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平凹女儿的“臭诗”里,最让人恶心的还不是屎尿

海边的西塞罗 海边的西塞罗 2021-02-20



任老板的千金“逐梦演艺圈”跟她一比,简直是白手起家、自主创业。


各位小年夜快乐,今天写个短评。
作为曾经也进过复旦诗社的“前文艺青年”,我一直对诗歌比较关注。虽然这种关注,其实有点类似于球迷看中国足球,属于一种类似自虐的癖好。
但前两天,诗坛一个新闻还是把我恶心坏了,《文学自由谈》杂志微信公众号发布2021年第1期文章《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引征了几首贾浅浅女士那“味道浓郁”的诗歌,瞬间就“爆红网络”了。
 
我觉得,贾浅浅老师的诗,给了“臭诗”这个词儿做了全新的定义:
过去你骂别人写诗是“臭诗”,属于偏激的主观评价。
但说贾老师的诗太臭,是公正的客观表述,因为她写的诗就是屎尿齐飞,味道刺鼻的。
给贾老师的实诚点个赞。
 
这个事儿出来以后,我看到很多人都在争论诗歌到底能能不能写的这么“有味道”。其实在我看来,比贾老师的诗歌的遣词造句更大胆的,是她公开的履历表。
据公开资料,这位贾浅浅来头可不小:“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诗刊》《作家》《十月》《钟山》《星星》《山花》等,出版诗集《第一百个夜晚》《行走的海》,出席第八次全国青创会,荣获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
这么多殊荣。她是怎么拿到呢?百度百科对她的介绍里,非常黑色幽默的最后来了一句:“著名作家贾平凹之女。”
看来春秋笔法这个传统艺能,咱中国人没丢啊。
 
说贾女士的文坛地位是拼爹拼来的,这算不算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呢?
我们捋一捋贾女士的履历,好好反思一下。
同样是公开资料显示,贾浅浅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西北大学读本科,说虽然一个本科就读了五年,但人家毕业后,立刻就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
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去教本科生,我不太清楚这个操作2003年那会儿行不行,反正如今肯定是不能够了,也许是贾女士天赋异禀吧。
但引人联想的是,2003年,贾平凹正好在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父亲当院长,女儿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到其手下当老师。如果女儿水平不行,这么放心的让她教学生算不算误人子弟?贾平凹老师这个院长当的是否有失职之处?这我就不太清楚了。
 
不管如何,贾浅浅老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干就是十五年,又于2018年进入西北大学任教,同时在该校读博。
读博的同时当老师,嗯,这又是一个破格之举。
我们不知道贾浅浅老师在这十五年中展现出了什么文学上的惊人才华,但我们知道的是,她父亲贾平凹就是从西北大学毕业的。贾平凹研究中心、贾平凹文学馆均建在西北大学。
而在提拔女儿成才的道路上,贾平凹老师也是“内举不避亲”。2018年初,贾浅浅的首部个人诗歌集《第一百个夜晚》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首发。多位文学大咖莅临现场助阵,对其诗歌不吝溢美之词。
公开报道中有一段看的我笑喷了,有位作家吹捧贾浅浅说:“有的人可能写了一辈子也未曾像她这样天然靠近诗歌本身”——这话分明是在暗中讽刺么,记者就这么大大咧咧的写出来了,看来贾老给自家女儿挑捧哏的眼光不太细啊。
到头来,还是父亲贾平凹的贺信最显舐犊情深:“既然一颗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见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
 
听见没有,说好说坏,人家都不在乎,老爹说了,好坏随便说,贾女士只管一往无前就好了。
 
这种精神很好,但问题是,如果贾浅浅女士不是贾平凹的女儿,当代文坛会不会给她“迎风见长,能长多高就多高”的机会?
她的那些“臭诗”(如前所述,这只是客观评价),如果没有著名父亲的助力,还能不能“散见”那么多国内一流诗刊,占用这么多版面资源?
 
