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前的艰苦日子,成为如今珍藏的记忆!

刘国昌 金台唱晚 2021-12-21



点击“金台唱晚”关注



编者按:


40年前,人民日报社在北京市郊区小汤山建立了“五七干校”。在那个艰苦的年月里,他们一道在干校劳动、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回忆。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回忆干校生活二三事》,时光穿梭,走进人民日报社“五七干校”。



🔹全文共1381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经作者授权推送

🔹微信ID:rmrbjtcw



1978年上半年的时光,我是在人民日报社“五七干校”度过的。


虽说当时粉碎“四人帮”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干校”这种形式还存在。报社各部门轮流安排员工到干校劳动,每人半年时间。当时我在评论部,按计划安排,我和部里一名同志一同前往干校劳动。


干校位于北京昌平小汤山,几排平房依次排开,四周是平坦的田野,林木葱茏、环境不错。经统一安排,来自编辑部、行政部门和印刷厂的员工分别在大田班、养猪班和后勤班劳动。宿舍是一间房住两人,大一点的房子可以住三四个人。平日大家在一起劳动、生活,每两周回城休息一次,也挺自在。


1975年,人民日报社五七干校成员合影。前排左起:王德贵、吴述俭、蔺宝兰、王娜梅、关霞凤、姚锡光;后排左起:耿玉云、张砚农、李桂林、庄家祥、侯光荫、崔禄。最前面的小朋友是阙邦火的女儿。(阙邦火 提供)

干校旧貌依存(2011年,报社原五七干校校长阙邦火重返干校参观时拍摄)




1


当时我和几位同志被分配在养猪班。记得在干校最后一排宿舍的后面,有4个猪舍养了10多口猪。喂猪的活儿不比大田里轻松,每天要喂三次食,一周左右就要起一次猪圈。


原本以为喂猪很简单,其实不然。首先得准备好猪食,每次喂前要把饲料和着泔水、再配点酱油糟,用桶装好抬到猪食槽前。这时猪闻到味道,一股脑儿挤到了槽前。我们一边嘴里叫着“喽喽喽”,一边用马勺搅着猪食,招呼它们来吃。


当年的养猪场现在改为职工宿舍(阙邦火 提供)


配猪食的酱油糟得到城里去取,我们几个人隔三岔五轮流去。记得是司机班的师学成师傅开车,带我们到当时东城交道口的一个酱油厂去拉。到了酱油厂把车倒好后,我们就用铁锹把酱油糟往车上装,小130车装满后返回干校。


猪圈旁边还有个鸡舍,养了不少鸡。春天防疫期间,我们还帮忙给鸡喂药。那活儿可不大好干,把鸡从门缝里一只一只揪出来,喂上药再放走。有的鸡很不听话,得弄半天才能喂上。


1972年,干校的同志齐心协力打井。(王东 提供)

1972年,干校拖拉机班班长王东用相机记录下王志英开拖拉机劳作的瞬间。(王东 提供)

1975年,水稻班成员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左起:颜世贵(班长)、吕连顺、阙邦火(干校常务副校长)、公社技术员、周毅之、卢继传、葛娴;后排:钟逢准(颜世贵 提供)



2


干校南门大田里有口机井,主要用来浇地,也可用来洗澡。天热的时候,下工后大家相约去洗澡。机井在一间小房子里,抽上来的水蓄满水池后自然流出,比较凉。但大家不大在乎,有说有笑,洗个痛快。干了一天活儿,用水那么一冲,十分惬意!


干校有一个大食堂,就餐时每人一份菜,但主食随便吃。有人坐在食堂条凳上吃,有人把饭菜打回宿舍吃。印象中干校的大米饭特别好吃,米既白又筋道,小伙子一般每人一顿要吃上两碗多。遇上周末或过节时,食堂师傅还能让大家吃上饺子、包子,调剂调剂口味。


1977年在小汤山干校食堂劳动的同志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王世忠、蔡华治、苏凤兰、刘振祥;后排:王家洲(左一)、郭剑峰(左三)、马克(左四)、李自忠(左五)。(刘振祥 提供)



3


白天劳碌一天,晚饭后的时光显得尤为轻松自在。有人相约到田野上散步,有人到活动室里看电视(当时只有一台彩色电视机),有人在屋翻书看报,有人在大声朗读外语,还有人玩起了乐器……一幕悠闲、自在的情景!


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干校领导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如出墙报、开座谈会等。记得墙报安放在干校大活动室,由文艺部的赵志方负责美术装饰、摄影组的沈进负责拍图片,稿子由各班组提供。满满的一北墙,被大家布置得好看极了。当时《光明日报》社的七八位同志也在人民日报社干校锻炼,他们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1972年,干校学员在小汤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东 提供)



4


干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虽说大家共同劳动和生活仅仅半年多时间,但多年后回忆起来还蛮有意思。原先不大认识的同事在干校熟悉了,原先熟悉的同事在干校更加亲密了。时至今日,一些工厂师傅,我还都是在干校认识的,见了面依然很亲切,说起当时的情景依旧话题多多。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年轻人到干校劳动倒没有什么,而那些上年纪的同志到干校锻炼确实不容易。他们当中不少人上有老下有小,尽管每两周回家一次,但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得由他们安排妥帖。遇上家里人生病,他们除了常常照顾不上外,还要忍受牵肠挂肚之痛,想来也是十分揪心。


当年的餐厅如今改为了会议室(阙邦火 提供)

原干校库房现改为餐厅(阙邦火 提供)

原干校耕地现辟为苗圃(阙邦火 提供)

2012年,报社老同志俞成秀(左)、颜世贵(右)在干校房前思绪万千。(阙邦火 提供)



“金台唱晚”推荐阅读:

珍贵瞬间 | 人民日报45年前干校生活留影


珍贵瞬间 | 颜世贵:难忘”5·7“干校


一片承包的鱼塘为何引发全国讨论?其中的来龙去脉,这篇文章告诉您!


虽然范总已经走了七年,但这份怀念之情从未间断……


史海钩沉

细述人民日报社史社闻、报人风骨

见贤思齐

分享新闻老记写作经验、人生感悟


如有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jttx2012@sina.com

如有问题,请致电:

010-65369433


解锁更多精彩文章

人民日报社“金台唱晚”

微信号 : rmrbjtcw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