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现在没有“团队”,以后也不会有

海边的西塞罗 海边的西塞罗 2022-03-06



写作的确是我的营生,但我不会把它作成生意


各位好,今天要傍晚要出门去一位旧友家蹭饭,不能写长稿子了。
事实上,春节以来连日写作,我挺想歇一歇的。前两天写了一篇请假稿。
结果不知那句话又不合适,居然也十万加,然后被404了。
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可能是审核员也喜欢看你的稿子,不想让你请假吧。
也好,那我就继续更,只是以后尽量不在这种请假稿里写什么太实的内容了。
最近有读者留言说:小西,你之前定期会有一个“小西沙龙”的直播,怎么近期不搞了?
这里解释一下,最近确实太忙于写文章,每天都更,好久没顾上,这样吧,。北京时间明晚8点,我会做一次直播,陪大家聊聊天,我把二维码放在下面,喜欢的朋友请扫码关注,到时勿错过。
开这个直播的本意,其实就是想跟我的老读者们进行一下交流,我现在私人的微信号上大约加了一万个好友,而我又是一个更喜欢自己读书,而比较懒于社交的宅男,很多朋友的留很长的言给我也经常来不及回复。我就想,也许视频直播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吧——您看了我的稿子,有什么想要交流的,直接在直播里留言,我当场就答了。这样会比较方便些。
前两天看到一位我所尊敬的业内前辈说他号现在过十万关注了,比较忙,牵扯了写作的经历。其实这个问题我现在也遇到了,现在有的读者读者朋友加了我的私人微信,开头第一句话就问我:“您好,请问您是作者本人,还是私域流量的助理。
这样的留言我看到了就会回:“嗯,是作者本人,我现在没有助理,也没有团队。
这是实话,虽然海边的西塞罗关注读者已经超过三十万了,但是我对这个号的定位,依然是一个个人写作的私人小号。
这一年多来,我唯一找到的一点助力的,是把广告交给了我大学时代的一位好朋友,我这位同学帮我也纯粹出于当年对我文笔的欣赏。怕我辞职后又要写稿,又要操心收入来源,会很累,所以就兼职帮我打理一下。
至于其他的事情,从素材、写作、配图、音乐等等等等,本号的头条原创文章从来没有假过他人之手。我也曾向读者许诺过,头条只发我自己原创文章。
一年多了,除了一两次不可抗力,我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样写很累,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几乎日更,有的时候精力真的感觉已经跟不上了。也有很多朋友曾经劝过我找个文字助理,或者跟其他作者合作一下——现在大部分坚持日更的大号可能都采用这个模式,因为微信公号其实也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环境,前两天在丰县案中屡屡被洗稿的事情就是个例子,你只有把号做大了,自己的原创才不怕被人不标名的“转述”,而想把号做大,就必须坚持高质量日更,想高质量日更,一个人肯定是扛不住的,要多找几个人来一起做,最好再有个专门的编辑,帮你多平台同步发放(其他的平台上,洗稿、盗文的现象更严重),甚至作成音频、视频同步发放。这样才能更大,更强,更不容易被人欺负。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个人打不过团队的行当。你看到的很多比较老的大号(包括很多我自己也曾经追的),虽然还自称“xx哥”“xx姐”,听着好像是一个人在跟你说话,但其实背后都已经有团队甚至公司在操持了。就像生物史上的埃迪卡拉纪的单细胞生物再牛也会被多细胞生物打败一样,可能自媒体也演进到了这个时代吧。
可是我想了想之后,还是屡次拒绝、或者屡次延后了这个时间。
为什么?我想了想,其实原因可能在于,我只想把写作当成一个赖以为生的营生、但却不想把它搞成一桩生意。
营生和生意,这两个词儿看似很接近,但实则查的很大。如果像我现在一样,工作上是个“写文个体户”、生活上是个单身汉、精神上向往的是独行侠。那么有些文章我是敢写的,有些事情我是感言的,有些情感我会敢于表达。读者透过文字,看到的是一个真诚的我。但一旦我工作上有了团队,生活中有了家事,精神上图了安逸。这些就只怕不复存在了。
