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科学方案

2016-05-14 方创琳 等著 赛杰奥


在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是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而在国土空间上形成的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合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空间配置形态及特定秩序。优化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的战略需求,是逐步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的现实需求,是研制基于国土空间优化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科学方案的紧迫需求。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城乡的空间载体,优化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形成高效协同的空间开发秩序,提高国土空间运行效率,确保国家国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理论基础

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以公平优先理论、格局优化理论、流空间理论、国土“三生”空间优组理论、均衡网络理论和空间信息系统理论六大理论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综合诊断采用GIS和计量模型建立了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合理性诊断模型、中国城市职能结构合理性诊断模型、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合理性诊断模型和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综合诊断模型,对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处在中等合理性以上的城市达到465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0.78%,体现出中国城市现状空间格局总体上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受制于历史演变、区划调整、自然条件等的影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优化原则:基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合理性的诊断结果,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的“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为总体指导思想,新时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应遵循公平正义原则、适度集聚原则、协同发展原则、创新驱动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五大原则。


优化目标:形成合理的行政设市格局、公平的城市空间组织格局、多样性强的城市职能结构格局、协同性强的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金字塔型格局、主体性强的城市群格局、驱动性强的城市创新格局和智慧城市建设格局。到2020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720个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镇化发展质量逐步得到提升,城镇化发展告别中期快速成长阶段,进入后期的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大城市病和小城镇病的问题逐步缓解,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到2030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770个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7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60%左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长期处在后期成熟稳定发展阶段。


01

行政设市格局优化

到2020年,全国设市城市数量达到720个,比2013年增加60个新设市城市,其中直辖市保持在4个,地级市数量由2013年的286个增加到300个,县级市由370个增加到416个左右。到2030年,全国设市城市数量达到770个,比2013年增加110个新设市城市,其中直辖市保持在4个,地级市数量由2013年的286个增加到318个,县级市由370个增加到448个左右。基本形成由4个直辖市、318个地级市、448个县级市组成的770个行政设市城市新格局。


02

轴线组织格局优化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轴线组织格局由沿海城镇化发展主轴线、沿江城镇发展主轴线、沿陆桥城镇化发展主轴线、沿京哈京广线城镇化发展主轴线和沿包昆线城镇化主轴线5条新型城镇化主轴组成,这5条城镇化发展主轴线的交汇点是20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化主体地区,即城市群地区,由城镇化主轴线串联城镇化主体城市群,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轴线组织格局。


03

分区组织格局优化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叠置分析法和Arc GIS 10.1分析技术,将全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区(Ⅰ)、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区(Ⅱ)、农林牧地区城镇化发展区(Ⅲ)、连片扶贫区城镇化发展区(Ⅳ)、民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区(Ⅴ)共5大类型区,47个亚区。有助于国家按照因地制宜和因类制宜地的差异化发展方式推进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04

城市群组织格局优化

形成由5个国家级大城市群、9个区域性中等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小城市群共20个大小不同、发育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城市群组成的“5+9+6”的空间组织格局。其中5个国家级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个区域性中等城市群包括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6个地区性小城市群包括晋中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这些城市群集中了62.83%的全国人口、67.05%的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市辖区)、80.57%的全国经济总量,95.29%的第二产业增加值,86.14%的第三产业增加值,76.87%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24%的实际利用外资,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


05

新金字塔格局优化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多情景模拟结果,到2020年,全国城市总数量达到720个,其中超大城市数量达到10个,特大城市数量达到17个,大城市数量达到123个(其中Ⅰ型大城市23个,Ⅱ型大城市100个),中等城市数量达到220个,小城市数量达到350个(其中Ⅰ型小城市260个,Ⅱ型小城市90个),形成10个超大城市、17个特大城市、123个大城市、220个中等城市和350个小城市共720个城市组成的金字塔型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新格局。到2030年,全国城市总数量达到770个,其中超大城市数量达到13个,特大城市数量达到21个,大城市数量达到131个(其中Ⅰ型大城市24个,Ⅱ型大城市107个),中等城市数量达到239个,小城市数量达到366个(其中Ⅰ型小城市278个,Ⅱ型小城市88个),形成13个超大城市、21个特大城市、131个大城市、239个中等城市和366个小城市共770个城市组成的金字塔型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新格局。


06

对称分布格局优化

依据对称性原理,提出了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的分型结构,总结出了中国自秦朝以来大城市的格网状对称分布格局和民国以来中国地级市的格网状对称分布格局,发现了中国5片“大城市空洞区”、33座缺位的大城市和几十个“地级市空洞区”。基于中国城市两套格网结点的总和为800个格网节点判断出中国未来城市的数量不超过800个。提出了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新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可能性大,而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新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可能性很小的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来地级市的行政管理功能、交通枢纽功能和市场带动功能不但不可消弱,反而应该加强,在需要设立新地级市的地方创造条件设立新的地级市。





保障措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形成创新网络格局;

    实施国际化战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形成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形成城市发展安全生态格局

    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形成城市发展智慧网络格局;

    有序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形成低碳城市建设格局;

    实施文化传承战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形成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


政策建议:是制定合理的城乡人口流动政策,优化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集中度和规模水平;是制定有序的城市产业转移政策,优化城市职能结构,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集中度和就业水平;是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中西部地区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和城镇化水平;是引进民间资本,确保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合理投入,降低城市负债风险;是推进行政区划有序调整和设市试点,确保新设城市支撑国家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格局;是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多元关系,形成公平均衡、包容发展的城市空间新格局。





方创琳、毛汉英、叶大年等《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




ISBN  978-7-03-047458-2


本书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批准号 13&ZD027)为依托,以公平优先理论、格局优化理论、流空间理论、国土“三生”空间优化理论、均衡网络理论和空间信息系统理论六大理论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宏观背景、理论基础、框架体系、影响因素、演变轨迹和动力机制,定量诊断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合理性,系统模拟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情景,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原则、优化目标、优化重点和优化模式,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行政设市格局、人口流动格局、轴线组织格局、分区组织格局、城市群组织格局、一体化地区组织格局、新城新区格局、等级规模格局、职能结构格局、对称分布格局、国际化格局、创新网络格局和智慧网络格局优化方案,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本书汇集了作者团队近 3 年来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

 

【版权申明】本文为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赛杰奥(sci_geo)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公众号相关信息的完整,违者必究!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