感染、若病情相继恶化后医院是否有足够人力如何救治?医生护士感染后,缺勤缺岗怎么办?(目前欧美日疾病过了高峰期,医院都还缺人手)按照上海和吉林此前千分之三的重症率,短期内大范围感染后的医疗需求如何满足?3、学校师生出现学生感染,要不要停课?没有全感染一遍情况下,可能会此起彼伏感染,是不是一发现感染依然要停课?或者最宽松感染阳性学生缺勤,那么家长要不要请假照顾?学生感染会不会继而感染照顾孩子更为高龄高危的爷爷奶奶?老师感染阶段必然要缺勤,高峰期缺课缺人如何补?(目前欧美老师还缺人手)4、制造业工厂生产线人员感染,很可能是头一两天才告知,生产排班如何进行?全国后续此起彼伏的疫情,供应链如何保持稳定?供应链某环出问题,影响上下游无数企业。而且后续不再是局地出问题,而是此起彼伏。目前欧美日白领岗位依然每周只到公司2-3天,效率如何?更别谈疫情高峰期制造业的缺勤了。5、家庭聚集性感染是新冠重要特点。一人感染全家大概率都得,互相如何照顾?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同时得病如何处理?6、城市服务人员——消防、公交车司机、环卫感染高峰期的缺勤是否影响市政正常运转?这才海外已经经历多次了,也应该制定相应预案。个人、企业、地方政府最好有一定预案。尽快给孩子和父母注射疫苗是当务之急。三、放开后的样本——台湾地区发达地区数据统计详细,死亡数更加准确,很容易直观得出超额死亡数量级(详细计算还需要考虑年龄结构调整,但作为慢变量,不影响直观巨大差异得出的定性判断)。台湾、新加坡、美国麻省、日本、韩国、香港,不同地区数据相互印证。台湾官方月度死亡数据如下所示:(来自拍帮主)2300万人口的台湾,官方2022年目前累计报告新冠死亡1.27万人,实际按照简易超死数量计算,6个月超出平均值的死亡人口数已经2.2万(总人口千一水准)。注意2021年5、6月是台湾delta泛滥时刻,这两个月本身就比往年有超额死亡,已经拉高了基数。其他地区超额死亡也未见明显降低儿童影响。根据台湾当地防疫指挥中心统计,12岁以下儿童重症至今累计261例,MIS-C增至171例,其余包含33例脑炎、26例肺炎、11例哮吼、4例败血症、5例共病与其他、2例心肌炎、9例家中死亡;其中37例死亡。工商业影响。由于传播力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合自然成为疫情放大器,家庭聚集性相互之间传染同时得病也屡见不鲜。年轻人感染后轻症也需居家隔离,中年人的孩子、老人生病后需要照顾。疫情高峰期自然工商业也会受打击。例如:台北5月份客运量相较21年12月份下滑45%。参考华尔街日报今年7月份文章,当时尚不是美国疫情高峰期,请假、居家办公将成为常态。面临新毒株仍有不确定性美国取代BA.5后的多个毒株正在逐步上升。今年冬天疫情态势究竟如何?尚未可知,只能耐心继续观察。国内很可能因新规面临更大的疫情反弹压力,也就意味着比以往更多的封控措施。如果希望所谓宽松能刺激经济,恐怕结果将是顾此失彼,事与愿违。国内经济正如去年三、四季度就开始急转直下。彼时海外奥密克戎肆虐,国内核心区疫情尚且安好。三道红线、二道红线导致的房地产产业链大幅下滑,地方土地财政遭受重创才是经济低迷主因。后续上海破防、627第七版宽松之后的疫情反弹,雪上加霜。若疫情不控,在病毒广泛流行之下,经济难道不会继续糜烂还能逆势而上吗?衷心祝愿海外疫情尽快控制,新毒株更加温和,冬天也不会继续大流行。那么国内受到外溢压力才少,才能更好筹谋开放举措。
2022年11月13日
其他

奥密克戎在国内真实世界传播力研究

奥密克戎传播力究竟如何?谣言满天飞,此前拍老师在科普文中已经详细解惑。[留言讨论专区]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沪上疫情回溯分析-累计重症数、疫苗接种率及保护效力

千呼万唤始出来,沪上终于以文献形式披露了疫情、疫苗、感染者状况等更多数据。发布者为上海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复旦公卫学院王伟炳教授等作者,数据可靠、权威。文章分析了2021年12月-2022年5月13日大于3岁的新冠感染者数据,获得样本量61.26万人(系统阳性感染者61.8万人,剔除5402人年龄小于3岁;可供参考的是实际3月份-5月份上海全口径累计报告感染62.7万人)。1、首次知晓大致的累计危重症人数分析样本中,披露了累计危重症患者人数1485人,加上568例死亡,早先沪上只披露当天在治疗的危重症人数,此次累计值应为首次向公众公开。那么累计危重、死亡患者数量达到了2053人,重症或死亡率达到了3.35‰。这个千分之三数值和早先吉林、长春数万病例情况经验基本一致。考虑到养老院的混乱,考虑到沪上老年人口较低的接种率,能压低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全国数万医护驰援的结果了。但疫情早期,舆情一度认为上海重症极为罕见;疫情中后期,上海披露口径又是当日在治疗的危重症,从未主动披露累计值,导致危重症最高数值仅停留在5月5日的621人,也造成一定误导。2、首次知晓不同年龄段疫苗接种情况上海是直到全城静默半个多月后的4月17日,才在新闻发布会披露,“上海60岁及以上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只有62%,加强针的完成接种率大概是38%”。如果早点披露,可能也根本不会造成初期对于清零政策的动摇。参考早先文章4.17疫情小结-疫苗接种率极低,沪上无资格讨论共存此篇论文披露分年龄段的疫苗接种数据,60-79岁大致约3成、80岁以上大致约8成未接种疫苗。最为高危的人群,接种率却最差。若非及时阻断更大范围传播、全国及时援助数万医护前来,死亡人数毫无疑问会进一步上升。3、灭活疫苗预防奥密克戎感染能力较差,但可预防重症及死亡灭活疫苗对感染的有效性为16.3%(95%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美国麻省奥密克戎时期超额死亡数超德尔塔

