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小说《冰与火之歌》或者它改编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一定会对其中绰号“八爪蜘蛛”的宫廷总管瓦里斯印象深刻。
马丁老爷子这本书写的很讲究。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而瓦里斯这个能文能武、冷漠睿智又胸怀天下的大公公。高度疑似作者在对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的一位”改变罗马“的大宦官致敬。我们讲讲他的故事。
与中国大众的一般观念不同,阉人在西方也非常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文献之中,就记载了如何“制造”宦官的方法。后来这门“秘籍”被古埃及王国和亚述帝国学去了(可能也传到了当时的中国),总之埃及法老王的宫廷里一直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宦官。到了波斯帝国时代,波斯的君王为了维护其宫廷内的“纯洁性”,曾大量劫掠被征服地区的青少年,将其阉割后投入宫中,让其成为自己的奴隶甚至特殊伴侣。而且由于波斯君主们比较喜欢受过良好教育,有修养,皮肤白皙的宦官,阉割对象还高度集中于被征服地的青年贵族。有说法认为,希波战争中,希腊各城邦之所以能达成“抗波统一战线”,就是贵族们害怕一旦投降,子孙们可能要挨这一刀。于是为保住子孙根,希腊人奋起抵抗波斯人,最后在亚历山大时代成功完成了反杀。而亚历山大大帝到了波斯以后,非常钦慕波斯君主对臣下说一不二的“东方那一套”,对人身完全依附于主人的宦官也爱屋及乌,他曾经将波斯王室的宦官巴高斯据为己有,并引为知己。这算是专制帝王与宦官之间主奴二人转戏码在西方第一次上演。但有趣的是,亚历山大之后,宦官并没有立刻在希腊罗马兴盛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希腊人来说,由于高斯死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速死,留下了“宦官死后会给其主人留下诅咒”的传说,后来这个传说越传越邪乎,变成了宦官的尸体会变成蛇发女妖美杜莎吃人并传播疾病。宦官成为了有钱人也要慎养的不祥之物。罗马人拒绝宦官的理由则现实的多,在共和制时代,由于大家都是罗马公民,当然不可能阉割自己的同胞来豢养。当然,外族奴隶和战俘是可以拿来阉割的,可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奴隶经济相当活跃,奴隶主们买来奴隶之后也未必用其一生,可能还要在未来出手。如果将其阉割,这个奴隶未来可能就卖不上好价钱了,所以共和国时代罗马的宦官一直数量有限。但东西方都一样,太监总是皇权专制的伴生物,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宦官开始逐渐活跃了起来。当然,最开始,思想比较开放的罗马人对宦官用的比较歪。比如罗马帝制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尼禄:尼禄曾干过一件非常骇人听闻的事。他将一个名叫斯波鲁斯的少年阉割后,将其打扮成新娘,隆重迎娶。此后皇帝与这位阉人新娘频繁出双入对,并在公开场合当着罗马元老和公民们亲吻。被恶心坏了的罗马人由此断定皇上是个变态,并最终将其推翻。在他的统治下,随着罗马皇帝地位的正式确立(此前罗马皇帝并未真正称帝,而只是“首席公民”),被他所崇信的阉臣们,也终于在罗马帝国内部的合法地位。另外,多疑的戴克里先皇帝为了防止叛乱和刺杀,命令阉臣们组建了特务机构、专营对元老和禁卫军军官的监视和刺杀活动。此制度创新,足足领先明代东厂千年有余,朱棣皇上若能知道,会表示戴兄的苦心,他都懂。“罗成祖”戴克里先之后,宦官参政在罗马帝国算是全面铺开了。到了查士丁尼大帝时代,虽然罗马帝国已经只剩下了东罗马的半壁江山,但罗马公公们地位却如日中天。在19种帝国“公务员”体系当中,公公们已经可以干其中的8种。仅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内当时就活跃着上千名太监。此情此景,完美复刻……不对,提前预演了千年后明清北京的盛况。而雄才大略的查士丁尼大帝还觉得这不过瘾。终于创造了一个“西方不败”——太监领兵打仗的奇迹。
话说公元550年左右,力求“让罗马重新伟大”的查士丁尼大帝正在发愁。
查士丁尼此时的苦恼,与南宋的高宗皇帝极其类似:当是时也,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被蛮族所侵占,意图收复故土的查士丁尼皇帝派出了大将贝利撒留,收拾旧山河。但贝利撒留这个人实在是太能打了。短短数年当中转战北非、西班牙、高卢和意大利,几乎快要将罗马帝国的旧疆域重新收拾的金瓯一片了。
