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的眼泪

王学孝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记者的眼泪王学孝
我是个外刚内柔的人,心特别软。几十年记者生涯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物,难以计数。常因人物的欢乐而欢乐,人物的悲伤而悲伤。爱恨常随采访对象而跳动,他们的泪水最容易撞击我的心灵,撞开我情感的闸门,与他们同泣同泪。令我终生难忘的至少有三次。
▲2015年,王学孝(右一)参加人民日报社重阳节活动与老友交流

赤子忠心盼春来的科学家谈镐生
与钱学森齐名的火箭专家谈镐生,他的返国路与钱学森相似。他是世界级的力学家,美国终身教授。胸怀一颗报国赤子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65年返回祖国。从踏进国门那天起,“特嫌”重压就与之相随。其原因今天看来是十分可笑的。他借赴欧开会和日本讲学而离开美国。途经巴黎寻找我驻法使馆时,出租车拉到国民党原驻法使馆旧址(当时我与法刚建交不久),发现后他立刻转去我使馆并言明前误。因此,延迟一日飞香港。阴错阳差,中旅在港接到他已比预期晚了3天。这样,“特嫌”这顶大帽子就紧紧扣在他的头上。
▲谈镐生
谈镐生献身科学,年过半百未婚。冥冥中上帝早有安排。爱国将领原甘肃省长邓宝珊谢世前,把他的爱女邓团子的婚姻大事,托付给挚友习仲勋。天作人合,谈与邓结为伉俪。谈的“特嫌”也株连到了将军之女。粉碎“四人帮”,文革被否定,谈镐生夫妇身上“特嫌”枷锁仍被铐牢。谈镐生是科学院士、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中央令其作的科学发展规划无端被本单位否定;谈镐生恢复研究生制度的建议,被中央采纳,但他带的6个研究生,却被诬为地下黑研究生;谈镐生是应邀参加(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又被本单位拦下;来华美欧科学家要拜访谈镐生,屡遭单位拒绝……为此,邓团子曾两次向中央打报告,邓小平、胡耀邦分别批示,单位却阳奉阴违、软磨硬泡不落实。
▲谈镐生
▲谈镐生夫人邓团子
在被逼走投无路时,谈镐生挥毫写下绝命书:“四人帮垮台了,拨开云雾见天日。为何我见不到天日?!”精神几近崩溃,愤怒掷笔长啸,昏倒在沙发上。讲者邓团子泣不成声,记者禁不住泪水流淌,采访时断时续,过了一阵子,她起身到卧室从衣箱捧出首饰盒,珍藏着丈夫的“绝命书”——这是她从未给任何人看过的对“极左”的血泪控诉书。直到1984年3月5日,邓小平在一份反映谈镐生问题的内参上批示:“为什么这种情况现在还不能改正,科学院是些什么人在管事,请查一下。”这样,才给谈镐生彻底平反,落实政策。我写了长篇通讯《迟到的春天》,怀着激愤的感情在文章结尾写下这么几行:
“当春风给老树增添一片新绿时,人们为谈镐生、邓团子而欣喜,也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党的政策的阳光是不是普照到了?还有没有“王镐生”、“李镐生”,“张团子”、“杨团子”,至今仍被阴影笼罩呢?……”
文章一出,引起不小反响,几百封读者来信从全国四面八方飞向报社(谈、邓也收到一批海内外亲友的祝贺慰问函电),大多都是生活在政策阳光尚未照到仍在阴影下的“李”镐生,“赵”团子们!(谈镐生为全国政协常委、邓团子全国政协委员。顺便说一句,谈若不回国,后20年说不定成了美国的钱学森。)(《迟到的春天》载人民日报1985年5月8日3版)
▲1985年5月8日,人民日报3版刊登《迟到的春天》一文

