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五百年奇冤——秦桧之跪

2017-06-21 吟风阁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任点武的博客

 

1,两种评价,天壤之别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宋金两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历史进程影响传统伦理文化最典型的案例。岳飞与秦桧成为百姓寄托伦理情感的典型符号。


自明朝1513年至今,秦桧夫妇的铜像跪在岳飞墓前已五百多年。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秦桧成为奸臣、恶人的代表。秦桧跪像这个画面成为民族主义情结的图腾。


这一历史冤案,给秦桧和他的家族带来深远的历史影响,他们世代承担历史诅咒的成本:在中原地区有一种吃鸡头的方法叫“剥秦桧儿”,就是把鸡头挑开,把鸡脑剔出;北方一些地区炸油条称“油炸桧”;乾隆年间有个状元秦大士,写出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成为文人墨客嘲讽秦桧的凭据;传说在某些地区还有“秦岳不通婚”的恶俗。加微信ahsh991,看更多私密猛料。


但在正史中,秦桧却是不折不扣的忠臣良相。他在南宋初年前后拜相执政达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为南宋政权及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高宗赵构评价:“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评价道:“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


近人胡适说得更直接: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真实的秦桧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2,抗金斗士

 

秦桧(1090-1155)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字会之。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因上书金帅反对主张邦昌,被俘至金国。建炎四年(1130)逃回杭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任参知政事,拜相。


靖康二年(1127),大宋朝廷给金国递交降表,金国把徽宋赵佶、钦宋赵恒废为庶人,安排赵恒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长)。


战争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还要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于是宋金双方针对国家元首问题展开斗争,一直吵了一个月。


大宋方面提出:从赵氏宗族中再选择一人担任皇帝,金国宰相刘彦宗也同意这个办法,但金国皇帝坚决不同意。


金国人决定彻底清除赵家人的皇权地位,他们要立张邦昌为皇帝,逼着大宋朝廷召开百官会议举手表决。迫于压力,大多数官员签名表示同意。


以御史中丞秦桧为首的监察部门坚决反对金国的方案。秦桧率部下马伸、吴给,起草了议状,对金人表示抗议。他的抗议书文采飞扬,据理力争,从各个角度对金人晓以利害。这份议状成为后来金国废弃伪齐刘豫的一个重要依据。


秦桧的抗议书送出后,金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秦桧和国防部长孙傅、副部长张叔夜(就是抓住宋江的那位)一起被抓到金营去了。


孙傅、张叔夜、秦桧,还有刎颈断舌自杀的李若水,成为靖康之变中大宋朝廷文臣中老成谋国、坚决捍卫皇族利益的代表人物。


其他官员表现如何呢?


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兼警备司令)徐秉哲、王时雍、曾经的抗金将领范琼,认真执行金人的命令,搜捕诸王、皇孙、王妃、诸王之女,把衣袖拴在一起,集体送往金营。南宋定都临安后,徐秉哲被贬惠州,范琼被张浚诱杀。


秦桧被抓到金国,亲眼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力量,自知无力实现统一梦想,他的政治路线改为更为现实的搁置争议、南北和平。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冬十月,他从金国逃回,赵构让他先去见宰相,秦桧对宰相说:“如果想让天下无事,必须南自南,北自北,宋金双方互不侵犯。”

 

3,主持和议

 

北宋末年,是国家全面腐败的典型时期。军备废驰、苛捐杂税、繁重劳役、数量庞大而且穷奢极欲的官僚集团,耗尽了社会财富。从大观二年(1108)至宣和三年(1121)的十三年间,武装起义就没有停止过。


这样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面对处于文化上升期的女真帝国,就象一头老牛遇见一只猛虎。女真人仅用了几万人马,就轻而易举灭掉了腐朽的大宋政权,并将徽钦二帝及赵氏宗亲当作俘虏押解到了北国。


南宋政府成立之初,缺兵将,少钱粮,朝臣人心混乱,造反、背叛、流窜、逃亡,比比皆是。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军事接连失败,财政陷于崩溃。就像狂风中一叶破败的小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要保住南宋朝廷,议和成了新政权的唯一选择,也是北国战俘营中徽钦二帝迫切的愿望,是他们重返故国的唯一希望。