顶刊JAMA报道,美国麻省Delta、奥密克戎两波疫情的超额死亡数据,奥密克戎在更短时间内,造成了更高的超额死亡。麻省总人口690万人,集中了哈佛、MIT等全球顶级高校,医药领域全球知名药企/Biotech/医院荟萃,可以说是全球经济、医疗最发的地区之一。人口素质高,疫苗接种率也较高。23周德尔塔毒株时期,1975人超额死亡,6个月内总人口超额死亡率万分之2.86。8周奥密克戎毒株时期,2294人超额死亡,2个月内总人口超额死亡率万分之3.32。中间还有3周叠加期。两者合计不到8个月时间,超额死亡5023人,为总人口万分之7.28。奥密克戎8周时间,总死亡人数1.22万人,比预期的9937人高出23%。其中18岁以下预期死亡68人,实际死亡133人,超额65人,比预期接近翻倍。麻省德尔塔毒株超额死亡成绩比新加坡delta时期(万分之4-6)还要更好一些,但没有数量级的差距。也有可能是之前原始株、Alphar毒株时期,麻省老弱已经不幸去世。而奥密克戎时期新加坡超额死亡数据还没有披露。文章也直接说,虽然有报道奥密克戎可能症状轻。即便是真的,那么更高的超额死亡却证实了奥密克戎更高的致死指数(较低病死率*更高感染率=更高死亡数)Others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4.17疫情小结-疫苗接种率极低,沪上无资格讨论共存

自沪上疫情伊始,就有论调讨论共存,特别是4月初那次“伪共识”、“大号流感”论甚嚣尘上,近期上海披露出稀少的重症人数似乎也佐证了共存意见,何必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对一个小号感冒进行防控?但“动态清零”政策并未受到干扰,在全国一盘棋情况下,上海发布各项新闻也一直表态坚持不犹豫、不动摇。可在中基层执行过程、市民层面,似乎还是有不少人存在很多不理解、不配合的状况,造成很多动作变形,很可能拖延后续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归根到底还是某些宣传口,对奥密克戎BA.2的危害性仍有幻想,另外此前上海一直未明确披露目前老龄人口疫苗接种率、释放出的重症数据令人疑惑。1、上海老龄人口疫苗接种率仍然很低任何持开放态度的人,都知道前提条件应该是疫苗得到广泛接种。但今天发布会上,披露出的老龄人口接种情况让人震惊。截止到4月15日,上海60岁及以上人群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人数大概是360万人,接种率只有62%。完成加强接种的也就是打过第三针的,大概是218万人,加强针的完成接种率大概是38%。这意味着60岁以上高危人群中有220万尚未全程接种,按一般规律预期,更高危险的70岁、80岁以上人口会有更低的接种率。如香港次轮疫情经验,如果未接种疫苗,短短三个多月时间,60-69岁死亡率2%、70-79岁死亡率5%、80岁以上15.7%。上海的老龄人口数量非常之大,按照上海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有户籍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到533万人。那么上海假若也似香港一样任由泛滥,重点保医院救治能力(上海医疗资源会好于香港吗?),参照香港病死率数据,沪上户籍人口不幸罹难的人数可能几个月内飙升至10万左右。更别提因为短期患者飙升,加上医护感染,救助力量损失,资源快速挤兑,其他疾病更难以获得救治造成的额外损失了。没有全国各地驰援的5万医护和核酸力量,上海的境况可能会比香港更加艰难。2、离奇的重症数据,各地重症救援力量却陆续赶来上海今日发布会披露只有16例重症,3月1日以来已经累计有33万感染者,重症率只有万分之0.5。这也是目前反对封控,要求放开的最大支撑依据。可是该数据甚至对不上同时段的自然死亡率,更别提香港、吉林市、长春市均是上万人口感染时重症情况。根据新华社、光明日报的报道,吉林市、长春市的重症率都在千分之2-4左右,随着疫情收尾,累计重症率会有所上升。而且吉林省的疫苗接种率远远高于上海!根据吉林发布会数据,截至2月底,也就是本轮疫情发生前,吉林省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4611万剂次,按照七普人口统计,18-59岁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86.39%,60岁以上人群接种覆盖率达到80.9%。上海医疗条件好可以理解,且在疫情攀升期,低个50%都可以让人相信。但无论如何无法解释在疫苗接种情况更差情况下,相差两个数量级的重症率。这已经是颠覆全世界的经验了,有此技术完全不需要疫苗。另一方面,各地支援重症的力量却在陆续赶来。4月17日武汉方面重症支援力量4月14日,陕西捐赠新冠重症患者使用的康复者血浆4月7日广东重症专家赶赴上海各地的重症医疗团队推掉日常繁忙的工作,难道是来学习大上海高超的预防新冠重症经验,后续方便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吗?同时,上海一些新冠小分子药物正在临床试验,按照临床试验标准,入组患者转重症数量也在前几日就超过50例了。请上海卫健委尽快解释自己统计口径标准,为何和全球差异如此之大吧。厘清事实,也打掉某些中基层不切实际的幻想,统一思想,不再犹豫,尽快在全国倾力援助下控制疫情吧。3、疫情统计数据,35.1万例(数据源自微博网友sjhstone)4、请大家珍惜援助力量,尽力给予协助和配合,不要辜负高强度工作的医护坚定信心,参考昨日总结,挺过最高峰后,转运、隔离速度加快,后续疫情下滑速度也会很快;4.16疫情小结-宜将剩勇追穷寇注意个人防护,减少病毒进一步传播,也是为抗疫做贡献。特别是楼宇内转运不及时之时,切记注意下水道地漏等潜在传播渠道。参考4月6日疫情小结-小区楼内自我防护建议
2022年4月17日
其他

4.16疫情小结-宜将剩勇追穷寇

1、疫情发展态势定性模拟这幅图从群里看到,原作已不可考,对于作为疫情定性判断趋势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前期系列匪夷所思操作,病毒快速传播,导致存量患者数量庞大。全域足部住户后,虽然传播系数会陡然大幅下降,但传染基数较大情况下,导致日增绝对数量仍然会有一段时间保持在较高位置。在保持足不出户前提下(传播力下降),把阳性感染者陆续转移至方仓(传播基数大幅下降),会快速压低新增人数。那么此过程真实世界中状况就是绿色尖顶,总感染人数即为绿线下面积。而现实中实际情况,核酸复核能力、转运隔离均有非常大的资源瓶颈,也在各省陆续援助下逐步提升。所以自4月4日开始维持日增在1万以上,7日开始日增在2万以上。这种看不到下降的胶着局面确实考验市民的耐心。但从曲线也可看出,阳性隔离速度足够快,传播系数维持低位,后续下降速度也会极快。特别是近两日已有两万人走出方仓,挺过去最高峰后,为顶峰准备的巨量复核、转运、隔离资源就会越来越快的发挥作用,从而让后续数据下降速度更快。近两日新增数字有所下滑,期待我们已经看到滚滚乌云的金边,曙光乍现。2、疫情统计数据,有转好迹象3、全国疫情状况来自微博网友polyhedron分享。绝大多数地区没有病例报告,上海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上海也需要做出一定牺牲,保障二三四五线及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希望大家能咬紧牙关再坚持一段时间,也希望中央政府尽快出台对于全国中下层收入居民、企业的纾困措施。中央财政潜力极大,请尽快。全国有中高风险地级市或直辖市区域分布,上海仍旧保持全域无高风险的优良战绩。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4月6日疫情小结-小区楼内自我防护建议

