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巧取天然根石艺,人民日报大院里还有这样一位文人收藏家!

李绪萱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新年特刊”之十











编者按:


“极天赋神镂之巧,融自然艺术之奇。”惊鸿一瞥,初次看见这位收藏家的艺术作品,脑海中立马闪现的便是这句话。


“笔耕报田40年兮,我未摘牡丹而收获了山菊。”这位文人收藏家在编写的根石集中这样写道。从事根石艺创作和收藏的几十年间,他曾前往全国各地苦苦寻访,将各地珍奇原木从山区老林千里迢迢带回北京的家中。对于根石艺术,他的立场鲜明,“巧取自然大美,无需人工雕刻”,保有原石原木的天然感是他遵循的首要原则。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传统艺术的大美,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就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文艺部主任李绪萱。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新年特刊”之十,让李绪萱为您介绍他多年来从事根石艺收藏的心路历程。




异根奇石之自然大美,人工难以雕刻而成。从事根石艺造型,功在妙裁巧取。裁之愈妙,取之愈巧,其艺愈高。艺高固然令人欣慰,而快乐却在裁取之中。


▲我造思圣


我创作根石之初,主要不是为了获得裁取的乐趣。原出发点有二。一是为了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与艰辛,以便更好地评述他人的绘画与雕刻;二是为了调节脑力劳动,缓解种种压力。万万没有料到,我初创了几件,就有人给予高度评价。积累几十件作品之后,便有新闻媒体发文介绍,并有日本、韩国和台湾的朋友前来联系赴日、韩和台湾办展。这可真让我高兴。



最早刊文介绍我的根艺作品的刊物是北京的《生活参谋报》。接着是英文版《中国日报》发表专访并配发我创作时的图片。1988年3月,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一位当编辑的雕刻家》,对我的根艺进行全面评述,配发了我的根艺作品《堂·吉诃德》。1991年第八期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更是用几个页码发表佳周的数千字长文,题为《天地精华,妙裁偶得》,详细解析我根艺作品的奥妙,配发我的16件根艺作品照。编者显然是当重点文稿发表的,故在杂志封面印上了“人民日报出了一个根雕艺术家”。(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新闻记者》发表题为《天地精华,妙裁偶得》的文章,详细介绍李绪萱的根艺作品。


我于是斗胆送根艺《子期听琴》参加全国根艺展览。这是一件我自定二等的作品。因我无时间到现场,怕作品被人碰坏,故没有送去更好的。没想到此作获得了“刘开渠根艺奖”银牌,还选举我当了全国根艺学会理事。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编辑许涿,认为这届全国根艺展水平很高,便将获奖作品出了画刊。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看了送审的清样后,打电话问我:“你的子期的五官是刻出来的吗?”我说:“若刻一刀,也就毫无价值了。”根艺只能取舍,不能雕刻,这是我的创作原则。


▲李绪萱作品《子期听琴》获刘开渠根艺奖

▲一休哥


水到渠成,我可以办一次个人的根石艺术展了。消息传开,京西宾馆的一个政治干事,立即告诉了住在那里的雕塑界泰斗刘开渠先生。刘先生高兴之余,给我书写了展标:“李绪萱根石艺术展”。著名画家范曾亦书写了同一内容的展标。著名画家何海霞老人题词祝贺,上款是:“李绪萱根石艺术展成功”,正文:“天地精华,妙裁偶得”。著名画家宋雨桂写来贺词:“仙山溢华”。著名寿山石雕刻家、篆刻家袘宝林先生更是兴奋不已,找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寿山坟头牛角冻石,刻飞鳌钮并篆刻“意境高雅,天然妙趣”赠我,以示祝贺。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始终不拂我面。它就是时间。在职期间,我怎能抽出几天时间去办个人的艺术展呢?更不可能到海外去办展了。(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各路名家为李绪萱根石艺作品题词


2004年,我退休之后,东风拂面,有了时间,却没有足够的体力办展览了。虽然遗憾,但不后悔,将剩下的根石艺作品整理整理,编一本书,也可自我安慰。


2010年,我全面看过自己的根石艺作品之后,兴奋至极,难以自控,乘兴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根石艺术之我见》,论证“根石艺术不是根雕与石雕”,追根溯源,将其归入古代文房清供,即宋代苏轼、米芾和明清书画名家供在家中清赏的,巧取自然大美、无需人工雕刻的奇木异石。另一篇为《根石配——我之创造》,从造型角度论证根石配的独创性与奇异性。至此,心情仍不能平静,又给根石作品配诗,每件配一至二首,故将书稿定名为《诗品根石艺》。




