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体》与它,谁是“史上最好的科幻小说”

海边的西塞罗 海边的西塞罗 2023-10-28


阿西莫夫是怎样预言文明的未来的。

很久没有写书评了,今天补一篇,推荐一本我非常喜欢的科幻神作,被世界科幻界誉为“史上最好看科幻小说”的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足足有15部曲,目前已经被读客文化出满了: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当然我知道,说《银河帝国》系列是“史上最好看科幻小说”,这个说法肯定有人不服。想起若干年前,《三体》还没有完全破圈之前,我曾在知乎上参加过一个科幻迷内部的大规模论战。当时有个哥们冒充小白挑事儿,问“哪本科幻小说最好看” ,结果引来各路大神捉对厮杀,大家吵到最后,就剩下两帮人还在那里杠,一派是三体迷,觉得人类历史上的那些科幻经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论点子的新奇感、爆炸性,影响力的破圈,那肯定还是大刘的《三体》最棒!

但此论却引来了另一批更资深科幻迷的嗤笑,说你们懂不懂什么是真科幻啊?看没看过真正的好东西啊。科幻小说中真正的好作品灿若星辰,什么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点了一圈到最后,有人就推出这本《银河帝国》系列,说这才是科幻界公认的顶峰,大刘的《三体》虽然也不错,但距离这部经典所创造的高度,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那么《三体》系列与《银河帝国》系列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科幻迷内部也有这么大的分歧呢?本文我们来试着结这个闷。



其实,拿《三体》三部曲与《银河帝国》十五部曲作为类比,是不太公平的。因为《三体》三部曲虽然是一个系列,但依然可以算是大刘一个时期思考凝结成的一部大作品。但《银河帝国》十五部曲,从1942年阿西莫夫写第一部《基地》开始,一口气写到了近半个世纪以后1992年,年过七旬的阿西莫夫在临终前依然在给这个系列做补完。可以说《银河帝国》系列是阿西莫夫这位科幻巨匠这一辈子创作的总集合,在整个大系列当中包括了《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等小系列。

前些年时,我记得大刘的书商有一度曾经在推包括《三体》三部曲、《球状闪电》、《流浪地球》等作品在内的《地球往事》系列,后来似乎因为各作品世界观差异较大而作罢了。

未来如果大刘能把他的大多数科幻作品统合到统一的世界观集成下,延伸一些前作和续作,的确很可能与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掰掰腕子。但至少目前,拿《三体》三部曲和《银河帝国》十五部曲比,这并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

如果仅把作为《银河帝国》系列发轫的《基地》前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与《三体》三部曲比较,倒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较量。甚至你会发现两个系列之间,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就是“计划感”,读《三体》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大刘这个人对计划有一种痴迷,三本小说几乎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计划彼此连缀成的,什么“红岸计划”“面壁者计划”等等等等,这种计划式审美,一方面可能是大刘出于老牌理工直男的审美,对苏联式计划有一种执着的审美偏好。另一方面,很可能正是受了阿西莫夫这位科幻界的开山祖师爷在《基地三部曲》中的启发:

是的,如果最简要的的去描述《基地三部曲》,这其实就是一个名为“谢顿计划”从发轫到实现的故事。

《基地三部曲》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全银河系统合成为了一个以行星川陀为中心,总人口达到数百京(一京为一千万亿),拥有数千殖民星球,稳定存在了上万年的“银河帝国”。但在这个帝国似乎将永远繁荣下去的时候,一个叫谢顿的学者,却运用他独创的“心理史学”推算出这个万年帝国很快将迎来混乱和灭亡,他说服帝国展开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谢顿计划”,在银河系的边缘建立一个“基地”,名为保存文明的火种,实则帮助文明实现更快的复兴。整个三部曲,其实就是这个计划一波三折从诞生到实现的故事。

在第一部中,谢顿提出了他的计划,人类建立了基地,一个横贯千年的大计划由此展开。在数百年中,基地见证了旧帝国从昌盛走向崩溃,谢顿的预言被初步证实了,随后基地遭遇了周边新崛起的封建军阀势力的第一波入侵。并依靠自身的科技代差所建立的“科学教”,对周边的割据军阀势力最终确立了类似中世纪教皇国对欧洲基督教各王国那样的统治权。

在第二部中,基地在遭遇帝国残余势力的新挑战之后变得更加繁荣和统合,几乎隐隐有了可以取旧帝国而代之的可能性。但是,就在一切似乎正朝着谢顿的计划发展的时刻,变数出现了——银河系的某个星球上出现了一个名叫“骡”的变种人,他没有生育能力,但却能操控他人的心智,“骡”依靠这个能力迅速建立了他的政权,最终威胁并颠覆了基地的统治。“谢顿计划”似乎失算并夭折了。