笔者坐标浦东,小区一直为全阴,3月23日配合街道风控做两轮核酸;3月28日起浦东整体封闭足不出户。4月4日最新一次核酸筛查,同一楼宇报一管核酸异常,后经自测抗原检测两道杠,截止目前尚未有疾控前来复核,人员当然也未转运走。只能耐心等待后续前来复核及结果。28日以来,即便全域足不出户,浦东整体上报阳性感染者数量迭创新高,一方面有数据核验延迟上报的平滑原因,另一方面,综合浦东诸多封控时间较长的小区,持续不断报阳案例,确实需要用心寻找背后原因,查漏补缺,否则封禁随时功亏一篑。1、团购菜品、外卖来源不清,需要做好消杀。2、小区内出现阳性后,目前不少区域现实情况是转运隔离慢,消杀不及时。日常生活垃圾等污染物,处理不当极可能传染给清洁人员,造成小区内污染区域扩散。3、阳性感染者同楼宇内,因为下水道、地漏等造成同楼宇传播。请大家做好防护,也请配合做好隔离等工作,方仓医院配有护士医生,也是为了防止小概率出现病情恶化后能够及时医疗干预。根据长春、吉林市经验,此轮重症率在千分之三左右,预估上海可能会有超200名重症了。1、上海疫情数据-浦东在封闭中,数据续创新高2、深圳福田区有份详细的指南,预防楼宇内污染,供大家参考:工作做得细致,疫情才能控制好。上海最基础的核酸普测、隔离转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2年4月6日
其他

朋友圈流传“伪共识”、似是而非“流感论”沉渣泛起

被所谓“录音中听到某地共识”以及后续“某地人真正怕什么”刷屏。前者能看出某地自身疾控追索、阳性转运、方仓隔离能力均已到达瓶颈。该位疾控工作人员,针对已有三针疫苗、现有资源极度不足情况下的个案,给出了些安抚和无奈的建议。但很不幸,却被一些自作聪明的自媒体过度演绎,又依葫芦画瓢打扰另一位繁忙的疾控人员,渲染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的“谣言”,走向正在严格执行的防疫措施反面。请明白,我们的敌人是百年一遇的超强病毒,好在香港和深圳分别打了个样例在前,本公号自3月以来也一直记录着某地疫情的走向脉络及分析,我想,认真跟踪过沪上疫情蔓延始末的应该不会被忽悠吧?相信保持跟踪的读者都明白,本地转运越来越慢、隔离条件越来越差、居民被迫不断延长隔离时间,是超出“精准防控”能力边界后,某地无预案、且长时间糟糕的执行能力导致疫情不断升级,击穿本地资源极限的结果。请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这些资源限制,在江浙乃至全国医疗、核酸采样队伍陆续到达后,会逐步缓解,后续疫情越快解决,停摆造成的次生灾害也就顺势快速解决,而非就此投降,造成连绵不绝、持续不断的医疗挤兑,以至更大的人道危机。全国一盘棋,某地本轮外溢20多个省份、近百地市,给不少地区清明长假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在全国医护疾控驰援某地期间,本地又持续刷屏,散播似是而非的“躺平论”、“流感论”,如此——对得起各地千里迢迢来辛苦支援的医护、疾控吗?对得起很多已经被封闭近一个月小区的居民吗?又准备如何向上百万尚未打过疫苗的某地老年人解释?准备让他们付出多少代价?在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有理有据批驳这些谬误。现阶段内地尚未做好“躺平”准备,未来的逐步有序放开,有诸多前提条件,且需分步骤仔细筹谋、徐徐图之,绝对不应该当下顺着某地的颓势一泻千里,造成更大危机。4月1日全国疫情报告数量此轮疫情看似来势汹汹,不少上海外溢,但大多数地市并无疫情,民众很安全1、转运隔离该措施是切断传染源的必由之路,事实上社会面上尽快清零也可以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而所谓居家隔离,在香港和武汉都被证实可能继续造成病毒散播,特别是在中国家庭局促密集的居住环境、多个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以及楼宇内一定小概率的楼道、下水道等等途径扩散传播。难道大家忘记此次疫情就是因为华亭酒店隔离失当造成感染大幅传播吗?能理解某些城市失却早期控制良机、管控失度,阳性感染者实在太多,超越自身能力,使得阳性感染者不能得到快速转移和良好的照顾,居家隔离成为不得已的权宜之举,也很可能会延迟小区乃至社会层面的清零时间。遇到困难就应该诚恳坦率承认目前短期遇到的瓶颈和局限,说清楚“居家”是资源短期受限约束下的无奈,并说明此举局限和需要注意的防疫要点,需承诺尽力尽快提升阳性转运、隔离及照料水平。但短期的瓶颈,绝对不应该据此否定隔离的重大作用,甚至被反向演绎成教唆一般人拒绝转运隔离,主动不配合防疫措施。这可以说是某地疾控的重大失职!当然,笔者也一直建议中央财政直接给被隔离人员乃至疫区的中下层居民进行一些补助。这些市民是在为疫情防控做出牺牲,不可避免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中央超低的负债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给予支持的能力空间极大。此前已多次说明,不再赘述。2、奥密克戎真实危害疾控咨询案例中,父母均接种了三针疫苗,且在极度焦虑下,为此疾控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安抚。但在随后四处传播的文章中,不少淡化奥密克戎病毒危害,甚至刻意突出无重症(完全没有任何官方资料敢说目前无重症),似乎完全没必要防控了,这实在让人难以苟同。事实是,奥密克戎危害性依然极大。在疾病传染初期快速增长期,病人可能很多尚未进展到中重症。普通人确实对指数级增长缺乏直观认识,要知道一周多前的21日沪上累计阳性才4千,4月1日就已超4万例,2日突破5万例。待感染人员指数级扩充后,60岁以上按照人口比例预期已超6千人了,不可避免会因此出现住院乃至中重症人数后期快速攀升。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2018年刷遍全网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个体的悲剧总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奥密克戎为代表的新冠作为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疫情,传播性、重症率、死亡率等等都要显著强于流感。危害,香港近三个月教训深刻。短短3个月时间,在760万人口城市,造成超过过百万人感染、约8千人死亡,短时间内千分之一的人口因此而丧生。在短期承受如此之大代价后,HK才能探索躺平之路,但依然要小心未来新变种株的影响。没有理由奥密克戎在内地造成的中重症比例会更低,我们家中的爷爷奶奶做好这种准备了吗?A、传播性超强,放任将造成潜在住院及重症人数攀升沪上此次短短一个月就快速肆虐全城,如任由传播,可大胆预期短时间内即可如香港一样传遍全城。如此之强的传播力,造成影响人口绝对范围都将极为广泛,每个儿童、每个老人都将不可避免罹患一次,后续也不能保证不再继续感染。广泛的传染人数,即便乘以较小的住院率、重症率数字,仍将会是庞大的数量,对医疗体系造成极大的压力。目前国内相关住院率、重症率数据并未披露,但有媒体采访专家报道:4月1日晚,吉大一院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抗疫救治医疗队医疗组长曹杰在《新闻1+1》栏目中表示,在吉大一院负责的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院区内,普通型新冠患者的占比大约2%,重型患者占比3%,这些患者大部分都是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院区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占该院新冠患者比例达20%,这些患者包括各个年龄层的,有儿童和婴儿,也有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也达到20%左右。有些自媒体拿某地未报重症提问来作为依据(这是大众普遍疑惑!),丝毫不顾及陈并未明确作答,且回答加上特意加上诸多限制条件,比如“我现在看下来的病人”、没有“呼吸衰竭的病人”,留下高龄患者受打击后可能转为重症,及后续解释空间。而陈对无症状比例远高于全国的解释,就更加苍白了。新冠BA.2变异株,R0>8,而常见的季节性流感R0~1.5,传播速度远远比不上新冠,但即便如此,每隔5年左右若出现流感的大流行,各国政府同样会严阵以待。B、疫苗接种率仍然偏低截至3月18日,全国60岁以上人群接种22182.9万人,其中完成全程接种21181.9万人,6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达到了80.27%。还有超5400万人为完成全程接种。某地按照20%未接种疫苗比例参考,还有上百万的老人尚未全程接种疫苗。在此情况下,医疗系统是否做好了接受大批量重症、ICU病患的冲击?后续为照顾这些病人,造成的医疗挤兑,将明显比此次相对短暂的封禁更为漫长。做的好的,比如深圳,短短两周即可控制,若任由传播,请问大家做好后续6个月面对持续挤兑的医疗资源了吗?准备好了让自己的孩子和家中老人罹患一次吗?3、要证明危害性低,需要更坚实的证据既然有意见想改变内地全部省份都普遍执行的“动态清零”,那就需要提供更为坚实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重大主张,推翻香港、韩国面对奥密克戎时狼狈的经验教训。可为什么本地疾控披露数据已经是全国最简略情况下,内容也越来越少?——3月10日起,不再披露病例与之前何时关联(早先的关联也仅披露关联日期,非追索到具体病例)——3月18日起,不再一一披露病例对应的住址,改为由各行政区集中发布相关地址。这就导致无法看出聚集性感染情况,无法知晓官方披露某个地址累计病例数量——3月26日起,取消每个病例年龄和性别,不能看出老年人和儿童数量——其他被本地居民质疑,包括阳性地址数据延迟时间长、无症状比例畸高等等只能让人平添疑惑,“清零”如果算是被上面强压,某地不情不愿,那么披露数据质量极为简略,溯源信息也极缓慢且简略,难道也是上面强压吗?为何其他地区可以做到更为详尽的病毒溯源数据?本地疾控系统既然觉得危害性不大,疾控何不拿出这些数据来说服人?让人心服口服?4、仔细筹谋之后可有序放开,绝不能成为阶段性败退之后甩锅理由深圳毗邻香港,每天无数货车保障香港日常物资供应,司机往来运输,输入压力极大。深圳城中村人员也极为复杂。一个月过去,不少沪上居民在家也封禁了近月,现在两个城市究竟谁付出的成本少?谁家的居民心态更轻松?即便两条路各有利弊,上边已多次定调,地方为何还如此纠结?难道不是为自己的无能找理由开脱?如果一早就不情不愿,那就请早点给市民讲清楚,不要做面上功夫,还让如此之多的居民轮番封禁做无用功,也让其他城市清楚知道策略早日封禁,不要造成那么多外溢。我们市民也好早早把长辈和孩子送出,可好?为何到了3月底4月初全城都已经配合居家足不出户之时,给各地外溢那么多案例后,又来高调宣扬不要隔离、大号流感论了?难道要在居民全面封闭严格居家的时候,散播这种“伪共识”,煽动起不满情绪?大家是不满防疫措施吗?可能更不满的是某地的进退失据,基层管理的缺位,让一线医护疾控疲于奔命,让居民封闭时间无端延长吧。请诸君明鉴。
2022年4月3日
其他