罗马帝制远没有东方的中原帝制那般稳固,中国皇上们碰上能臣,好歹还有“君君臣臣”那套儒家思想替他们挡一下。但罗马人不讲这个,英白拉多(拉丁文“imperator”也即皇帝)在拉丁文中最早的意思其实就是英雄——在罗马人的理念当中,谁打仗牛逼,建立不世功勋,谁就有资格当“英白拉多”,当皇帝。所以查士丁尼眼瞅着贝利撒留已经功高难赏了,心里当然比宋高宗还急。于是他决定将贝利撒留换下来,把他眼睛刺瞎,发配他去君士坦丁门口看大门去。但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已经“武德凋零”,能用的将才本就不多,能让多疑的皇上放心把举国精锐交给他的人,更是没几个。查士丁尼原本想提拔自己的亲侄子日耳曼努斯接任这个“大都督”,小伙子也确实很有贝利撒留的遗风。但造化弄人,委任令刚发出去第二天,日耳曼努斯就诡异地暴毙而亡,也省掉了之后查士丁尼与他重演君臣相疑、叔侄宫斗的功夫。可贝利撒留的工作总得有人完成啊,查士丁尼的眼光在朝堂上转了一圈,最后落到了他信任的大太监纳尔西斯的身上。在这张著名的画像中,查士丁尼皇帝左侧的帅大叔是贝利撒留,右侧那位胖大叔就是纳尔西斯。
纳尔西斯公公的早年资料,于今已无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大约是个亚美尼亚人,在查士丁尼皇帝的宫中做到50多岁,才总算爬上了皇帝的宫廷秘书的高位。东罗马帝国的宫廷秘书,大约相当于明朝皇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吧,理论上就是给皇帝抄抄文书、整整演讲稿的职位,地位虽说也不低,但想“走上人生巅峰、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肯定是没戏了——当然,对最后一项,纳公公也没这个硬件条件了。但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年过半百、成天抄抄写写的纳公公,估计怎么也想不到,他会在此时突然迎来人生的最大转机: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城里发生了“尼卡暴动”,查士丁尼皇帝本来想去赛马场看场比赛、与民同乐一下。没想到看赛马的刁民们不给皇上面子,居然趁机抗议税负过高,造反起来。危难时刻,纳公公果断挺身而出,率领内卫与贝利撒留里应外合的化解了危机。危机过后,有识人之明的查士丁尼力排众议,拔擢这位公公进了军事系统。当然,在神将贝利撒留大放异彩的时代,纳公公只能当绿叶,还曾因为率军支援贝利撒留不利挨过处分。可是,当贝利撒留失宠、朝廷无人可用时。就轮到纳公公伸伸脚了。公元551年,也就是贝利萨留离开意大利的第三年,已经年近70的纳尔西斯正式被任命为罗马帝国意大利远征军的司令官。当时罗马人在意大利这片“龙兴之地”上局面已经变得一团乱麻,。贝利撒留面对数倍于己方的蛮族军队,靠着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其周旋多年,才勉强维持住了局势。可等贝利撒留一走,蛮族们顿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起来。抱歉,又串台了……
但这位骑士王干的事儿一点也不骑士风度,贝利撒留走后,他就率领数万铁骑横行亚平宁半岛,所过罗马之城镇,无不劫掠一空,连被贝利撒留一度光复的罗马城都再次失守了。看到家国涂炭,胸怀大义的纳公公义愤填膺、觉得重任在肩,立刻向查士丁尼皇帝提了一个明智意见——皇上,您想让老奴去收拾这跟烂摊子啊……得加钱!其实纳公公给皇帝的提议,是由帝国出钱再雇佣一批兵勇,由他率领增援意大利。并说唯有如此才能挽狂澜于既倒。心疼钱的皇上最开始也不乐意:你不知道连年瘟疫,国库穷的快就剩耗子屎了吗?当初贝利撒留领兵的时候,就用那点兵,不是也把蛮族收拾的哭爹喊娘吗?厂公您就不能振奋一下,拿出点我大罗马男儿的气概?纳公公接话说:哎呀……皇上您看,老奴不是没贝爷那个能耐吗?真贝爷不是被皇上您打发去看大门了吗?要不您再把贝爷召回来,温言鼓励一番,看看他愿不愿意为帝国再立新功?……然后皇上就说:行了行了,厂公您打住吧。要多少钱,朕掏。于是查士丁尼就掏空东罗马帝国的国库,让纳尔西斯出去募军。纳公公也确实是太监行当里的豪杰,按说爱不了美人的公公们,一般都把心思用在了贪财上。可面对查士丁尼托付给他的巨款,纳公公居然毫不动心,全数(另一说是大部分,纳公公还是贪了点)拿去募了兵。钱一到位,啥事儿都好说,纳公公一共募集了36000人的部队,其中帝国正规军约25000人,各蛮族雇佣兵约11000人,还顺手解决了困扰贝利撒留时代已久的拖欠军饷问题。氪金的力量之下,整支军队士气高昂。公元552年,这支大军正式在纳公公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开拔了。守在意大利抢的不亦乐乎的“骑士王”托提拉一听说对面来了个太监,乐了。心说:你不知道五百年以后宋朝让大太监童贯领兵打辽国,被耶律大石揍成啥熊样了吗?你不知道一千年以后明朝让大太监王振领兵打瓦刺,被也先太师怎么修理的吗?派个阉人带兵,来打我们游牧男儿,这不灵啊!