举个现实的例子,前段时间关注丰县案,不谦虚的说,我应该是微信公号界比较早一批为这件事发声的。过年期间大家都在家里过年,有读者给我发了一些资料,我看了看,觉得这件事当写,也就写了。
后来我回想,如果我有了团队,这事儿会怎么处理呢?就像在大型媒体机构中一样,几个主创一定会至少在线上碰个头、开个会,大家讨论一下这个事儿说了有没有风险、写了会不会炸号,毕竟这个号关乎几个人饭碗。到时我就很难再有勇气慷他人之慨,秉笔直言、想到啥写啥了。
是的,团队会让我丧失勇气。
就像我毕业后有段时间在媒体写时评,有的时候遇到一些不平事,让我写,我能把文章写的(至少自认为)很切中时弊、畅快淋漓,这时主任一定会告诫我,“小西,你这稿子写的很好,但光你自己写痛快了不行啊!万一相关方找麻烦怎么办?你发出去的每篇文章,可都连着咱几百号人的饭碗。”历练了一些年以后,我发现他说的确实有道理,让你的锋芒变钝的,有时候其实不一定是管制,而是人之常情。
一门营生,当它只是你一个人的营生的时候,你若舍得身家,可以勇敢。可是若它变成了几个、数十乃至上百号人的营生时,它就成了一门生意,你就不能不迟缓、圆滑甚至世故些。这就是“长大”的悖论。
所以我很能理解为什么现如今做的最大的那批自媒体都纷纷钝化了,很多人写的文章口气越来越官腔、文章也越来越水、单纯的去煽情绪、炒流量、为写而写、甚至洗稿。本质上讲,未必是所有的号主都变质了、忘了初心,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团队,有了团队就有了顾忌,就变得官方化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开始隔了一层,营生也就变成了生意,一切不再真诚。
但我不愿意这样,虽然随着号的做大,我承认我越发忙不过来。虽然每当遭遇被攻击、被洗稿、被跨平台盗稿、或者连续写作、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也会真想有个人来帮帮我。但旋即,我又会想到这是我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在需要说话时,给自己最大的勇气说话。还是保持目前这个状态最好。
自媒体、自媒体,归根结底,可贵在这个“自”上,如果有了团队,把一个人的营生,做成了大家的生意。那么这个“自”也就很可疑了。
在这一点上,“自媒体”可能非常接近中国古代说那种“孤臣”,正因为“孤”,方能忠勇,一旦失去了这个特质,忠勇也就迟早会化作中庸。
我想,现在的微信公号界不缺团队,但我的读者们需要一个“孤臣”。
所以在可预见、我还能支撑的将来,我不会组建我的团队的。
能加到我个人号的朋友请放心,您所对话的就是我自己,也许我不能及时回您(实在抱歉,太忙了),但您说什么我都看到了。感谢您的交流。
看我微信公众号的朋友也请放心,我的每一篇原创稿件,都是我自己写的,它们未必写的有多好,但都出自我的真心。感谢您的阅读。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话,算不上什么文章,只算是一个承诺吧:不管写什么,写作都会是我的营生,而不是生意。我会真诚与您交流,也请您放心阅读。
全文完
今天的配乐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选段,关于这些曲子到底是谁写的,其实有一段公案,因为已发现的曲谱手稿上,那个笔记被证明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玛德莲娜·巴赫的,所以现在有人说这可能是两人的共同创作,甚至就是巴赫夫人的创作。
甭管真相如何吧。必须承认安娜夫人对她丈夫的成功帮助甚大,作为“没得感情的谱曲机器”,巴赫是个写一篇丢一篇的人,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巴赫的那些动人的作品,要感谢安娜夫人将她丈夫的这些手稿整理、誊写、并保存。直到百年后才被同样伟大的门德尔松重新发现,并让他名扬天下。
巧的是,门德尔松的妻子也是古典乐坛上有名的贤内助。

我想,一个创作者最好独自创作、但注定不能独自成功。所以我们应对于那些帮助我们成功的人,常怀谢意。
谢谢。
这张“请假条”写了3200字,这次没说啥不合适的,应该是安全的,感谢您读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