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正在经历“瓦尔登湖”时刻

1845年,美国一个名校(哈佛)毕业的大学生,在回乡教了几年书以后突然决定躺平。他辞去教职,拎着一把手斧来到距家数英里的一处密林湖边,自己砍伐木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在那里离群索居的一待就是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期间自己种菜、钓鱼,自给自足,闲暇的时候发发呆、写两笔文章。在经历了这两年多的“荒野求生”之后,他带着一本离群索居期间写下的奇书回到了美国社会中。这本书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是的,这个奇人就是梭罗,而这本书,就是《瓦尔登湖》。

点击下图,直接购买↓

在我看来,如果要推选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名著,《瓦尔登湖》应该赫然在列。由于他在美国乃至整个英语文学界的显赫地位,它很早就被列入了我们中小学生的选读数目当中。但实际上,我很怀疑,到底有没有中小学生能够按照建议真的把这本书读下来——我小的时候,就从没完成过这个壮举。

因为《瓦尔登湖》表面上看去,实在是太“平”了,就像湖水一样平静。梭罗的语言风格,如同他的处世哲学一样崇尚“简单,简单,再简单”,所以对于一个急需从阅读中学到一些文法修辞技巧、用在明天写作文时炫技,以从阅卷老师那里混个高分的学生来说,《瓦尔登湖》实在不是什么好的典范。更,这是一本散文集,而且还是作者在荒野上离群索居时写下的散文,这就导致整本书中几乎没写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全是一些小松鼠、小麻雀之类的故事。我记得当年我读到过书中一个故事,是梭罗某天蹲那儿观察蚂蚁打架,看了半天写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看完之后我就陷入了深深地怀疑——名著就这?写蚂蚁打架?我行我也能上啊!

是的,一个历世未深的孩子,阅读《瓦尔登湖》多半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就好像自己陪着梭罗一起坐在一根白桦木头上,望着瓦尔登湖水在那里发呆。他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你有一搭没一搭的听,全程你都不知道他想说的主题是什么。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周围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促使你抛下这个聊天一点都不抓人的同伴,忙别的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瓦尔登湖》享名已久,可是却真的很少有人读完的原因。

可是大约就是这几年吧,《瓦尔登湖》突然在年轻人的圈子里火了一把。因为很多人突然发现,自己卷不动又躺不平时苦恼的那些问题原来都被这个近两百年前的美国人都写尽了

梭罗其实生活在美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独特的时期。十九世纪以前的美国本来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清教徒国家,从旧大陆移居到北美的清教徒们以节俭、克制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但19世纪以后,美国社会被逐步卷入到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开始了加速发展。大量的工商业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集中涌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普通人工作时长的迅速增加。农业时代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恬静生活,逐渐被“人陪着机器转”的辛苦劳作所取代了。资本的逐利与扩张,让人们的心态变得忐忑而不安。

于是这个时候,就一定会有人试图停下来反思,想想人们这样匆忙的被时代裹挟着走,到底是不是对的。

梭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写出了《瓦尔登湖》。

所以《瓦尔登湖》其实是一本“给孩子看太幼稚,但对成年人刚刚好”的书。在这本书中,梭罗那些回归自然后想起的常识,对原本就天真不谙社会的孩子来说,可能都太普通了,阅读时很容易不经意间滑过去。但对于那些在社会中摸爬已久的成年人来说,他的很多话却会像“问禅”一般直接集中你的心灵。

比如他批判消费主义,说资本家们鼓吹消费,把各种非生活必需品和品位联系在一起,让消费者们相信购买奢侈品等于获得自己梦想的生活方式,劳动者们辛勤工作得到的报酬在手里转一圈之后,又通过购买流回了资本家的口袋。“一种习以为常却浑然不觉的绝望,在所谓人类的各种游戏和娱乐下深藏不漏、游而不戏、娱而不乐、因为工作之后只是绝望。”

你瞧,当你走上社会,996了一段时间后,是不是突然发现,原来早两百年前,就有人把你对工作的吐槽说的这么圆满了?

