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我们从50年前说起……

阙邦火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五·七”干校这个名字,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记录下一个特殊时代的独特印记,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沧桑历史。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社老同志阙邦火《人民日报社“五·七”干校回顾之房山干校》,带您回忆那段干校岁月。


🔹全文共1499字,阅读大约需要4.5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对于人民日报社的许多老同志来说,“五·七”干校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人民日报“五·七”干校是从1968年开办的。据曾参加第一期干校劳动的一些同志回忆,筹办人有祁士元、冯尧生、吴述俭等。筹办之初并不叫“干校”,而是叫“农场”,地址选在房山县东南召公社常舍大队。这里原是一个部队农场,虽有一些房屋,但不够用,故上半年先去了一部分人盖房子。大批人是8月份去的。他们这时候去,面临的重要任务,自然是为种麦子做准备工作。因为北京地区秋分种麦正当时,9月23日就是秋分。


房山干校

1969年房山干校部分学员与老乡合影(前排:老乡;后排从左至右:周景慧、孙瑞生、李广志、方堃、贺宏权、田禾、万青、周萍)。


就在下去劳动的人们种完麦子,想打道回府的关键时刻,传来了两个重大消息:


一是东北出了一个典型——柳河“五·七”干校。这个轰动全国的消息,最初是在人民日报情况组1968年9月29日的《文化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上刊登的,题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走出新路》。次日,毛主席就对此材料作了批示:“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并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后来按毛主席批示,题目改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一报道。很快, “五·七”干校便在全国遍地开花。自然,人民日报的农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民日报“五·七”干校。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许林在人民日报房山干校附近的村庄向社员们宣读刊登中共九大文件的报纸

人民日报房山干校学员留影,不分前后排左起:王景仁、刘宏昌、李洪玉、孟祥祯、费继寿、徐长荣、房东大娘、贺海、殷维坤、姚炜、陆超祺、许林。


“‘五·七’干校”这个名字与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有关。1966年5月初,林彪寄给毛主席一份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这份报告中谈了军队搞生产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毛主席看后,于5月7日给林彪写了复信。信中除肯定总后勤部的计划外,还说:


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这就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两年后的5月7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召开万人大会,欢送下放劳动的人去柳河,全国第一个“五·七”干校由此诞生。4个多月后,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便送到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房山干校部分人员留影,前排左起:傅冬、陈志、英韬、军宣队二位同志、姜德明、张世英。

1969年,姜德明、英韬、陈志(从左至右)在房山干校留影。


第二个消息是10月上旬传达了毛主席的“三三制”指示:“人民日报三分之一的人下放劳动,三分之一的人下去作调查研究,三分之一的人工作,这个办法是比较好的,要坚持下去。下去劳动的人不要马上回来,割了麦子再回来。”干校学员连夜组织绕村游行,表示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指示。


北京郊区割麦子的时间是6月中下旬,加上麦收后的收尾工作,就该到7月份了。这样一来,第一批下放劳动的人就要等到第二年的七八月份才能回来。这就确定了报社到干校劳动的人员一年一换的轮流制度。但是“牛棚”的人得长期劳动改造,不能轮换。


春耕时节,房山干校的学员倒换着牵骡子、翻地、播种、施肥,右一为许林。


从此,“五·七”指示和“三三制”指示以及对柳河经验的批示精神,便成为报社办好“五·七”干校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坚持办了11年干校,干部职工轮训了16批。


1969年房山干校学员合影



注:文中图片由王景仁、许林、钱江、卢文斌等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珍贵瞬间 | 颜世贵:难忘”5·7“干校


40年前的艰苦日子,成为如今珍藏的记忆!


珍贵瞬间 | 人民日报45年前干校生活留影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