上海3月26日疫情概况及地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今天心情很沉重。数据持续上升并不可怕,只要策略得当,能让封控区的群众看到希望,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一段时间后疫情的遏制,阶段性的管控大家都会尽力配合和承受,一线医护、疾控和社区基层工作者的高强度的工作后也可以喘息。让人担忧的是目前的防控策略是否有效可行?何时是尽头?1、隐匿传播链目前外溢其他地区几乎每天均有数例、每天在风险人群而非管控区筛出数百例、每天新增感染者地址数量数百个,种种指标都提示社会中仍然有不少未被发现的隐匿传播链,准备以何种方法追索、何时能够彻底斩断?如果社区中隐匿传播链广泛,封控小区清零解禁后,准备如何防止及追索小区再次被传播和污染?今天虽然新民晚报辟谣“徐汇滨江”人多,但请大家上微博、大众点评、小红书等搜一搜相关照片。在不少地区在持续不断封禁之时,在隐匿传播仍然未充分斩断且外溢不断时,有些地方确实是游人如织的,这样是否会扩大传播的压力?2、转运、隔离及医疗储备资源状况3月份累计阳性1.25万个,其中近三天就超过一半达到6549个,阳性感染这及其密接均需要集中隔离,对相关硬件、软件及医护资源短期需求均有井喷。看到上海已经在改造各种场馆建造方仓,但每项资源都是有约束边界、都是需要时间进行建设和调度的。目前上海储备了多少隔离床位及配套医护?还有多少冗余量,能够撑几天?是否做好资源短期触及上限后的预案?3、医护、疾控、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及人员储备3月以来上海疫情日益严重,医护、疾控、采样人员很可能已经连轴转高强度工作了近一个月,他们能否得到充分的轮转休息,待遇有没有相应提升。疫情加重,相应人员需求不可避免会继续上升,如果能力不足,能否跨区招聘更多人员?能否邀请兄弟省份协助?4、部分区域隔离点已经多天,必要的生活及补助能否就位有些小区由于疫情严重,在持续不断上报案例,有些可能是阳性转运不及时、有些可能是消杀不到位,后续需要改进。这里边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有些是租户,有些是周边的小商贩,持续不断的封闭隔离,每一天对这些人都是煎熬。能否给予这些居民一定生活补助等支持?5、老龄人口的照顾今天开始不再披露病例的年龄和性别,但按照数据趋势看,26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很可能会达到近两千人的规模。这些老龄人很多有基础疾病,行动不便,不能简单放入方舱,相应医护的照顾压力如何?后续若持续上升,是否有相应的预案?6、上海在何种情况下,会请求周边省份的协助?是否有预案,达到何种情况下,会邀请周边兄弟省份、市县提供协助?知道上海财政资源多、医疗资源丰富、行政效率高、官员素质高、国际化视野强,但能不能考虑下自己一线医护和疾控的工作压力有一点点大?有没有考虑到各区各自为政情况下,有那么极少量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忙不过来,造成防疫的空档?有没有一丝丝可能通过招聘渠道、或者邀请下其他地区的核酸检测队伍、疾控队伍来帮帮忙?哪怕增大点人力资源,让本地的医护和一线居委能够稍微喘口气,做下轮岗?期待方案:不停摆已经成为共识,坚决拥护。那么能否学习深圳扩大核酸检测规模,快速找出阳性感染者进行隔离?诚挚邀请周边地级市能够对口分片区支援,也加大本地人员招聘力度,每个小区视居民人数布几个点,周末趁机分时段全员筛查一遍,上班出小区前随手做一下,快速找出隐匿传播者并隔离,试行一段可好?1、分区域阳性感染者数量及感染率走势3月1-25日24时,26日新增2676例,累计阳性感染数12513人。(3月21日国家卫健委披露有1例无症状转确诊,不知区划,暂时按照上海发布口径数字;3月27日国家卫健委披露上海两例无症状转阳,应为浦东案例)浦东以外各区在25日新报数字诡异下滑后,26日普遍大幅跳升创出历史新高。按不同行政区划常住人口、面积计算的感染密度情况,徐汇、黄浦、闵行按常住人口已经达到千分之一的水平,全上海已经达到万分之五的流行水平。2、从密接者人数、风险人群筛查所得人数,也可间接推断疫情管控情况两个指标均可提示管控区外筛出较多新病例,持续在高位徘徊,未见改善迹象。不同行政区风险筛查案例数量3、3月26日新增感染者地址分析,单日记录18日开始不披露每个病例的住址,无法精确分析聚集性感染情况。25日披露832处地址,其中浦东即汇报678条,对应2264个病例,提示相当部分属于同地址聚集性感染。26日披露地址数量再次创出新高。若剔除出过往已披露出的地址,每日新披露的地址数量如下蓝色方框所示,自3月13日开始首次新披露感染者住址超100处,此后一直在高位运行。这个指标提示新冠疫情一直在扩散传播区域。数据说明:仅供粗略参考。若前后披露出同一地址,但文字有任何差异,均会记为新地址,例如此前闵行交大附近的中铁四局员工宿舍,后来也披露为中铁四建员工宿舍,恕不能一一纠正,但数量级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异。3月18日以来分区域新增地址披露数量数据说明:仅供粗略参考,最右侧分区合计数量为3月份以来累计。4、疑似溢出外地情况——盐城、合肥、无锡宜兴、重庆、广东汕尾、临沂、浙江金华、郑州很多地方披露省外,无法确认是哪里,就不列入统计。但广西疾控今天一篇文章提示,疾控系统内统计上海外溢区域已达21省71市(该文章已经修改不再显示)。过往情况总结请翻阅之前统计。目前累计疑似61宗,如下所示:1)江苏徐州、南通、苏州、南京、常州、无锡、泰州、镇江丹阳、南通、盐城2)浙江嘉兴、湖州、杭州、舟山嵊泗、丽水、金华3)安徽宿州、安庆、芜湖、合肥4)海南琼中、三亚5)北京——此次疫情流病追索最早案例,2月27日从沪返京,与松江超市同源。6)山西晋城7)陕西西安8)江西南昌、上饶9)河南永城、焦作、郑州、信阳、开封杞县、漯河10)湖北十堰11)湖南岳阳湘阴县、长沙、益阳12)山东济南、临沂13)甘肃陇南14)河北沧州15)广西南宁16)重庆17)广东汕尾盐城:3月25日,2例核酸检测阳性。新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1活动轨迹:3月22日-23日:上海;3月24日:G15沈海高速射阳出入口。新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2活动轨迹:3月21-23日:上海;3月24日:G15沈海高速东台出入口。3月24日,1例核酸检测阳性。3月23日:从上海回盐,17时58分到达G15东台高速出口,核酸采样后,由村干部引导其回家后一直居家未外出。合肥:3月24日乘坐G7248次高铁抵达合肥。无锡宜兴:3月25日18时,我市在重点人员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例初筛阳性。3月21日、22日、23日到达过上海宝山江阳批发市场、24日、25日也有上海旅程。重庆:3月24日自市外乘坐9C8995航班抵达重庆,3月25日到社区报备后被隔离管控。3月26日,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经专家组会诊,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广东汕尾:3月25日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上海3月14日疫情概况及地图