宋徽宗在当俘虏之时,就给金国国相粘汗写了求和信:“今若因而存之,则世世臣属,年年输贡。”


南宋政权成立后,高宗赵构多次派人求和。逃到江南后,向粘汗写了一封求降书:“所行日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此所以朝夕惶惶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亦何必以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


即使这样的哀求,金国也一概拒绝,他们要彻底清除赵宋王朝!其后经历了十来年战乱,宋金两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金国才勉强答应了议和。


所以,真正要求议和的是赵家父子,能作出议和决定的是金国。在宋金议和过程中,秦桧只是一个执行人罢了。


金国提出的条件之一,是赵构以大臣的身份,三叩九拜,接受金国的“诏书”。为维护皇帝和朝廷的尊严,秦桧甘愿代替赵构跪接“诏书”。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忍辱负重承担骂名签署“卖国条约”的李鸿章。


秦桧后来说:“我欲济国事,死且不避,宁避怨谤!”


秦桧为相,主持宋金和议,为金国带来了近九十年的和平,为南宋带来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在这之间,尽管两国出现了几次短暂的南征北伐,但都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基本稳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赠申王,谥忠献。

 

4,和议的历史渊源

 

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当局这种议和政策,不符合普通百姓高涨甚至畸形的民族主义情感,但却一直是历代君王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的法宝。


汉高祖刘邦对匈奴和亲,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为西汉政权赢得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时间,为后来汉武帝痛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1004年的澶渊之盟,宋辽订立和约,大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遵辽萧太后为叔母。此后双方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元丰二年(1079)宋神宗曾与奶奶(太皇太后)曹氏讨论收复燕州、蓟州。曹氏乃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历仁宗、英宗两朝,岂不愿实现伟大的梦想、给祖先争光?只是她比较冷静,在现实面前,她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她告诉孙子:“此事关系重大。得到了二州,不过南面受群臣之贺而已,如果得不到,就会有无数人丧生。如果可以收复,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何必等到现在。”神宗听从了她的建议。


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及谋国大臣制定国家大计,决不是靠一时冲动。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美好寄托,不过是士大夫的一种表现欲望。打仗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不是这些慷慨激昂的美词佳句。

 

秦桧死后五十年的开禧元年(1205年),一个进士上言“乘机以定中原”,辛弃疾也积极支持北伐。南宋宁宗在韩侂(tuo)胄等大臣的支持下,在朝野抗金声浪中,决意发兵。


要打仗,需要制造舆论,“以作六军之气”。


当年岳飞曾在韩侂胄的祖父韩肖胄家中做庄客(雇佣劳工),后来岳飞成为一方大将,一直礼敬韩家。韩侂胄请求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


这次翻案,明显是为北伐作舆论准备,标志着朝堂之上主战派占了上风。


但是一味的主战,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利益。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丧师失地,国内也发生了叛乱。无可奈何之下,南宋王朝以他的头颅换取和平。韩被密杀,首级被送到金国求和。秦桧的王爵与谥号又被恢复。


政治就这么残酷。

 

5,卖国贼的标签

 

后人认定秦桧是卖国贼的主要理由之一:议和就是卖国!其实,持这种理由不是出于媚权,就是出于媚俗。


在具有现代法理基础的联合国出现之前,古代任何国家都没有举世公认的法定边界。谁的武力强大,谁就可以发动战争夺取地盘,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那个时代天经地义的真理。


在封建帝王时代,国家是帝王的私人财产,被人抢去的地盘应当抢回来。如果暂时抢不回来,就让给对方,这并非什么卖国。在丛林法则中,一切靠实力说话。


深明此理的孔府,在历次改朝换代中,都是立即向新朝廷递交顺表,也从没有人骂孔家是汉奸卖国贼。在法理健全的现代文明世界,如果实力不足,也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希望议和的是赵家父子,他们是国家元首。骂秦桧是卖国贼的说书人却不敢骂赵家父子,可见他们的骨髓都被奴性腐蚀。在帝王强权面前,他们的骨头是软的。


巧合的是,代表金国与秦桧共同促进宋金第一次议和的金国左都元帅挞懒,因为“与宋交通,倡议割地”罪名,被全家抄斩。金人以他为贼,宋人也无同情,两头不讨好,可悲!

