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真实的纣王,就是费翔演的那个样子
“你看到的,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你想到的,都是他想让你想到的。”
——《封神》
各位好,昨天闲来无事,在家补了一下上个月热映的《封神》——是的,这片子我没去电影院看,直接在电视上付费看的。
看完之后,总体感觉还不错,这几年来非喜剧片的国产电影,很多编剧连故事的逻辑都讲不完整。《封神》在这方面至少可以达到及格,虽然只是第一部,但一些人物的形象至少立起来了,比如费翔演的那个商纣王。我觉得塑造的就非常立体——至少比原著小说里那个纣王形象靠谱很多。
是的,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几年来以《封神演义》为原著翻拍的中式奇幻电影不少,但大部分都是烂作。究其原因,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是因为《封神演义》这本原著小说其实就有问题。
《封神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据说是许仲琳,但不管如何,它应该成书于嘉靖至万历年间肯定是没跑的。嘉靖至万历,大约是中国两千年的帝国史最漫长的一个“昏君时代”,嘉靖在位45年、万历在位48年,中间只隔了前者的儿子、后者的爹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就驾崩了。大明王朝有一个疑似早了天谴的特点,那就是越靠点谱的皇帝越享寿不永,越混蛋王八蛋的帝王反而越待机时间超长。嘉靖和万历这爷孙俩就是这个规律最好体现,爷孙俩霸占的这接近一个世纪的时代中,除了张居正掌权那段日子,大明稍微振作了一下精神,有点中兴之相外。其他的时光基本上就在皇上跟大臣斗心眼、不上朝、罢工、争自己的爹到底是谁(嘉靖的“大礼议事件”)、自己哪个儿子应该立为储君(万历的“争国本事件”)这样的烂事儿当中渡过了。
这样的时代里,小说家写出来的东西即便不想触碰政治红线,对官府能是个什么态度,自然也不肖多说。同样是中式奇幻小说,《西游记》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文学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明写鬼神、暗讽时政,接着拿漫天神佛开玩笑把明朝当时的世相讽刺了个遍。所以它本质上是刺世小说,能跻身四大名著,确实不是白混的。
可是吴承恩的这个能耐,许仲琳是没有的。其实,从原本的神话传承关系上看,《封神演义》与《西游记》颇为神似西方《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前者都是神明分派站队插手干预现实中战争的故事,而后者都是英雄经历漫长的旅程最终回乡(修成正果)的故事。但《封神演义》明明拿到了一个比《西游记》更宏大的故事题材,无论笔力还是见识却都没有后者好——商纣王昏庸无道失去天下,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励精图治“革命”成功,这是多好的一个鞭挞暴政、阐述理想的题材?可是《封神演义》的作者却沉在了讲各种神仙斗法中无法自拔。着实是买椟还珠了。
而且不知有意还是无心,作者把商纣王这个统领全书的线索人物也写歪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昏君的代名词,商纣王到底是是怎么个“昏”法,其实非常有待商榷。我个人觉得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也许压根就不“昏”,他只是想“大有为”。
你看上台之后疏远贵族、任用“小人”(小人在那个年代其实就是出身低微的人),采用严刑峻法恐吓、苛待臣民,对外大肆征伐、开疆拓土,逼迫诸侯臣服。这些行为后来都成了武王伐纣时的罪状。但几百年以后,秦国玩的不也是这一套么?
军功爵制算不算疏远贵族?商鞅、范雎、韩非算不算“小人”?法家那一套制度够严刑峻法吧?秦并六国是不是大肆征伐?
算来算去,历史上的纣王可能也就只有“酒池肉林”这一条不太有“秦风”,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修阿房宫,那个动静闹得也不小啊!而且秦朝在始皇帝死后不久就二世而亡了,比刚极而折的纣王没多活几年。
那照这个理论看下来,凭什么嬴政这老儿就算“千古一帝”,他商纣王却混成了昏君的代名词呢?难道就因为纣王比始皇早生了八百年?没赶上好时代?
想来想去,唯一的解释是:商纣王那个时代,老百姓还没有像后世那样被驯化的那么乖顺,对于后世那种频频出现的“朕的格局很大,你们要忍一下”的君王,还无法那样干脆的跪下来喊万岁。所以纣王那边稍一发力,普天之下就都喊受不了,大家合起伙来把他推翻了。但越到后来,大家就越习惯了,所以与纣王有相同气质的秦皇、汉武,非但不被认为是暴君,反倒被当做了明君圣主。虽然同样是为了帝王的伟业浮尸千里、血流漂杵,但朕的雄心实现了啊!