再看下去,你会发现《瓦尔登湖》中类似的金句俯拾即是。原来梭罗其实一点都不安静平和,在他安静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异常犀利而澎湃的心。

比如梭罗提倡极简主义,他就极言:“我们的人生被许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耗费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简单,简单,再简单!照我说,别去做成百上千件事,只要做两三件就好;别追求上百万种东西,只要追求五六种就好,你的账目只要记在大拇指的指甲上就好。”

比如梭罗质疑说服人的价值,他就痛骂:“首先你要使劲地去挤压他们,把他们的旧观念挤掉,让他们不再固执己见;然而很多人的脑袋里是长蛆的,谁也不知道这蛆是藏在哪里的卵孵出来的,因为就连大火也烧不死这些东西,所以到最后你的力气还是白费了。”

比如梭罗怀疑天天上班挣工资是否有用:“你们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许防病的钱财,为的只是能够把这点钱财藏在某个古旧的箱子里,或者藏在墙壁中的袜子里,或者更安全地藏到砖头垒成的小金库里;你们不管藏在哪里,不管藏的是多还是少,反正就是想存点钱。”

甚至梭罗隐约的提倡“断亲主义”:“在我看来,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才能够真诚地活着。”

再比如梭罗大胆嘲讽所谓的“长辈经验”:“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不是更优秀、更有资格的导师,因为岁月让他得不偿失。这么说吧,最明智的人不曾从生活中学到任何有绝对价值的知识。实际上,老年人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忠告可以给年轻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很局限,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可悲的失败,而且都是由各种个人原因造成,这一点,他们自己肯定也知道。”

还比如,梭罗鼓励人们勇敢的去活出自己的样子:“我们就这样谨小慎微地活着,对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敬畏之情,顽固地认为它没有改变的可能性,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但让我告诉你: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

……

是的,当你年长之后重新细读《瓦尔登湖》你会不免产生两个突出的感受:

一,梭罗这个离群索居者,对后世美国人性格中某些方面的塑造,其实是影响极深的,后世美国人性格中那种鄙视权威、崇尚大胆自由的生活、以及对待工业社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既不像欧洲那样彻底躺平,也不像东亚那样疯狂内卷的处事方式,其实当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徜徉的时候,就已经替他们写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确实成为了美国人精神世界中的一座后花园。

二,你会感觉到,梭罗两百年前在瓦尔登湖畔说的某些话,好像刚好说到了很多当代中国青年心坎上。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目前也在经历某种“瓦尔登湖时刻”——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之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眼下正在经历一种平台期。工资不像以前那样好挣了,甚至工作本身也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去维持。钱赚到手中不像以前那样敢随便花了,可是存到银行里,又觉得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内卷”“躺平”“韭菜”“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等等口号开始时兴,反消费主义、极简主义等等思潮也正在兴起。

而这个时候,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像梭罗那般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会对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产生怀疑和再思考。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体也许奔跑了太久,需要停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于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找一处歇脚之所,这本《瓦尔登湖》,也许就是解答我们忧愁的关键所在。

让梭罗来告诉你,也许,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在经济高增长的时代,人们更多通过物质的日新月异来寻求满足。但事实上,在追求物质之外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中我们不必追求高昂成本的物质生活,不必更劳累。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欣赏自然美和沉思中获得生命的满足。

所以今天,本篇文章不聊别的了,就给大家诚心推荐一下这本果麦新译的瓦尔登湖吧。为了翻译它,译者李继宏先生亲赴瓦尔登湖,在对原著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万字导读、千余条注释,以确保更加还原原著精神的文字风格。我读来确实有不少新的理解与感动。

结尾,再引用一句梭罗自己的自述吧:“我的实验至少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人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上他事先设想的生活,他将会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带上《瓦尔登湖》,热忱的活下去。

全文完

本文3300字,感谢读完,喜欢请三连加关注,多谢。

最后,今天北京时间晚19:00,我将和很喜欢的作家押沙龙老师做一次视频直播连线对谈,请想看的朋友别忘了预约一下,晚上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