……哦,不好意思,又穿越了。查士丁尼估计没这个人生经验,那就教教你吧。于是,决定东罗马帝国与东哥特王国命运的塔吉那会战,就这样打响了。托提拉和纳公公因为是初次交手,都想继承贝利撒留遗风,装一下名将风范。双方约定一周之后正式决战。可协议达成当天晚上,托提拉突然想起来自己其实不是啥讲武德的骑士王啊,是蛮夷么!跟这帮迂腐的罗马人讲什么道义?于是当即命令手下骑兵们连夜拔营。去骗、去偷袭纳公公的营地。可到了地方一看,东罗马帝国的营帐灯火通明,纳公公早就做好了准备,还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严阵以待。“骑士王”恼羞成怒:你个七十多岁的老同志,怎么能这么不讲武德呢?!说好了一星期以后再打,你这什么意思?信不过我啊!其实在塔吉那会战中,相比带了三万六千人来掐架的纳公公,托提拉的兵力是居于绝对劣势的,他手上只有一万五千人。但这些人不仅都是横行意大利的百战余勇,而且有大量装备精锐、马技娴熟的哥特骑兵。公元378年的亚得里亚堡之战中,正是这些哥特骑兵的祖先们,打碎了罗马步兵方阵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劣势兵力以少胜多、几乎全歼了庞大的罗马军团,还烧死了罗马皇帝。近两百年后,面对纳公公新新募集的混编部队,托提拉显然想重温这个祖先的旧梦。于是他挥剑策马,带头直冲东罗马帝国军的中阵。但托提拉却忽略了一件事:他面对纳公公,其实也非凡人。早在列阵迎候托提拉到来时,纳尔西斯就下令:雇佣的蛮族骑手们下马,一部分结成密集的长矛方阵,另一部分则担任弓手布置在两翼,加强原本就十分雄厚的弓手的力量。这个命令在当时看来有些违反军事常识,亚得里亚堡战役之后,欧洲战争的打法已经从以步兵为核心转变为以骑兵为核心。让骑兵、尤其是惯于马战的蛮族骑手们下马步战,似乎是在避长而用短。但纳公公执意这样布置,蛮族骑手们也没话说——反正你出钱,我们卖命就是了,我们又对光复罗马没兴趣,赢不赢随你。可是当托提拉的哥特骑兵贸然发起攻山战时,这个诡异的阵型发挥了别样的优势:冲阵过程中,哥特骑兵们为了躲避两翼如蝗的箭雨,被迫向中央集中。而哥特骑兵原本就勇气有余、纪律性不足,在阵型被挤压后,原本威力巨大的冲击阵开始变得拥挤、缓慢而散乱。纳尔西斯的下马骑兵使用骑枪作为步兵作战,虽然并不见得有多强大,但面对这些被严重干扰和削弱的骑兵冲击却出奇的管用。如同刺猬般的矛林便轻易地就能阻挡住哥特骑兵的冲锋。数轮冲锋之后,托提拉的哥特骑兵损失惨重,已成强弩之末,战事进入胶着态。亚平宁的丘陵之风吹拂着他那苍老而微微发福的脸,带来些许血腥气。远处咻咻作响的箭矢声、士兵们的喊杀声,刀剑的碰撞声,声声入耳。这一切,都提醒着他,那个让他名垂青史的时刻,已经越来越近了。也许是怕自己尖细嗓音破坏了这神圣时刻的氛围,他没有开口。他宛如那些罗马上古的英雄将领们一般,只是,轻轻的挥手示意了一下。正在阵中辛苦厮杀的托提拉听到这号角声,随后感知到,有一种比他的哥特骑兵更沉重、更恐怖的马蹄声从自己的侧后方响起。他恐惧的猛然惊觉,其实东罗马帝国,也是有自己的嫡系骑兵部队的——拜占庭铁甲骑兵!东罗马的铁甲骑兵模仿自其东方的主要对手波斯骑兵,名将贝利撒留曾经将这些骑兵带到北非和西班牙战场上,在收复运动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铁甲骑兵的缺点是装甲相对厚重,在罗马人的老家、丘陵密布的亚平宁半岛上,其机动性反而不如装甲较轻的蛮族骑兵,来去如风的对手常常让铁甲骑兵屡屡扑空。可是,在此刻的塔吉那战场上,铁甲骑兵这个唯一的劣势被规避掉了,已经被长矛阵所缠住的哥特骑兵然如被放在砧板上的熟铁,而绕到其侧后东罗马铁甲骑兵,宛如一柄蓄势待发的重锤。当这柄锤头终于随着纳公公的手断然挥下的时候,这场会战已经结束了。当东罗马的重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兜击哥特骑兵的侧后方,哥特人的士气终于崩溃了。溃败的哥特骑兵部队四散而逃,由冲散了之后的步兵,东罗马的铁甲骑兵趁机追击掩杀。是役,有6000名哥特战士被击杀或者被俘后处死,而号称“东哥特大树上开出的最名贵奇花”的骑士王托提拉也重伤而死。