到了第三部中,阿西莫夫让故事峰回路转,告诉你,其实谢顿早就留了后手,宇宙中存在一个“第二基地”,这个基地将在第一基地计划遭遇顿挫和夭折时出手拯救,让计划重归正规。于是故事就开始围绕统治者“骡”与第二基地的斗智斗勇展开,最终隐秘的第二基地还是战胜了“骡”,完成了对第一基地的光复。但光复后,第一基地的公民们却陷入到了倦怠与对计划的反抗当中,他们认为隐秘存在的第二基地是谢顿对他们背叛——原来重建文明的荣誉与责任不是由他们而是由隐秘存在的第二基地所背负的啊!那么基地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故事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最终揭晓了谜底,原来“第二基地”虽然存在,但却并非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那种存在(此处涉及整个《基地三部曲》最重要的那个悬念,为了不降低读者的阅读感受,这里就不剧透了),第二基地是在用一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守护着人类的。小说在这个谜底揭开后迎来了结尾——算无遗策的“谢顿计划”似乎失算了,但最终也得算了,文明的复兴已经成为了必然。

这样把《基地三部曲》的梗概梳理一遍,你会发现它与《三体三部曲》的异同——虽然同样是“计划文学”、“点子文学”,但两者体现出的差异是鲜明的。

首先,《基地三部曲》中的“科技点子”,至少今天读来似乎并没有《三体三部曲》那样让人脑洞大开、且“质优量足”,但你要考虑到,这毕竟是一本80年前就写出来的书。阿西莫夫动笔的时候,原子弹还没有爆炸、计算机还没有产生、美国还打着二战、人类还从未发射过任何人造物体前往太空。在这种背景下,阿西莫夫居然已经大胆设想了一个横跨全银河的大帝国,并指出核能、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左右未来人类历史举足轻重的力量。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幻点子”了。

甚至你今天再看他浓墨重彩描述的谢顿的“心理史学”,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神乎其技的幻想啊,这不就是今天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大数据”么——当数据局限于个体时,它呈现高度的随机性,但当数据所统计的样本数量如今天一般上亿(甚至像小说中那样“数百京”)的时候,数据所呈现的趋向将呈现出一种稳定性,可以通过计算、精准的预测事态下一步的发展。

所以,我们今天阅读《银河帝国》系列时所感到的“波澜不惊”,其实恰恰是阿西莫夫的科幻预言以惊人的准确性相继实现的结果。甚至阿西莫夫的很多设想(比如著名的机器人“阿西莫夫三定律”)还影响了之后人类现实科技的发展。不然的话,美国总统也不可能破天荒的为这位科幻大师授勋,以表彰他“极大的拓宽了美国人的科学想象力”。

从这个角度说,阿西莫夫本人的前瞻性,甚至不亚于他笔下的谢顿,堪称“神预言家”。

但我觉得,阿西莫夫更远的前瞻和预言,并不在这些具体的科技。而是对全人类、整个文明发展的预判。

一本有资格足够角逐“最好看的科幻小说”的作品,一定是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关怀、有担心、有探讨的。站在未来的视角,给现在写一本寓言故事,以回望的口气讲出作者对人类现状的担心或信心,这是科幻小说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体》三部曲甭管引发了多少争议,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达到了这个层级。大刘用三本书的体量去黑了他所质疑的人类现有文明的某些价值观。比如民主、自由、比如人文主义、比如基于人性、道德所建立的社会秩序。大刘认为当人类要走入“黑暗宇宙”时,这些很可能成为绊脚石,人类如果死抱着人性不放,会“失去一切”。所以《三体》三部曲的整个故事基调是悲观的,这种悲观来自于大刘本人对现有世界价值观与人性的怀疑。而这种怀疑又跟当下中国很多人心底的思潮若合符契,所以它能爆火。

而与《三体》三部曲诞生于当代中国相对应的,《基地》三部曲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美国,阿西莫夫凭借这个三部曲和他的一众同行一起开启的“黄金时代”不仅仅属于欧美科幻界,也属于美国所领导的整个新西方文明。在那个时代,美国人对他们的制度、他们的文明,是怀有充沛的自信和骄傲感的。而阿西莫夫在《基地》前三部曲中,就借助故事将这种自信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表面上看,《基地》三部曲仿佛如阿西莫夫自己所言,就是一个未来版《罗马帝国衰亡史》,阿西莫夫以宇宙为舞台,重讲了一遍欧洲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登顶的故事。但再读深一层,你会发现阿西莫夫志不在此,他其实是以基地重建文明的故事为一个寓言,预判了二战后重生的新西方文明(其实更可能就是美国),在复兴他们的文明道路上可能将遭遇的三重危机——