趁着午间休息,简单更新几张图。各地因疫情紧张程度陡升,医护疾控、地方政府和居民压力都很大,百业萧条。个人感觉中央应该放弃紧缩政策,宽货币宽财政,给予居民特别是医护一定特别抗疫补贴。1、分区域阳性感染者数量走势3月1-13日24时累计阳性感染数711人,单日新增首次突破100人。国家卫健委披露,闵行、金山各有一例无症状转确诊,不重复计算。2、从密接者人数也可间接推断疫情管控情况3、3月13日新增感染者区域分布图金山、奉贤、临港感染者未截入图中。4、溢出外地情况更新过往情况总结请翻阅之前统计。目前累计疑似21宗,涉及1)江苏徐州、南通、苏州、南京、常州、无锡、泰州2)浙江嘉兴、湖州、杭州,3)安徽宿州4)海南琼中、三亚5)北京6)山西晋城7)陕西西安8)江西南昌、上饶5、青少年感染情况值得密切关注学生集聚在学校,很容易造成聚集性感染再散发给各地。目前上海0-17岁感染者达到87人;高校年龄段假设为18-22岁,人数41人。周末上海高校开始封闭管理,中小学幼儿园停课,预期这些传播链可以很快切断。感染人群分年龄统计6、上海疫情阳性感染者分布区域总览蓝色点为3月13日新增内中环区域-左上角普陀舞蹈队线疫情核心区-华亭宾馆-徐汇-闵行局部金桥-碧云-联洋内环内局部中北部-虹口、普陀等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首个国产mRNA新冠疫苗I期临床披露,不良反应偏高,中和抗体差强人意

mRNA疫苗作为前沿技术,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期间异军突起,BioNTech、Moderna两家产品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完成临床并验证了优异的保护效力。国内也紧跟前沿,头部企业艾博生物2020年6月成为全球第15个、国内第7个也是首个mRNA新冠疫苗获得临床批文。资本市场也给了热烈的响应,单2021年就完成了超10亿美元融资。但苦苦等候一年半,国内首款mRNA疫苗一期临床结果姗姗来迟,直到今天才终于在顶级期刊Lancet披露。1、安全性差强人意在海外已经广泛接种的Moderna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美国奥密克戎新冠毒株肆虐,住院人数阶段新高