事实上,在翻看对那次售书会的公开新闻报道,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个会其实不太像什么“文坛盛世”,反而更像贾平凹老师给他女儿开的一次生日Party,那些受邀与会的文坛大咖,把自己的吹捧,都当成了给老友女儿的生日礼物,作人情用了。
而这种公器私用的感觉,散见于“诗坛新秀”贾浅浅的整个成长履历表中。所有给贾女士开绿灯的人,好像都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文艺、诗歌行当太当回事儿,一看到贾女士顶着“大作家之女”的光环而来。直接一个顺水人情就做出去了。
诗刊登文、文学院任教、结集出书——多少文学青年奋斗多少年而不可得的资源,就这么都成了刊物主编、学校教授们送给他们“世交好友”女儿的小礼物。
这背后折射的真相,就是中国文坛、诗坛在呈现典型的“小圈子化”的特点。我觉得这就是为啥中国“正经文学”一代不如一代,什么“梨花体”、“白云体”、“平安体”辈出的原因所在。文学、诗歌都成了这帮人自娱自乐的小俱乐部了,不衰落才见鬼呢。


行文至此,我突然对任正非老板的女儿姚安娜小妹妹产生了无限好感。如我在《华为二公主的“逐梦演艺圈”,让你别扭在哪儿》一文中所述,姚安娜同学虽然也涉嫌拼爹,但她去拼的好歹是个“大圈子”:娱乐圈是个高度商业化的地方,你的作品符不符合大众的口味,一亮相就会有人给你评价。
所以,姚二公主出道即折戟沉沙,证明她的起点虽然与普通女星是不公平,但终点好歹还算公平——这就是市场的公平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手里的钱更不傻。
看来娱乐圈比“正经文学”圈要脸。
其实中国“正经文学”圈儿最大的问题,是它已经沦为了一个完全去市场化的,各地作协作家们自娱自乐的小圈子。
你看贾浅浅作品“散见”的那些刊物,即便是文学、诗歌爱好者,你长期看过哪个?可这些刊物,明面上还真都是上台面的“正经文学刊物”,不少还拿着公款被养着。早已沦为看的人没写的人多,靠领补贴过活的存在。

有人会说,没错啊,诗歌就是不需要市场化来衡量的!诗人表达自己的个性就好。
这话说的挺丧良心。
从源头上讲,诗歌其实才是恰恰最讲市场化的。它因为朗朗上口,在缺乏纸面载体的古代社会,最容易在人群间口耳相传。
所以,大众性本来最应是诗歌的第一性。
你看中国古代最好的那些诗,从来都是反映大众情绪的。
《诗经》中的《国风》艺术水平之所以比《雅》《颂》高一大截,就是因为它是周代“采风官”们从民间采集来的,让天子听听民间有什么舆情。里面很多东西,都取自民间,流传自民间,很像今日的微博和微信。

而最迟到唐代开始,诗歌就开始担当社会问题“吐槽役”的职能。
不信你点点,
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什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些最好的诗歌,哪个不是诗人们对时代问题最犀利的呐喊和吐槽?

当然,不想直接谈社会问题触霉头,也可以啊!但你至少也必须保有自由之精神,并用超凡的文笔表达出来。
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体现了一种我们文化中所稀缺的不驯与不羁。
要么勇于承担社会之责任,要么怀有独立自由之精神、至纯至真至情怀,如此方能成诗。
两样都没有,你凭什么当诗人?就凭你会多敲几个回车键?
 
以此观之,中国最后一个诗歌年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这些现代诗之所以能让人们所记住,就是因为它用最简洁优美的语言,说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憋在心里无法表达的话。
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主流诗人”们放弃了这种责任,开始“假装”自己还在表达公众情绪。
再后来,他们连假装公众情绪也懒得假装了,他们放弃社会责任,开始只在自己的小情绪里玩花活儿,诗歌很自然的变成了诗人们的自娱自乐,“梨花体”、“白云体”、“平安体”就是这种衰落的代表。 
但,你们自娱自乐也就罢了,能不能不要打着诗歌的名义搞怪?需知中国至少曾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的诗文化曾无比璀璨。这么公然的往这块金字牌匾上抹屎泼尿……你们怎么下得去手呢?
尤其是贾平凹老师和贾浅浅老师,贵父女两代人都吃这碗饭,是不是可以对文学、对诗歌,有点最起码的敬重?
因之,西塞罗特赋诗一首,赠贾平凹先生和他的千金:

会按空格的父亲啊!
勤敲回车的女儿!
就请二位
可怜一下
那奄奄一息的诗歌吧,
作为众缪斯女神之首,
她经不起
你们这么
肆意糟蹋。
 
 
全文完

PS:今天的音乐,是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词作者是大诗人歌德,没别的意思,就是帮大家回味一下正经现代诗,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本文34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给个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