第一重,就是小说第一部所描写的周边王国的侵略,这些王国侵略基地的理由很单纯,就是人类文明旧式的领土扩张。“用xx的剑,为xx的犁”获取土地这种套路。但在阿西莫夫看来,这种老式的领土扩张,“基地”所代表的文明看都不看就可以直接击败掉。因为这些封建领主们发动攻击的理由太陈旧了,而当“基地”通过工商业、科学交流与这些封建王国发生互联的时候。甚至不用“基地”自己动手,这些王国内部掌握知识和经济的精英,就会自己反对这种侵攻,倒戈加入“基地”阵营,帮助其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与现实做对比,阿西莫夫很明显是在隐喻二战中美国所遭遇的威胁,无论是军国主义日本还是纳粹德国,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都是陈旧的,就是领土扩张。掌握科技、经济乃至道义优势的反法西斯联盟可以如小说中一样轻松将其击败。因为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理由太LOW了。

而与之相比,基地面临的第二波危机,显然是阿西莫夫更忧虑的——他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有野心成为新的宇宙大帝的“骡”,并赋予了“骡”只要跟他人接触,就可以“夺人心智”,剥夺你的自由意志,让你按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只看到他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想到他所让你想到事情的能力。

读小说,你能鲜明的感觉到,阿西莫夫这里所预言的,很可能正是后来美国与苏联,在冷战中展开的那种意识形态的“冷战”。与封建式或法西斯式因对他国领土的觊觎与贪婪发动的扩张不同。宇宙大帝“骡”想要征服“基地”,其实并不基于他自身的贪念,相反,他与谢顿一样,是一个“心系天下”的人,也梦想着重建一个帝国,完成宇宙的和平与统合。

只不过与谢顿尊重人类的自由意志,并为这种自由意志量身打造一个文明复兴计划不同。“骡”所设想的方法是彻底剥夺和消弭人的自由意志,将全人类的思想也统合为一。双方的计划不同,所以才彼此如此势不两立。这是自由意志与统合意志之间的战争。

而对于这个威胁,阿西莫夫的信心是不如第一部中那么足的。甚至认为基地很可能被“骡”所征服。但他最终又觉得,谢顿最终会凭着“第二基地”这个“备用方案”得胜。其实小说中“第二基地”所代表的,就是现实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相比社会中下层更重视自身的自由意志,更不愿意为了社会的统合遭遇思想的统合,坚信“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才是人类应该达成的目标。所以最终,阿西莫夫让第二基地出手击败了开挂一般的“骡”,这与美国在冷战中先败后胜的结局若合符契。

但更有意思的是,阿西莫夫又继续描写,讲述了基地可能遭遇的第三重危机——基地的人们虽然战胜了“骡”,让故事重归正轨,却不可避免的倦怠、腐败和叛逆中。因为他们意识到了“第二基地”的存在,认为自己的国家不过是这个“第二基地”用以实现最终目标所推出来的傀儡,那么自己的奋斗、繁荣、信念与骄傲,又究竟又何意义呢?

其实这重危机,恰恰是当下的美国和西方正在遭遇的困局。西方的确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在冷战之后,西方社会中曾经拥有的那种巨大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却急速消失了,因为平民阶层在后冷战时代与政治发生了一种极大的“疏离”,他们感觉到真正在操控他们世界重大走向的,其实是像小说中“第二基地”一般隐秘存在的那批社会精英,他们才是现实中“谢顿复兴计划”的真正执行者,而身为公众,其所能做的,却只有争论一些“该不该堕胎”“该不该禁枪”“怎么看同性恋平权”等等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并领取“第二基地”的精英们所赠送的福利。这种意义的消解,社会的倦怠,21世纪头20年中曾一度成为西方社会的最大威胁。不得不说,这点又被阿西莫夫如谢顿一般准确预言了。

但作为一个对自己的文明有信心的人,阿西莫夫最终还是相信自身的文明能够克服这其实最为致命的第三重危机——归根结底,只要来自“基地”外部的威胁始终存在,第一基地与第二基地之间就可以达成彼此的容忍与和平,并让谢顿的计划继续执行下去。这是阿西莫夫,作为一个代议制民主的支持者对他的文明的未来所给出的乐观预言。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那个问题上来,《三体》与《银河帝国》究竟谁才堪称“史上最好看的科幻小说”。

回答依然是很难评价,如果说《三体》三部曲像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挽歌的话,《基地》三部曲乃至整个《银河帝国》系列,则更像一首对人类文明的赞歌。阿西莫夫对崇尚自由意志的人类文明是充满着信心的——文明的复兴之路上,会充满各种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挑战,但最终文明能克服这一切,走向光明的彼端。

而你究竟觉得那一本更好,其实取决于你对现实中人类现代文明的态度究竟如何——是像大刘一样充满了忧虑与质疑,还是像阿西莫夫一样怀着铁一样的自信、帝国会陨落、计划可能落空,但谢顿在上,文明必将驱除野蛮,走向未来?

如果你还游移不定,那我至少推荐您读一读这套《银河帝国》,在理解了大刘所表达的“文明的忧虑”之后,让这套被西方世界所公认的科幻经典,再告诉你一番,文明的自信,究竟从何而来。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