变化的不是掌握绝对权力的君王的脾气,而是百姓的忍耐力……以及无耻文人们的笔锋。
但这样一来,历史记载中纣王的形象就需要被丑化了,否则生活在秦皇汉武时代的百姓若真来个对比,产生不当联想就不和谐了。所以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一种丑化纣王形象的原动力,这种丑化本质上是对民众忍耐力的一种“下探”——告诉老百姓,只有君主王八蛋到这个地步,你们才有资格造反。
于是到了《封神演义》那里,纣王终于被异化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这基本就是一个把生殖器顶在脸上晃荡的主。去女娲庙祭拜,看见女娲的塑像都能激动的精虫上脑,非要写首淫诗调戏之。惹得女娲娘娘发怒,指示三妖下来“迷惑圣心”。而自从得了妲己,小说里的纣王就更是化身为了色中饿鬼,一切为了裤裆里那点事服务,不惜亡国亡天下。
其实你跳出小说外去反思这些剧情,会觉得作者这么臆测纣王,很有点老农民觉得皇上一定是拿着金粪叉子拔粪的感觉——像纣王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潢贵胄,什么样的女人人家没见过,性资源对他这个层级的人来说应该根本就不叫事儿。不可能像个穷d丝,动不动就“为了爱情赌上一切”。
原著《封神演义》对纣王的刻画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它把一个暴君描简化、弱化成了一个巨婴般的昏君,“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我觉得,所有沿着《封神演义》这个思路去演绎纣王,甚至把他拍成一个为了妲己不惜与天下对抗的“恋爱脑”悲情英雄的衍生作品,都是失败的。他们压根没有理解,从纣王开始,帝王与民众之间所打的那个难解的死结在哪里——最可怕的帝王,不是像嘉靖、万历、亦或者小说中的纣王那样的“不作为”昏君,而是像历史上真实的纣王、秦皇、汉武、隋炀那样的“大有为”暴君。是帝王要实现自己宏图霸业的私心,与老百姓想过安生日子的民心之间的根本矛盾。
而这种真正可怕的纣王的神韵,电影《封神》中的费翔算是演绎出来了。影片中的纣王不是恋爱脑,而是一个有野心、且极端自私的“精致利己主义”帝王。
更要命的是,他还懂PUA术——你看电影一开场,纣王带着他的“质子旅”去打冀州苏护,攻城前让苏护他儿子苏全孝先在阵前自杀,以死替他父亲谢罪,苏全孝不甘心死。纣王就上去一通话术,什么“他(苏护)不配做你的父亲,你不是他的儿子,你是我的儿子……”balabala。正当所有观众都以为纣王在搞了这个大型认爹现场之后要饶了他干儿子苏全孝一命时,人家大手一挥——你可以勇敢的去死了。
然后,苏全孝就死了,死前还带着对一手坑了他的纣王的无限感激、崇拜与敬仰。
这还不算,纣王紧接着就回头向质子旅发出设问:“是谁杀了我的儿子、你们的兄弟苏全孝?是苏护!……”
于是整个质子旅都被纣王这番高明的睁着眼说瞎话鼓舞的斗志昂扬,嗷嗷叫的把冀州城打下来了。
……
套用剧中李雪健演的周文王的那句话,“你看到的,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你想到的,都是他想让你想到的。”剧中的纣王即便不用妲己点化,也是这么一个活脱脱的权力PUA大师,他知道无上的权力、再加上一点点这种伎俩,就能成功统御天下。
真实历史上的法家代表商鞅,曾经提出过的中国帝制史上影响颇为深远的“驭民五术”,商鞅觉得,想要管理好国家,就要:
1、壹民。统一思想,垄断宣传口径,实施愚民政策。
2、弱民。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所以“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然后换来统治者的安稳;不停征战,不停徭役,使得民众无暇顾及他事。
4、辱民。使之匍匐于生计,没有自尊自信。并且让他们相互猜忌,相互检举揭发,惶惶不可终日。
5、贫民。除却民众生存必须,剥夺其余粮余财,让他们听任摆布,等着吃救济。
商鞅提出的这五个驭民心法,其实在《封神》描述的那个朝歌城里都多少有所体现,让人感觉电影拍的不像是商代朝歌,而是秦代的咸阳。于是,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恐怖的炮烙、虿盆。而看到了那种更慢性、更“秦制化”的对民众、对质子们的奴役、洗脑与PUA。
当然,我觉得影片的这种“移情”处理是正确的,商纣王到底如何暴虐,已经隐秘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但秦朝制度给中华民族所留下的伤疤,却是新鲜而不时隐隐作痛的。这样的刻画更有意义。
当然,电影中的商纣王可能还借鉴了另一些“历史智慧”,比如他抓住周文王却不处死,反而放虎归山那一段,本来是小说中最难说通的一个“关节”。但影片在这里处理的就特别巧妙——心机深沉的纣王是放了周文王,但却是让他蓬首垢面的从朝歌一路走回西岐,一边走一边要大声进行深刻的自我批斗:“我谋反、我有罪!我谋反、我有罪!”然后鼓励义愤填膺的大商百姓呼啦啦的朝这个现行反贼丢烂菜叶。
当然,历史上的纣王肯定是想不出这么高明的毁灭文王名声的策略。所以费翔演的那个纣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一个集古今治术大成形成的符号化形象。
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说好多人看完电影《封神》之后,觉得费翔演的那个纣王“挺有魅力”的。但看完电影以后,我相信导演并是不想刻意塑造一个“有魅力的坏人”,很多人迷上剧中的纣王也未必是因为老费翔那仍在的颜值与身材。更准确的讲,费翔演的纣王,因为集了历史上真实的帝王治术于一身,所以带有了一种独特的、精致利己的“大帝”气质。而你知道,我们近千年来独特的文化审美,对这种“大帝”是没什么抵抗力的——哪怕他会用他的强力PUA你。
所以如果你看了电影,觉得“嘿,这纣王还不错。”我想你应该深刻反思一下,你是否也是这种“大帝依恋症”的患者。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版《封神》,至少纣王这个形象是蛮立得住的,中国的影视业,演了这么多年的《xx王朝》《xx大帝》《xx天子》,把上下五千年能夸的皇帝们都夸了个遍,总算出了一部电影,刻画了一个鲜活、可怕而有说服力的暴君。
哪怕这个暴君,是被当靶子批了几千年的纣王。但这一次,总算批到点子上了。
不容易。
全文完
本文40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三连,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