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你的命运和解——你是否看懂了藏在《沙丘》中的哲学隐喻?

海边的西塞罗 海边的西塞罗 2024-03-13



“上帝创造了厄拉科斯,用以锤炼他的信徒。”


各位好,休息了一天,我们今天继续来解析《沙丘》。
在上一部《》当中,我们讲述了该书的历史隐喻。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其中的神话、宗教问题。
前天那篇文章,若说是我给您的观前指南,那么今天这篇就是我为您写的观后点评。涉及对《沙丘1》的微量剧透,但但并不影响大家对新上映的《沙丘2》的观影效果。



来自古希腊的“伦理哏” 




先将讲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有位国王叫哈克里希俄斯,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神喻,神喻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嗯,没问他想先听哪一个。
好消息是,他女儿将诞育一个男孩,而这个男孩将成为一位英雄,经历伟大的冒险,创立不世的功业,而他的子孙更会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但坏消息是,这个男孩会杀掉他这个外祖父。
这可把老国王吓坏了:怎么着?这是跟我玩“姥爷祭天,法力无边”是吧?那可不行!
于是他就把女儿关到了一间小黑屋里,不让她接触任何男人。
但古希腊神话的套路么,你懂的——神仙们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哈克里希俄斯的女儿在小黑屋里长到妙龄,被神界播种机、奥林匹斯山上的PUA大师、全爱琴海世界美少女们共同的测不准老公宙斯先生看上了:呦吼,这姑娘不错啊,居然还没主,那我得着呗。
于是,宙斯就化成一束圣光(一说是金雨,无所谓了),照进了公主所在的小黑屋,使她受孕。
提香有幅画叫《达那厄》,讲的就是这事儿……为和谐只能放局部了。
于是公主生下了一个男婴,起名叫帕尔修斯。
哈克里希俄斯,得知自己的“喜当姥爷”又惊又怒。恐惧的他想把女儿和外孙都杀掉,却又惧怕得罪宙斯。
于是他想了一个自作聪明的招数:把女儿和外孙装在一口大箱子里,把他们扔到海中,任其自生自灭。
但在神明的帮助下,帕尔修斯母子最终还是活了下来,他们被塞里福斯岛的国王捡到和收留,国王还差点迎娶帕尔修斯的母亲、成了他的继父。
长大后的帕尔修斯经历一系列冒险,成为英雄荣归故里。
地狱斗过三头犬,洞里砍过美杜莎。
想去看看自己的那位外祖父,告诉他自己已经冰释前嫌。对他无害了。
但在路过某座城邦时,帕尔修斯看到一场正在举行的运动会,一时手痒,就上场扔了个铁饼。
结果发挥过于神勇,铁饼扔的太远了,直接砸死了观众席上一位老人。
对的,没错,那个老人,就是帕尔修斯的倒霉姥爷、已经逃出自己的国家避难多年的哈克里希俄斯。
这位老人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逃脱神喻给他的框定的命运。
神喻还是实现了。
这个故事,看似跟我们要谈的《沙丘》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我给你补一个《沙丘》系列小说后期才会揭示的设定,你就会感觉恍然大悟了:在电影中,与主角保罗有杀父灭家之仇的那个大反派哈克南男爵,其实是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夫人的亲生父亲。
是的,若干年前,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圣母,为了实现她们育种救世主的万年大计,从哈克南男爵那里“借种”生下了杰西卡夫人,而杰西卡夫人出于对雷托·厄崔迪公爵的爱和自己的野心,又擅自选择生下一个男孩,那就是保罗。
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大反派哈克南男爵,其实就是保罗的亲外公。
多说一句,也正是受了《沙丘》的启发,《星球大战》也选择了把“我是你爸爸”这种伦理哏埋在第二部最后。
是的,由于《沙丘》在美国科幻界的经典地位,美国作家、编剧们对抄《沙丘》的创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能写这么一段,就逢人到处说:“你看看,我这段抄的可是《沙丘》”。
而《沙丘》这个外公迫害女儿、外孙,外孙反过来杀外公的剧情。毫无疑问也“致敬”了帕尔修斯的神话故事:
故事中的倒霉外公叫哈克里希俄斯,小说中叫哈克南。
故事中的国王外公,因为既害怕外孙复仇、又怕直接杀掉会得罪宙斯,选择把母子俩丢到海里,让他们自生自灭。
而小说中哈克南男爵,因为既害怕外孙复仇、又害怕杀掉他会得罪姐妹会,选择将母子俩丢到沙海里,让他们自生自灭。
故事中的帕尔修斯母子没死,遇到了塞里福斯国王,国王答应收留他们,并成了帕尔修斯的继父。
小说中的保罗母子也没死,遇到了弗里曼人首领斯第尔格,首领答应收留他们,并成了保罗的继父。
帕尔修斯最后杀掉了他的姥爷.
保罗最后也杀掉了他的姥爷。
帕尔修斯的后代果真如神喻一般,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波斯帝国。
而保罗的儿子后来成了所谓“雷托神帝”,最后也终成一番霸业。
所以《沙丘》的故事主脉,与帕尔修斯那个神话故事,不能说是高度雷同吧,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呢?
因为《沙丘》,也是一部探讨“命运(Fate)”的小说。