在日耳曼诸蛮族中率先吹响灭亡罗马号角的东哥特王国至此一蹶不振,不久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不久后,他又整军应战北方更为张牙舞爪的蛮族法兰克人。在这场对战中,纳公公打脸了那些说他“只会以多欺少”的造谣者,以不足四万的兵力对阵号称有8万之众的法兰克人,并再次翻版了塔吉那会战中的胜利。至此,纳公公终于为他的主公查士丁尼的再征服运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若以东罗马帝国的视角而言,纳尔西斯其实才是最后一位领军光复罗马的将领,他跟贝利撒留一样,似乎也有资格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只可惜,由于此人的宦官身份,无论东罗马帝国还是文艺复兴后崇拜罗马的西方,似乎都更愿意将这份殊荣交给他的前任。纳尔西斯最后只获得了“哥特人之锤”的称号,但这位太监名将的晚景比贝利撒留舒服的多。由于其内臣的身份,查士丁尼敢放心大胆的让他享尽尊荣、颐养天年,纳公公直到90多岁高龄才寿终正寝。只可惜,东罗马帝国的版图随后迅速缩水,查士丁尼、贝利撒留与他共同打造的罗马“中兴盛世”,在这位公公死后迅速终结。对这个结局,纳公公可能也要付点责任:由于他的军事才干不如贝利撒留,查士丁尼皇帝只能耗尽国库去支持他打的收复之战,最终过度透支了东罗马的财力和人力。导致东罗马在短暂“中兴”后迅速衰落。不过,纳公公的战法,却如《葵花宝典》一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塔吉那会战终结了亚德里安堡会战之后欧洲战场上“步兵不如狗”的颓势。自此,轻重骑兵、近远程步兵之间有机协同配合,成为了之后欧洲战争中的主流打法。比如在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利用长弓手大破法国骑士、奠定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前期优势地位的克雷西之战,就被认为是对塔吉那会战的经典复刻。总之,江湖上已经没有了这位公公的踪迹,但东罗马的马赛克画上却留下了他的传说。不知是否是这位有血性、会打仗的公公的存在。西方人对宦官制度,更多是视为一种残忍和不人道的制度。但对宦官本身,倒是那么强烈的人格贬损意味。而“宦官”在中国染上特别浓烈的恶感,成为有贬损意味的“公公”“太监”,大约是在明朝之后。随着皇权的进一步恶化、极化,为皇权充当工具人和爪牙的宦官群体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关系都开始极度恶化。受儒家伦理的束缚,文人和老百姓当然不敢直接骂皇上,就只能把账都算在宦官的头上,正好这些人身上又缺个部件。于是太监就替皇权顶了缸,被丑化、嘲笑的无以复加。所以中国人辱骂、嘲笑太监,本质上是一种换算。他们不是恨太监,而是恨它背后那无所不用其极的皇权。但事实上,大多数太监跟专制社会的所有臣民一样,是皇权的奴隶和牺牲品。当然,那些主动放弃尊严、自我阉割、卖身求荣的人,是不在此列的。他们是最卑微、最低贱的奴隶,梁启超先生所谓的心奴。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人有没有血性、有没有道德、有没有廉耻,跟胯下有没有那活儿,本没什么关系。如果时代给力,个人有品,那太监里没准也能出有血性、有担当的猛人。如果万马齐喑,个人无德,那奴颜婢膝的就未必只有太监。而那些真正为国为民的人,甭管是男是女还是太监,都值得我们敬重。比如,由于东罗马帝国后来皇权越来越极化,像纳尔西斯这样的名将大太监,就再没出现,倒是不少弄臣,虽然还保留着那活儿,却只懂谄媚之术,行事神似太监。最后闹得“竟无一人是男儿”,国家完蛋了事。
所以,建议大家以后骂人的时候,不要动辄就拿“公公”“太监”去比谁谁谁。好久没谈罗马史了,应部分朋友要求,这次讲个纯罗马历史——大家注意哈,纯历史。
如果反响还好,以后会按时间顺序陆续讲讲我的视角中罗马的故事,但愿能精彩。本文7000字,感谢阅读,长文不易,写了整整一天,求转发、求关注,求点赞,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