美国周一报告日确诊人数突破108万,周二又报了88万例,7日平均达到约55万例确诊,已经超过去年高峰期的两倍。自12月1日在美首次发现,CDC最新采样估算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占到美国发病人数的95.4%,指数级增长威力惊人。美国7日平均确诊病例数但美国的数据也就看看趋势罢了,由于是各州分别报告由媒体统计,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含6个州的病例(要么没有日报、要么是假期后还没恢复报告)。例如乔治亚州,周一并未上报的原因是大量数据导致系统过载崩溃“a
2022年1月5日
其他

新加坡新冠共存教训深刻,动态清零仍是现有最佳选项

新加坡人口590万人,经济及医疗水平发达,政府管理水平佳,数据披露详尽,是一个绝佳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观察样本,经验教训值得国内参考。新加坡今年6月份之前基本坚持“清零”操作,社会成本较大,例如学生一直没有彻底恢复上课(网课或隔一周上课),但疫情控制也较好。在“开放共存”前,新加坡主要是2020年初外来劳工宿舍疫情,最高峰时日确诊千例左右,本地传播一直较少,且在2020年8月即基本消退。在今天7月之前主要都是输入病例和零星社区传播。外向经济模式下,新加坡开放冲动远大于中国内地。在疫苗接种率高,医疗储备充沛情况下,新加坡于今年6月下旬宣布从新冠“共存”政策的新常态。彼时,新加坡政府参考疫苗保护水平,乐观预期后续日确诊病例也就数百例,生活可正常。天不遂人愿。日确诊数、住院数、ICU人数、死亡数都出现了大幅跃升。2020年初至今新加坡日确诊病例8月以来日确诊病例(黄色为社区传播)2021年9月份以来,社区传播病例数即突破前期高点一千例,快速攀升至三四千例的水平,最高峰在10月23日突破了5300例日确诊病例。需要注意的是,该数字是在新加坡放弃追踪每一例患者后的记录数,一般轻症可自行服药居家隔离不作报告,实际上社区轻症患者数可能更为惊人。普通病房住院患者数量可以相对更为准确反映疫情状态。从7月不足百例住院患者,到10月份已经飙升至1500例以上。9月份以来,重症处于ICU的新冠患者也逐渐升高。自10月份中旬,新加坡因新冠原因在ICU重症监护室人数维持在70人左右。实际上,还有60人左右新冠患者因情况不稳定也处于ICU重症监护室中。也就是说,目前新加坡全国400个重症监护室有三分之一在为新冠患者服务。死亡病例也在近一个月处于激增状态。9月30日,新加坡累计因新冠死亡患者只有95人、尚不足百人。10月份以来短短40多天,死亡数快速攀升,截止11月13日已经有576例新冠患者死亡,依照目前ICU病例数,死亡案例数依然要攀升一段时间。截止11月13日新加坡新冠疫情统计。患者2.4万例,ICU
2021年11月14日
其他

德国CureVac新冠mRNA疫苗失败,保护率仅47%股价近腰斩

德国研究mRNA的疫苗厂商CureVac,背景是德国政府、英国GSK和盖茨基金会,其新冠疫苗合作厂商还包括老牌药企拜耳,合作方包括英国政府,可谓豪华。之前新冠疫苗之前进展也算顺利,入组4万人,原预计2季度就会有结果出来。同样是mRNA新冠疫苗,早期数据也还不错,大家本预期结果可以。谁知今天晴天霹雳,2b/3期临床试HERALD研究显示该疫苗CVnCoV具有47%人群保护力。中期分析中134人感染了SARS-CoV-2,124人感染了突变株。57%的感染者感染的为较严重的VOC突变株。
2021年6月17日
其他

BioNTech/复星拟建合资公司,上海喜提10亿支mRNA新冠疫苗项目

整体看对于复星非常划算,拿到业界领先的mRNA技术,大中华区新冠疫苗供应瓶颈得以突破、由采购德国工厂变为自产成本大幅下降,还留下未来继续合作的楔子。国内也多了一种非常优良的新冠疫苗来应对大流行,有利于后续恢复国际正常交往,多方共赢,善莫大焉。1、概述:复星出资1亿美元(涵盖10亿支产能的mRNA生产线建设所需资金),BioNTech负责出技术,双方各50%建设合资公司供应中国市场。复星通过贷款形式支持合资公司初期运营资金需求。2、销售由通过购买CSO服务形式,由复星关联方负责。3、原销售里程碑金照旧:销售达到2亿美元支付2千万美元;5亿美元支付5千万美元。原有首付款:100万美元;开发阶段里程碑:1400万美元。原有销售分成:BioNTech供应成品拿走30%毛利、供应大包装拿40%毛利。估计后续就按照合资公司来结算。原有采购价:BioNTech承诺2021年供应大中华区不低于1亿剂。复星2020年末谈妥5千万剂,当即已经付了首批首付款1.25亿欧元锁定产品、剩余首付款1.25亿欧等大陆上市后支付,还有余款按年结算。这样算下来成本绝对在每支5欧元以上,假设按50%首付款计算,采购价预计也在10欧元以上。4、未来合作留下口子:讨论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基于
2021年5月9日
其他

BioNTech/辉瑞新冠mRNA疫苗中文说明书

BioNTech/辉瑞合作,欧盟命名为Comirnaty,大中华区由复星命名为复必泰。很多朋友疑惑复星、BioNTech、辉瑞三者在mRNA疫苗中的关系,简单解释一下:1、主要技术来源是BioNTech,海外三期临床主要由辉瑞主导,大中华区上市所需的各种资料由复星准备(例如做一期及二期临床试验及注册、销售事宜),大家数据共享。2、复星2020年3月签约引进产品并购买BioNTech部分股权,第二天辉瑞才签约。复星享有大中华区产品权益,其余地区权益归属于辉瑞,并均与BioNTech分成。接种和疫苗管理:在疫苗接种之前、期间和之后,所有人均应继续遵循当地现行COVID-19预防指导准则(例如戴口罩、保持身体距离、手部卫生)。出现COVID-19症状的个人不应接种疫苗。已痊愈的COVID-19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可接种疫苗。仅应在能立即提供适当药物以治疗过敏反应的环境中进行疫苗接种,因此,应在具备必要资源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场所接种疫苗,并且接种地点应允许被接种者在接种后至少能逗留15分钟,以便观察。(有关AEFI工具和治疗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培训材料:COVID-19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培训,第4模块:AEFI监控)。接种疫苗之前,请告知被接种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并在接种后至少观察15分钟。有过敏反应史的个人在接种疫苗后应观察30分钟。为了减轻疫苗接种后症状,可以服用退烧药或止痛药(由于缺乏有关其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的信息,因此不建议常规服用这些药物以预防症状)。鼓励被接种者完成全系列疫苗接种,以优化保护效力,并为被接种者安排第二次接种的时间。前后两次接种应使用相同的疫苗产品。特别储存和处理注意事项:从一个超低温环境转移到另一个超低温环境时,从冷冻储存库(
2021年5月8日
其他