Fate




 
是的,如果你去读小说,会发现其实不仅仅是这个故事主脉。《沙丘》整个系列中都处处洋溢着古希腊悲剧的那种宿命感。
由于有香料这种神物的存在,《沙丘》世界是一个“半仙一操场,先知一走廊”的。但凡有点头脸的人物,都隔三差五都能受到各种预言和梦境的启示。
也正因如此,电影才会选“梦境是来自深处的信息。”这句话当做开篇语——这就是一个命运已经被严重“剧透”了的世界。
但让我们感到特别奇怪的是,与那个cos哈克里希俄斯的大反派哈克南男爵相反,正派人物反而不咋在乎预言。
话说,好像很多小说里,都是大反派才最在乎预言……
就说主角保罗他爹雷托公爵吧。如果你去看小说,会发现他很早就得到了警告:除了内鬼是谁这件事外,皇帝要联合哈克南男爵搞他们厄崔迪家等等事件,其实早已有人剧透给他了。
但是就是对于这样一个明晃晃的“套路”,雷托公爵对于那纸徙封令,也没说什么“另请高明吧,我也不是谦虚”之类的话,甚至连诗都没念,直接一波就莽了上去。
为什么呢?
其实,刚刚上映的维伦纽瓦版电影《沙丘》,对雷托公爵这种直面命运的心理动机,是给了解释的,只不过都藏在细节里:
首先雷托公爵一出场,就是他抚摸自己父亲在决斗中被公牛顶死的墓地浮雕。而在他临终前,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又是墙上那公牛的头。——我看这一幕的时候感觉脊背发凉。因为导演分明是在用镜头表示:这就是你厄崔迪家族的宿命,躲也躲不掉。
再比如,雷托公爵临死之前是被扒的精光、四肢摊开,扔到椅子上去的。你很明显的能感到,维伦纽瓦对这一幕的处理特别有宗教感。
临死的雷托公爵,宛如下了十字架的耶稣。
而在基督教教义中,耶稣是预见到自己会被钉上十字架,但他知道这是上帝计划中的一部分。
牺牲不可怕,只要死的有价值就行。
而临死的雷托公爵做的也是此想——他试图用自己的死,换来与宿敌哈克南男爵同归于尽。
另外,影片在描写厄崔迪家族时,带有了很强烈的苏格兰风格的,不仅主星的风景很像,连公爵登陆沙星时,都是用的苏格兰风笛开路。
而苏格兰的凯尔特神话也是一个充满宿命味儿的神话体系,每一个上台面的英雄都有一个“Fate(命中注定之事,专指坏事)”。凯尔特英雄们毕生的问题,不是怎样逃避这个“Fate”,而是让它发生的更有价值。
所以你就理解幸运E这个梗了……
或者说的简单点,古凯尔特勇士们不怕死,但觉得死也要死的够本儿。
所以导演维伦纽瓦准确的抓住和强化了《沙丘》中作者赋予父亲雷托这个形象的意义:他是个古典英雄、勇士。面对既定的命运,他既不逃避命运,也不恐惧命运,只是做好准备承受和迎接它。
而这种精神,也是雷托教给儿子、主角保罗的事。小说中的又一场父子对话在电影中被保留和强调了出来:保罗在墓园对着父亲表达了焦虑,担心自己“无法成为那个被选中的人”。
雷托是怎么回答他的呢?“一个伟大的人,并不是一心寻求成为那个被选中的人。他只是响应了那个召唤。”
有这样一个对命运无畏而坦然的父亲做打底,小说《沙丘》所展开讨论的,就是保罗这个年轻人究竟会怎样和自己的命运相处。