寻求公正与希望的石化专家邹仁鋆
又一次流泪是采访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河北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仁鋆。这也是一位世界级石油化工专家。他研究的“裂解法”,改进了苏维尔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制碱(天津“红三角”)生产效率,为祖国赢得荣誉,受到国际科学家称道。就是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文革被整的死去活来,最后实在再无生的希望时,他买了瓶剧毒麻醉剂,登上泰山玉皇顶。当夕阳一抹余辉消尽、游人下山后,他将麻醉瓶吊到背坡一株松树枝上,自己置身树下,麻药滴出嗅到气味即发挥药效,不大会儿人失去知觉,他顺坡滚下,滑落树杈挡住,半夜被雷雨激醒,次日上午,被游人救起……
▲邹仁鋆
邹教授夫人及其研究生,每每讲到这一段都泣不成声,我的泪滴也打湿了笔记本。今日翻开当年采访本,发黄的纸页仍泪痕斑斑!泪水化作激情,抒写长篇通讯《奋起,为了我们祖国》,倾情高歌我们可爱可敬的科学家。(刊载该篇的报纸至今仍收藏在河北工大校史展室专设玻璃橱柜内)
▲1985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王学孝《中国科学家的品格》一文

关爱汉族知青的蒙古族书记査哈代
第三次让我流泪最多的是采访知青。七十年代初我曾赴内蒙采访知青,30年后,我随南京知青返乡团重返草原看乡亲,那情那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在鄂托克旗宾馆,顾卫东天一亮就起床,独自默默地在扎一支花圈,敬献给她当年插队苏木图大队老支书查哈代的。朵朵白花撩起她悠远思绪,点点泪珠打湿了朵朵白花,30年前的迭影又重现……
▲内蒙知青岁月(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正在读初二的小女孩顾卫东,冲破家庭阻拦,钻进北上的专列,经过三天三夜,来到风沙弥漫的大漠荒原——鄂尔多斯,做了牧羊女。那艰辛,那苦况,是不言而喻的。大队书记查哈代兹父般的关怀,使她感受到远离家庭难得的父爱和家庭温暖。有一次,顾卫东从水利工地跑了几十里路到大队部找书记,恰巧查书记上小学的儿子也赶来。两人同是饥肠辘辘,区别是一个找爸爸要饭吃,一个找书记办事。查哈代二话没说,把炒米和奶茶给了顾卫东,又抓一把炒玉米塞给自己儿子。顾卫东和着泪水吞下奶茶沏炒米。两年后,招工、上学、提干,插队知青一个一个离去,顾卫东每次都因“政审”不合格而被刷掉(其父是新四军剧作家,文革遭诬陷被批斗)。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都因政审不合格,机会连连丧失。为此,查哈代想出奇招,发展顾卫东入党。那年秋天,伊盟师范学校招生,查哈代硬是未让自己亲友应试,把名额给了顾卫东。她上学去了。
前些年查书记离世她未能赶来送别,今天,偕8岁女儿带着美酒、果品来给查书记上祭。她把自己亲手扎好的花圈和祭品敬献在查书记墓前,和女儿一同扑跪叩头:查书记,我永远忘不了您的救命恩啊!您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您对我的大恩还没报啊!……顾卫东肝肠寸断,悲恸欲绝,哭的昏天黑地,直到把她积于内心30年的感恩泪水,像黄河水一样倾泻在查书记墓前。我也深陷悲痛,淌着热泪几次劝扶她不起……
▲1997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王学孝《再回草原看相亲》一文
写这些人的报道,我是墨水和着泪水,激情澎湃倾泻而出。写到动情处,握笔的手不由得发颤,常常不得不搁笔。正是这种强烈的感情色彩,文章融进了记者的真情,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许多事情都淡忘了,唯独这些催人泪下的场景,令人终生难忘。至今,每每讲起这些人的故事,还常硬咽而不能自抑。为写这篇短文,勾起我往昔的回忆,又回到伤感中……
▲王学孝(右)与潘广韬(左)交流

王学孝
王学孝,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62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电台做记者。1964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党刊《华北建设》编辑。1968年至1984年任《天津日报》记者、编辑、部主任,参与筹创《今晚报》。1984年调任人民日报驻浙江首席记者、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兼天津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出版有《笔踪回眸》、《历史性跨越》、《大潮集》、《杨石先教授》、《智慧的密码》、《黑色的诱惑》等新闻文学作品集。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别叫我钱老,叫老钱”


人民日报社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从楼顶上的小毛驴说起……


从王府井到金台路,你知道人民日报迁址的前因后果吗?


微信ID:rmrbjtcw
“金台唱晚”期待您的关注!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