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曲突徙薪无恩泽,二十条抱薪救火恐事与愿违

微博 伊洛牧 伊洛 2022-12-03

一、清零目标不变,但措施继续放宽

从副总、新华社、卫健委各项新闻稿来看,动态清零的目标并未变化。

这反应在阳性密接依然要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依然是对资源要求极高的防疫措施;反应在目前尚未普及好第三针加强针,未普及新的奥密克戎株疫苗;反应在学校、医院、工厂等尚未对规模化感染后的情境做好充分预案。

考虑到62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后国内疫情散发严重,二十条进一步对外宽松举措下,若某地有规模性反弹,超出流调跟踪能力后,即便再精准划分高风险地区到楼栋,此起彼伏快速上升的阳性病例及密接,也必然会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内地市民。

这和兼顾经济生活的初衷可谓南辕北辙。

希望能明白,对市民影响最小的方式,是最快速度在初期控制疫情。当规模化感染蔓延到老街坊、城中村、老龄人口集中的农村,指数级上升的感染者将令动态清零时间和成本飙升。

可惜自6月境内疫情低谷、627第九版方案发布以来,各地散发病例层出不穷。过去盯住海外、盯住口岸关键人群即可,现在内部反弹、扩散点太多,全国不能一盘棋,局部的放松和持续传播会导致执行严格的地区轻松破防。

上海为了减少对经济和市民影响,追寻流调极限,结果感染超60万人,影响到全国经济;

627(第九版)为了减少对市民和经济影响,放松入境,结果遍地开花,影响到了更多城市规模反弹,不得不用境内不同区域的落地检、常态化核酸来补救。

国内一线城市真正屡次受影响是在今年3月份香港破防之后,国内大多数城市开始出现规模化疫情则是在627第九版方案后,此前不少人从来没做过核酸、从来没经历过封控。

因为破防导致阳性大增、密接大增,隔离增多自然对经济生活影响更大,怨言也更多,导致放开压力更大。

那么新二十条继续放松入境到5+3,动态清零目标不变、隔离底线不变、给地方流调和防疫工作增添更高难度,结果会如何呢?

毁堤淹田,改稻为桑,连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冬天都不愿意等了吗?

二、做好规模化感染带来冲击的预案和准备了吗?

放开后的道路绝对不是花团锦簇,反之在初期3-6个月很可能更加艰险,不仅一批高危人群将需要更高强度的医学照顾,医疗资源紧绷,经济很可能也会受到更大冲击。

简单模拟场景,有无数具体细节问题要考虑。

目前规则阳性要集中治疗,密接依然要转运集中隔离,依然要耗费巨大资源。即便后续调整为不隔离,怎么处理大规模感染继发的相关问题,也需要解答和预案:

1、老龄人口

养老院、农村等老龄人居聚集地若出现集中感染情况如何处置?集中转运及隔离进行医学观察?

大部分感染老人还是会发烧的,要不要在外打工的子女返乡照顾,作为高危人群需不需要医学观察?

老龄人口大多有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后,是否医保依然全额报销,地方医保是否能支撑?

2、医院感染

院感不可避免。医院的肾内科透析、妇产科、肿瘤科等集中比较脆弱人群的科室,这部分很多都是新冠高危人群,集中感染、若病情相继恶化后医院是否有足够人力如何救治?

医生护士感染后,缺勤缺岗怎么办?(目前欧美日疾病过了高峰期,医院都还缺人手)

按照上海和吉林此前千分之三的重症率,短期内大范围感染后的医疗需求如何满足?

3、学校师生

出现学生感染,要不要停课?没有全感染一遍情况下,可能会此起彼伏感染,是不是一发现感染依然要停课?

或者最宽松感染阳性学生缺勤,那么家长要不要请假照顾?学生感染会不会继而感染照顾孩子更为高龄高危的爷爷奶奶?

老师感染阶段必然要缺勤,高峰期缺课缺人如何补?(目前欧美老师还缺人手)

4、制造业工厂

生产线人员感染,很可能是头一两天才告知,生产排班如何进行?

全国后续此起彼伏的疫情,供应链如何保持稳定?供应链某环出问题,影响上下游无数企业。而且后续不再是局地出问题,而是此起彼伏。

目前欧美日白领岗位依然每周只到公司2-3天,效率如何?更别谈疫情高峰期制造业的缺勤了。

5、家庭

聚集性感染是新冠重要特点。一人感染全家大概率都得,互相如何照顾?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同时得病如何处理?

6、城市服务人员——消防、公交车司机、环卫

感染高峰期的缺勤是否影响市政正常运转?这才海外已经经历多次了,也应该制定相应预案。

个人、企业、地方政府最好有一定预案。尽快给孩子和父母注射疫苗是当务之急。

三、放开后的样本——台湾地区

发达地区数据统计详细,死亡数更加准确,很容易直观得出超额死亡数量级(详细计算还需要考虑年龄结构调整,但作为慢变量,不影响直观巨大差异得出的定性判断)。台湾、新加坡、美国麻省、日本、韩国、香港,不同地区数据相互印证。

台湾官方月度死亡数据如下所示:(来自拍帮主

2300万人口的台湾,官方2022年目前累计报告新冠死亡1.27万人,实际按照简易超死数量计算,6个月超出平均值的死亡人口数已经2.2万(总人口千一水准)。

注意2021年5、6月是台湾delta泛滥时刻,这两个月本身就比往年有超额死亡,已经拉高了基数。

其他地区超额死亡也未见明显降低


儿童影响。根据台湾当地防疫指挥中心统计,12岁以下儿童重症至今累计261例,MIS-C增至171例,其余包含33例脑炎、26例肺炎、11例哮吼、4例败血症、5例共病与其他、2例心肌炎、9例家中死亡;其中37例死亡。

工商业影响由于传播力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合自然成为疫情放大器,家庭聚集性相互之间传染同时得病也屡见不鲜。年轻人感染后轻症也需居家隔离,中年人的孩子、老人生病后需要照顾。疫情高峰期自然工商业也会受打击。例如:台北5月份客运量相较21年12月份下滑45%。

参考华尔街日报今年7月份文章,当时尚不是美国疫情高峰期,请假、居家办公将成为常态。

面临新毒株仍有不确定性

美国取代BA.5后的多个毒株正在逐步上升。今年冬天疫情态势究竟如何?尚未可知,只能耐心继续观察。

国内很可能因新规面临更大的疫情反弹压力,也就意味着比以往更多的封控措施。如果希望所谓宽松能刺激经济,恐怕结果将是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国内经济正如去年三、四季度就开始急转直下。彼时海外奥密克戎肆虐,国内核心区疫情尚且安好。三道红线、二道红线导致的房地产产业链大幅下滑,地方土地财政遭受重创才是经济低迷主因。后续上海破防、627第七版宽松之后的疫情反弹,雪上加霜。若疫情不控,在病毒广泛流行之下,经济难道不会继续糜烂还能逆势而上吗?

衷心祝愿海外疫情尽快控制,新毒株更加温和,冬天也不会继续大流行。那么国内受到外溢压力才少,才能更好筹谋开放举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