逆天改命?他们不信




人,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命运呢?
这里我想岔开一笔谈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中国人与西方(无论是希腊、凯尔特、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对待“命运”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这可能也是《沙丘》这类故事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
咱中国人对命运这个事儿,向来保持的一种工程师式的能动性态度,你看我们的那些算命先生,在给你算完命之后,一定会提供给人“改运”的服务。
在中国,一个算命的,如果说完“施主我看你印堂发黑”后不加上一句“贫道倒是有个破解之法”。那就像修水管的师傅查完你家哪儿堵了,却不给你下通水道一样,那是有违职业道德的。
而你看西方那些同行,无论是古希腊的德尔菲女祭司、古希伯来的先知、还是古凯尔特的女巫,都是不提供“破解之法”这项服务的。基本都是一个闪现,出来做个预言:你,会有个什么什么样的命运。然后就走人了——从来都是管说不管解。
至于该怎么承受这个命运,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俺们这些预言家管不着的。
在西方,算命的就真的只管算命。
所以中式传奇故事与西方传奇故事从来主题就是不一样的——中式故事中的英雄们想的从来都是怎么“逆天改命”,从《西游记》中打上凌霄宝殿、改了阎王生死簿的孙悟空,到现代网文小说中动不动就吼一嗓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龙傲天主角,我们中国人听着最来劲的就是这种“逆天改命”的故事。
而与之相反,西方的大多数英雄故事,探讨的都是则怎样面对命运。从希腊神话中帕尔修斯的历险和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到《哈姆雷特》中王子所哀叹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西方人对“改命”这事儿,似乎从来没我们这么自信。而只会讨论怎么面对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是比我们更“信命”的。
而具体到《沙丘》上,由于作者赫伯特是个“大杂家”,对希腊神话、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宗教教义都做过一定研究,所以他的探讨和解答是多层次的——就像他在《沙丘》的毕竟设定中,同时融合了罗马、中世纪和现代的三重历史一样,把各种宗教对命运的观点都糅合到了一起,进行了一番思想实验。
 


一个伊斯兰教的解答




首先,如前所述,《沙丘》提出问题的方式是照搬经典希腊悲剧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命运,你该怎么承受它?
而后小说很快给出了第一个解答——正如你在电影中看到的,当保罗驾驶扑翼机飞入沙尘暴,在狂风中无论如何操控都无法保持平衡时,他索性放弃了所有操作,放任扑翼机在风暴中随风飞舞。
这显然是一个关于人与命运的寓言,但我估计大多数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幕时,联想到的应该是“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这种佛家禅宗的教诲——毕竟咱文化背景就是这个么。
但《沙丘》在这里真正想要暗示的,恐怕是一种伊斯兰哲学对待命运的理念,因为别忘了,伊斯兰的意思,就是“顺从”——神借先知之口,宣布世人有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命运,那好,我们就接受这个命运,并在这种顺从中获得安定和喜悦。
所以,很多人说《沙丘》中保罗率领弗里曼人起义的过程有点像《阿拉伯的劳伦斯》,其实作者在这里是直接借鉴了先知默罕默德的故事。
公元622年(伊斯兰历元年)默罕默德在被古莱氏族排挤出麦加之后,在沙漠中苦行多日,最终到达麦地那。并在那里依靠宗教信仰聚拢信众,养精蓄锐,最终发兵打回麦加。不仅一统阿拉伯半岛,还史无前例的成为了集宗教神权和世俗君权于一身的“封印使者”。
《沙丘》中的保罗,无疑重演了这个故事,他不仅顺从了命运,而且能动的利用了命运。为了融入弗里曼人的社会,他放弃了王子的身份,成为“穆阿迪布”,依靠传说、预言和自己的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让弗里曼人相信他就是传说中的那个会带领他们走向伟大复兴的“指路之人”,最终他所掀起的信仰的浪潮席卷整个沙星,同样将他的推上了集世俗君权和宗教神权于一身的王座。
可是,作者毕竟是一个美国人,在让亲伊斯兰教读者爽完了之后,很快就开始了对伊斯兰文明的这种解答开始了反思。
在第一部小说中,作者就不断的提示人们,穆阿迪布(保罗)在一步步走向神权的高峰时,也正在变得越发孤独,每一次依靠信仰鼓动人们夺取胜利之后,穆阿迪布(保罗)都发现他“又多了一位信徒,却少了一位朋友。”随着他所掀起的信仰浪潮越发猛烈,主角越来越无法控制这场浪潮的走向。他真的变成了代神发言的穆阿迪布,而保罗逐渐消失了。
在《沙丘》的第二部《沙丘救世主》中,保罗的地位已经被弗里曼人推向了至高,弗雷曼人在对穆阿迪布的狂热信仰中,打着他的名义不断地发起远征,将“圣战”的战火蔓延至帝国的每一颗行星。
保罗本人非常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失控,也惧怕自己在梦中所预见到的“圣战”的惨烈幻象。可是这时,他自己已经身不由己了。
将羽翼收起,“顺从”的在命运的沙暴当中飞翔,也许你确实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你迟早会发现,真正主宰这场飞行的,并非你自己。