著名漫画丁聪

笔下的李绪萱

▲李绪萱《诗品根石艺》一书封面







《诗品根石艺》扉页





《诗品根石艺》

一书的简介

我平时读诗而不作诗,作诗全为配自己的根石。拙诗既弃古典,亦别现代;欲学宫廷,难舍民间,是些非古非今,不雅不俗,又古又今,还雅还俗之品,正如《编余叹配诗》所写:“花甲之前未作诗,硬挤全为配根石。模古难入格律轨,打油又欠糖醋汁。无奈硬模还乱打,咕噜咕噜冒五十。”诗之灵感产生于根石艺中,诗之意境扩展到根石艺外,或歌或泣,亦怒亦乐,皆随情出,从中可见我们所思所悟所恨所爱。

▲姬别霸王



李绪萱

根石作品


▲石上媚娘

▲李绪萱介绍书中作品


说句心里话,我整理自己的根石艺术作品,比整理我发表了的美术评论文章更加愉悦。虽说它们都是我的心血结晶,跟我的孩子一样,但根石艺这孩子似乎更多地承载了我身上的东西。他来自崇山峻岭,带着泥香野趣;不怕刀砍斧劈,何惧沙磨水洗;一旦取舍成器,永远傲然独立;天然去雕饰,质朴却美丽;羞与媚上小品为伍,敢跟哗众巨擘诀别。啊,根石艺就是根石艺,怎能不让我偏爱!他是我性情的物化,更是我修养的升华。我修养的牢固基石,是慈母亲自堆砌而成,所以我将短文《难忘慈母》做了《诗品根石艺》的序言。(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难忘慈母》

根石作品

▲英雄抱美




李绪萱

根石作品


《难忘慈母》是我退休以后因思念母亲而写的,文曰:“余母是湖北宜昌之伟民兮,刚过31岁生日便降吾于分乡漂池。甲申三月初八半夜子时兮,我的人生历程已在哇哇声中开始。耳闻目染母亲之言行,我学会刻苦、耐劳、善良、热诚、害羞与知耻。步入社会远离家乡兮,探母变得尤其珍稀。但一想到慈母的音容笑貌兮,我就能化解一切艰难与委屈。笔耕报田40年兮,我未摘牡丹而收获了山菊。屈指数出文学、艺评、鉴赏著作十部分,还有根石艺术作品一批。我因此而被众人称作著名艺评家、美术评论家、画论家和根石艺术家兮,但我更想听母亲叫我乳名。余之乳名是母亲恩赐兮,因命中缺木而称木生。美好愿望虽未改变我火气太盛兮,我却未敢辱没家门。数十载玩命苦撑兮,半是为了熨平母亲的心。慈母逝前几次到路口远望北方兮,定是在盼游儿早归。儿归母亲已远行兮,我只跪拜了孤寂的坟茔。从此总在梦中遇见慈母兮,我哀叹未能报得三春晖。”用此文作《诗品根石艺》的序言,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


▲贤妻在何方

▲人祖惊恐


书稿编成不久,有友劝我公开出版,于是将稿本交给人民日报出版社。为了表达出书意图,我在书尾补上一诗:“裁根磨石数十载,偶得精品日夜摸。珍比儿女贵如孙,安抚我神何其多。筵席再好终须散,吾恐宝贝命蹉跎。因而摄像并配诗,印刷若干藏楼阁。他日四年难耐时,翻看倩影穷我乐。”(欢迎关注“金台唱晚”,ID:rmrbjtcw)


“穷我乐”啊,好!

▲泽国雨荷



李绪萱

根艺作品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金台人物 | 纪西铭: 叮当响的收藏


金台人物 | 周文华与他的“毛猴”


邓拓,新中国大收藏家!


2016年人民日报社都干了些啥?


人民日报社老同志迎新春联欢会上,杨振武社长都说了啥?


时间都去哪儿了? 穿越时光隧道带你重回那些年的“金台园”


舌尖上的中国年,是他心底萦绕不去的浓浓思念!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