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新闻巨擘,他是金融巨子——他们更是香港不能忘却的红色脊梁!

吴长生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在香港回归交接典礼上,中国国旗准时升起,香港的主权如期回归祖国。这一刻,流淌着他们思国、报国的家国情怀;这一刻,洋溢着他们爱国、忧国的赤子之心。他们是香港不能忘却的红色脊梁!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香港回归20周年”专题开篇文章,人民日报社原国际部主任吴长生(曾任人民日报社原香港办事处主任、首席记者)《难忘香港两“近邻”》一文,带您感受两位香港实业家的赤子心。




🔹全文共2654字,阅读大约需要5.5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转瞬间,香港回归20年了。宏大主题,不乏写者;客居几年香江的我,就写写两位我的“近邻”吧。



1


他是《镜报》创始人

以敢言著称

一生为国建言发声



1999年底到香港后不久,我就结识了《镜报》创办人徐四民先生。虽然年纪相差了几十岁,但同为“媒体人”使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徐老是我名副其实的近邻,他的寓所与我的宿舍只隔两条小街,直线距离也就一二百米。我曾经造访过面积不大但堆满书籍的徐府,也多次到他的办公室请教、交谈。


《镜报》创始人徐四民


徐先生1914年生于缅甸一个爱国华侨家庭,自小受父亲熏陶,润物无声地承继了华人华侨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怀。1936年,徐四民回到家乡福建厦门,在厦门大学选读文科。鲁迅先生曾任教厦大,徐四民深受鲁迅的影响,写文章喜欢引用鲁迅名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回仰光发动抗日活动,担任抵制日本货总会总干事,广受南洋侨领赞赏。在这段艰苦的日子中,徐四民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新中国成立后,徐四民成为政坛的“常青树”: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第一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回归之前,他又担任了港事顾问、香港特区预委会及筹委会委员及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徐四民(右)




徐四民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小组会上发言

习仲勋(前排左一)、叶飞和全国人大华侨界代表徐四民(后排左三)、张国基等交谈。


徐四民以敢言著称,“敢言人之所欲言,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因此得了个“徐大炮”的绰号。他创办的《镜报》,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毫不隐讳地针砭时弊。直到近90岁高龄,徐老还坚持在《镜报》上发表专栏文章,不仅“炮轰”香港本地的“反中乱港”行径,而且言辞犀利地批评内地的不良倾向。每年到北京参加两会,他都坦诚地建言献策。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政协一次大会上发了一通“火力很猛”的讲话,引起广泛反响。2000年两会期间,他又在政协会议上对官场弥漫的腐败之风进行了尖锐批评,认为应该放开媒体手脚,让它们大胆监督。他说这是香港的一条经验,令所有官员“头上三尺”时刻有媒体盯着“照”,腐败就无所遁形。


徐四民(右一)在政协会议上建言

“正气浩然”是徐四民一生真实的写照


大约是2001年,一次徐老面对记者的尖锐提问,旗帜鲜明地作出强硬的回答,刺中了香港反对势力的痛处。没想到第二天的《苹果日报》居然把相关新闻放在了头版头条位置,而且大号黑字标题是“徐四民放屁”。当然,以“出位”著称的“苹果”这样做,并不奇怪,但如此公开侮辱徐老,还是让我难以释怀,总想找机会抚慰一下老人。不久后,恰巧有事去见徐老。谈话间提到《苹果日报》之事,徐老虽然表示不屑,但依然有些愤懑。我趁机调侃说:“徐老,不值得置气。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这是《苹果日报》在高抬您、贬低自己啊!”徐老不解地看着我,等待解释。我接着说:“一边攻击您‘放屁’,一边又把您的‘屁’当头版头条,这不是贬低自己,抬高您老人家嘛!”徐老闻言点头微笑:“好!以后谁再提这件事,我就这样对答。”


徐四民



2


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

创办两家银行

为祖国金融事业

奔走一生





我的另一位近邻叫庄世平,住所相距也是一二百米。与徐四民相同,这位老人也是香港名人。不同的是,徐老,我是先闻其名后见其人,而于庄老,我则是先识其人后知其事。


庄世平


1992年初,我到潮州采访,在潮州经济开发区一批港资企业的奠基仪式上,第一次见到庄世平先生。那是一个下着寒雨的冬日,已经年逾八旬的庄老冒着严寒,踏着工地间泥泞的土道,挨个参加不同企业的庆典。我担心这位刚刚相识的香港老人吃不消,就劝他不要冒雨硬撑着每家都到场了。他却兴致勃勃地说:“好事好事,不能厚此薄彼。下雨是好兆头,喜雨财雨啊!”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已经退出南洋商业银行领导一线的庄老,就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更为伟大的事业,积极为内地金融改革、特区建设、引进外资献策出力,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充分肯定、高度赞扬。