德国新冠疫苗厂商受限于美国出口管制,难以获得原料

来看看什么叫口惠而实不至。德国另一家研究mRNA的疫苗厂商CureVac,背景是德国政府、英国GSK和盖茨基金会,新冠疫苗合作厂商还包括老牌药企拜耳,合作方包括英国政府,可谓豪华。新冠疫苗进展也算顺利,目前在欧洲、拉美进行的超4万人入组的大型临床试验入组已经完全结束,预计2季度就会有结果出来。即便老牌发达国家、大药企支持,不缺技术,不缺产能,但4号接受路透采访说,由于原材料受到美国国防法案限制,难以获得,无法预估后续生产量。https://news.yahoo.com/curevac-says-mass-vaccine-rollout-144023804.htmlTue,
2021年5月6日
其他

辉瑞2021年Q1 mRNA疫苗供应情况及未来预估

1、2021年mRNA疫苗营收34.6亿美元,美国20.4亿美元,其他地区14.2亿美元。需与BioNTech平分50%毛利,税前利润率仍有25%-30%。2、2021年全年预计营收260亿美元,发货16亿剂疫苗。截至5月3日累计已经发送4.3亿剂至91个国家。3、产能:2021年预计可生产25亿剂,2022年至少30亿剂。4、疫苗刺激产生的中和抗体会随时间逐渐下降,后续有可能需要定期注射加强针,正在研究第三针加强剂免疫情况;5、研究针对如南非突变株的更新版疫苗,与监管沟通加速审批,未来如有新突变株快速审评通道可能仅需100天。现有疫苗对所有已知的突变株都有保护作用。6、人群:预计FDA马上会批准12-15岁人口接种疫苗;6个月-11岁儿童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其中2-11岁临床研究预计今年9月份可得临床结果并递交紧急上市申请,6个月-2岁预计等4季度。孕妇二期安全性研究预计7月末8月初出结果。7、储运:已经递交新的稳定性数据,可在2-8℃标准冰箱保存4周;正在研究更方便的剂型ready-to-use
2021年5月5日
其他

中药注射剂前世今生

1、生于战乱首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始创于1941年太行根据地八路军总后利华制药厂。百团大战之后的日军加紧扫荡封锁导致药品物资都极为困难,后勤医院四处寻找中草药资源、研制便携剂型,最终试制成功柴胡注射液,小量制备应用于临床。在战争极端年代的权宜之计,中药注射剂的发明确实不能苛责当事人。同时,当时全球制药工业无论从方法学、生产方面依然较为落后,只有磺胺等少数抗菌药品。在柴胡注射液诞生的第二年,1942年青霉素才首次在人体使用,而其真正的大规模生产,还是在英美举国之力攻关下,于1944年取得突破,在二战中晚期挽救无数生命。而欧美监管方面清理落后产品也是在60、70年代。后续监管长期缺位未能与时俱进、对中医药一以贯之的强烈支持态度,才是最值得诟病的。首个发明该药品的利华制药厂,一支1949年随军迁京后而改为北京制药厂。后来以某药业作为主体1997年上市,成为北京第一家上市的国有企业,当然这家公司早已不是中药注射剂为主体的企业了,依然根正苗红。另一支1947年挺进大别山,随军南下1949年进驻武汉,1954年将柴胡注射液投人批量生产,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注射剂。1957年移交地方,定名为武汉制药厂,目前是某港股上市公司一部分。而提出研制注射剂想法的钱,建国后两次任卫生部部长(1965-1973;1979-1982),对中医药事业支持有加,路径依赖及惯性使然。2、长于蛮荒制度背景:建国初期特殊历史机缘,中国上层建筑效法苏联,建立依靠国有化和政府集中计划控制的指令型经济管理体制。行政部门不仅肩负着行业政策制定、监管,甚至负担着生产规划和资源调配。国内众所周知风波不断,医药又是相对边缘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屡次调整,也存在着多年中央、地方药政管理权力之争。改开后机构又艰难往欧美监管体制转型,医药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部药政司、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多年药政管理权力之争。历时20年直到1998年才建立起中央直属、垂直监管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但成立后依然波折不断。药监在现有体制下注定是一个坡脚、背锅部门,特别是2008年郑筱萸案后各省药监由重新划归地方管理。一个不能创造财富,反而处处找本地企业麻烦,搬起石头不让人过河,还砸自己脚(地方税收),出了大案反而还会影响仕途,可想而知分配资源力度及重视程度。而1988年还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目前归属于卫计委。这个部门定位到底如何?会不会有很强的部门利益?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中药注射剂正是在这些监管缝隙当中,逐渐野蛮快速发展。近年监管收紧后虽然未有新中药注射剂产品获批,但官僚惰性下,存量批文却无有效手段进行清理,恰如A股难退市。历次放松监管、鼓励地方发展经济,均是各式药品批文黄金期:A、首次药品厂家泛滥——大跃进。地方政府不仅鼓励炼钢,中成药门槛低,各种传统汤剂改剂型也大行其道。例如青岛市,1958年制药单位2家,1959年激增42家、1960年就达到73家。丸散膏丹大路货,能做成片剂、胶囊、注射剂就算高科技产品。在此期间,新药审批更是混乱,各地乃至其他化工、轻工部门都可自行审批新药,直到1963年卫生部《关于药政管理若干规定》才明确新药审批收归省级卫生厅局,不得下放。省级政府批准新药仅可在所在省份销售,地标也就此起源(而1978-85年省级批、全国卖)。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大跃进鼓舞下、宽松审评条件支持下,各地研制出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B、再次蛮荒时代——文革。权利全面重构,地方特别是村社兴办药企更为普遍。1965年毛《对卫生工作的批示》,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六二六指示),卫生部上行下效,开展三土(土医、土药、土法)、四自(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为特征的中草药群众运动。这一时期的赤脚医生制度为人称道,人均预期寿命也明显提升,可能更多应受益于公卫知识普及如喝白开水、针对性控制疟疾等寄生虫类疾病、抗生素廉价普及等因素,其中的所谓自制中草药除安慰剂,到底发挥多少作用值得商榷。那么这些药品是如何“研发”出来的?大多数是由一些常用的中药饮片汤剂,经过水蒸馏或乙醇提取获得,可以看看赤脚医生的中药注射剂制备方法,管中窥豹。在此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处于井喷状态,有资料报道的临床使用品种就有700多个。C、改开初——地方保护主义大行其道、部门利益之争显现。文革后药政管理部门首要目标就要清理整顿药厂、整顿品种,而地方利益驱使导致整顿效果堪忧,这在之后历次药品监管升级、整顿中都可见端倪。例如1981年按照整顿文件规定每个县只能保留一个药厂,现在如日中天的扬子江药业前身口岸工农制药厂,就是挂靠泰兴制药厂,变相保留下来。地方保护主义兴起与政策鼓励密不可分。1978年新药审评权下放省级,80年地方财政分级包干,“要发财、搞药材”,地方经济利益高于一切,药品质量管控放松,中成药投入门槛低、风险小、收益快,各地积极性尤其大,一大批乡镇中小药厂开始泛滥。为治理乱象,1984年《药品管理法》通过,明确规定新药审批权收归中央卫生部门,对地方妥协至1985年7月份开始执行,但直到1985年10月卫生部还在发文明确自11月1日停止地方政府审批新药。实际上地方政府仍然在1985、1986突击审批一大批新药,其后将审批时间自行挪到文件之前即可。后续省级政府依然保留着审批仿制药等权利,造成市场乱象(福建晋江假药案,省一把手下台,当然这个涉及更高层面,自行检索)。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药政管理部门矛盾深刻,新建药企审批权、GMP规范管理权力争斗明显。而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开始插手中医药工业生产、产品审评、基药及医保目录制定等各个环节。而肇事于80年代初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原本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医院也逐步自负盈亏,为日后带金销售广开销量打开口子。多头部门管理下,扯皮推诿可想而知。就如同近几日,网上舆情汹汹,竟然无一部门出来回应民众关切?也是在此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药注射剂数量依然快速增长,达到1400种左右。D、现状——历史形成上百个品种,近千个文号,标准各异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药品管理法》,多种中药注射剂因不合格被淘汰。1985年以后国家法定标准收载的中药注射剂仅72种。随着1993年《中药注射剂研制指导原则》的出台,中药注射剂的研发逐渐趋于严格,1985—1998年有11个品种获批新药生产。目前,我国共有132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其中129个品种为国家药品标准,3个品种为企业注册标准;共有960个中药注射剂批准文号,涉及分布在28个省的219家生产企业。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有5个,收载于部颁标准的品种有53个,地标升国标品种有29个,新药标准有20个(包括新药转正标准9个,新药试行标准11个),局颁修订标准有29个。个别中药注射剂既在部颁标准收载,又在地标升国标收载,如板蓝根注射液等;有的既在部颁或地标升国标收载,又在试行标准收载或局颁标准收载,如复方麝香注射液等,意味着同一名称的中药注射剂,不同企业执行不同的标准。3、狂飙突进中药注射剂能在终端有如此之高的销售额,需要一定历史契机。A、离不开相关机构的推波助澜,纳入指南、医保目录大家总会奇怪,为何中药注射剂会被纳入医保目录,同样是有制度惯性。医保目录诞生之初,筹资能力有限、覆盖人数更加有限,还不像现在管理近两万亿元的庞然大物。目录创制之初,按照基本国策,当然要考虑中西药并举,而目录基础是从《国家基药目录》遴选,相关部委早已准备好。1999年5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委发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1999〕15号),提出医保药品目录的纳入条件、范围、原则等,目录中西药和中成药在《国家基本药物》的基础上遴选,进行甲乙分类管理。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分别为46支和8支。独家产品多可在招标中维持相对有利价格、注射剂型被基层所喜欢。同时基层诊疗水平有限,望文生义,各式各样官方指南中的推荐也推波助澜。官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指南中列入中药注射液医保第三方支付固有的道德风险,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管控药物滥用;各地方有自行加减、增补品种权利,倾向于鼓励地方品种;医院有逐利倾向。一起分肥医保资金,皆大欢喜。B、2012
2020年4月14日
其他