一个基督教的回答




于是保罗选择了自我放逐,在第二部《沙丘救世主》的结尾,失明的保罗脱下皇袍,独自一人走入了茫茫沙海。
这个时候伊斯兰教气质浓厚的“穆阿迪布”就退场了,而基督教暗示强烈的“保罗”又再次出现。
读者这时发现,作者给主角起保罗这个名字,从一开始就是个“草蛇灰线”的伏笔。
在基督教中,保罗这个名字是很有讲究的,它来自使徒保罗。保罗原本是以迫害基督徒为乐的犹太人,可是有一次,当他途径大马士革郊外的一片沙漠中时,他突然看到了神迹,并瞬间双目失明,一个声音从天上传来:“保罗啊,你为什么逼迫我。”
卡拉瓦乔《圣保罗的皈依》
大受震撼的保罗,于是选择了皈依基督教。并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
基督教神话中,失明的保罗在沙漠中悟道。《沙丘》系列小说的第三部《山丘之子》中,同样失明的保罗也在沙漠中悟道。当重新出场时,他成为了一名传教士——而且是一位反对自己曾经的主张的传教士。
然后有一天,他重新回到自己缔造的那个帝国的中心广场上,发表了与穆阿迪布教义完全相反的演说。
曾经“穆阿迪布”靠预言统治帝国,要求人们顺从先知和神所安排的命运,相信一切都是确定的。
但成为传教士的保罗却说:“人必须永远选择不确定性,远离确定性。你们要勇于做出自己选择。”他还厉声揭露当时帝国的统治者也就是他的妹妹阿利娅执政时的暴行。
最终,不能容忍保罗的新主张的庸众们一拥而上,为了穆阿迪布和女皇处死了这个宣扬异教的可恶的传教士。
于是《沙丘》前三部曲的主人公保罗,获得了一个与基督教传说中的圣保罗几乎一模一样的结局。
如果你不了解西方宗教哲学,你会觉得《沙丘》给主人公安排的这个结局非常之“憋屈”——跟了他几十万字,最后就落了个这?
但经过上述讨论之后,我们是品出这种安排深意的——基督教,尤其是经历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熏陶过后的基督教,是特别强调“选择”的重要性的:神给了人自由的意志,人可以自由选择他的命运,而不被任何外力所强迫。但人的灵魂高尚与卑劣,将在一次次选择中呈现。耶稣明知道会被钉上十字架,还是选择了受难。圣保罗明知道留在罗马有危险,还是选择了殉难。而小说中的保罗,明明已经用他的预言能力预测到了自己公开反对曾经的自己会遭遇什么,还是主动选择实现了这个预言。
最终,对于命运的安排,保罗做出了与父亲雷托相似的回答。
但父亲雷托的死,带有古典神话英雄的宿命论色彩——他不畏惧命运,但也没有主动选择命运。
而保罗的死,则是基督教使徒殉道式的——他就是要主动选择这种命运,用以实现他的理想。
“上帝创造了厄拉科斯,用以锤炼他的信徒。”——《沙丘》



你该怎样面对命运




综上。整个《沙丘》系列的前三部曲,从古希腊悲剧出发,历经佛教、伊斯兰教,但最终还是把主人公的解答重新安放到了现代西方基督教的精神世界中。
一个人怎样与自己的命运相处?理解自己的命运,并主动地接受它、选择它。
《沙丘》所定型的这个对命运的回答方式,此后被无数西方“新英雄故事”所模仿:
比如严重“致敬”《沙丘》的《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卢克与他爹阿纳金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阿纳金是一个典型希腊式的试图逃避命运却最终被命运所俘获的人,而卢克则是一个洞悉了命运之后,依然无畏的做出选择的人。
比如小说《哈利·波特》里,哈利是在理解自己必死的预言真相后,主动去找伏地魔进行宿命的决斗。
再比如《黑客帝国》当中,主角尼奥是主动去找机械大帝,用自己的死换取双方的调和的。
再再比如《复联四》里,钢铁侠在明知会送命的情况下,毅然地打出了那个响指……
“I am Iron Man”
所有这些剧情的逻辑,其实都是一样的:洞悉命运的真相,却依然选择它。
这就是《沙丘》索要传达的那种英雄观,时至今日,它依然在被使用着。
或者,用罗曼·罗兰那句已经用烂了的话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全文完
宗教学篇也写完了,写的好累……今晚我会先去看《沙丘2》试毒,明天会更观影报告,然后再写新的正篇解读——生物篇。
本文7000字,感谢读完,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