庄世平

庄世平建言特区建设


庄老是潮汕人,1911年出生于广东普宁县果陇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2岁起就离别家乡到汕头、厦门、上海、北平等地求学,1934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而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日,他历尽艰险,奔走于东南亚以及祖国边陲等地,将广大华侨以及爱国人士支援抗战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内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前夕,他积极参与创办“南方人民银行”,发行“南方券”支援南方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庄世平又以金融实业家的丰富经验和过人胆识,为完善我国的金融机制、保护境外国有资产、发展金融事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赞扬。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香港中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经理级人员(左二为庄世平)。

1977年,庄世平(左)率领香港同胞代表团参加国庆28周年庆典,受到叶剑英元帅(右)接见。

邓小平会见出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港澳地区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左一为庄世平)。


1949年,庄世平受中央领导指派,带着借来的1万美元在香港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1949年12月14日,在南洋商业银行开业当天,银行升起了全港第一面五星红旗。第二年,庄先生又在澳门创办了南通银行。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世纪70年代,南洋商业银行一跃而成为香港中银系统的资本实力第二的企业。又过了10年,白手起家的南商,发展成为拥有50家分行、2000多名员工、总资产700 多亿港元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庄老也是多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1997年,与徐四民一起,庄世平荣获香港特区政府首批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为庄世平颁发大紫荆勋章。

钱其琛、董建华与12位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合影。


没想到时隔8年,我与庄老重逢在香港的一次春茗晚会上。寒暄之后,庄老问我住在哪儿,得知是“近邻”,他就热情地邀我散场后搭乘送他的车子一起回家。没想到有了这“第一次”,“一起回家”居然成了“惯例”——凡与庄老同场活动,我都受邀同车返回。庄老住的是一栋老旧“唐楼”(香港把建于上世纪初到60年代,多层但没电梯的老楼称为“唐楼”,与高层、有电梯的“洋楼”相对应;随着城市的发展,绝大多数“唐楼”都陆续被拆除重建)里的一个三室单元,还是他担任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时购买的。在香港,不要说像他这样的著名银行家,就是一般公司高管或专业人士,早就迁居于有电梯的“洋楼”了,还“蜗居”于“唐楼”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庄世平


2007年,庄老走完了96年漫长而光彩的人生。在读到系统介绍他事迹的材料时,我才更加真切地了解了这位老人的高风亮节。其中两件事,让我忍不住热泪奔涌。作为银行家、大老板,庄老一直视金钱为公有、为国家财富,视权力为贡献社会的手段,不为自己、自家谋求一丝好处与便利。他的一个儿子由于学历低,一直在香港靠开出租车生活。庄世平夫人,生前与庄世平非常恩爱,两人结婚70载成为一段佳话。庄夫人晚年患阿兹海默症,只有庄世平喂她饭才肯吃。虽然庄老本人已90多岁,但不管有多少应酬,他都要赶回家喂夫人吃饭。由于夫人没有医疗保健,且香港住院费昂贵,最后阶段庄老就把夫人送到深圳住院,直到2004年在深圳过世。3 年后,庄老驾鹤西归,与夫人合葬于深圳大鹏湾的华侨墓园。


庄世平与夫人林影平


常言道:“仁者寿。”为国家、为民族、为香港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徐四民、庄世平,都是高寿仁者,分别享寿92岁和96岁。能与这样的老人为邻,真是一种幸运。纪念香港回归20年之际,难忘徐四民,难忘庄世平!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李庄为我“送样子”


与“大保”相处的那些难忘岁月(内含视频)


记者节特刊 | 铭记与传承!人民日报三位资深名记者的刻骨真言!


难忘的国庆记忆


今年这位人民日报摄影记者80岁啦!从业56年,看他如何用照片带您"阅读"人民日报!


卡斯特罗去世:一个时代划下了句点


范敬宜的这番话说出了多少媒体人的心声!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