 

6,岳飞之死的责任

 

岳飞作为南宋抗金大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是不容争议的民族英雄。他死于祖国的监狱,是后世百姓解不开的一个结。


据历代学者考证,岳飞之死原因有三:他与徽钦二帝暗通书信,被高宗掌握;在朝廷决定国家统一军权后,其他将领如张俊、韩世忠、刘光世都纷纷交出兵权,岳飞以北伐之名拖延交权;岳飞建议高宗立太子。


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一路南逃,甚至逃到海上。后来遭遇“苗刘兵变”被军阀扣留,被迫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子赵旉。这种种遭遇使他对政权的安危特别敏感。在那样一个君权至上的年代,岳飞能活下来么?

 

7,岳飞之死的经过:

 

岳飞部下王俊举报,岳飞从庐山派人送信给鄂州(武汉)的张宪、岳云,要张宪举兵造反。张宪、岳云被抓后屈打成招,承认了此事。秦桧奏请赵构,宣岳飞到杭州对证。


事关重大,赵构特派御史中丞何铸审理此案。


何铸没有查到岳飞造反证据,向秦桧反映了审理结果。秦桧告诉何铸,是皇帝要何铸查到岳飞等人造反的证据。何铸拒绝再审。赵构改派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审理此案。


万俟卨遵从圣意,找了几条理由判岳飞、张宪死刑,对岳云加以关照,仅以“传报朝廷机密事”定罪量刑,决定流放三年。


这一点可与“秦桧遗嘱”中的相关内容一致,秦桧说他已竭尽全力保全岳云,但皇帝赵构很精明,看了判决,怒道:岳云指使张宪谋反,缘何只判徒刑?岳云谋叛之心可恶,不可饶恕。说罢大笔一挥,将岳云由徒刑超越流刑档次,直接定为斩刑。结果,张宪、岳云被押至刑场斩首,岳飞在大理寺饮毒酒身亡。


赵构从坐上皇位起,经历十余年的生死磨练,已经是一个有主见、有心计、心如铁石、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将涉案的岳飞父子赶尽杀绝,完全是皇帝赵构的决定,文官秦桧能奈何?


岳飞如九泉有知,他会痛恨秦桧么?他可能会跪谢秦桧的救子之恩。

 

8,伪造圣旨?

 

后来的评书、演义中说秦桧伪造杀害岳飞三人的圣旨,这个说法没有任何资料根据,也违反历史的基本逻辑。


伪造圣旨杀害大臣,在古代封建王朝是不折不扣的死罪。秦桧为相十几年一直到死,皇帝赵构对他的评价很高。后来岳飞平反,是孝宗请示太上皇赵构,并得到赵构同意的。当时秦桧已经死了七年,赵构并没有认为秦桧矫诏、把杀岳飞的责任推卸给秦桧。


后世的说书人难以自圆其说,故事就越编越离奇:秦桧与夫人王氏在东窗下围炉烤火,秦桧表示不知如何处置岳飞。王氏笑他犹豫不决,说道:“老汉竟这般缺乏果断吗?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呀!”秦桧恍然大悟,马上写下命令送往大理寺狱中。这就是成语东窗事发的来历。


后来岳飞平反,他的孙子岳珂收集整理关于岳飞的详细资料,他也不屑采用这个离奇故事。

 

9,解不开的结

 

古代中原民族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掠夺、侵略,对“胡虏”又恨又怕又无奈,万里长城就是这种情感的极端反映。


这种情感经过两千年积淀,形成扭曲的病态心理:主战必忠,主和必奸。这种忠奸标准也形成一道隐形的长城,在国民心中凝固成厚厚的高墙。


秦桧及清末的李鸿章都是这种病态心理的受害者,因为代表朝廷参与议和而被认定为汉奸卖国贼。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激忠义之气”,逃避自己的责任,故意默认这种歪曲史实的做法,使相关历史问题越来越模糊。


秦桧已经跪了五百年,该为他平反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