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小采访本见证他笔尖下的时代与家国,一起追寻他40年的采访之路!

祝华新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编者按:

躬耕新闻事业40年,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笔下是沉甸甸的故事,肩上是党报人的担当。退休后的他有一个心愿,希望将自己半生的新闻经验传授给后辈,于是他无私地将400余本饱含心血、记录时代变迁的采访本捐赠给了母校复旦大学。他就是人民日报原记者部副主任王学孝。


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杂志执行主编祝华新《老记者王学孝向复旦学子捐献采访本》,了解采访本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1661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文首发于“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

🔹微信ID:rmrbjtcw


10月10日下午,人民日报老记者王学孝回到母校复旦大学,向新闻学院捐赠自己40年记者生涯中用过的采访本。今天记者的采访记录,可能更多地使用笔记本电脑;而在电脑普及前,每个记者都离不开采访本。老王说:“采访本在我们那个年代对于记者来说就是枪,士兵要有枪,而采访本就是我们的战斗武器。”


王学孝与复旦学子交流

展出的王学孝部分采访本



采访本里


“迟到的春天”




01



空白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印有“人民日报”字样的笔记本,在老百姓心中甚至是与党报记者证相当,都是主流媒体权威性的象征。记得汶川地震第二年,我到都江堰重灾区想实地看看,走进临时帐篷询问当地镇干部救灾情况。镇干部警惕地问:“您是哪里来的?”我说来自人民网,镇干部一撇嘴说:“不像,没见您拿出采访本。”


高级记者王学孝是复旦新闻系57级校友,人民日报社原记者部副主任。在“文革”后纠正“左”的做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大潮中,他采访过不少经历坎坷的科学家。如1985年5月8日发表的通讯《迟到的春天》,记载了流体力学专家谈镐生从受迫害到获得平反的艰难历程。谈镐生本是美国终身教授,196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却被疑为“特务”,长期得不到重用。邓小平1984年3月5日在一份内参上愤然批示:“为什么这种情况现在还不能改正,科学院是些什么人在管事,请查一下。”于是,中国科学院在力学研究所召开大会,为谈镐生彻底平反,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出席,钱伟长教授也闻讯赶来。谈镐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他的妻子、爱国将领邓宝珊的女儿邓团子也被增补为政协委员。夫妇俩走进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


1985年5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刊登王学孝《迟到的春天》。


当年“专案组”的一名成员呜呜咽咽地说:“我搞过谈先生‘特嫌’问题的调查。我跑遍了全国,找遍了‘知情人’,写的‘证明’材料有一大摞,其内容同谈先生自传里写的完全一样。我真正认识到,谈先生是再正直老实不过的科学家。”


王学孝


王学孝在《记者的眼泪》一文中说:“我是个外刚内柔的人,心特别软。几十年记者生涯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物,难以计数。常因人物的欢乐而欢乐,人物的悲伤而悲伤。爱恨常随采访对象而跳动,他们的泪水最容易撞击我的心灵,撞开我情感的闸门,与他们同泣同泪。”


在这篇报道末尾,老王还不无担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党的政策的阳光是不是普照到了?还有没有“王”镐生、“李”镐生,“张”团子、“杨”团子,至今仍被阴影笼罩呢……




记录了他的


奔走疾呼


02

采访本




空白

作为常驻天津的记者,王学孝也关注过天津老品牌“狗不理”的命运。1998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傲腾、王学孝的报道《“狗不理”——谁来理?》。这是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狗不理”店法人代表、总经理赵大光被假“狗不理”店个体老板打伤住院。正宗“狗不理”包子店坐落在天津繁华的滨江道商业区,然而不出200米,有多处侵权假冒的“狗不理”包子店铺,有的赫然挂着“百年老店狗不理”,有的冠以“国营狗不理包子铺”,有的写着“正宗狗不理包子”。作假者干脆站在真“狗不理”店门口拉客,一声声吆喝:“吃菜往里走,吃包子到快餐店,快餐店就紧挨着总店!”真“狗不理”店总经理赵大光前去理论,于是发生了总经理被打伤的事件。


1998年3月4日,人民日报九版刊登傲腾、王学孝《“狗不理”——谁来理?》。


王学孝认为,“狗不理”包子商标被严重侵权的事件,暴露出我国依法规范和完善企业商标管理制度还有许多薄弱环节。他大声疾呼:像“狗不理”这样的名牌老字号,一旦创出,既属于企业,又是属于国家、民族的共同财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王学孝深入农村采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知老学长的情怀,将此次采访本主题展命名为“四十年力行路:笔尖下的时代与家国”。


2017年10月10日,王学孝为“四十年力行路:笔尖下的时代与家国——王学孝校友《采访本》主题展”揭幕。


一些老领导、老记者在人民日报工作几十年后离退休,离职前整理办公室,或赋闲在家收拾杂物,常常给我打电话说:“你快来,我这里有一些好东西送你。”我赶紧过去,老领导、老记者送给我的,是当年的“编前会”记录(如今“编前会”已成历史,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改开“采前会”);当年报纸的大样、小样上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值班老总、部门主任的审阅修改手迹,承载着一些难忘的历史记忆;还有就是一些上世纪80年代没用过的采访本,虽然装帧朴实,但作为过来人的我如获至宝,依稀感觉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这些陈年旧物,记载的都是与中国人民“同泣同歌”的过往,是一份职业的荣耀,也意味着一份责任担当。


王学孝与复旦师生合影

王学孝的部分采访本



注:文中图片均由王学孝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300多本沉甸甸的采访本,见证了这位人民日报记者40年的新闻生涯!


记者的眼泪


“别叫我钱老,叫老钱”


半个多世纪后重返母校,他们难忘恩师,追忆似水年华……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