5分钟测新冠?通量及准确性是问题

微博<u>@伊洛</u>牧
2020年3月28日
其他

医保唐僧肉

本文原发于2019年5月4日23点54分,5月8日被删除,仅做记录。巫医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热点,公众舆论近几年进步非常之快,从早先互联网世界小众另类的批评声音,到现在攻防能够旗鼓相当,甚至很多嘲讽巫医药信众的段子广为流传。其实由于医药的专业及信息不对称,不能苛责每个老百姓成为职业医师、药师,能够熟悉获得国家药监局正规批文认证、医师合法开具、且号称悠久历史的药物真实情况。例如,国内还有众多中国特色“现代生化药物”跟巫医药性质也一样,都是无用、带金销售开路的产品,由于特点没有巫医药鲜明,知道的人并不多。目前局面尾大不掉,积弊难改,正是条块分割、不作为的官僚体制,长期惯性处于支持、鼓励状态,缺乏自我革新动力,态度多年鲜有改观,甚至还出台了相关法规,促进力度又有增大。而为了加强监管,理应出台的生产工艺核查办法,在征求意见稿后反倒没了下文。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巫医药官产学研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顶着所谓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大旗,容不得任何官方公开批评,一直吞噬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即便个人选择不使用巫医药产品,由于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均来自财政税收补贴,职工医保统筹费用又是代际转移支付,其实社会每一个人都在为巫医药直接买单。一、巨大浪费药品报销:2017年全国医院用药市场8300亿元,中成药占了1430亿元,其中大约40%都是臭名昭著的中药注射剂,这些还不含中药饮片、中药颗粒等传统汤剂及OTC零售市场。同时占总费用四分之一的辅助用药项目中,也有很多保肝、神经、免疫调节类的滥用产品,包括一些早已被欧美市场淘汰的洋“中药”。这些产品不少价格昂贵,大多数可走医保报销,每年上千亿类公共财政持续为此持续买单,可作比较的是2019年清华大学总经费预算297亿元。而患者获益微乎其微,还可能因为贻误病情、药物肝肾毒性等副作用导致更多的医疗支出、更低的生活质量。药物损伤:最近发表的《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显示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DILI的发生率约为23.80/10万人,每年大概30多万人,回顾性调查往往会低估发生率,真实的发生率估计要高得多。2012年-2014年DILI诱发的单一药物前3名分别为中草药(26.81%)、抗结核药(21.99%)和抗肿瘤药物(8.34%)。实际上还有双重,多重因素影响的,跟中草药等相关的占到了30.7%以上,估计得三分之一。中草药相关肾病导致的透析,与肝损伤也类似,台湾、广东肾病发病率也在全国各省处于前列。二、官方鼓吹虽然浪费巨大、批评众多,但反观官方态度,依然在各种层面上不断支持巫医药的发展。1、医保目录每次更新单独分列考虑中医药及民族药。在2017年版医保目录更新中,中成药占到近49%、民族药特意增加41个增幅90%。同时,中药饮片可进行药品加成。2、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必提及,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还有一些具体文件《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